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物流外包的调查与分析_业务外包论文

中国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外包论文,物流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物流业务发展的基本判断

自90年代末以来,中国物流业务的外包引起了产业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同时一些学者也对物流外包,特别是中国背景下物流业务外包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物流业务外包之所以在90年代末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企业面临巨大的物流成本压力,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约 56%的生产企业的产成品物流费用占销售额5%-10%,大约33%的企业成品物流费用占销售额5%以下,11%的企业成品物流费用占销售额11%左右。此外,从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费用占采购成本比例看,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配送费用占采购成本比例范围在2%-5%的企业最多,占所有企业的50%左右,其次为原料物流费用占采购成本在2%以下的企业,原料物流费用占采购成本10%以上的企业只占3%左右,[1]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合理的组织和管理物流活动,很难真正实现企业的经营绩效,形成良好的竞争力。而这其中广泛的物流业务外包,特别是与第三方物流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但是,在中国真正利用第三方物流,借助物流外包的企业比例较小,中国生产企业中,只有 18%的原材料采购和16.1%的产成品分销物流是借助专业物流企业进行,此外,大约76.5%的商贸企业是通过自主物流来实现商品分销业务,只有5.9%是通过第三方物流进行。[3]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政府和各行业从90年代末大力推进物流业务的外包,促进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但是,第三方物流的成熟和外包业务的广泛发展,不仅仅是形成货主企业的物流外包意识、推进物流业务的专业化,更在于如何从客户的角度,理解和把握物流外包的关键要素,使得中国的第三方物流能真正具备承担物流业务的高增值服务能力。

我们认为对于当今的中国企业,外包所能实现的绩效应该更多地表现在外包的直接效益上,而非产生的间接效益,这是因为中国的物流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服务尚不能满足供应链集成服务的要求,并且在社会整体外包程度不高,物流服务市场尚未完全健全的状况下,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帮助货主企业优化物流成本、改善管理,但是外包所能表现的直接效应会有所体现,为此我们假设:实现物流业务外包的企业会比从事自主物流的企业很少投资于物流设施等资产,并且相应的物流服务绩效会更为显著,但是在物流成本改善和管理改善方面不明显。物流业务外包的管理过程中,还有一点是需要明确的,即物流业务外包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物流业务都可以通过外包来解决,[4]特别是关于分销规划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因此,与一般的观点不同,我们认为外包业务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企业自建物流系统的动力下降,物流业务的外包与自建物流系统的愿望是并行不悖的。

在与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关系和结构上,很多研究认为物流业务外包的绩效实现取决于企业能否与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5-6]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能通过整合物流业务实现良好的信息交流和低成本的服务,而且有利于建立起稳定的、长期的供应链运作机制。这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既反映为企业运用物流供应商的数量,也反映在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物流合约维系的时间维度。对此,我们认为在中国专业物流服务市场发展的初期,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市场尚不健全,服务提供商能力有限的状况下,不可能实现全部物流业务的单一外包,而是多个物流服务商并用(当然在此过程中考虑到交易费用的因素,使用数量将控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这样不仅分散了物流外包业务的风险,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种资源的综合利用慢慢形成稳定的多元合作关系。为此,我们认为在现阶段中国企业外包物流业务的承担者数量是相对较多的,并且维系的时间正在变长。不仅如此,由于专业物流服务商发展的非充分性,尤其是中国物流市场发展的短期性,企业物流业务的承担者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即批发商物流、经销商物流、共同物流以及专业第三方物流同时成为物流业务的承担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中国物流市场的逐渐形成和发展,特别是中国政府从2004年以后,开始大力推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为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氛围,因此,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正成为一种主要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提出了中国物流业务外包发展状况的如下假设或判断(见表1):

