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研究_中小学管理论文

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研究_中小学管理论文

面向21世纪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管理体制改革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向21世纪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于1997年1月立项,2001年3月6日通过专家鉴定后结题。本文将该课题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课题研究的任务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分析研究国内外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现状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滨州市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为实例,探索建立面向21世纪的实施素质教育、开放教育、集约教育的中小学管理新体制,包括中小学宏观保障制度(主要是教育投资制度、师资建设制度、条件装备制度、效益监控制度等)和内部管理制度(主要是学校领导制度、学校人事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后勤财会制度等)。

本课题所谓“面向21世纪”,是指从“九五”到2010年这一时期的中小学教育要为21世纪前叶的人才成长打好基础。“中小学”,指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本课题以研究它们在管理体制上的共性特征为主,以研究国办和集体办的中小学为主,以研究滨州市中小学为主。关于“中小学管理体制”,本课题依据系统功能理论,认为它应是为促进教育外部大系统与中小学教育这个子系统之间信息、物质、能量充分交换,促进中小学内外部系统优化发展而建立的中小学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山东省滨州市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功能理论,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现行中小学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从而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管理新体制。

二、课题研究在理论上的主要成果

1.抓住了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研究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

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依据。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经济的发展靠占有知识和科技创新、智能劳动,这需要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本课题着眼于21世纪对中小学教育的新要求,研究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2.调整了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依据中小学教育功能的更新来改革中小学管理体制

中小学管理体制是为中小学教育功能服务的,我们力求从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的功能要求出发,研究改革中小学管理体制。

3.丰富了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对中小学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改革

本研究认为,中小学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按照系统之间信息、物质、能量相互作用的原理,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应当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中小学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是不是适应21世纪初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对中小学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否有相应的人、财、物等条件保障,人、财、物是否发挥了最大效益。对于这些问题,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组织都有相应的职责、权限和义务,它们只有形成彼此开放、主动适应、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各自功能的发挥才能达到最优化。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应当使中小学教育成为一个主动开放、充满活力的系统,这就需要用系统论的思想进行改革。

三、课题研究在实践上的主要成果

1.建立优先发展教育的领导体制

本课题研究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党政一把手抓教育的领导体制,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目标层层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各级党委、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由党政一把手参加的教育工作会议,研究教育大计。根据全市开发建设战略,配套制定优先发展教育的规划,确保教育适度超前发展。财政拨款把教育列为第一序列,工资把教师列为第一序列,基础建设把学校列为第一序列,坚持依靠社会力量共同兴办教育。

2.建立经科教结合的运行体制

为了加强中小学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结合,本课题对中学分流的职业教育班和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与经济、科技组织一体化发展。在宏观上创设三项制度:一是政府统筹制度。全市各级组织都成立了由政府一把手总负责,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与的经科教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及时研究经科教一体化发展问题。二是部门调控制度。发挥计划、财政、金融等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运用计划、投资、信贷等手段引导、扶持经济组织与学校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以解决企业科技进步无依托、学校招生就业相脱节等问题。三是市场调节制度。建立科技、教育、人才、信息交流市场,定期召开供需洽谈会,建立相应的市场中介组织,为经济组织和学校建立共生关系提供服务。在微观上创设五项制度:一是领导制度。按照经济组织、科技组织与学校分级对接的原则,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由经济组织和法人代表组建领导机构,及时解决共同发展遇到的问题。二是责任制度。学校履行经济组织所要求的科技咨询、人才培养等任务,经济组织为学校提供相应的办学经费和实习设施等条件,科技组织提供先进科技和信息,三者利益一致。三是师资建设制度。每所学校都有两类教师,一类是专职教师,他们是以教育为职业的人员;一类是兼职教师,他们是经济组织、科技组织的科研人员、技术骨干和管理者。两类教师在学校与经济组织之间有计划地轮岗,以保持教育行为与经济行为的高度统一,在不增加学校编制的情况下解决了学校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使学校真正具备了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四是学生培养培训制度。学校针对经济组织的需要培养学生,经济组织可以随时派人到学校进行培训,学生在校学习与在经济组织实习交替进行,增强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实效性。五是信息交流和科技创新制度。经济组织、科技组织与学校都建立相应的科技、教育信息中心,沟通国内外,辐射县乡村,建立地方创新体系,保证企业、学校在竞争中长盛不衰。

3.建立教育集约化发展的导向机构

本课题立足于欠发达地区办大教育的实际,通过政府统筹、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方面建立了有效的政策导向。一是推动农村教育城镇化。选取邹平县、博兴县、滨城区进行了试点。其中已有6个乡镇将农村中小学全部集中到乡镇政府驻地和办事处,学生上学专车接送,改善了育人条件,方便了学生家长,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二是推动城市教育集约化。滨州市3所高校已经合并为1所;原属其他行业管理的中等专业学校都已划归教育部门管理,正在将其合并建立滨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骨干学校兼并或改制薄弱学校组建教育集团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省级重点学校北镇中学的集团化发展初具规模,滨城区第六中学目前已发展成为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教育集团,并与滨州亚光集团合作开办了职业教育班。三是推动学校办学多元化。滨州市高等学校实行普高与职高并举,中等学校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融通,农村中小学实行“普九”与扫盲(扫文盲和扫科盲)“一校两用”。通过这些导向机制,提高了教育集约化程度,加快了教育现代化步伐。

