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磨一剑,铸造协同教育品牌——广州市沙面小学协同教育特色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州市论文,磨一剑论文,特色论文,小学论文,品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城市小学的“课改”典型
——沙面小学“协同课堂”初探
江三
江三,本刊记者
沙面小学的品牌魅力不仅因其地处美丽的沙面岛,更是因其一直以出色的办学成绩走在广州教育前列,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声名远扬。“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基”,为了真正做到“关注差异”,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最公平的教育,沙面小学推行了“协同课堂”,深化小班化教学实验。《羊城晚报》以“广州沙面小学小班化创新,语数英音体美混搭上课”为题,对沙面小学颠覆传统小学课堂进行了报道。报道称沙面小学实行“协同式双班主任制”,教师没有“办公室”,各学科“界线”打破,师生都已习惯“创新”。这则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民网和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纷纷转载,并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老师前往观摩学习。
对于沙面小学的“协同教育”,我们也早有所闻,但印象并不太深刻,此次《羊城晚报》的报道,让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它的“协同课堂”。
双班主任的“包班”形式通常是两个老师“包”一个班,所授课程囊括语、数、英、图、音、体等学科,但国内少有学校这样做。沙面小学的“协同式双班主任制”又有什么不同?它的学科和课程是如何“综合”的?为什么要让“小班制”和“走班制”相结合?带着这些悬念,我们邀请了广州大学崔干行教授和学校品牌策划专家王永江前往沙面小学探秘!
打破学科“界线”的协同课堂
走进沙面小学的新校区——柏悦湾校区,我们置身于富有文化品位的新校园。年轻的黄副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还特别推荐了她们的“协同课堂”。我们走进课室,的确特别:一前一后各有一张教师办公桌,两名班主任就在这里办公。而学生的课桌并非传统的队列式摆放,或是错落有致的小组围桌,或是别出心裁的扇形、圆形摆放。课室里除了前方的黑板外,边墙上还设置了一块和墙面几乎大小相同的侧黑板,这是孩子们自我展示和交流的天地。课室后面和两旁大小不一的储物格里存放着艺术课本、课外读物、手工艺作品及成长档案记录盒。沙面小学每个班的学生在30人以内,那么,这个“个性化课室”是不是保证了“协同课堂”的有效开展呢?
我们听的第一节课是一节“英语演读课”。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面向两位老师围着坐。进入正课前,老师与孩子们用简单而流利的英文相互问好,谈论今天的日期、天气等,接着老师以“Be happy!”的口号带领孩子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两位年轻老师充满活力,配合默契。助教老师教导表演动作,主教老师以镜子游戏的形式,重复带有“G”开头的单词的发音并表演,为孩子们作示范。先由学习过的单词“grape”引出首字母为“G”的多个单词,关联起来学习,让孩子们列队两两组合玩镜子游戏,再到一段英文小诗的学习,两位老师互换角色表演带领孩子们学习小诗,孩子们每两人一组也互换角色表演,再慢慢过渡到简单的小故事的学习。
短短的一节课,通过表演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的英文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而且让孩子们在表演体验中感悟故事,还结合了孩子自身的活泼特性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有“角色”的体验感,使知识和学习鲜活起来。整堂课无处不体现了老师协助的效果,她们的互助和补位,几乎照顾到了每一位孩子,一个也不能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浓厚及效果也非常显著。“师师协助、生生合作”的课堂便是名副其实的“协同课堂”。
沙面小学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40分钟一节课改为30分钟。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更集中了,利用累积省下来的时间,学校将学科课程进行了综合、重整,开设了自己的校本特色课程——演读课、游戏课、养成课,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游戏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每一个学习单元或知识点的学习快要结束时,不同层次的孩子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自由地“走班”上课,的确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做法。
第二节,我们听的是一节综合性游戏课——“快乐购物”。学生两两一组,从“请同学来家玩”、“周六一家人去公园野餐”、“周日去看望奶奶”、“准备迎新年的聚餐”等多个话题中自由抽取主题,模拟生活中的超市购物情景。两人商量后,各带上30元根据话题需要到超市购物。在购物中同学们使用英语来表达,最后统计分析购物情况,并给超市经理提供进货建议,还与老师一起评比出文明有礼貌的顾客与优秀售货员。
两位老师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分工合作,并观察和指导同学们有序地开展活动,比如,老师即时点评、建议或表扬。这既像一堂有趣的思想品德课,真实深刻;又像一堂好玩的数学课,使用正在学习的人民币数字和加减法的知识进行购物,并感受数据收集、统计图的生成过程及作用;同时它又像一堂英语课,既生活化又锻炼了口语……这又是一个综合了多学科知识的“协同课堂”!
