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经济带与国民经济的“Ⅱ”形发展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国民经济论文,格局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非均衡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热点”,从南方特区扩展到沿海一带,又从珠江三角洲北移至长江一线;这个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深圳特区阶段(1980~1984年),以1980年8月国家正式批准南方两省的深圳等4个对外开放特区为标志。
沿海开放阶段(1984~1992年),以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沿海14个港口城市为对外经济开放区为起点。
"T"字形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仍在继续),1992年国务院决定在长江沿岸建立沿江开发区,沿江的重庆等5个城市享受开放城市优惠政策,形成“沿海+长江产业带”的"T"字形发展格局。
在这几个时期,全国的资源(如资金和人才等)向东南沿海汇集,形成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南强北弱、东高西低”的大格局,经济发展出现倾斜失衡。
显然,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一种“自然现象”,本不必过虑。但不均衡超过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诱发社会问题。
可以预计,21世纪初,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南方快于北方、东部沿海快于内地;经济发展的“热点”将继续北移,从长江一线移至黄河、海河流域一带;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有扩大的趋势。
然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持续、高效益发展,维持社会的团结和稳定,一直是政府的既定目标。那么,中央政府应如何面对这种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呢?
我们认为,适时启动“黄河经济带”的规划和建设,不失为一项有全局之效的战略选择。
一、黄河经济带
“经济带是大范围的经济分布的概括,每个带皆具有内部的相似性和外部的差异性。可分为自然经济带(按自然条件和资源对经济的影响而分异)和经济开发带(按发展和开发先后分)。”[1]
从中国地形图可知,起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两大水系,从西向东,长江流向东海,黄河流向渤海。与黄河一起流入渤海的还有海河。一道秦岭分开了中国两大水系。再看看中国气候图,除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外,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主要为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基本上为湿润地区,年均降水在800毫米以上,以水稻、小麦、油菜等为主要农作物;秦岭以北的黄河和海河流域,主要为暖温带和中温带,大部分为干旱、亚干旱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在700毫米以下,以小麦、玉米、花生等为主要农作物。
可见,黄河和海河流域在自然地理上明显不同于长江流域,且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落后于后者。所以,黄河和海河流域、长江流域应属于不同的自然经济带,也是不同的经济开发带。
黄河经济带,位于秦岭以北,以黄河流域为主体,包括黄河和海河流域及部分相邻地区;东起黄海、渤海,西至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廓;主要地区在北纬35~40度、东经100~120度之间,包括青、甘、宁、蒙(西部7盟市)、陕(秦岭以北7个地市)、晋、豫(北部10个地市)、鲁、冀、京、津等11省、直辖市、自治区。广义的黄河经济带还可包括江苏省北部(徐州和连云港市)。
1994年,黄河经济带涉及的11省、直辖市、自治区(总人口3.8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1.9%)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3133.7亿元,占全国的28.8%;粮食总产量约13145.6万吨,占全国的31.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约为4452.7亿元,占全国的28.3%;工业总产值约为23261.2亿元,占全国的30.2%。[2]
黄河经济带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水资源紧缺。黄河流经整个经济带,是其最大的水资源补给线,但整个经济带严重缺水。以华北地区为例,该区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1%和15%,水资源总量却仅占全国的1.8%。[3]故此,黄河经济带是一个“水资源制约型”经济带,解决水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是黄河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据文献记载,黄河经济带内,能源探明储量,煤炭占全国的60%以上,石油占全国40%以上,天然气约占全国的70%,黄河中上游水电资源也很丰富;有色金属矿,如稀土占全国的97%、钾盐占98%、氯化镁占100%;非金属矿,如蛭石占全国的97%、铁矾土占86.2%、石膏占85.7%等。[4]
3.区位特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从西周至唐宋,黄河流域始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明、清和新中国,海河流域的北京成为全国的中心。古丝绸之路将汉唐帝国与古罗马帝国相通,而今的新欧亚大陆桥正将黄河经济带与中亚、欧洲大陆“连”成一体。[4]
黄河经济带是仅次于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长江产业带)的第三大经济带。它的东段,京、津、冀、鲁地区与沿海经济带衔接、重叠,经济比较发达,京津和环渤海是本经济带发展的“龙头”,并与东亚经济环相呼应;中段,豫鲁冀平原是我国的粮食基地,晋陕是能源基地,宁蒙则相对落后;西段,甘青是我国的重要化工材料基地。
