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论文_王首慧

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论文_王首慧

王首慧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实验中学 425000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怵目惊心的现状

目前,笔者所在校留守学生比例已超过70%,随着农村留守学生增多,各种心里问题接踵而至,让一些教师措手不及。我相信这在全国绝不是个例,而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农村中小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下,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加强了管理,进行了督导。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农村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状仍然怵目惊心。

(1)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普遍性,并呈恶化趋势。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据我们了解,绝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程度比较严重,已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是自我封闭和自卑、焦虑甚至恐惧、胆怯、厌学、妒忌、敌视甚至仇恨等。

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暴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密集上升趋势。如我市某校一初三学生因不满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育,竟在寝室里自爆以求解脱,造成了数万元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某省一初一女生因家庭不和且在学校得不到重视竟“自编自导”绑架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农村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

(2)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够重视。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家长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漠不关心,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基本不懂,基本不问。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2.存在的问题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总是有其内在与外在的原因的。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来自其成长、教育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症结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1)社会环境问题。留守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现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70%以上的家长不在孩子身边,子女交给上一代监管,因此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作者认为,“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复苏,但也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青少年学生,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重视和加以解决。

(2)学校教育问题。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在智而不在德。受长期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只重考试成绩,不重德育,更遑论心理教育。尽管素质教育喊了许多年,但总是打雷不下雨,说得多,做得少。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的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问题。教师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这方面起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问题。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四是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二、农村中小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农村中小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应在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下探索出科学的对策解决的办法。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督导和监管

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教育环境

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家长学校为平台,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

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

论文作者:王首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4

标签:;  ;  ;  ;  ;  ;  ;  ;  

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论文_王首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