表1 中国物流业务外包发展的基本判断

领域 假设

假设内容和基本判断

实现物流业务外包的企业会比从事自主物流的企业很少

H1投资于物流设施等资产,并且相应的物流服务绩效会更

物流外包的动因 为显著,但是在物流成本改善和管理改善方面不明显。

H2物流业务外包与自建系统的愿望并行不悖。

H3中国目前物流业务的外包多是一些基础性物流业务的外

物流外包的内容和包,而高增值业务则相对较低。

物流服务商的能力 H4我国的物流服务提供商目前服务内容单一、运营成本较

高,缺乏综合服务、整合资源的能力。

H5中国企业外包物流业务的承担者的数量较多,并且维系

与物流承包商的关系 的时间都较长。

和组成结构H6企业物流业务的承担者具有多元特点,其中第三方物流

发展较为明显。

二、中国物流业务外包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调查通过各种渠道主要面向国内制造商、经销商、物流经营企业进行调查,问卷的投放一共进行了四次,共发放问卷760份,最后回收199份,回收率 26.2%,扣除内容填写不完整或明显有误的问卷,最终有效问卷为1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5.8%。问卷大部分主要通过邮寄方式和现场填答进行,对于某些缺损信息,我们再次通过电话或面谈加以确认。在这些有效样本中,所调查的 120家企业中行业分布为烟草行业占 15%,工业产品行业8.3%,日用消费品、食品行业占20%,医药行业5.8%,汽车机械行业5%,电子家电行业9.2%,石化行业占25%,物流行业5.8%,通讯行业 5.8%;所调查企业的销售额规模小于1千万的占5.8%,1千万到3千万的占4.2%,3千万到1亿5千万的占11.7%, 1亿5千万到3亿占15.8%,3亿以上占62.5%;企业业务类型方面,生产制造31.7%,生产制造与分销30%,批发分销26.7%,其它服务类11.7%。该样本面向了全国主要行业的企业,而且所在行业的主要企业基本上包括在样本中,大部分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且物流成本是企业成本管理中重要部分。

分析与检验结果

(一)企业类型与物流业务外包的关系

物流业务外包的状况反映了物流高度化发展的程度,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利用外部社会资源的水准。从调查企业的状况看,实施外包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 47.9%,尚没有实施的企业占52.1%。通过对行业、业务类型、规模和销售额的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发现企业物流外包分布程度不受业务类型、企业规模以及销售额的影响,但是行业间的差异在α=0.05条件下较为显著(见表2)。通过进一步对行业的分析(见表3),可以发现外包程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汽车机械、工业品、物流、电子家电,这些行业利用社会性资源的程度很高,结合这些行业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些行业一般而言JIT经营(及时、准时送达)的要求相对较高,这与JIT经营是促使物流业务外包的重要因素的研究相一致。

表2 不同企业类型与物流业务外包之间的关系

变量 卡方值 自由度 显著性(P)