黄河经济带的交通比较发达。几条东西向的铁路干线成为经济带发展的纽带。北边有京包、包兰铁路干线,大同—秦皇岛电气化铁路;中间有神木—黄骅港铁路(已列入国家计划)、中卫—青岛铁路(在建设中)、石太—胶济线;南边有陇海—兰新线,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东亚(黄河经济带和我国)、中亚和欧洲各国的经贸往来提供了便利。同时,沿海航运、南北向的几条铁路干线,如京沪线、京九铁路、京广线、郑州—湛江铁路、宝成线、京哈线,形成综合运输网,将黄河经济带与全国相连。
表1 1994年全国三大经济带的基本情况
二、国民经济的”Ⅱ”形发展格局
黄河经济带的启动,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形成”Ⅱ”形发展格局。在21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黄河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长江产业带)和沿海经济带一起,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轴线。
三大经济带的行政区、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分别见图1、图2和表1。
在”Ⅱ”形发展阶段,沿海经济带的北段——环渤海经济区,将辐射、带动东北经济区(辽、吉、黑、蒙东部)的发展;沿海经济带的南段—珠江三角洲,将与港、澳一起形成“龙头”,促进西南经济区(桂、黔、滇)的发展;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在促进西藏经济区、新疆经济区的发展方面,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于国民经济布局、沿海经济带和长江产业带的发展,学者们已做了大量研究[5]、[6]、[7],政府据此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那么,黄河经济带将如何发展呢?
三、黄河经济带的高效有序可持续发展
经济带的发展,应与其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相适应、相协调,黄河经济带的发展尤应如此。
黄河经济带的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河患为害,史书不绝。黄河的决口和断流,都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黄河下游的防洪、河尾摆动(改道)、灾害性水土流失、上中游的严重气象灾害(洪涝和大旱)、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盐碱化、环境污染等[4],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黄河经济带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也相对脆弱。总体上讲,黄河经济带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低产、人口饱和、粮食不能自给、人民生活(部分地区)贫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度小、经济效益低下、人才外流严重。水资源紧缺问题尤为突出,既影响人民的生活,又影响经济的发展。黄河经济带是多民族居住区,黄河经济带内部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均衡。
经研究、分析后我们认为,黄河经济带的发展,只能选择高效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高效,指高效益、效益导向。黄河经济带水资源紧缺,经济的发展只能采取高效益、低污染、低水耗(节水)策略,否则,符合最低标准的生活用水都会成问题。
有序,指产业发展必须的合理的先后顺序、相对速度及比例关系。这种“有序”是达至宏观经济高效益的需要。
可持续,指适速、相对稳定的长期发展。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我们建议就黄河经济带高效有序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正式开题研究,例如:
(1)黄河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水资源制约型”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2)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促进黄河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行为规范,省际经济关系和11省(区、市)协调发展的政策框架,黄河经济带内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3)黄河经济带水资源发展趋势及高效配置,黄河决口和河水断流的成因、影响及对策。
(4)黄河经济带灾害环境的监测、评估、对策及综合治理。
(5)黄河经济带的能源、矿产、土地及人力资源的市场潜力与合理开发。
(6)南水北调对黄河经济带的影响及时机选择。
(7)“欧亚大陆桥”和东亚经济环对黄河经济带的影响及对策。
(8)黄河经济带与全国宏观经济的”Ⅱ”形发展战略。
(9)城市化、交通、通讯、节水农业、城市节水、重大水利工程、义务教育、科学普及、生态环境等。
黄河经济带关系社会稳定,”Ⅱ”形发展图将牵动全局经济腾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每一个炎黄子孙对母亲河的现状、发展与未来,更应倍加关怀,更应精思竭虑,更应心系宏远。
(注释:本文是根据关于“黄河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两次讨论会专家们的意见写成的。参加讨论会的专家有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的孙九林、霍明远、陈光伟、张天曾、苏人琼研究员,地理所的陆大道、杨勤业、尤联无、李荣生研究员和徐勇副研究员,大气所的李崇银研究员,地质所的袁宝印研究员,系统所的陈锡康研究员。田二垒、刘健、李福波先生也参加了讨论会。作者还得到了综考会程鸿研究员的指导,孙鸿烈院士和吴传钧院士听取了汇报并给予了指导。特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