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书面发言,6篇文章)_成人教育论文

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书面发言,6篇文章)_成人教育论文

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谈,六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成人教育论文,和谐社会论文,六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人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使命

李志远

一、构建和谐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要求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着力点,这就对我国当前的成人教育提出了要求与呼唤。

1.提高公民“职业能力”的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于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求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各行各业的人们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职业能力”,把中国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全国性的人力资源开发。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蕴涵着和谐社会的充满活力这一特征对成人教育的要求。应对这一要求,作为一种直接的、深度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成人教育大有可为。

2.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要求

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特征,要求培养民众的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培养广大公民适应社会转型的能力,培养广大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培养社区民众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城乡基层自治建设中去,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化、开放型人才。在这里,我们把上述种种概括为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要求。应对这一要求,成人教育要在培养新型公民、开展新的干部教育、宣传和平思想等方面做出努力。

3.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与“生活素质”的要求

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特征,要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要求公民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要求公民学习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技巧、休闲娱乐技能技巧,达成一种个体心情愉悦、文明而有意义的闲暇生活;要求全体公民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学会与自然共处,同时要求全体公民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我们把这一方面的种种要求概括为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与“生活素质”的要求。应对这一要求,成人教育同样责任重大且大有可为。

二、成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使命

教育(包括成人教育)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万能钥匙”,“但它的确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人类可借此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21世纪将是一个全民终身教育、 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普通学校教育在整个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是基础性的,是为个体日后成功地扮演社会角色做准备。成人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发展时期,成人期远比儿童期漫长,作为终身教育主体的成人教育将贯穿整个成人期的始终,从而也将成为21世纪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成人教育将成为个体通向充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桥梁,成为成人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使人和自然、社会保持和谐的协调发展;它将是最能满足人的充分、自由而全面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形态,其内容主要按照成人需要加以设计;它将在漫长的成人期随时随地按照成人个体的需要,把最好最全面的教育服务提供给成人学习者,从而满足成人学习者个性化的、终身化的学习需求,提高成人学习者的职业能力、“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生活素质”,最终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成人教育可以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两个方面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发挥积极的作用。

1.服务成人个体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创建成人教育者和成人学习者平等的合作关系。学习本来应该是人的一种根本性的精神享受,但以往的教育尤其是工业化教育造成了人学习的异化,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对学习高度控制,不能遵循学习者身心发展的必然规律而独断专行,逾越了其固有的为学习服务功能的限度而滥用权力,于是,学习变成了对人的生命的否定和压迫,变成了人人命中注定的一场历史性的战争。成人教育要实现其为成人学习服务的使命和作用,必须改变这种师生关系。师生真诚合作、平等相处,共同以主人身份来完成成人教育与学习的任务。

其次构建和确立成人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和确立学习主体,是教育为学习服务的本质体现。教育实践的根本目的是要逐步确立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依赖老师到能够独立地学习,进而真正成为自觉的学习主体。成人学员不同于青少年儿童,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他们自尊、自信,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具有自我负责的能力。因此,成人教育更有理由、也更容易确立成人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也应该逐渐由教师转向成人学员,教师的作用应逐渐由主导转变为指导,从而使成人学员进入自觉自愿的学习状态,真正实现成人教育为成人学习服务的使命与作用。

2.服务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服务于经济建设。与远离经济建设的普通学校教育相比,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直接、深度的开发,成人教育通过对现实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能够直接提高劳动者对就业与转业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提高其“职业能力”(包括科学文化水平、生产能力、技术素质等),为他们创造就业与转业的条件,使科学技术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从而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服务于政治建设。一方面培养新型的公民,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认识到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积极地参与到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使他们迅速适应社会的转型与变化;使他们中的一部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格局以及新的国际化趋势,成为国际化、开放型人才;另一方面在干部教育的过程中,大力宣传全新的领导管理理念,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和理念,更新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执政方式,培养广大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服务于文化建设。成人教育有促进成人全面发展的作用,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民风习俗,能振奋起全国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助于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成人教育主要通过传播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在教育过程中倡扬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等途径,来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生活素质”,从而实现这一方面的使命和作用。

