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论断不仅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和创新的概括。它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境遇与成果,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在历史和逻辑上的一脉相承关系。
所谓经典就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经典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的理论,立场上的无产阶级性、观点上的超越资本统治、方法上的唯物辩证法、目标上的共产主义是它区别于其他学说的精神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在本质上体现马克思主义这些精神实质。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在各个民族的传播和发展,总是要与这些民族面对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在各个时期的坚守和发展,总是要与这些时期的时代性问题结合起来。舍此,马克思主义就不能成为牵引现实社会的伟大理论力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精神实质,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与中国国情、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的成果。它表明“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在当代中国的落实和体现。同时,也正是在当代中国落实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可以称得上是马克思主义。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何种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就是看它在哪些方面落实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精神实质,就是看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之间存在着何种逻辑上的关联。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无产阶级立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立场之逻辑关联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来建构自己的学说。在他们看来,他们创立的学说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恩格斯说:他们的共产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②,其目的就是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进而通过自觉的阶级实践使自己获得解放。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中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阶级,是人类最苦难的群体。它比以往任何被奴役的阶级都凄惨。“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下挣扎到公社成员的地位,小资产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③第二,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彻底的革命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④第三,基于以上两点,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关键,也是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够最后解放自己。所以,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就是最现实地代表着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方向。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一方面使无产阶级获得了自觉的阶级意识,另一方面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的社会学说。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是否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理论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列宁指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⑤而毛泽东更是把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服务看作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⑥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从来就不是一种狭隘的党派立场,它与人民立场是相融相合的。坚持无产阶级立场不过是坚持人民立场的最集中、最彻底的体现。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本身包含在人民中,是苦难的人民中最苦难的部分。人民的苦难最集中地表现在无产阶级那里,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人民最集中、最彻底的解放。第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观点与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思想是一致的。无产阶级是人民中最革命、最先进的部分,是现代社会人民创造历史的领导者。因此无产阶级不是外在于人民的力量,而是人民本身的力量。第三,坚持人民立场是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境,特别是在阶级关系没有简单化到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而人民中的其他阶级又与无产阶级具有相似的命运和要求的历史情境中,无产阶级必须与人民中的其他阶级联合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没有人民中的其他阶级的积极支持与参与,无产阶级就会孤掌难鸣、独木难支。人民中的其他阶级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坚持人民立场是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的最为有效而务实的原则。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抹杀无产阶级立场与人民立场的差异。人民中的非无产阶级成分在利益取向和行动方式上与无产阶级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性,需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的实践中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使之成为坚定的革命者。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造就了无产阶级与人民与生俱来的一体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化的无产阶级专政。人民当家做主与无产阶级领导、代表人民的利益与代表无产阶级利益达到了有机统一。不仅如此,从理论上讲,无产阶级与人民的界限或许在革命时期还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成为社会的领导者以后,人民就成为无产阶级实现自己目的的基本力量,无产阶级的利益只有在人民的利益得到实现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就必然会走向人民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人民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把实现中国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内容。无论是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胡锦涛同志把以人为本诠释为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都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立场。而这种人民立场不是其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立场的远离,而恰恰是对这一立场在新的时间和空间下的继承和发挥,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立场具有逻辑上的承袭性和一致性。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超越资本统治观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利用资本、制衡资本逻辑观点之逻辑关联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社会学说,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科学地揭示了一条超越资本统治的道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本统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对资本统治的批判和超越构成了他们的重要理论工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及其人格表现的资产阶级都是社会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它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⑦。但是,资本是必然和必须被超越的:第一,资本是历史上最残酷又最隐蔽的剥削方式。资本本质上是一种剥削关系,资本就是要尽可能多地迫使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来做剩余劳动,迫使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在资本统治下,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第二,资本统治的社会是一个物(资本关系)统治和支配人的“物役性”社会。在资本的统治下,不仅工人成为它奴役的对象,资本家也变成它驱使的奴仆。在资本统治的社会中,人变成了物的客体,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所决定的陌生关系,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再度丧失了自己”。“这种物役性现象在观念上的反映就是资产阶级的拜物教观念。这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社会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⑧第三,超越资本统治不是一种道德的诉求,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内部所不能解决的症结。这种状况本身就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内在的、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弊病。唯有扬弃这种生产方式,进入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彻底根除这些弊病。