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调整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调整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适应性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维持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是一种适应产业现状的调整。要实现“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按市场需求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正确选择支柱产业,合理利用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以及深化改革,克服结构调整的体制障碍等。

关键词: 产业结构 适应性调整 战略性调整 市场趋势 产业选择

一、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的局限性

关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经讨论多年,但大都侧重于产业结构转换的进程及所处阶段的判断;侧重于产业结构怎样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侧重于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如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侧重于怎样缓解“瓶颈”产业的制约,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这些无疑是重要和必要的,在实践中也取得不少成效。然而,上述思路基本着眼点是维持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是一种适应产业现状的调整,从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

封闭性调整。所谓封闭性调整,指的是着眼于产业自成体系的调整。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强调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尔后安排制造业特别是中间产品的生产,最后才是最终产品的生产,以期实现上述三类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另一种是首先强调制造业特别是投资类产品的生产,根据它的需求再安排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最终消费品生产。这两种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虽然有所区别,但共同点是只着眼于直接生产领域产业间经济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与市场需求相脱离,实际上是生产创造消费、消费要适应生产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各部门、各地区乃至全国都力图构造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思路决定的。

“瓶颈”制约调整。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工业尤其是加工工业通常是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它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越来越尖锐,“瓶颈”制约越来越强。为了缓解这方面的矛盾,不得不要求放慢加工工业发展速度,使之适应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我们在农业与工业之间做了多年的适应性调整,且取得不少成效。但80年代中期以后,工农业增长速度比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在工业内部,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重工业内部的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之间,也多次进行适应性调整,力图改变“倒宝塔”的格局,虽然取得不小的成绩(特别能源工业发展较快),但与预期目标仍有相当距离。

静态滞后调整。由于适应性调整是解决产业现状的矛盾和问题,难以同客观上经常变动的产业比例相适应,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滞后被动状态;总是在经济总量发生严重失衡、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时,才着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是一种静态的、滞后的被动调整,而对产业结构实施动态的、超前的自主的调整,又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可依据的资料,即使进行轮廓式调整也困难重重。

由此看来,对产业结构做适应性调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是难以避免的,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就后一方面来说,比较明显的是:

首先,解决不了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各地区遇到的问题基本相同,在追求完整工业体系的目标下,都力图缓解和消除“瓶颈”制约部门,平衡供需关系,弥补供需缺口。这样,需要加强和加快发展的部门也大体相同,形不成地区产业和独特优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相当普通。

其次,不利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中,一般以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由于投资需求大,在资金分配上不大容易处理好它与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的关系。如果过分重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可能忽视及时培植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支柱产业,丧失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时机。

最后,迁就企业的困难。许多企业资金不足,困难很大,根本问题是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如果不在开拓市场,打开销路上下功夫,而是迁就企业的困难,增发流动资金,进行适应性调整,那只会增加产品积压,无助于搞活企业。

二、加大力度战略性调整

当前,我国经济处在十分重要的时期。要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关键在于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追速度、铺摊子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地存在,需求扩张的压力依然很大,而结构调整的力度明显不足。因此,在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特别是加大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力度,是解决产业结构深层次矛盾、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所在。

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以有效需求即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因此,要下很大功夫去研究市场走向,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走向。

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立足于现代产业序列。当前实施的大力加强基础产业,努力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对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其积极作用。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贯彻上述产业政策的同时,有必要把重点摆在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的序列上,这个产业序列比起三次产业序列,具有更清晰的结构层次,对于判断产业结构升级更为直接,更有现实和长远意义。基础产业包括基础设施,在上述产业序列中,一方面为支柱产业及先导产业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由于支柱产业的成熟及其向更高形态转换,可以为基础产业注入新的技术和装备,使基础产业不断得到提高,真正成为现代产业序列的基础。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应当促进上述产业结构内部的良性循环,推进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发展。这需要有战略性投资政策来保证。在此前提下,腾出必要的资金用于培植支柱产业和开发先导产业。