服务于社会建设。成人教育服务于社会建设的使命和作用,包容在成人教育服务于个体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与作用之中。随着民众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的提高,随着民众参与社会建设能力和责任感的增强,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我们国家和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成人教育服务于社会建设的使命和作用也将得到很好的实现。

作者简介:李志远,安徽财经大学教授。

成人教育:教育公平的实践与理想

陈选能

和谐社会就是要在社会发展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公平,要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要实现社会公平,教育的平等是实现社会平等的基本功能之一。成人教育在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提供更多的就学机遇及在给公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发公民的潜能方面已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必将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维护教育的公平与平等,保持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进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成人教育:教育公平的社会实践

综观成人教育发展的历史,从1789年英国诺丁汉成人学校创办至今,无论其初创阶段还是其蓬勃发展阶段,成人教育都不是单一性的教学活动,而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基础知识、职业能力为主的多样化教育。它适应了工业革命之后对大量的劳动力的社会需求,为社会基层的工人及各类劳动人群服务,大大扩展了教育的功能,使教育从中世纪的象牙之塔走出来,从为部分人服务走向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新阶段。无论是近现代成人教育的发源地英国的职工成人夜校,还是上世纪20年代苏维埃政权的扫盲运动,其服务对象都是缺乏必要正规教育的社会群体,虽然两者的办学目的有本质区别,但是都体现了政治民主与社会公平观念在教育领域的扩展与延伸。20世纪初的美国,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和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美国成人教育界开展了以扫盲教育和同化移民为目标的美国化运动,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和社会和谐。其后世界各地开展的成人教育,无论是丹麦的“民众中学”、瑞典的“学习小组”,还是苏联的“人民大学”或者日本的“公民馆”等,其教育主要以补偿民众的文化知识,促进民众的就业及开发民众的潜能等为内容,因此,美国成人教育专家科尔伯格(Kohlberg)和迈耶(Meyer)将成人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三个类型:(1)浪漫主义——强调内部的自我培育和成长;(2)文化传递——强调传递知识、价值与技能;(3)进步主义——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生活。 从成人教育开展的形式来看,无论是扫盲教育、农村教育;还是社区教育、岗位培训,这既反映了成人教育为社会上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遇的教育公平观念,也体现为受教育者个人开发潜能的教育目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和由于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第三年龄(系指一个人离开工作场所并停止许多家庭上的责任,得以自由地满足个人的想法与需要的年龄)教育的展开,更将教育平等观念深入到社会各阶层。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更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尤其是广大边缘与贫困地区人群的教育需求,并且开始关注由于技术落后导致的“数字鸿沟”,要求跨越因为技术的不平等带来的新的教育不公。第三年龄教育使成人教育的时空得到拓展,更多关注人的诉求和人性关怀,真正实现人即目的的教育平等的终极意义。

二、终身教育: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它对国际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终身教育的创立者是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教育。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终身教育思潮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由于其思想方式的颠覆式革命,成为一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从东方到西方,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它已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所普遍接受。终身教育既是成人教育在20世纪教育实践的升华,更是成人教育发展的未来理想或哲学原则,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制度保障,是成人教育在新世纪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是形成学习化社会的主要渠道。从教育渠道而言,成人是接受终身教育的主体;从教育对象而言,成人教育系统是终身教育的主渠道;从教育阵地和载体来讲,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和社区教育机构是终身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载体。终身教育是成人教育发展的产物,而终身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成人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促进终身教育的运动中,把成人教育看成是一个优先领域。成人教育被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中,并成了一个重要的部分。在终身教育的影响下,成人教育不再是教育的补充,而是超越了传统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范畴,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