行业类别 25.5398 0.001**

业务类别

6.4323 0.092

企业规模

4.9326 0.553

销售额 2.6324 0.621

**为α=0.05条件下显著

表3 行业类型与物流外包的关系

行业类型有外包

无外包

烟草

2

15

工业产品

62

日用消费品/食品 10

16

医药

34

汽车机械

60

电子家电

83

石化 13

17

物流

61

通讯

34

卡方值=25.539(p<0.05) 有效答卷=119

表4 实施物流外包和无业务外包企业的动因成效检验

动因绩效卡方检验

实施外包企业均值 无外包业务企业均值

拥有物流资源和设施的重要性 2.96 3.67**

企业对外包业务效益 3.60 3.16**

(或预期效益)的满意度

对产成品物流费用和管理的满意度 3.20 2.84

对自建物流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3.64 3.87

注:采用5刻度量表1=不重要、不明显、不满意——5=非常重要、非常明显、非常满意;*为 p<0.10;**为p<0.05;***为p<0.01条件下具有显著差异

表5 当前企业外包或预期外包的物流职能

实施外包企业的外包内容 无外包业务企业的预期外包内容

物流外包的内容

频次占外包企业的比重频次占无外包企业的比重

物流系统设计 1424.6% 9

16.1%

物流信息管理 2136.8% 7

12.5%

仓储保管 2035.1% 7

12.5%

中转运输 4273.7% 14 25%

市内配送 2442.1% 9

16.1%

包装和流通加工1017.5% 47.1%

供应和成品分销管理 3 5.3% 35.4%

代结贷款

3 5.3% 35.4%

库存控制

1 1.8% 0 0%

运输协调与管理 8 14%

5 5%

(二)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动因与成效

随着社会化物流发展,企业物流管理应逐渐从对设施、设备的关注转向对管理体系和流程的关注,因此,对自身拥有物流设施的重视程度反映了物流管理社会化的发展程度,同时也能反映目前中国企业物流业务的成本压力。为此,我们对从事物流业务外包和没有外包业务的企业在企业物流固定投资意向、相应外包业务效益满意度(或预期满意度)、综合物流成本和管理改善的情况以及对自建物流体系重要性程度等作了非参数的卡方检验,如果显著性水平大于0.05,可以认为两组总体方差无显著差异。首先,在物流固定设施投资意向方面通过李克特5刻度表来衡量企业的投资意愿,通过方差分析发现(见表4),两总体在在p= 0.05条件下具有显著差异,没有实施外包的企业明显要比有外包业务的企业更强烈的投资物流资产;其次,在相应业务的外包效益满意度方面,同样存在着显著差异,即实施外包的企业明显认为外包产生的效益明显,没有外包的企业对外包效益的预期相对较低;与上述状况相反,在综合物流成本和管理改善方面,两总体在p=0.05条件下并不显著。在自建物流体系重要性认识上,检验发现企业无论有无外包业务,其对自建物流体系的认识在p=0.05条件下无显著性差异,两类企业都表现出了较高的自建物流体系愿望,这说明自建物流体系与物流外包之间不存在完全的替代关系。

(三)企业物流外包的内容和服务商能力

从回答有业务外包的57家企业的状况看,实施物流系统设计的企业只有14家(见表5),占全部样本企业的24.6%,物流信息管理业务外包的企业有21家,占样本总数的36.8%;仓储保管业务外包的企业有20家,占总数的35.1%;中转运输外包的企业有42家,占样本总数的73.7%;市内配送业务外包的企业有24家,占42.1%;包装和流通加工业务外包的企业有10家,占17.5%;供应和成品分销管理业务外包的企业有3家,占总数的 5.3%;代结货款外包的企业有3家,占总数的5.3%;库存控制外包的企业有1家,占总数的1.8%;运输协调与管理活动外包的企业有8家,占总数的14%。而从回答无外包业务的56家企业看,在预期外包的物流业务中,物流系统设计占16.1%,物流信息管理占12.5%,仓储保管占12.5%,中转运输占25%,市内配送占16.1%,包装流通加工占7.1%,供应和成品分销管理占5.4%,代结货款占5.4%,库存控制为0,运输协调与管理占5%。通过进一步对这两组的Mann-Whitney检验,两组数据的分布在P= 0.05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p=0.119),这说明企业无论有无外包业务,其对物流业务外包的内容具有相同的看法和认识。从上述抽样调查的结果看,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物流业务外包不仅比例比较小,而且外包的物流业务总体上仍主要是基础业务,如中转运输、市内配送、仓储保管等业务,而真正具有外包潜在效益的供应成品分销管理、包装和流通加工以及库存控制等方面外包的比例很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物流系统设计以及物流信息管理无论是从现有的外包状况还是预期外包的趋势看,都开始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这无疑说明当今中国企业已开始出现向一些高增值外包业务转化的趋向。

