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不宜“小鬼当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坛论文,小鬼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年底,我在《语文学习》杂志第12期发表《初露才华的小作者群》一文,介绍了当时我任教高三一个班级6位才女在短短半年时间发表了16篇文章,形成了“小作者群”的事迹。作为语文教师,班级出现热爱写作并卓有成绩的“小作者”,欣喜之情自然难以抑制,尤其是数理化“占领”学生课余空间已成为现实时,一些学生竟然钟情于语文,选择了令一般人最为头疼的写作作为自己的“头等爱好”,确实成了一道“独特的内景”;喜爱并有志于写作的学生,往往阅读面宽,观察细致且善于思考,对语言的感受力也较为敏锐,而且常有独特的视角;可以说,他们的文章已经摆脱了时下一般学生在写作上表现出来的“语言平淡、构思平庸”的通病,这自然是语文教学的可喜的收获。
因此,我认为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出现了“小作者”乃至“小作家”,首先值得庆贺,说明学校、班级(包括学生家庭)已形成“热爱写作”的士壤和氛围,语文教师应该研究这种现象,语文教学需要继续灌溉这块“土壤,强化这种“氛围”,以培养更多的写作人才,从长远说,在写作上“冒尖”的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何种工作,他们展现出来的写作才能,总是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而拥有这份财富是会有回报的。
然而,我感到要获得并扩大这份财富。关键在于“积累”。写作是需要悟性的,也不排斥“天赋”的条件,但后天的勤学和积累,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不懂得这个道理,即使一时写出了一点文章或出版了一、二本书籍,也有可能成为“匆匆一现”的“昙花”。有感于此,我对时下6岁孩子写自传体小说,8岁小童改编《西游记》,10岁少年创作长篇科幼作品并不以为然。“幼儿作家”“少年作家”频频亮相,使人由“欣喜”转入沉思:写作真能无“师”自通的么?“作家”桂冠真是那么容易“戴”的么?须知写小说、做长篇不但要倾注大量时间,还得有生活作底子,而6岁的孩子在学习上还刚刚起步,知识面还十分狭窄,生活阅历更谈不上,他们写书或是凭一时兴趣,或是受家庭影响,即使有写作天赋,也由于缺乏丰厚的知识和生活的“底子”而难以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如果因此放松了“学习”的主业,积累更无从谈起了。现在,一些出版社热衷于推出“文坛幼儿”,一些媒体津津乐道于“少年作家”,不仅对孩子本身的成长没有好处,也会助长家长急切“望子成龙”的浮躁心理;若一味“急功近利”而导致“不使学”,那么,即使像王安石笔下的天才小诗人方仲永,也难免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不幸结局。
“厚积”才能“薄发”。有写作天赋和才能的中小学生,首先要重视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因此,不应提倡低龄儿童全身心投入创作,文坛不应由“小鬼”来“当家”。当然,我们应保护这些孩子的写作积极性,正确地加以引导,并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如果因教育方式的失当而扼杀了他们的兴趣和天赋才能,那则是另一种不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