从19世纪逐步形成的近代学校既是推动知识传播、教育普及的利器,又是导致教育远离教育目的、走向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基础。这种不平等表现为:学校教育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连续系统,这种连续性只保证部分人受教育的连续性,却妨碍了更多人受教育的连续性;封闭的教育系统根据其内部标准规定受教育者的身份与年龄,这种选择性与竞争性,影响更多人接受公共教育的机遇;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履行社会化和选拔两大功能,异化了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以应试升学为目的,成为社会所需人才的选拔机构,文凭成为选拔的唯一标准。而终身教育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反叛,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础,相对应传统制度化教育,终身教育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使经验知识系统化、概念化,人们在学校教育之外,可以在环境、社会、家庭获得大量经验性知识,重新设计和整合教育系统,促使每个人在适当的时机和场所接受必需的教育;学校教育只是人们受教育的很少一部分,教育是一个人终身的事情,而非一个阶段。因此,必须保障公共教育的教育机会,使人们的整个一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采用适合本人的自我学习、自我训练和自我培养的手段,进而使每个人将各自的教育变为义务和责任。终身教育的理念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采用差别性对待原则和个性化教育方法并确立“人即目的”的教育平等的终极原则,为人类实现教育平等创设了制度基础。当然要实现这种教育平等,使“人人受教育,处处受教育”,终身教育只是提出了一个理想,要使之变成现实,需要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陈选能,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社区教育:作为与局限

周嘉方

一、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为”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纷繁复杂,如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各阶层社会公众和谐相处,缓解深层次社会矛盾,等等,其中各大目标内又包含许多子目标。在诸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中,特别是在促进教育公平及社会正义和公平、阶层和谐、社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社区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承担着伟大的历史使命。

1.实现教育公平及社会正义和公平的有力平台

社区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在整合各类教育的基础上,社区教育侧重于对社区内的正规教育进行延伸和补充。社区教育把教育延伸、拓展到社会基层,满足全体社区居民,特别是大批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单位的社区成员的教育培训需求,有效地填补了我国大教育体系中的一些薄弱环节。社区教育没有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和层次的区别和限制,对社区内的所有人一视同仁,充分显示了其接受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正义和公平的一条途径。“公正、正义是任何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准则”,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社区教育对希望通过学习,实现上升流动的社区居民,尤其是那些经济收入较低、无职业或有职业但大多都是高强度低报酬的体力劳动、学历不高、无力从其他教育领域满足学习需求、在社区中处境不利的底层人群和特殊人群,如下岗待业失业人员、支边返城无业人员、残疾人员、外来工及其子女、破损家庭人员、社区中的家庭妇女和老人,以及新生人员等社区居民而言,不失为一种“雪中送炭”。他们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自主的教育选择权。社区教育有义务在针对社区内所有居民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底层群体,满足他们急需的、“全方位”的、正规学校覆盖不到或不能很好满足的教育培训与学习需求。在此过程中,社区教育凸显出其独特而伟大的价值,充当实现教育公平及社会正义和公平的有力平台。

2.实现阶层和谐的重要途径

社会阶层结构与教育分流层次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教育分流机会在人口中的分布形态决定了社会分层的基本特征。Deng and Treiman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的动力机制。我们所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正因如此,谁能获得教育分流机会,并在分流中取胜这一问题,就被置于社会分流研究的中心位置,教育分流结构或机制被认为是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经济分化的最关键、最重要的机制”(陶能祥:《教育流层结构与社会阶层结构的对应关系》,《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1期)。 学生在不同的教育层次中拥有相应的教育程度,主要标志体现在“学历”或“文凭”上。学生在不同的教育层次之间流动,导致将来从事不同的职业,流入不同的社会阶层,教育分流对一个人具有重要意义,若想流入理想的社会阶层,就需接受一定层次或较高层次的教育。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提升人力资本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是当前社会环境下取得个人进步、实现由低到高的上升流动、提高社会地位的普遍方式,同时也反映出教育分流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影响各行各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规格要求、影响劳动就业、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政治安定。