虽然中国物流服务市场在不断发展,但是物流服务提供商能否更好地满足委托企业的要求,提高服务水准,这决定了今后我国物流服务的发展趋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调查企业反映的问题看,认为目前中国物流服务提供商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物流运作成本过高,提出该问题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75%,其次是信息管理和信息传递效率,认同该问题的企业占总数的62.9%,第三是服务内容单一,持该观点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 43.1%,第四是服务态度较差,反映该问题的企业占总数的35.3%,第四是作业速度较慢,可靠性较差,认同该观点的企业占总数的33.6%,其他要素还包括作业差错较高(25%)、货损率较高(23.3%)以及需要增加物流网点(11.3%)。通过对这些要素不同行业和业务类型的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表6),可以看出对物流服务提供商现存问题的反映,只有作业速度 (p=0.075,p=0.433)、货损率(p=0.070)、服务态度(p=0.081)三个因素受不同行业和业务类型的影响是微弱显著,其他因素均不受行业和业务类型的影响,亦即物流服务提供商存在的问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问题,反映了我国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一般规律。从上述数据中可以得出我国目前物流服务提供商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高级服务,以及良好的系统化供应链物流管理和资源整合。

表6 不同行业、业务类型对物流服务商反映问题的非参数检验

(四)与物流服务承包商的关系与组成结构

为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数量多少反映了我国企业运用物流服务公司的程度,在该项调查中,运用和曾经运用物流服务公司进行物流活动的企业有103家,占抽样总体的85.5%。在运用物流服务公司的调查企业中,运用5家的企业占总数的30.8%,5家以上物流服务公司的企业占总体的23.3%,只有1家物流服务企业占总体的4.9%,运用2家物流服务公司的企业占总体的97%,运用3家物流服务公司的企业占总体12.6%,运用4家物流服务公司的企业占总体9.7% (见表7)。从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企业运用物流服务公司的数目较多。

表7 中国企业运用外部物流服务商的数目

服务提供商数目

回答频次占应答总数的比例

1家 5 4.2%

2家10 8.3%

3家13 10.8%

4家10 8.3%

5家37 23.3%

5家以上28 85.8%

有效回答数为103家企业

为了进一步考察中国专业物流服务的运用程度,我们不仅调查了企业运用物流服务商的数量,也考察委托企业运用物流服务公司的年限,从而以时间维度来间接反映中国企业物流管理意识的发展状态。从调查企业的状况看,大部分企业对物流资源的运用在1年以上,其中1年以下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4%;1-2年的企业占总数的19.8%;2-3年占总数的20.8%;3-4年占总数的 25.7%;5年以上占29.7%。进一步通过对不同行业和业务类型的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发现企业运用物流资源的年限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见表8)。但是,不同销售额规模的企业样本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通过进一步对这两个因素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284,对相关系数的检验双侧的 P值小于0.01,可以看出销售额规模越大的企业运用物流企业的年限越长,这说明企业对物流运用的程度和时间是随着企业的经营业务的扩展而发展的。

表8 不同行业、规模和业务类型的非参数检验

变量卡方值 自由度 显著度(P)

行业类别 9.6028

0.294

企业规模 6.3826

0.382

业务类别 6.2183

0.101

销售规模12.8634

0.012**

注:**为α=0.05条件下显著

在企业从事物流活动的过程中,对其运用的物流服务公司类型进行调查,能够更好地反映目前中国物流市场和物流经营形态的社会化发展程度,特别是物流专业公司的发展程度,亦即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中的地位和认同程度。根据对不同行业运用物流服务企业类型的交叉列联分析(见表9),在所有接受物流服务公司服务的企业中,运用批发商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占样本总数(这里指的样本总数为运用物流服务商的样本总数)的16%,运用专业第三方从事物流活动的占总数的36.8%,通过共建物流体系来实现物流活动的占总数的 18.9%,采用经销商或其他形式的主体进行物流活动的占总数的28.3%。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运用第三方物流是一种重要的物流服务形态,无论从各行业在该形态所占比例,还是第三方运用占整个行业的比例都比较大,这说明目前各行业企业运用第三方的比例开始增强,第三方物流已逐渐得到了各行业的认同,这其中尤以通讯(71.4%)、物流 (71.4%)、电子家电(45.5%)和日用消费及食品饮料行业(45.8%)最为突出。共建物流也是目前企业运用和发展物流的一种形态,从调查企业的情况看,主要的行业有汽车机械(50%)、电子家电(36.4%)和医药(28.6%)。以上分析表明,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和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企业运用物流的形态已逐渐社会化和多样化,其中第三方物流发展最为特出。根据对交叉分组下频数分析的卡方分析结果(Chi-Square=30.065,p=O.183),卡方的概率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不能拒绝零假设,即不同行业类型对回答该问题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足以说明,这种社会化、多样化的物流发展形态在各个行业都反映得比较典型。

