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田甜
安徽省儿童医院麻醉科230051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儿科手术室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50例小儿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儿发生苏醒期躁动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护理前后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护理前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8%,护理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4%,护理前后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诱发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较为复杂,需要针对不同的诱发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保障手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关键词】小儿全麻手术;苏醒期躁动;护理对策
全麻苏醒期躁动(EA)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手术麻醉并发症症状,指的是全麻苏醒期患者出现的行为与意识短暂性分离状态,也是一种麻醉苏醒期常见异常行为,该症状的出现会对患者手术效果及生命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通常表现为倔强、不合作、无法安抚、妄想思维、呻吟或是哭闹、无理性语言、语无伦次和肢体无意识动作等,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偏执性思维、定向障碍、拔出输液管以及手脚乱动等表现。苏醒期躁动症状的发生会诱发呕吐返流误吸、气管痉挛和循环系统剧烈波动等问题,进而增加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延缓术后康复速度,严重者还会威胁患儿生命安全。为了降低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保证手术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加强全麻患儿的术后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本研究对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和护理对策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手术室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50例小儿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18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9岁,平均(5.6±3.4)岁。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全身麻醉手术治疗。
1.2 术后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
第一,分离焦虑。患儿围手术期脱离父母的陪伴,且处于较为陌生的医疗环境,容易出现不听话、吵闹等异常表现。第二,不良刺激。静脉输液管道、气管插管、导尿管等均会对患儿产生不良刺激,且这些导管通常是在患儿麻醉后插入的,患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会对导管的存在产生不耐受和不适应等问题,这也是诱发苏醒期躁动的一项主要原因。第三,术后疼痛。小儿患者对于手术疼痛的耐受力较差,麻醉药物作用逐渐消失后,疼痛症状会有所加剧,进而导致患儿出现躁动症状。
1.3 护理措施
第一,父母陪同。为了降低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护理人员可以让父母全程陪同患儿,使其顺利度过苏醒期。若患儿苏醒后没有见到父母,护理人员需要积极鼓励患儿,对其配合治疗提出表扬,帮助患儿增加信心和勇气。
第二,心理干预。患者手术治疗后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症状和疼痛感,这也是患儿不良心理出现的主要原因,此时,护理人员应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主动告知患儿病情,并与其进行交流,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提高恢复速度。
第三,舒适护理。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因为对于环境不熟悉,容易出现烦躁、恐惧和不适的心理桩体,护理人员应主动安慰患儿,鼓励其配合治疗,树立治疗的信心,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保证医疗环境的舒适和安静。对于疼痛较为严重的患儿,可注射1--2ug/kg芬太尼,从而减轻其疼痛感。护理人员可通过语言和肢体的交流帮助患儿转移对于疼痛的注意力,为患儿播放音乐和故事等,分散其注意力。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临床资料均使用SPSS17.0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t检验,若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临床护理前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8%,临床护理后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4%,护理前后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全身麻醉手术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手术麻醉方法,这一麻醉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减轻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但是,对于小儿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而言,其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在术后几个小时内仍然处于稳定性较差的状态,神经阻滞药物、肌松药和吸入性麻醉药物的作用没有完全消失,机体没有完全恢复保护性反射功能,因而苏醒期容易发生躁动等并发症,并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术后恢复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全身麻醉手术患儿的术后护理工作,对于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保证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具有积极的意义[4-5]。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临床护理前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8%,临床护理后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4%,护理前后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小儿全麻手术患者发生苏醒期躁动的原因较为复杂,且无法使用单一病因进行解释。术后系统的护理干预,能够增强患儿的安全感,使其适应医疗环境,减轻术后疼痛感,提高循环和呼吸系统的稳定性,减少不良刺激的影响,进而降低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保证治疗效果,提高医疗安全性,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马成旭.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和护理对策研究[J].大家健康,2016,10(21):173-174.
[2]吕洋. 小儿全麻术后超声雾化吸入实施困难原因及优质护理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6):99-100.
[3]钱萍,马琼,屈颖,等. 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7,31(12):836-837.
[4]王畅. 循证护理预防小儿全麻术后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4(2):174-175.
[5]李芹,陈红,张野. 循证护理预防小儿全麻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麻醉安全与质控,2018,2(2):100-101.
论文作者:余田甜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1
标签:全麻论文; 术后论文; 小儿论文; 患儿论文; 手术论文; 发生率论文; 患者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