然而,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程度不高、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对那些处境不利、学历不高、但又希望通过接受教育来实现上升流动的人实施“教育关怀”,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深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不管教育有无力量减少它自己领域内个人之间这种不平等现象,但是,如果要在这方面取得进步,它就必须事先采取一种坚定的社会政策,纠正教育资源和力量上分配不公平的状况。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够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特点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页)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全员、全程、 全方位”、利国利民的教育事业,充分弥补了普通学校教育的不足。普通学校教育覆盖不到、在社会上又享受不到教育服务的群体在社区教育中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服务,尤其是社会经济等级分层结构中的“底层社会群体”更是社区教育实施“教育关怀”的主体对象人群。这些底层群体不应单单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让他们实现“异代流动”,还应该注重“自己”的上升,实现“垂直流动、同代流动”。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让这些底层社区居民接受社区教育,实现自己的、个人的最大人生价值,提高社会地位,要比埋没、压抑自己的潜能,让子女代替自己实现社会上升流动的意义和价值大得多,对社会进步起到的贡献作用大得多。

3.促进社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不同社区的发展目标是根据各自的不同资源、条件等情况而确立的。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在社区规模、人口密度、人口构成的情况、工作环境、职业的性质和差异、技能的专门化程度、家庭人口数量、家庭与工作场所的距离、社会接触的机会及直接或间接方式、社会阶层的多少、社会地位的稳定性程度及取得的方式、社会流动性和生活水平、机构团体的数量和复杂程度、社会心理自由变化还是迷信保守、社会病态的多寡以及社会控制依靠法律还是民俗、民德等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即使城市中的不同社区,也会在上述方面存在差异。社区教育各方面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各自社区的资源环境、人文历史、区域经济和教育基础等条件。以社区发展目标和社区本身存在的问题设置社区教育内容,通过社区教育内容的传授和学习,实现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带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通过针对社区内的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和进城工培训而开设的社区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其获得某种谋生的技能,找到就业岗位,安居乐业,来促进社区的稳定。

通过社区教育各项活动的开展,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身体素质获得提高;参与社区经济及其他各项工作的民主法制意识得到增强;与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密切;群众建设社区的积极性获得提高。拓展适应社区居民工作、生活需求的新的教育服务领域,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终促进社区内逐步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氛围,促进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区民主法制建设和“以德治国”战略实施,实现社区发展的稳定、和谐。社区教育在此过程中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

二、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局限

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实现教育公平及社会正义和公平、实现阶层和谐以及促进社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等。社区教育是建立在社区之上并与社区发展、促进社区成员和社区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它结合社区需求,调配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来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与学习需求、使社区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提高素质和生活质量,在实现社区内“人”的发展的同时,实现社区的发展。但是,理论上的“应然”并不等同于现实中的“实然”。社区教育在有所“作为”的同时,还有许多不足和不到位的地方,亟待完善和充实,如在社区教育对象上,突破老年人群,继续扩大人员的层面和数量,向青壮年群体中的底层群体覆盖和延伸,更好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和公平,实现各阶层之间的和谐;教育内容上,突破闲暇娱乐教育,向技能生存类拓展,实现社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再如,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如何整合、利用;如何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如何提高居民对社区建设管理的主体参与度,等等,深刻认识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伟大意义,积极探索如何实现这些意义,着重解决其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克服不足,才能真正使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

作者简介:周嘉方,中国成人高教协会副理事长。

成人教育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相关性

聂琴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衡量尺度。在当代社会,教育表现为一个连续、整体的过程,成人阶段的教育,其发展程度、实现水平和涉足领域,不仅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民族能否长久、持续、稳定和高效发展的基础。而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在我们国家从地域来看极为广袤的西部民族地区时,不难发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发展中,这些地区的教育面临着许多其他地区(通常是发达地区,因为经济的成果而成为某种发展的范式)所不相同的问题。