双班主任协作“包班”,学生合作学习被“综合化”了的课程,通过“小班制”结合“走班制”来实施。著名学校品牌策划专家王永江说,“像沙面小学这样的课堂模式和教学模式在国内是少之又少的,即使有,也没有沙面小学做得那么系统和成功。这又是小学教育的一次革命性的探索,它融合了东西方教育理念和做法,整合了多种教育要素,希望师生和谐自主发展。”
引领未来小学的课改方向
“沙面小学的‘协同课堂’是通过教师协作、学生合作进行知识、情感、价值观的‘综合教学’,力求打通知识间的隔阂,达到学科间的融合、知识与生活的融合。”王永江认为,我们不应该生活在知识的分门别类中,需要的正是这种走进生活里的“综合知识”,而不是单一的死板的知识。沙面小学的“协同课堂”就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它将成为中国小学“课改”的典型!它把新课改的理念很好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把国际化和现代化教育元素和谐巧妙地结合到师生的“教”与“学”当中,把各种教育资源和要素协同到学校发展中。如果说新绛中学是中国高中的“课改”典型,杜郎口是中国农村初中的“课改”典型,那么沙面小学一定是中国城市小学的“课改”典型!
为什么沙面小学选择了这种课堂模式?我们专程采访了张凤娟校长,她认为“协同课堂”产生于学校的“协同教育”。
沙面小学开展协同教育已经有20年,广东教育厅原副厅长李小鲁还专门撰文赞誉了沙面小学对科研课题的坚持和对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理解“协同教育”的内涵,张校长还专程邀请了广州市教育局原党委书记郭巧智接受我们的采访。沙面小学“协同课堂”的魅力除了张校长的学习力、创新力和魄力外,还与专家和领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郭巧智书记、陈锋教授、冯国文教授等专家多年来一直指导沙面小学开展课题研究和实验创新,从“四导四自”教学模式的构建到“课堂三分”的实施,影响广泛。近年在开展“小班教育实验”基础上产生的“协同课堂”也魅力无穷。这不仅凝聚了专家们的智慧,还考验着校长的眼光和胸怀!
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基
——沙面小学张凤娟校长访谈录
吴夏芬
吴夏芬,本刊记者
名校的品牌度来自于学校不断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全面素质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成为学校生产制造“产品”的主阵地,什么样的课堂是孩子真正喜欢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是真正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基的教育?许多学校试图在个性教育与分数质量中找到平衡。沙面小学“协同课堂”的有效研究与实践,走出了二者完美结合的特色之路。
在沙面小学,教师们幸福工作,孩子们快乐学习,家长们积极参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真正理解了协同教育的内涵。沙面小学是国内第一个树起“协同教育”大旗的学校,任职校长10年,“协同教育”已成为张凤娟校长的品牌特征。记者在对张校长的采访中,感受到了这位名校长的魅力,感受到了协同教育和协同课堂的魅力。
协同课堂实施的理念:“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基”
记者:张校长,您好。沙面小学提出了非常大气的办学理念,就是“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基”,围绕这个理念,学校以协同教育为载体,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协同教育”为模式的改革创新之路。通过协同课堂的实施,培养了一批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和生活的优质学生,20年后的今天,学校以培养出来的学生特长突出、素质全面而声名显赫。身为校长,您认为学校对于学生而言是什么?小学毕业后,学生应该学到些什么为升初、乃至一生“奠基”呢?