4.建立支持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

本课题研究认为,政府对中小学的管理,既要在保证办学方向、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外部环境等方面强化行政职能,也要在服务教育发展的许多方面转换职能,把应当由社会承担、由市场运作的职能从行政计划管理体制中剥离出来,通过发展教育产业来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滨州市从过去的教育行政职能中剥离出7项社会化服务项目,建立了支持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一是教育装备服务中心,负责全市教育教学设备的配置、管理、维护和指导使用。二是教育信息服务中心,为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小学生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计算机培训服务。正在筹建的滨州教育信息台,将向社会提供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三是教育系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全市教育系统人员流动、落聘教职工安置、具备教师资格者就业等提供信息服务。四是教育财务结算中心,用以融通教育资金,加强宏观调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财务结算中心隶属教委行政管理,接受银行业务指导。五是大中专招生与就业信息服务中心,主要职能是贯彻国家关于大中专招生、就业的政策法令,进行人才需求调查,提供人才供求信息,沟通招生、毕业生、学校及用人单位之间的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学校提供反馈信息。六是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了全市教育系统计算机局域网和教育软件资料库,实现了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七是社区教育服务中心,合理协调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提高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滨州市教育服务体系的建立,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加强了教育市场管理,树立了教育良好形象,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

5.建立与时代融合的育人体制

迎接知识经济,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建立起主动开放、与时代发展潮流融为一体的新型育人体制,建立学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前沿广泛联系的学校大课程体系。我们选取博兴县进行了试点,引导中小学校首先在当地建立五种类型的教育实践基地。一是代表当地先进生产力水平的企业。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科技水平,追踪国内外相关产业的科技发展,掌握致富家乡急需的科技知识,树立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壮志。二是当地科研机构。让学生了解哪些科学技术可以在家乡实施,在校内基地实验并向当地群众推广。三是当地文化机构。开发当地文化资源为发展学校文化艺术服务。四是社区文明单位。实行文明共建,推进学校文明建设。五是自建家长学校。培训家长教育方法和致富技术,接受家长对学校的民主管理。在此基础上,引导中小学校积极追循时代潮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建立五种联接。一是联接时事政治。让电视进教室、新闻进课程,教育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世界动向。二是联接高科技研究机构。了解科学技术的前沿信息,为培养人才提供知识导向,为当地发展引进科技项目。三是联接先进学校和远程教育网。开发利用先进教育资源,推动学校对外开放。四是联接教育专家。争取科研立项,接受专家指导,用时代前沿的教育思想指导学校发展。五是联接对外经贸机构和WTO网站。关注世界经贸的前沿信息,让学生尽可能了解世界,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打基础。为适应大课程体系要求,采取了以下配套措施:一是优化国家课程,提高教学效率,为实施大课程教学提供时间和空间。学校建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加强学科教学与大课程教学的融合。二是努力培养能够实施大课程教学的新型教师队伍,变学科型教师为综合型教师,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三是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涌现出一批诸如课题式学习、论坛式学习、操作式学习、模拟式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四是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对学生实行素质发展报告单制度,对教师实行大课程教学综合考评制度,对学校实行创新教育评估制度。

6.建立动态优化的师资管理体制

在无棣县试点基础上,从1999年开始对全市中小学干部教师逐级实行了“岗位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同级单位年终考核成绩列前10位的,主要负责人受上级表彰奖励,成绩列后10名的,主要负责人不准晋级评优,连续两年列后两名的,主要负责人调离领导岗位。对教职工综合考核成绩优秀的人员高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不称职人员低聘一级,相应兑现工资。连续两年低聘的,校内待聘,连续两年待聘,发最低生活保障金并按教师管理程序予以辞退。在此基础上,2000年又以无棣县为试点,进一步实行了吐故纳新的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对综合考核达不到岗位目标要求的教师精简,同时对当年师范类毕业生进行综合考核,按需择优选聘上岗。对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本课题选取滨城区进行了公开选拔、任期负责、职级管理的改革试点。校长公开选拔的人选范围界定为教育行政机关、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可以突破学校界限进行合理竞争。竞选上岗后先行试用,试用合格后实行任期负责制,任期届满自然解职,然后根据有关程序重新选聘或续聘校长。对选聘的校长,根据实绩考核,实行职级制管理,不同职级的校长享受不同级别的职务补贴。校长职级的评定每两年一次。

7.建立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

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问题,在新形势下又出现了新困难。工资性支出大幅增长,使农村欠发达地区财政支持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迅速下降;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拉大,使多数农民难以再像过去那样充当集资办学的主力军;乡镇一级财政教育支出负担很重。为解决这一困境,本课题选取博兴县、邹平县为试点,对中小学进行了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改革。把学校后勤相关职能放到社会,减少或取消后勤机构和人员,运用市场机制,按照互惠原则,吸引社会优势资源,建设中小学后勤服务设施。1999年以来,滨州市中小学后勤社会化已吸引社会投资8000万元,利用信贷投资1.2亿元,使学校走出了发展困境,解决了合班并校后学校后勤建设的难题,学校省出资金加强教学现代化建设,整体办学水平大大提高,投资者也受益,并拉动了经济发展。

此外,本课题在研究理顺中小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方面,在改革学校德育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班级管理体制、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标签:;  ;  ;  ;  ;  ;  

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研究_中小学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