推进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为此,一是要进一步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可以带动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向纵深发展,促进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可以带动适合于农村生产和消费工业品生产,有利于发挥现有工业的潜力,也有利于拓宽流通渠道,繁荣农村经济。二是要加快住房体制改革和普通居民住宅建设。城镇居民在吃穿用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后,迫切需要解决住房问题。现在看来,发展住房市场的条件逐步成熟,银行储蓄的65%来自居民,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3.6万亿元,可以实行分期付款等形式,推动住房市场的发展。居民住房建设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建筑机械、建筑材料、室内装修等)的发展,形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巨大市场需求,甚至可以导致居民消费支出的较大变化。当前,要使住房建设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是使居民对住房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房价能为居民所接受。三是拓展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目前全球国际贸易额已突破6万亿美元,但我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3.1%,这说明开拓国际市场还有很大潜力。从长远观点看,培植新经济点,必须重视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

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要和产业的合理布局结合起来,这种调整既可以在原有空间展开,又可以进行开发性搬迁改组改造。易地进行开发性改组改造,不应当是企业的简单移位,而是通过搬迁盘活地产、设备等资产存量,在资产重组过程中淘汰市场不景气,无长远发展前景的企业,由此获得的资金(包括级差地租)应主要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而不要在原有企业结构基础上扩大规模,以利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市场长期走向的预测与判断问题

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的长期走向为重要依据。难点在于怎样预测和判断未来时期的市场变动趋势。可供参考的方法有:1.从当前的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判断未来市场需求。比如可以设想到2000年人民生活将会是怎样,有哪些东西要通过市场来满足?特别是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时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将是怎样?2.从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测算未来的市场需求。相当于未来时期的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上,与我国消费习惯相类似的国家和地区,他们消费了什么,消费多少,消费结构呈现何种特征?3.对应工业所处阶段,判断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预测市场需求。比如,借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大体处于我国的发展阶段上,居民消费结构有哪些特点?4.根据科技进步的趋势判断新的消费热点,特别要注意电子工业飞速发展所提供的新产品及其相应的消费领域。运用各种方法预测和判断未来时期的最终产品消费,然后就不难推导出中间产品的市场需求,围绕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需求,再预测初级产品和基础设施的规模,即初级产品市场需求。这样,根据预测和判断的总需求来安排总供给,安排产业的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

(二)关于支柱产业的选择问题。战略性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正确选择支柱产业。现在不少省市区都把中央确定的机械、电子、汽车、石化和建筑业作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这是个值注意的问题。比如汽车工业,全国“九五”计划提出,到2000年全国汽车产量为270万辆,目前已有22个省市把汽车作为地方的支柱产业,汇总起来,产量要达到570万辆。目前汽车产业组织结构已经很不合理,形成不成规模经济。据统计,汽车行业的企业有2400多家,其中整车生产厂有120家,年产量超过1万辆以上的汽车厂19家,年产量超过10万辆以上的仅有5家汽车集团。正是针对这种状况,国家计划要求以大集团为主,促进汽车工业投资和资产重组,国家支持2~3家汽车集团向40万辆以上的生产能力发展。其实,不少地方以汽车为支柱产业并不具备条件,大上汽车工业必然相致产业结构的更加趋同化,使产业结构更不合理。根据本地情况和条件及可能,实事求是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来选择支柱产业,下列几条可作为选择支柱产业的参考:具有较大规模的产出,形成规模经济;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市场需求弹性较高;人民收入中用于本产品的消费明显增加;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水平,带动作用强;有较高财政贡献能力;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国内市场广阔并存在巨大潜力,选择支柱产业应着眼于满足内需市场,出口创汇,可不作必需条件,当然能出口创汇更好。