张凤娟:目前,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甚至是整个教育界,都趋于浮躁,在应试教育下,更是出现了不少“狼爸”“虎妈”,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以学琴为例,家长一窝蜂地让孩子学琴,自认为是为孩子好,又有多少个孩子是自愿的?孩子和家长双方都为学琴付出了很多,又有多少孩子能够成为郎朗?家长帮助孩子做选择,这些外在的力量都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只有当孩子自己学会选择,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会发展新的目标,才能得到更持久的发展。
因此,我们坚持“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基”,就是在坚持因材施教的前提下,为孩子提供一个广泛的平台,让孩子在自由摸索中成长,在尝试中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学会选择,学会制定目标,学会运作,学会发展新的目标。
在沙面小学,教师们都认为:每个孩子对于沙面小学来说,只是千分之一。但对于家长来说则是百分之一百的希望!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正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最好的个性教育,给孩子一生做好成长的奠基,我们开始了协同课堂的探索。
协同课堂实施的模式:实行“合作探究式的协同课堂”
记者:从“四导四自”教学模式的构建,到“课堂三分”的实施,再到“小班教学”,协同课堂经过了艰难的探索,才形成了如今较完整的体系。协同课堂可以用“一合二导三性”来概括。其基础是“一合”,即有效调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合作积极性;其特征是“二导”,即过程教师引导,学习学生主导;其本质是“三性”,即突出了课程结构的优化性、学生自我激励性、学习过程的生活性。请您具体谈一谈协同课堂的特色。
张凤娟:协同课堂是沙面小学在协同理念下进行了十多年“小班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社会更需要合作型人才。因此在协同课堂中,师师、师生和生生共同协作,完成课堂教学,所体现出来的合作和探究精神就显得尤为可贵。协同课堂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小班化的个性教育。从1998年开始,学校就在一、二年级尝试“年级小班”实验。到2004年在一到六年级全面铺开。除了严格控制学生数量,每班在30个人左右之外,还对传统课堂的环境进行了改革,设计了多功能、个性化的教室,比如将传统的队列式课桌,设计成富有童趣的扇形或圆形,多个学生一组,互相学习和合作;妙用了“侧黑板”,方便学生展示自我和交流等等。
二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包括实行30分钟授课制、双班主任制、小班化结合“走班”来教学等。小学阶段的孩子,需要的知识较为综合,是一种扁平化的知识结构,重在拓宽知识面而非专业程度。传统的分科教学,人为地把知识割裂开来,难以在孩子的脑海里构建起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因此,学校在2004年开始实行双班主任制,每班设立两名不分正副的班主任,协同教学,全天陪伴学生,教室内还设置了富有特色的“流动教师办公室”。两位班主任要打破所读专业的界线,当“全科老师”,除了图音体三项外,两名老师要配合完成包括语数英思在内的四门科目的教学。
我们之所以进行课堂改革,其目的是要实现课堂的最优化,最高效!这也是沙面小学协同教育的一种体现,希望通过两个教师的协同合作、互补,产生最大的协同效应,促使课堂的高效。事实上,“协同教师”对课堂中“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对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分层突破;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都是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是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协同课堂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让他们在协同、宽松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的空间,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富有爱心的、善于合作的人,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栋梁之才。
四是课程内容的改革,开发了能够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校本课程,包括“演读课”“游戏课”和“养成课”等特色课程。我们从40分钟一节课调整为30分钟一节,多出来的课时,就增设了这些特色课程。其中如演读课,主要是针对语文和英语学科,更多让孩子们通过表演和排演话剧的形式,达到对文本的一种感悟,并以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力求打通知识间的隔阂,寻找“学科协同教学点”,进行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综合教学”。在打破了所有学科的框架后,由老师进行自主开发,由老师与学校一起来构建课程的框架。因此,学校通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对主科课程进行单元备课;在全校推广艺术选修和兴趣选修课程,进行走班教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和合作,能不断地找到学习的兴趣点,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又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挖掘到学生的潜能,并针对特点施教。
五是情景模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老师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是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式学习的飞跃。做游戏,讲故事,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更易让知识和学习鲜活起来。
协同课堂的最大特色就是留更多的课间时间给老师和孩子们“玩”,真正体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由于孩子们体验到快乐,因此,很容易爱上学习,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不经意间就形成了。我认为,当下的课堂教学最幸福的是孩子,孩子能深切体会到拥有快乐的别样童年。
协同课堂实施的保障:建设具有综合能力的品牌之师
记者:教师是协同课堂的灵魂,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课堂质量。很多教育人士认为国内实施协同课堂存在困难,这其中,是因为它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实施协同课堂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困难呢?