经济落后和基础教育的缺失使西部民族地区在社会的整体发展格局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因经济差异而导致的种种社会差异也必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障碍。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认为,阶层协调是社会和谐的轴心,而弱势群体的状况又是检验文明的试金石(邓伟志:《论“和谐社会”》,《学习时报》2005年1月3日);而“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的与会专家明确提出“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公正、完善、普及的国民教育是通往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桥梁。基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缺失的事实及其给社会和谐与发展带来的隐患和负面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我们需要在努力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依靠成人阶段的教育来给予矫治和扭转。大力开展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层次成人教育,无疑是在基础教育失衡以后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最富于建设性的举措。

首先,由于基础教育缺失而造成的最直接后果——社会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的状况,必须通过成人阶段的教育来补充和拓展,这种补充和拓展是涉及这些地区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由于基础教育落后,职业教育不发达,致使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低下。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西部地区从业人员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数,除了人口基数较小的新疆、内蒙等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省区均大大低于全国3.5 %的平均水平,其中西藏只有0.2%,广西、云南也只有1.2%。同时,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为29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十分之一。而同时,从辍学率来看,职业学校也远高于普通学校,而近年来的教育结构调整,又使一大批专业技术学校被普通学校合并,导致西部民族地区在职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不良影响。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同时严重滑坡,直接导致许多进入职业的人员仍欠缺一些基本的工作素养,这些都将成为职业后教育的必然任务,并且将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

其次,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必须源流并抓,在努力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通过成人阶段的教育使这些地区获得造血型的再生发展能力,是成人教育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承当的重要职责,其中教师教育是这种再生发展能力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在存在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中,教育由于能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发展的机会,帮助弱势者和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的不公平,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同样是由于基础教育的缺损,西部民族地区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很低。以云南省为例,虽然近年随着各方的共同努力,各级专任教师合格率有所提高,但直至2003年底,全省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在比上一年度提高1.01%的基础上,只达到94.37%;全省初中教师合格率在比上一年度提高1.46%的基础上,仍只能达到92.34%。 这些状况直接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升学历层次不仅是这些在职教师自我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民族地区发展基础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事实证明,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是一条最便捷、最高效、也最节约的发展思路。形象地说,民族地区的成人教师教育,是一种造血型的教育发展模式,其作用不仅表现在当前,更表现在民族地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和整体进步。所以,在西部民族地区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师范教育一直占很大的比例,显示出成人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教师教育中发挥的中坚作用。

再次,在西部民族地区的现有经济和人才结构基础之上,成人继续教育作为较高层次的成人教育形式,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将成为成人教育在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环节。

西部民族地区人才比重显著低于东部地区,致使在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在职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这些人员中专业技术知识及其他所需知识的缺损很普遍,这种缺损必须通过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才能弥补进而提高。尤其要注意到,这部分人员多数是在本地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职业稳定性高于外地引进人才,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人才基础,他们的继续教育对地区发展十分重要。同时,西部的部分地区如新疆、内蒙、青海、宁夏等,由于人口基数小 ,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防建设等需要,一直不断地由内地输入大量科技人才,所以,这些地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业人口比例并不算小。所以应该说西部民族地区是拥有一支强大的科技力量的,但是,这支队伍在发展中面临着迫切的继续教育问题。一是这支队伍主要是配合三线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学科、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在地区所需要的整体发展中存在许多不适应之处,急需开阔眼界,扩充新的知识和新思想;二是由于地处边远,长期的封闭已使其人才结构老化和知识陈旧狭隘,必须接受新的知识技能教育才能适应西部地区发展的需要。所以,西部民族地区成人继续教育的迫切性也是直接影响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和谐社会不能离开公平与发展,尤其是教育的公平,而对于地处边远的民族地区来说,作为整体的教育的协调发展,无疑是社会和谐发展一切方面的最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聂琴,云南大学教授。