三、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和非参数分析检验,验证了我们对转型经济条件下中国物流业务外包的6个判断或基本假设,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我们提出的假设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从理论上讲,本研究扩充了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状况,以及相应的绩效、规律和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对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地推进物流业务外包,完善专业物流市场发展和改进物流服务商的能力,进而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表9 物流服务公司类型、行业类型交叉列联分析

首先,通过调查分析结论可以发现这几年我国物流业务的外包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不仅反映在物流外包的比例上,同时也反映在外包的内容、运用物流服务商的类型、数量以及职能等各个方面,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是这几年国家、行业政策以及相应举措出台的效应,另一方面也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竞争日益高层次化,越来越强调准时、高绩效的结果,这一点从JIT经营要求高的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比例也高这一检验结果中得到印证;

其次,中国专业物流尽管这几年发展较快,但是由于我国的物流市场尚不完善,企业物流外包的意识和程度尚需提高,因此,物流外包所产生的效益在当今更多的反映在直接经济利益上(物流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产生的经济效益),综合物流业务外包所产生的供应链绩效 (如综合物流成本降低和管理改善)并不明显。此外,企业外包物流业务,也并不表明企业会放弃物流体系的建设,可能的原因我们认为一是由于目前物流外包市场不完善,服务商能力有限的状况下,自建物流体系的动力就不可能下降;二是物流体系的建设能够增强企业对物流流程的控制和管理,这与将具体的某些物流职能外包给其他企业并行不悖,企业可以外包某些物流职能,但是不可能放弃对物流流程的管理;

第三,目前中国企业外包的物流业务大多数是些基础性物流活动,一些高增值作业活动外包较少,这是中国企业物流外包发展的障碍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然而物流系统设计和信息管理正在成为重要的外包业务,这可能是因为中国企业对物流流程和信息管理系统的了解不够,与自己设计、管理的能力不足相关,而这一点正是今后专业物流服务商向高增值物流服务转化的突破口。这一点也可以从企业对专业物流服务商的问题评断上得到反映,即如果不能形成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必然产生运作成本高、信息管理不足的问题,也就不能满足企业对物流外包能力的要求;

第四,在中国发展的目前阶段,企业在物流外包的过程中,不可能只运用单一的物流服务商,并且这种趋势将维持较长的时期,这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一是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运用多个物流服务提供商能有效的降低单一服务可能产生的风险(如交易关系不稳定、难以形成竞争均衡价格等因素);二是单一的物流服务商可能难以提供广范围、地理上广覆盖的物流要求。[7]并且,多个物流服务商的运用并不表明企业与物流服务商之间的关系是短暂的,相反随着近年来,中国专业物流市场的发展,企业在维持多个服务提供商的同时,交易的关系也逐渐稳定、长期化。此外,中国目前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较为多元化,这也说明很多经济主体(如批发商、经销商)都将物流服务作为自身的核心能力,但是在物流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状况下,专业第三方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从专业第三方运用的比例正在凸显得到证明,所以,中国第三方物流正在形成过程中。

从研究的角度看,本研究有三个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关注,这也是本论文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关注点:一方面是本研究的样本虽然面向了全国主要行业的企业,而且所在行业的主要企业基本上包括在样本中,但是样本量仍然有限,因此,分析结论会有一定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扩展分析对象,从而在更大层面来检验;另一方面本研究只是对中国企业物流外包的状况、程度和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没有深入分析这种外包格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第三,我国这几年大力发展物流外包和第三方物流的政策效应没有直接得到检验,特别是这些政策举措中,哪些因素具有促进作用,哪些方面仍然不足,存在改善的地方,仍然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和研究。

标签:;  ;  ;  ;  ;  

中国企业物流外包的调查与分析_业务外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