张凤娟:困难其实基于国情的不同而造成的。国外的老师相对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他们多数毕业于综合型大学,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胜任综合型学科的教学,而我们国内的师范教育是有缺失的,分科太过于细化,培养了一大批“专业”老师,教数学的,不会教语文;教语文的,不会教英语。这就阻碍了教师的个人成长。
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教之本在师,只有综合性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综合型的人才。针对小学教师而言,双班主任制的协同课堂,对语数英的教学要求是不高的。何况教育是一理通百理的,加上我们每年都有专门的教师培训活动,因此现代的年轻老师绝对有能力胜任“双班主任制”的教育任务。例如,教数学的可以兼任英语学科,教语文的可以将思想品德的学科知识融入到语文课中,通过这样的设置,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增加了我们的资源。
记者:为了适应协同课堂的发展,学校提出了“三、四、六”工程规划,创立了广州第一个“教师自我发展学校”,不断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打造出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强大学习力的教师队伍,实现了教师的自我发展,具体活动是怎样开展的呢?
张凤娟:沙面小学不仅是学生的学校,同时也是教师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让教师感受到被尊重与期望,让教师有自我发展的需求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2004年9月,沙面小学在广州首创了“教师自我发展学校”,它以“三、四、六”工程规划,引导教师确立自我发展三年规划,实现自身在科研发展、教育教学水平、自我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自我发展的定向;建立以“四自”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师自我发展成长档案;明确自身在“六个发展阶梯”中所属的位置,并逐步迈上阶梯,走向发展与成功。
教师发展需要机会。为了让教师有时间读书,学校开辟了“教师书吧”,建立教师“读书网页”。为了让教师有交流的平台,在每周进行的“沙面小学教师教育沙龙”上,鼓励教师通过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交流与碰撞。为了让教师有机会多接受培训,学校定期选送不同层次的教师参加省市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学术研讨活动,还定期请来教育界最前沿的专家学者给老师们作专题讲座。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内驱力,学校引导教师立足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成立“小课题研究组”,让老师在团队的合作以及经验交流与分享中,用新的视角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促进自我的成长。
在评价教师时,更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骨干教师的优质课,突出一个“严”字;对于在成长中的教师的研讨课,突出一个“研”字;对于刚走上岗位的新教师,突出一个“引”字。尽管每年都有新教师加入,但由于有了教师自我发展学校的运行,所以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始终站在全区的前列,从而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一直保持在全区领先位置。
协同课堂实施的主体:培养个性飞扬的沙面学子
记者:协同课堂广受孩子们的喜爱,它培养了学生的三种气质:自信、乐思和富有创新精神。沙面小学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张凤娟:外界这样评价沙面的学生:不是最乖的学生,不唯上,不唯书,有个性,自信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这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结果。
自信。以学生为主导的协同课堂,大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加强,更有活力了。协同式的双班主任制,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老师的照顾,特别是课堂的“评比”环节,每位孩子都有机会得到老师的指导和评价。这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尊重,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实践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乐思。协同课堂的学科综合性较强,有利于孩子们进行知识的应用和迁移,由此养成了喜欢提问,乐学乐思的习惯。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以后形成独立而完整的人格。学校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创造出各种学习的平台,如别出心裁而温馨的阅读室,营造出贴近孩子天性的阅读气氛;给孩子作为交流平台的侧黑板,平时孩子们可以在上面写写画画,随时记录自己的一些所思所想。
富有创新精神。在协同课堂中,通过师生协同和生生协同形成了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在游戏演练、话剧排练等中引发了孩子的自主学习精神,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从而达到生自协同的效应。在活跃的协同课堂中,个性飞扬、好学乐思的孩子们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奇思妙想纷纷涌出,创造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协同课堂实施的助力:创建“没有围墙的学校”
记者:协同课堂的最大魅力是让家长也参与到协同教育中来,学校通过设立“家校协同委员会”,将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形成了“校外的协同课堂”,这是广义上的协同课堂。它最大的意义在于改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得家长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实现了家校的协同发展,请您具体谈一谈。
张凤娟:和其他学校一般设立的“家长学校委员会”不同,当初设立“家校协同委员会”,就是为了给家长们搭建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我们不同于其他的“家委会”,我们形式更多样化,可自发组织会议或活动,私下交流等等。相对而言,家长们交流的时间更长,交流的形式更自由。
另外,家委会还促进了家长的自我发展。由于每个家长对于教育都有不同的理念,当他们进行思想碰撞时,也触发了其他家长的育儿理念,还有就是家长自发组织的对教育的探讨,使得参与的家长更愿意接纳并改变。
记者:不仅仅是家长资源,学校还充分利用了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创建了“没有围墙的学校”,为孩子们搭建了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广阔的天空,领略到更多学习的乐趣。您如何理解“没有围墙的学校”?