成人教育: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石

姚远峰

在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农村成人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成人教育作为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生产、经营、管理技能为重点,以初、中级的单项实用性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是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弥补教育失衡,改善教育公平的有力武器,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一、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耕作和养殖业基本上处于粗放阶段,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多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水平上,生产方式简单,劳动手段陈旧,经营管理粗放,农产品品种单一。据统计,我国70%的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农药、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每年因防疫不力而死亡的牲畜达10%。农业的现代化还要求切实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破坏,将会引发和加剧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增长由原来的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转到依赖科技开发和提高人的素质上来。具有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障碍,努力扩大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充分认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建设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因此最好的扶贫是通过教育的扶贫,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迫切需要。

二、中国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加快我国农村现代化步伐,必须把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多,劳动力剩余率高达40%,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增加。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是关系着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和农村经济繁荣,以及农民生活改善等全局性的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合理组织、配置、提高和使用农村劳动力,进行全面的计划培训和有序转移。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至关重要。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就能变“包袱”为“财富”,变“压力”为“动力”,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力量。否则,不仅造成这部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会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大阻力,甚至成为影响国家社会稳定的危险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表的《2002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表明:在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劳动力的转移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一方面决定着农村劳动力是否能够顺利转移,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在城镇所获得的收益,以及自身的发展程度和生存状态。事实证明,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融入社会,被社会所接纳,其行为方式也更趋理性和理智,成为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因此,为农村人口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成人教育,是确保农业劳动力合理转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促进农村现代化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中国农民的现代化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约有8亿农村人口, 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我国有文盲8507万人,其中90%也就是7656万人在农村,且青壮年人口文盲占90%以上。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队提供的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显示:劳动力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户,其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指数和贫困强度指数分别为小学文化程度的1.5倍、1.6倍和1.65倍,是初中文化程度农户的3倍、3.1倍和3倍,是高中文化程度农户的3.9倍、3.3倍和3.9倍,显然,贫困程度和受教育程度成反比。同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影响,我国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民主法制意识、市场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 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要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发挥广大农民的潜能和创造性,创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农村,农村成人教育责无旁贷。农村成人教育是直接满足4.6亿农村劳动力人口多样化学习需要的一种教育活动,开展职业技能、 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法制纪律、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水平,特别是农村青壮年人口的整体素质水平。

四、弥补教育失衡,改善教育公平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2.3%,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地位不言自明。而观照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教育的城乡差别很大:从地区上看,城乡之间教育很不均衡,城市与农村相比具有政策上的优势,城市不仅在硬件和软件上明显优于农村,而且迄今资金和人才仍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教育,我国城乡学生在分享教育公共资源和教育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城里人面对教育高投入时,农民却仍为书本费犯愁。农村教育发展异常艰难、滞后和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从教育结构上看,农村成人教育又是农村教育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成人教育处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地带,社会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残缺不全,多数农村成人教育甚至沦落到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三无”境地。农村成人教育的凋敝,将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阻碍农村和谐社会的创建。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现代成人教育的兴起来自于国家为了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因而发展的重心在于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国,政府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成人教育关注的重点也多在城市,成人教育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支撑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转变观念,共同努力,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筹规划,实现成人教育由城市向农村的延伸。要克服困难,积极改革,不断完善政策,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从而保证农村成人教育稳定有序的发展,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姚远峰,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

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成人教育改革

王莉颖

近20多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整体素质仍然不高。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的一大主要障碍。农村成人教育作为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主渠道,在建构“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由于诸多瓶颈问题的制约,很难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深化农村成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强化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强化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既是农村成人教育改革的基础,也是农村成人教育改革的动力。但是,长期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员与社会各界人士在观念上对农村成人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扫盲”,可有可无。事实上,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农民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生力军,面向农民的农村成人教育是我国社会稳定、发展与繁荣的基石,加强农村教育(包括农村成人教育)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二、改善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

