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比较分析_大学论文

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馆员论文,大学图书馆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科馆员一词来源于英文名称Subject Librarian。美国图书馆学会对“学科馆员”定义为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中国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对“学科馆员”定义为了解乃至精通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知识,并且能为该学科用户提供相关高层次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

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出现在美国、加拿大等一些欧美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里,在国外已经实施多年,并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国内大学图书馆也相继尝试实施学科馆员制度,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在国内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以来,现在已有100多所高校图书馆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本文通过中美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相关情况的调查进行比较分析,以促使国内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1 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现状

1.1 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现状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必须由学士双学位(图书情报学科,其他学科学士学位)或硕士以上学历,拥有专业馆员和资深馆员证书的专业人员担任,自1981年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学科馆员服务(当时称为“跟踪服务”)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逐步形成了非常完备的学科馆员制度。在美国高校图书馆一般都设有学科馆员,学科馆员的职责十分明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沟通与交流;(2)调研学科资源需求与揭示资源导航;(3)指导与合作;(4)专业课程及服务项目的咨询与评价;(5)大型课题的文献综述及建议;(6)长期跟踪服务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科馆员服务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如设有联络委员会和联络顾问小组等。学科馆员服务被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如加强了高校图书馆与院系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学科馆员和教师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学科馆员帮助教师了解和把握了本学科领域内全面的信息以及资源获取策略,在开展服务的同时,十分注重学科馆员的终身学习,要求学科馆员通过旁听院系的精品课程、参加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培训等继续教育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和综合能力。

1.2 国内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现状

继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在国内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以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等相继开展了此项工作,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任职条件各不相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要求具有比较好的业务能力和一定的交往能力,具备学科背景者优先。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基本条件是硕士以上学历的副研究馆员,具有清华大学相关专业背景。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的基本条件是具有硕士学历(占2/3),具有非图书馆学专业背景。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大学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虽已有100余所大学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但是很不完备,大多停留在第一代学科馆员层面上,急需发展完善为第二代学科馆员层面上来。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职责较为明确,主要包括学科联络、馆藏建设、公共关系与营销、用户服务与用户培训等。

1.3 中美部分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情况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网上调查,选取以下20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大学图书馆,对开展学科馆员制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汇总,见表1。

表1 20所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基本情况汇总

2 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比较分析

国内大学的学科馆员其任职资格和条件各不相同,除少数大学图书馆的任职条件要求与国外大学相近外,多数大学的学科馆员在学历层次、专业知识上有所欠缺。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科馆员大多不具有其他学科专业背景,具有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又大多不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同时具有学科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微乎其微。因此,国内大学的学科馆员只能从现有的工作人员中挑选,如南京大学图书馆的8名学科馆员,只有2人真正符合国外学科馆员条件,占25%。

国内大学的学科馆员素质与国外相比,在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方面差距较大,特别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十分短缺。

2.1 管理与组织机制

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都设有专门的管理与组织机构,如美国大学大都设有联络委员会和顾问小组,负责与院系合作和学科馆员的任命、培训、考核、项目指标的实施等。

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大都由相关部门兼管,建设专门管理机构的很少,因此,学科馆员大都分散在大学图书馆各业务部门的岗位上,大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馆员制度与有效的管理机制。

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国外大学相比,其一,存在着学科馆员的业绩无法体现的问题,造成评价困难;其二,存在考核指标无法量化的问题,造成干好干坏都一样;其三,存在缺乏相应的激机制的问题,造成学科馆员岗位缺乏竞争力。

2.2 工作方式

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同时具备图书情报学专业背景和其他专业背景,是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专服务人员,由于学科馆员的工作待遇和工资收入较其他工作人员较高,因此,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很高,责任心很强,专职的学科馆员对所负责的学科的所有工作都能按时高质量地独立完成。

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由于其自身专业单一的缺陷,不能独立地完成学科馆员的工作,因此,部分高校为弥补学科馆员自身缺陷,采取聘请院系对口专业教授来协助学科馆员工作,称为“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如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

国内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方式与国外相比,国内大学以兼职为主,而国外大都是专职工作;国内部分采取“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基本上可与国外复合素质的学科馆员相当,因为国内大学的学科馆员利用其专业知识背景和熟练的检索技巧帮助院系师生组织、传递和管理信息;图情教授负责向学科馆员提供各院系的重点研究方向、科研课题、新增专业及信息需求。两者协同服务,互为一体,形成符和国情、校情的特色学科馆员服务体系,是工作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2.3 工作职责

国外图大学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与国内大学基本相似,其主要职责都是:(1)联络与沟通;(2)是子资源建设与服务;(3)咨询服务;(4)用户教育;(5)建立学科网络导航;(6)跟踪科研课题,提供全程服务等。

但是,国外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素质较高,人员数量较多,如哥伦比亚大学设有45个学科馆员;提供服务的二级学科为114个,而国内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数量较少。且服务对口院系较多,深入到二级学科提供服务的数量较少,因此,开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较国外相差甚远,特别是在大型课题项目的文献综述、评价并给出科研咨询意见及建议等方面。另外,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已经由第一代发展成为第二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第一代相比增加了多种角色职责,主要包括:(1)学科信息作者与发布者;(2)信息资源的管理者;(3)知识的管理者;(4)科学研究者;(5)虚拟交流的组织者等。

