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在女性盆腔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_薛建昌1 冯素贤2 余杰3

薛建昌1 冯素贤2 余杰3

兵团第七师医院 (新疆奎屯 833200)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在女性盆腔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方法:于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期间,选取我院所收治的57例女性盆腔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女性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临床动静态核磁共振检查,分析并对比行动静态核磁共振时两组患者盆腔底解剖结构的不同变化情况。结果:经临床核磁共振检查后发现,研究组患者动态时耻尾肌、髂尾肌以及耻直肌等指标面积均较静态时小(P<0.05),肛提肌裂孔宽度较静态时大(P<0.05),各项数据比较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且研究组患者膀胱尿道后角、M线以及LH线等指标均大于对照组(P<0.05),其肛提肌角小于对照组(P<0.05),各项数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盆腔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可有效明确患者盆腔底解剖结构的变化情况及其与正常健康女性之间的差异,为该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女性;盆腔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核磁共振;应用

基于现阶段临床中对于女性盆腔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方法的研究成果与医疗水平,我院为探讨女性盆腔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最佳检查和诊断方法,特选取57例该症患者参与本次研究,现将其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活动开展于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期间,从我院同期收治的女性盆腔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任意选取57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所有患者均符合盆腔底POP-Q评估体系(盆腔器官脱垂)或国际尿控协会中定义的“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标准,均行压力试验、膀胱颈抬高以及棉签试验等确认为阳性,并经尿动力学检查确诊。该57例患者年龄为(61.0±3.5)岁,孕次为(3.3±0.6)次。同时,为明确研究结果,选取我院同期接收的来院体检健康女性60例作为对照组,其年龄为(61.4±3.1)岁,孕次(3.2±0.8)次。在临床研究开始前进行意向调查发现,所有研究对象均本次研究均表示知情同意,且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均P>0.05,具有较强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行动静态核磁共振检查,检查前1h在护理人员协助下排空膀胱并饮水400mL,使其饮水后出现尿意,并指导其进行最大压力屏气训练。其中核磁共振检查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患者均取仰卧位,将其双下肢均摆放为外旋位置。②采用TSE序列进行静态磁共振检查,于T2上应用加权快速自旋回波,设定各项参数值:矩阵=376×512,2NEX;层厚=层间距=5.0mm;视野=279×380,TR4610/TE13。③采用T2快速稳定成像进行动态磁共振检查,设定各项参数值:矩阵=384×512,2NEX;层厚=层间距=5.0mm;视野=280×380,TR6000/TE85。④各层面图像采集时间均设定为342s左右;先对患者矢状位、冠状位以及静息横断位进行图像采集,指导患者深吸气,之后做屏气动作(最大腹压),连续采集以上三个部位的图像信息,各平面图像采集时间尽量控制为25s。⑤待图像采集完成后,返回成像操作平台对其进行后期处理,同时处理相应的各项测量参数。其中矢状位测量参数主要为膀胱尿道后角、M线与LH线;冠状位测量参数主要为肛提肌角;横断位测量参数主要为耻尾肌、髂尾肌、耻直肌的面积以及肛提肌裂孔的宽度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研究组患者在动静态核磁共振检查时的各项测量参数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动静态时未发生改变的各项参数情况。

1.4统计学数据分析与处理

记录、收集并整理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所有数据资料,均利用软件SPSS17.0对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与处理,所有计量类数据均用(x±s)表示并均通过t检验,若数据最终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核磁共振动静态状态下的各项测量参数值

经数据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动态时的耻尾肌、髂尾肌、耻直肌等多项指标的面积均小于静态时(P<0.05),且患者肛提肌裂孔宽度大于静态时(P<0.05),各项数据详见表1。

表1 研究组患者核磁共振动静态状态下各项测量参数值比较(x±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盆腔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女性常见病与多发病,近年来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部分地区已达60%[1],其中较为多见的主要有压力性尿失禁、排便障碍以及盆腔器官脱垂等多种疾病类型[2],该症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尿急、尿频、阴道松弛以及性功能障碍等[3],严重影响女性身体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

当前环境下,临床中鉴别和诊断女性盆腔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为妇科盆腔底检查以及各项辅助检查项目等[4],但是对于一些病情复杂或存在多部位缺陷的盆腔底功能障碍疾病患者来说,此种简单的检查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核磁共振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新型影像学检查技术,其软组织分辨能力与多层面成像能力均较高,可在临床检查中发现意外病变情况,以明确诊断,且该检查方法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小,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等,患者预后较好。同时,目前已有多项医学研究资料表明,在女性盆腔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效果良好。本次我院为进一步研究核磁共振在女性盆腔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价值,特选取57例该症患者与60例健康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其动静态核磁共振检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动态时的耻尾肌、髂尾肌、耻直肌面积以及肛提肌裂孔宽度等指标情况与静态时相比,均P<0.05;且两组患者核磁共振动静态状态下未发生改变的膀胱尿道后角、M线、LH线以及肛提肌角等各项指标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P<0.05,数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总而言之,在女性盆腔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检查,其盆腔底整体可视化程度较高,盆腔器官与其支持结构分辨率较高,可明确区分该症患者与正常健康者,应用效果良好,临床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高海燕.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女性盆腔病变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05):332-335.

[2]郑运松,宋晓群,徐会吾,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8):2801-2802.

[3]李风莲,张洪.探讨利用磁共振成像诊断女性盆腔脓肿的价值[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7(03):42.

[4]李娜.磁共振灌注成像在女性盆腔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1,26(12):1332-1334.

论文作者:薛建昌1 冯素贤2 余杰3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6

标签:;  ;  ;  ;  ;  ;  ;  ;  

核磁共振在女性盆腔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_薛建昌1 冯素贤2 余杰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