美国、英国、瑞典等国成功开展农村成人教育的经验表明,农村成人教育的大力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的推动,即社会要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途径;二是农民必须有较强的受教育的意愿;三是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资。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政府财政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仅仅占教育总经费的5%,而用于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则更少。国家虽明文规定“农村教育附加费的10%用于成人教育”,但全国2/3以上县乡财政赤字,使农村成人教育经费长期不能到位,加之各基层单位屡有欠拨与挪用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的现象,形成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人均不足一元钱的现状。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其教学设施落后,办学基础条件很差。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仅限于一间房子、两张桌子、一块牌子的简陋状态。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要彻底改善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必须走广开财路,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之路,在依法保证政府财政对农村成人教育拨款与乡(镇)征收的教育附加费等到位的基础上,争取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特别要鼓励民间资源的投入与乡镇企业积极投资办农村成人教育,逐步改善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

三、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成人教育在机构调整、编制压缩、减轻农民负担等大气候下,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锐减。受人们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轻视及其十分有限的办学经费的影响,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教师待遇普遍偏低,而且社会地位也不高。这就很难吸引并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进而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机构首先要切实加强与各大专院校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其人力与物力等各方面的优势,促进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的再教育和再培训,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以“校本培训”为主,兼顾离职进修和自学等多种方式。在切实提高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业务水平及其整体素质的同时,强化其对农村成人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尽最大可能地积极满足其经济待遇好转与社会地位提升的需求,以激发其终身从事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其次,引进竞争上岗与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对现有师资队伍中不能胜任工作者及时调整,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加大吸引优秀的大学各层次毕业生从事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力度,以保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再次,聘请有一技之长或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农家能手”担当成人教育实践课的任务,做学员的指导教师。

四、优化农村成人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与教育目标完全一致,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发展的需要。然而现有的农村成人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受“普教”的影响较大,不同程度地脱离农村生产实际与农民生活实际。教学内容的设置没有很好地与当地农村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造成课程目标单一,课程内容陈旧、狭窄。更重要的是,农村成人教育教学只注重传统文化知识与传统农业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往往普遍忽略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新技术的培训与整体素质的提高,忽略了农民的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创新意识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沿袭了“普教”的做法,以农业技术知识的灌输与死记硬背为主要方法,“黑板上种田插秧”,严重脱离了成人学习的特点与基本需要,影响了农民参与农村成人教育的热情。因此,优化农村成人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应在继续加强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农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的同时,重点加强以推广新技术与新产品为中心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与“绿色证书”教育及其“名、优、特、新”农产品的农业科技教育;重视加强对农民进行现代生物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市场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方面的教育。农村成人教育方法应突出成人学习重“实用与高效”的特点,加强实践个案探究教学、自我导向教学,努力把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建立“讲、学、做、用”四位一体的成人教学方法与模式。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广播、电视与计算机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唤起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成人教育的热情,培养新式农民。

五、加快农村成人教育立法

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农村成人教育的目标、教育对象、办学与管理模式、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提供专门的教育经费等,是农村成人教育得以迅速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农村成人教育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基本条件。这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农村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所证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瑞典、丹麦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成人教育法规,将成人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使成人教育成为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农村成人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虽然在《教育法》的部分条款中对成人教育的发展有所规定,但迄今尚无一部专门有关成人教育的基本法规。这不利于农村成人教育健康稳步高效与高质量的发展。当下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缺乏基本的经费、办学条件落后、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且不稳定、管理不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评价体系滞后等诸多问题基本上都源于农村成人教育无法可依,没有法律保障。因此要保证农村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公平正义,保持农村的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加快农村成人教育立法速度是当务之急。

作者简介:王莉颖,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

标签:;  ;  ;  ;  ;  ;  ;  ;  ;  

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书面发言,6篇文章)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