到那时资本主义就走完了它的旅程,“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⑨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超越资本统治观点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超越资本统治来展开讨论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超越资本统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就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列宁是最早发现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在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的基础上,提出要消灭资本的作用首先就要利用资本,发挥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作用,限制其消极的作用等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实际地看待超越资本统治的历史进程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超越资本统治的实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无法预料的。中国没有经历过完整的资本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生产力没有在资本的刺激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样的国度中,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解决的是利用一切手段包括资本的手段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国家走向强大、人民走向富裕,同时尽力避免资本对社会的统治,消除因资本的存在而产生与社会主义原则相悖的社会现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曾经乐观地看待超越资本统治的问题,其教训是沉痛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超越资本统治的问题上找到了一条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国情的务实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战略思考。它的确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性是出于对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如何捍卫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取向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看来,目前利用资本,同时制衡资本逻辑,防止资本在非经济领域的“呼风唤雨”,正是为了最终实现超越资本统治。换言之,实现超越资本统治,首先必须在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本,同时制衡资本逻辑,否则超越资本统治只能是一种乌托邦情愫。因为超越资本统治必须在生产力发展到资本成为社会障碍而不是社会动力的条件下才是现实的。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资本、制衡资本逻辑也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本质的区别。利用资本、制衡资本逻辑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民主社会主义所不具备的超越资本统治。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当时“在德国,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但是,共产党的目的决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是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⑩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与中国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利用资本、制衡资本逻辑的观点不过是马克思主义超越资本统治观点的具体化,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观点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唯物辩证研究方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工作方法之逻辑关联
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11)马克思主义正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武器来揭示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的。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唯物辩证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其主旨:第一,科学的原则。马克思认为,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以科学的态度直面事实,不以主观臆想来代替对事实的探究。马克思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2)这种实证科学就是对世界发展真实过程的把握,在历史领域也就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一定的真实结果。但是,与旧的直观的唯物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不是把认识仅仅理解为对事物表象的把握,而是把之规定为通过事物表象对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把握。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是认识从事物的特殊本质深入到历史总体本质的能动过程。所以,在马克思那里,事实不是指经验性的“事实”,而是指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总和。第二,联系的原则。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学说中,科学的研究必须把一定的社会现象放到它本来所处的客观的社会历史关系中,全面地考察这些关系,从而揭示对象的本质、根源和趋势。因为,在他看来,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系统的每一要素总是和系统整体、其他要素发生着这样和那样的关系,这些关系规定了这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同时,唯物辩证的联系原则坚持联系的客观性。马克思提出,我们所要揭示的是事物固有的联系。他反对有些哲学家在社会研究中主观臆造“事物的联系”,把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归入自己所创设的“联系体系”中。他认为,实证的科学的研究就是把握实际存在的联系以及联系的中介,从中合乎规律地发现对象的真实本质。第三,发展的(历史的)原则。马克思坚持在客观的历史过程中研究社会现象,揭示社会现象的历史前提、历史面貌、历史功能和历史命运。在他看来,唯物主义看问题就必须坚持历史主义。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有自己的历史前提、历史特征和历史命运,都是人类历史发展总体过程的一个特定环节,只有在历史的总体发展中揭示它们与历史总体发展的矛盾关系,才能把握它们的实质和运动轨迹。所以,他说:“对现实的描绘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13)同时,马克思强调,理论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对对象现状的确认,而在于对现实的改造。他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4)而这种对现状的超越——在马克思看来——其根源在于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因而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深刻地体会到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实质。但是唯物辩证法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它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科学的原则、联系的原则和发展的(历史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在理论上形成了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基本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中国式概述,它准确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实质,与唯物辩证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主要表现为: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强调的是认识和工作中的科学态度。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5)解放思想则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剔除那些与现实不符的传统观念,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历史的和具体的统一。邓小平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6)与时俱进更是要求人们的思想与发展的时代、变化的形势相一致,在新的实践中把握规律。它要求人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停滞不前。“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7)这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科学态度的新表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融为一体,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直面事实的科学原则。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我们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全面整体地把握事物。毛泽东说,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8)。所以,全面地、联系地考察事物是实事求是的应有之义,整体性、系统性是实事求是的思维特点。同样,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也是要求人们考察事物发展中的新现象、新关系,并从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十个结合”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认识和工作方法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联系的原则的典型例子。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我们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获得关于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实事求是注重的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寻找规律性;解放思想强调的是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使思想与发展的形势相符合;与时俱进弘扬的是思想与时代共前进。三者都以发展为基本事实,以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基本取向。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研究方法在认识和工作中的贯彻和发扬,二者之间具有逻辑上的继承性和内在的一致性。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基本目标之逻辑关联