张凤娟:沙面小学校园面积仅7066平方米,这可能是全国绿色学校中最小的一所学校了。然而,正是这样一所学校,把自己的教育触角伸出校园,充分利用整个沙面社区独特的环境和社会资源,开展无墙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办成了“最大的”的学校。
例如学校游泳队培养了亚洲游泳冠军陈伟英、周嘉威,以及小学六年级就打破世界中学生游泳纪录的陈铁涛等泳坛名将,但是学校其实仅有一个三泳道温室泳池。考虑到沙面社区游泳场是广州市水上运动中心训练基地,我在与相关部门协商取得了泳场的使用权,把这一独特的社区资源变成了“校内”游泳池。2003年8月,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沙面分馆正式开放,馆藏数万册图书。我没有放过这“送来”的好处——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正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相关部门二话不说,爽快地应允了沙面小学的请求——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沙面分馆,就这样成了沙面小学的“校内”图书馆。
记者:这是学校的“破墙”策略。沙面是一个欧陆风情的小岛,一定有很多外国友人,学校在利用这一资源方面有何高招?
张凤娟:沙面小学利用地处广州最美丽、最具欧陆风情文化、最多外国游客聚集的沙面岛这一优势,学校采用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来外教进入课堂,每月组织一次外国游客团进校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与社区中的外国游客开展活动。在沙面小学“庆祝建校六十周年”音乐会上,沙面小学合唱团的八十多位同学分别用五种语言演绎了十多首中外名曲,令全场惊叹。
机遇与挑战并存
记者:协同课堂是实现协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与协同教育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张凤娟:协同课堂是在协同教育理念下实施的课堂模式。协同教育抓住了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培养模式的根本弊端——以读书应试方式来培养“知识人”为目标的传统模式,提出了以协同教育培养自我发展“自觉人”为目标的新的模式。
它是借鉴协同学等自组织理论,强化学校教育活动中师生等各因素的“协同效应”,以培养教师、学生、学校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师生素质自主、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化的有机统一。
记者:协同教育在沙面小学开展了近20年,在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富有学校特色的协同课堂模式,融入现代化和国际化因素,代表了未来城市小学的课改方向。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内的小班教育实验刚刚起步,协同课堂模式也仍在不断地探索中,未来还是会面临着许多挑战,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凤娟:目前在国内,小班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两个困难:一是师资问题,大量的“专业过于细化”背景下毕业的师范生,刚开始会适应不了这样的课堂教学;二是生源问题,庞大的学生基数与“小班教学”构成矛盾,很难实施。
不过,我还是看好小班教育在国内的前景。最起码在一线城市,第一,在不考虑外来人口的因素的影响下,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促使人口不断地减少,导致本地生源数量下降,小班教学还是可以实现的。第二,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大量的教师无法安置,比较可能实行双班主任制。第三,政府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可解决资源投入的问题。据我所知,广州已经有部分学校实行“协同教育”的探索,陆续有学校走出去进行学习和考察。社会的发展趋势表明,教育不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优秀品格的人。协同课堂的推广绝对是“协同教育”办学的一个大趋势。这种教育更有利于关注孩子的个性和特长,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才是科学发展之路,也是人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