(三)关于利用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问题

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是推进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用先进技术武装支柱产业及国民经济关键部门。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技术的自主开发研究,同时要积极有成效地引进外资,获取先进技术。问题是采取什么方法,实行怎样的政策,才能更好地引进先进技术?80年代,我们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取得不少成绩,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安排劳动力就业,拓宽出口领域起了积极作用。然而,所换取的技术大都是中低档的,先进的高档技术较少,这是由于那时的三资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缘故。进入90年代,利用外资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迅猛增加,不仅在增长速度而且在投资规模上超过对外借款,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与此相联系,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能不能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获得先进技术,就是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我们的政策基点是让市场,换技术,外商的战略意图是获利润,占市场。我们让市场,外商占市场,在这一点上似乎问题不大,焦点在于我们要得到先进技术,外商能否让出真正的先进技术?

1.技术是核心资源,不会轻易让出。跨国公司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广阔领域的融合体,有其成套资源,包括资本、技术、市场、管理等资源。技术是其成套资源的核心,不会轻易“拆包”。道理很简单,让出先进技术,等于为自己树立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诚然,跨国公司看中我国这块投资热土,不在于获得优惠政策,而是要占领广阔的市场(潜在市场更广大),可是要他让出先进技术,无异于剥夺其占领市场的主要手段,一般是不会干的。

2.让出的技术不是创新性先进技术。退一步说,即使我们用市场能换来技术,这种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也未必是先进技术。跨国公司向国外转让技术,既不是在其产品的创新阶段,也不是在其产品的成熟阶段。在产品的创新阶段,由于跨国公司垄断着新产品和技术,产品价格偏高,在其国内市场有旺盛的需求,利润看好,没有必要向他国转让产品、技术。在产品的成熟阶段,生产技术基本稳定,由于在其国内市场出现竞争者,从而降低成本成为关键因素,这时跨国公司会考虑把产品和技术转移到国外可以使劳动力成本降低的地区,一般是收入水平和技术水平与跨国公司所在国相类似的发达国家。只有到了产品生产的标准化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普及,技术垄断已不复存在,产品价格成为竞争的基础,跨国公司才会把投资和生产的区域向工资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说明,即使我们让出一块市场能从跨国公司获得先进技术,这种技术对我们来说是先进技术,但就该产品的生产技术来说已经是在发达国家普及的技术,并不属于创新性的先进技术。让出宝贵的市场,换这样的技术,值得吗?应当明确,市场是我国的重要经济资源,轻易让出市场是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应当象惜自然资源一样珍惜市场资源。

3.增强扩股,控制技术。有些合资企业盈利后外商提出扩大规模或补充资金,由于中方缺乏资金无法与外商同比例增加投资,外商乘机扩股,不仅分走了大量利润,而且通过扩股取得控股和决策权。被外商控股的企业,进而取消我国企业原有的技术开发机构,由外商提供的技术来代替。有的外商提供的并非先进技术,有的虽然提供较为先进技术,但又卡住关键技术设备的元件和零配件,而且不准更改技术。可以看出,外商通过控制技术来控制产品,通过控制产品的品牌和竞争能力来占领市场。在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要特别注意与外商合资的支柱产业,坚持维护支柱产业的自主权,关键之一就是要掌握技术开发创新权。拥有自己独立的技术,不让外商控制技术,应当是我国支柱产业大企业集团的重要战略目标。

(四)关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体制障碍问题

一般而言,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是紧密相连的,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两者的对应关系相当强烈。推进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牵涉到产业在相当时间内广阔空间的重新布局,如果没有体制改革的深化加以保证和推动,是很难成功的。现存体制中的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趋同化现象,特别是追求地区利益最大化现象的普遍存在,极大地制约着战略性产业结构的较大范围的展开。如果说实施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在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区域内还相对地较为容易,跨行政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难点将明显增大,地区利益将受到触动。而牵就地区现有利益,维持现存产业格局,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就难以迈出实质步伐。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之所以艰难,就是来源于政企不分和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都会遇到极大困难,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落不到实处。因此,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持。

标签:;  ;  ;  ;  ;  

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到战略调整_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