马克思主义以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目标,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共产主义学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基本内涵,是消除人间不平等的基本结论,是人类进入自由王国的社会标志,他们的学说就是要揭示通往共产主义的现实路径。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实现被视作一个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无产阶级主体能动性结合的过程。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即“已经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19)。所以,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到来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就是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来实现历史的客观必然性。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并进而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消灭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但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并没有充分显露。身处其境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只能通过科学的抽象来求证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实现路径:第一,世界被抽象为资产阶级社会,而资产阶级社会以外的地区被视作最终必然要被拉进资产阶级社会范畴的落后地区。第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被当作世界性的两大对立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利益上分别是一致的。全世界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一致性,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世界无产阶级整体地遭受着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只有在全世界范围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获得解放。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口号。第三,实现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应该首先在英、法、德、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进而在全球展开。所以,不可能存在发达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在空间上的制度对峙,不可能存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阶级结构上的错综复杂性。发达国家将是未来社会的希望,而不发达国家将因为发达国家的革命而获得飞跃。
但是,19世纪下半叶的历史变迁并没有沿着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思路走。第一,随着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殖民统治,不同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形成与自己民族、国家相关的特殊利益,不同民族、国家的资产阶级更是在竞争中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价值取向。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世界阶级性”逐渐被销蚀,而民族间的关系逐渐具有了阶级的特征。在此问题上有杰出贡献的是卢森堡和列宁。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中提出了资本统治与殖民政策的内在逻辑关系,点明了民族间关系的阶级性。列宁根据新的情况,鲜明地指出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具有无产阶级斗争的意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他认为,现在的共产党“不仅是全世界无产者的代表,而且是各被压迫民族的代表”(20)。他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用于显示共产党人对革命主体看法的变化。后来,毛泽东以“三个世界”理论的形式继承了列宁的思想,初步提出地缘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第二,无产阶级革命并没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发起,倒是在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国家中发生。列宁曾对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说明。但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产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及不发达国家中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据,人们的探究并不充分。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用经济发展未达标、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有人用革命主体缺席来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革命的不在场,但他们都没能说明不发达国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据。中国共产党从中国近代社会所呈现出来的矛盾和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向往中找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据,并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它表明了在外国列强压迫和奴役下的中华民族实际地具有无产阶级的性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革命事实地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压迫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果说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那么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发达国家因为深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而整体地具有无产阶级的性质,因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希望之所。第三,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难以促成全球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动,从而形成资本主义与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之间在制度上的空间性共存。在这种共存中,社会主义国家以自觉的无产阶级力量展现于世,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本质上就是世界性无产阶级力量的强大,它们的前途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无产阶级取得全球胜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关键。
中国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在具体内容上存在着差异性。但是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种差异性恰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精神实质与中国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历史创造。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的基本目标,虽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在具体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这恰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顺应时代变迁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理论继承和发展,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现实实现路径。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基本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打造坚实基础的宏伟蓝图。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自觉的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中国人民的幸福就是自觉的无产阶级利益的实现。所以,这样的基本目标不仅是民族性的,更是世界性的。它是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在中国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在全球实现的一种先行的实践。在这一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基本目标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展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统一性。
注释:
①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载《求是》2007年第12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2页。
⑤《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9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⑧张一兵:《拜物教:人跪倒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理性批判》,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31-832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1页。
(1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9页。
(17)《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7页。
(18)《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1页。
(1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32页。
(20)《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6页。
标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