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市人民医院 527200
【摘 要】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在临床治疗中起到了很好的使用效果,但是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发生给临床用药带来诸多风险,导致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概率显著增高,不仅影响到病患的生命安全,对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也带来一定挑战。鉴于此,本文就结合相关资料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阿司匹林抵抗的防治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产生机制;防治对策
阿司匹林是临床治疗中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不仅能够有效预防高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反复发作,也可以显著降低缺血性中风和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临床用药中有着很好的使用效果。然而在药学服务的深入发展背景下,临床药师发现有些患者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下,对阿司匹林的药物反应逐渐减弱,甚至直接消失,这在现代医学中称之为“阿司匹林抵抗”现象。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发生导致临床用药中很容易发生缺血性事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为此就必须要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阿司匹林抵抗的防治工作提供有利依据。
1.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
根据临床用药和相关实验的数据分析,临床中的阿司匹林抵抗主要是指患者在服用标准剂量的阿司匹林之后,依旧会出现缺血性事件,无法降低血栓性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由此可见,在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诊断中,其关键点就是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之后是否会出现缺血性事件。而目前阿司匹林解决血栓形成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抑制环氧合酶_1活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患者能够产生药物反应,也无法避免其他原因造成的缺血性事件,这就充分体现出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定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根据临床表现很难对阿司匹林抵抗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诊断。而实验中的阿司匹林抵抗主要是在血小板功能的检测中,通过数据分析出阿司匹林没有产生预期的药理学作用,导致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显著提升。但是目前对血小板凝集功能的评估试验中,并没有专门判断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中是否产生药物抵抗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国目前对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并不具备明确性,在临床用药中必须要仔细观察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治疗情况,充分考虑生物利用率降低、体内药物失活等多种因素对药物治疗效果的不利影响。
2.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
2.1环氧化酶的因素
目前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抑制COX1活性控制血栓素A2(TXA2)的产生,以此实现抗血小板效应。根据相关学者研究,COX_1中的四种基因型与血小板凝聚作用有一定的联系,且患者在COX_1基因突变的情况下服用阿司匹林之后,患者尿液中的11脱氢血栓素B2水平明显提升,可以得知COX_1基因突变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同时,COX_2作为诱导酶,血小板中的COX_2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表达程度也各不相同,能够在细胞因子的刺激作用下被激活,是产生前列腺素H2(PGH2)的一种途径。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性细胞中也含有COX_2,其作用在多种病理下会得到增强。例如炎症刺激的时候,核细胞中的COX_2表达程度提升到10倍以上、20倍以下[1]。由此可见,阿司匹林对COX_1和COX_2的抑制作用差距较大,对COX_1的抑制作用高于对COX_2的抑制作用约170倍,血小板产生血栓素A2的能力可以通过COX_2生成的前列腺素H2恢复,使血栓素A2得到合成,使血小板得以凝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想要阿司匹林起到良好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就需要确保90%以上的前列腺素H2生成得到抑制,这极有可能是患者血小板中的COX_2浓度过高,导致阿司匹林抵抗产生的机制。
2.2药物联用的因素
一般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有些患者在服用降脂药、降压药的时候需要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这就很容易导致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继而造成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发生。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联合使用降压药的时候,通过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及利尿剂降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概率[2]。同时,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会降低阿司匹林的抗小血板凝集效应,导致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显著提升。就目前来看,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与药物联用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相关学者和医疗人员对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实验。
2.3用药剂量的因素
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临床治疗时,往往都要根据患者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合理增减用药剂量,有些患者对阿司匹林较敏感,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有些患者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较差,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且阿司匹林会对胃肠道造成一定的刺激作用,过多的增加剂量很容易产生副作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或更少的时候产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概率约36%,服用阿司匹林300mg或更多的时候产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概率约19%,所以在临床治疗中保证足够剂量的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降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概率[3]。就目前来看,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阿司匹林的最佳有效剂量并未得到明确,且肠溶阿司匹林片相比普通的阿司匹林具有更低的生物利用度,可以充分考虑不同个体的有效剂量与阿司匹林抵抗之间的关系。
3.阿司匹林抵抗的防治对策
为确保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得到有效实现,许多医学机构逐渐加强了对阿司匹林抵抗的防治研究,主要的防治措施是改变阿司匹林的给药方式、与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联合使用、加大阿司匹林的用药剂量,通过各种防治措施实现抗血栓作用[4]。同时,有相关学者对血小板凝集与ABO血型进行了研究,以此了解不同血型与阿司匹林用药效果的关系,从其他角度对阿司匹林抵抗进行防治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不同血型血浆中的VWF含量和FVIII含量是造成血栓的危险因素,不同血型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关系,且O型血的VWF清除率相比其他血型较高,所以O型血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概率也相对较低。此外,根据相关研究报道,O型血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低于其他血型患者,不同血型患者的凝血功能具有一定差异性。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临床治疗的时候,可以对不同血型的患者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药物联合使用、用药剂量的增减有效确保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使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
4.结论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血栓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中都有着很好的使用效果,且这种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虽然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能成为限制阿司匹林使用的因素,为此就需要详细掌握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通过有效方式降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概率,为阿司匹林的个体化应用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荆鹿超,孙瑞红.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的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25(10):657-660.
[2]彭文绣,陈健华,梅丹,杜小莉.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现状及工作启示[J]. 中国药学杂志,2017,52(14):1285-1290.
[3]林伟斌,唐灵芝,刘晓霞,刘姗,彭海莹,彭玲玲. 阿司匹林抵抗的现状与展望[J]. 医药导报,2015,34(12):1618-1622.
[4]乌云格日勒,于建设,温再和.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37(04):393-396.
论文作者:李洁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阿司匹林论文; 患者论文; 药物论文; 血小板论文; 血栓论文; 剂量论文; 发生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