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评什么——对当前影评现象的剖析与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影评人论文,影评论文,批评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群众影评队伍异军突起,影评组织也成网络化。据统计,仅每年参加全国影评征文比赛的作者就有成千上万,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实在令人欣喜。是的,泱泱电影大国每年有上百部电影,几千部(集)电视剧问世,有××亿人次的观众观看,不能没有人引导,不能没有人批评,但翻开各报刊发表的影视评论文章,却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时竟掩卷发出“影评人评什么?”的叹息。叹息之余,我斗胆就当前影评现象作以下几方面极不成熟的剖析。
一、只见思想评论不见艺术分析。应该说,影视评论本身就包括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评论,不论从哪个角度都能写出好文章,不存在只能这样说不能那样评的问题。问题是,电影毕竟是一种以造型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它是通过造型、画面、语言、音乐、效果、声调、美工等电影语言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写文学评论的前提是阅读,写影评的前提是欣赏(观看只是普通观众的事),需要影评人非常投入地静下心来,除了把影片所交待的思想内容搞清楚以外,还要把影片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欣赏透、消化掉,这样,才有资格把自己对作品的欣赏成果传达给读者。而一些影评文章往往缺乏从艺术角度去分析和把握所评论的对象,不遗余力地归纳和概括思想主题,却不见独到的、精辟的艺术分析和引导,看不出影视评论自身的文体特征。影评的目的不是让你告诉观众电影中的故事是什么(观众自然也能看懂),而是故事为什么这样表现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使大家从你的文章中得到艺术的指导、生发联想、得到启示,而引起强烈共鸣,这才是影评人的职责。
二、隔靴搔痒者众,直言不讳者寡。影评的含义包括对欣赏对象的肯定与否定,褒扬与批评,商榷与建议。对某一作品,单从个人好恶和感情用事出发,夸大其辞与全盘否定都失之偏颇。好的影评文章应该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对欣赏对象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和分析,好,好在哪里;坏,坏在何处,一针见血,直言不讳。而有些影评文章往往是溢美之词一大堆,一口气说个痛快淋漓,无以复加,一部片子本来很平庸甚至很差,也被吹得天花乱坠,飘飘欲仙。有的文章即使是批评也是“犹抱琵琶半掩面”,以“瑕不掩玉”“美中不足”搪而塞之。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斐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批评一些影评人:“为什么工人、农民、战士都有牺牲,评论家就雍容可掬,允执厥中?”“自己看风使舵,摇来摆去,文章再有文采也没有用!”读了钟老的话,足以使某些影评人汗颜。
鲁迅的杂文像“匕首”、“投枪”,读了让人“毛骨悚然”,为什么一些影评文章则像白开水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受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限制;第二就是人品与文品的问题了,明明看到某些影片的不足,落笔时因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而“话到嘴边留半句”,唱赞歌,自己唱着顺口,“别人”听着顺耳,何乐不为?个别影评人则是受命执笔,朋友拍了片子送过来,酒桌一摆,再意思意思,耐不住清贫的影评人就心理失衡了。于是乎,编剧请,就从意思内容上侃;导演找,就从表现手法上吹;演员求,就从表演角度上煽,都打发得舒舒坦坦,唯独自己良心上隐隐不安。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只有批评才能进步,提高中国电影的艺术质量,影评媒介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影评人用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全部心血去写作,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作品与作者。
三、非专业的眼光准专业的语言。从严格意义上讲,影评应该分专业影评和大众影评。专业影评往往是由影评家们坐在研究所里操作,他们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长时期的写作实践,完全是用专家、学者的眼光去看电影、评电影,所写文章专业性强,学术价值高。大部分影评人则是非专业化的,他们写影评只是见“机”而作,有感而发,由于专业理论的不足和欣赏水平的偏差以及批评语言的限制,写出的文章不一定具备专业特点。其实,一篇影评文章的份量和价值,并非取决于专业或非专业化、影评家或影评人。首届中国电影节全国影评征文比赛中,部队作者许福芦的《假如我来当这个营长》,恰恰是用军人的欣赏视角和战士的批评语言征服了评委,在一等奖中唯一的全票通过。“眼里识得破,心里忍不过”,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本来是业余影评人的优势。然而一些业余影评人却盲目效仿专业影评家,明明知道自己底气不足,电影知识的积累相当单薄和贫弱,却硬着头皮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一些半生不熟的专业术语,搞得好端端的一篇文章不伦不类,大有哗众取宠,叶公好龙之嫌,也因为强拼硬凑别别扭扭,而大大剥减了批评力度和本来属于自己的特色,自己苦不堪言,读者也味同嚼蜡,何苦呢?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影评人面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天地良心,拿起笔来写什么,怎么写,理当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