3 建议

通过以上比较很容易看出,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素质、学科馆员的管理与组织机制、学科馆员的奖惩机制、学科馆员的主动服务等方面与国外大学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不足。因此,需要根据我们的国情与馆情去借鉴国外较为成功的经验,制定我们的学科馆员发展战略规划,走出适应国内的大学学科馆员建设与发展之路。

3.1 建立健全管理与组织机制

3.1.1 确立管理与组织模式

目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管理与组织模式主要有“挂靠集中式”、“挂靠分散式”两种。“挂靠集中式”是将学科馆员集中到某一部室管理,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等;“挂靠分散式”是将其他部门的学科馆员集中挂靠到咨询部兼职管理,如鲁东大学图书馆等。

笔者认为:国内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因综合实力较强,应借鉴国外大学“一条龙”的专职服务管理与组织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职业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专业性;有利于办馆水平较高、学科馆员素质较高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对口专业服务工作;有利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学科导航、专业服务、学科馆员多位一体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有利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机构改革的快速实施和学科馆员之间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在国内教学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因综合实力较强,可以采取“挂靠集中式”模式,即将本馆所有的学科馆员集中挂靠到咨询部,采取专职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管理与组织模式,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不断扩大服务内容和工作职责,逐步向“一条龙”的专职的学科馆员管理模式过渡。“挂靠分散式”模式,即将本馆的学科馆员分散到各部室工作,其对口服务工作挂靠到咨询部实行兼职管理,这种模式以分散、兼职为主,有利于教学型大学图书馆人力资源综合使用;有利于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以兼职为主向专职为主过渡,逐步发展成为“挂靠集中式”、“一条龙式”管理模式。

3.1.2 制订规划和职责

国内大学图书馆要根据校情与馆情制定出相应的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工作职责、配套管理机制等,使学科馆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在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对于学科馆员的要求要给予适度的弹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机制,包括竞争机制、利益机制和工作机制等。

3.1.3 深入教学科研

学科馆员作为大学图书馆与各院系沟通的“桥梁”,图书馆领导应开路搭桥,为学科馆员主动争取院系领导的支持,学科馆员通过对口院系的主动服务了解师生的需求,选定重点学科专业(学科带头人),了解研究项目与内容,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强了与院系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图情教授提供的院系学科建设、科研课题、文献信息需求、本学科文献订购意见以及学科研究动态等,以电子邮件、BBS、专业网站、学科导航等方式,为院系师生提供馆藏网上免费资源、专业信息目录全文链接、推送服务等。

3.2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

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关键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学科馆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浓厚的学科知识底蕴,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信息与加工能力、高水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1)对已经从事学科馆员工作的人员进行专门培养,使学科馆员逐步树立专业意识、掌握专业技能以及进行图书情报知识、专业外语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学习等。(2)对未从事学科馆员工作的现有馆员进行重点培养,培养的主要作法是:在本馆现有的图书馆员内,挑选出部分基本适合学科馆员条件的学术骨干,作为学科馆员的预备队员。主要由两类人员组成:其一,有其专业(不含图书情报专业)本科以上知识背景,最好是硕士学位,又熟悉文检技术,能熟练使用网络信息资源与各种数据库的中级以上职称的馆员;其二,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业务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又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熟练使用各种信息资源的中级以上职称的馆员。对以上两类人员的培养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实现,其主要形式有外派进修学习、访问学者、函授、自考、各种专业培训班等。同时,要让预备学科馆员经常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也可让学科馆员指导其参加由图情教授结合的一对一的传帮带,逐步带出一批称职的高素质的学科馆员。

3.3 建立学科馆员的考评与奖惩制度

学科馆员的工作是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深化,是一项具有高知识含量的、开拓性的、主动的信息服务工作。因此,对学科馆员工作进行考评时,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系统的绩效考评体系,主要包括“德”、“能”、“勤”、“绩”、“研”几个方面:(1)“德”,即对学科馆员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进取精神、热情服务的考评;(2)“能”,即对学科馆员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服务技能的考评;(3)“勤”,即对学科馆员工作态度、工作主动程度、服务态度、工作热情的考评;(4)“绩”,即对学科馆员承担的工作任务数量、完成的基本情况进行考评;(5)“研”,即对学科馆员承担的科研课题及发表论文的情况进行考评。

大学图书馆要根据学科馆员的业绩考评的档次发放岗位津贴,要奖勤罚懒,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以便及早建立起激励机制。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科馆员要限期改正,过期不改者应取消其任职资格。

3.4 积极开展主动性、动态性服务

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应针对服务模式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彻底改变被动服务模式,应主动与院系沟通联系,及时了解院系科研情况和信息需求,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此外,学科馆员为用户提供服务时必须进行用户跟踪,及时掌握该专业的发展状况和相对信息,为用户提供学科发展最前沿信息,能更好更快地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

收稿日期:2010-04-07

标签:;  ;  ;  ;  

中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比较分析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