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制定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精神科收治的100例老年精神疾病住院患者,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用药安全护理和并发症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安全问题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用药安全问题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精神科患者进行用药安全护理和并发症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精神科;老年患者;用药情况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299-02
本文为了探究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用药的情况,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部分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100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这100例患者全部为女性患者;其年龄介于62~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2±5.1)岁;其中,有1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6例由血管性痴呆所致器质性精神病患者,12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4例分裂样精神障碍患者,19例抑郁症患者,10例躁狂症患者,8例其他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用药安全护理和并发症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患者用药安全分析 由于很多老年人患病时间长,疾病种类多,需联合用药或是长时间用药,但这样易造成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或导致急性并发症发生,而且很多患者对医药知识了解相对较少,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更容易造成危险的用药事件,进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用药安全护理对策:
首先,详细评估患者的用药史,包括既往和现在的用药记录,药物的过敏史,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有哪些,以及患者对药物的了解情况等是必不可少的用药信息,这对患者在同时使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时,它们之间是否会出现的配伍禁忌至关重要。在药物的选择时,首先选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的抗抑郁药物或是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并应使用小剂量。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严格掌握,按时间、按剂量用药,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在用药之后的反应,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症状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其次,了解患者各脏器的功能情况,如肝、肾功能的生化指标[1]。
1.2.2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
1.2.2.1吞咽困难 评估患者吞咽困难的程度和性质,进食时患者应取坐位或半坐位,对进食发生呛咳的患者,应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小口喂食,且喂食者应与患者保持一样的高度;对呛咳严重者,停止喂食,可遵医嘱给鼻饲或静脉输液。对吞咽困难患者,告知其进食时慢慢下咽,每口进食量要小,以防噎食,并集中管理,以消除患者紧张心理。
1.2.2.2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首先要密切观察患病情变化,根据药物观察量表认真进行动态评估,较重的锥体外系症状必须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必要的处理以缓解症状,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评估患者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症状,如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症等。向患者宣教药物治疗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工娱疗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学会使用放松技巧,寻求支持系统等以减少或减轻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1.2.2.3体位性低血压 评估患者用药后反应,有无头晕、眼花、心悸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向患者进行宣教药物治疗的同时,告知患者平时避免剧烈活动,站立、淋浴时间不宜过长;在改变体位,如起床、起立时动作要缓慢,如出现眩晕、眼前发黑,应立即扶住周围支持物,就地坐下或躺下,以防跌倒。对体弱、伴有心血管疾病或既往有体位性低血压者,药物加量不宜过快,同时做好血压的监测。用药期间患者一旦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或不明原因跌倒,应立即测血压,如血压低于80/50mm Hg或显著低于平时血压时,应取头低足高位,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禁用肾上腺素,在患者未清醒前,尽量避免搬运患者。
1.3 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安全问题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之后,观察组的用药安全问题发生率为2.00%,并发症发生率为4.00%,对照组的用药安全问题发生率为16.00%,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安全问题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在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性问题。有资料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将增加至2.9亿[1]。这就使得各类老年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抗精神药物中,利培酮有最为频繁的使用,此后是奋乃静药物紧随其后,这些抗精神药物的共同点主要是有一定的镇静作用,但是效用不是非常强烈,能够减少镇静使用过度造成的风险,但是就此研究分析和国内文献所表现得一些报道却不尽相同;此外在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中,氟西汀、帕罗西汀、氟西汀、帕罗西汀的作用实际并无太大区别,抗抑郁药物在临床医师选用中也无太大差别,此外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使用抗焦虑药物中,最为典型的是阿普唑仑、氯硝西泮,这两类药物的半衰期比较长,和选择镇静作用的抗精神药物有一定冲突,在处方用药中要进行思考。在控制精神障碍中的激动障碍、思维障碍时候选用正常的药物剂量,推荐使用较低剂量药物,这些都是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技能衰减,脏器功能衰退,对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力不足,并且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同时患有躯体疾病,因而在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中要对药物副反应和毒害作用进行考虑排除[2]。
本研究对观察组50例老年精神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用药安全问题和并发症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通过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对精神科老年病房的患者进行安全管理。本研究中,观察组的用药安全问题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分析其住院期间的用药安全问题和并发症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加强患者的用药指导和护理,可以有效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晓春.对老年精神科患者临床特点的探究[J].当代医学,2014,20(16):52-53.[2017-09-26].
[2]蒋特成,熊生杰,殷俊先.老年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2):117-118.
论文作者:周晓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患者论文; 药物论文; 并发症论文; 老年论文; 发生率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安全问题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