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第七师医院 新疆奎屯 833200
【摘 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方法:于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老年人外周血管疾病患者,依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等两个不同组别,各组别病例数均为29例,临床分别给予其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对比分析以上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经临床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2%(P<0.05),数据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病情复发率为13.8%,对照组患者病情复发率为34.5%,指标数据相比,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人外周血管疾病采用介入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各大医疗机构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老年人;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343-01
基于现阶段临床中对于外周血管疾病的研究成果与医疗水平,我院为探讨老年人外周血管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特选取58例该症患者参与临床研究,现将其研究过程与结果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活动开展于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从我院同期收治的外周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中任意选取58例作为研究病案,所有患者年龄均≥60岁,且均符合临床中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1]。研究开始前进行意向调查,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同时,为明确研究结果,特将此58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病患数均为29例,研究组患者中19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其年龄区间为60-85岁,平均年龄为(74.3±3.6)岁,其中13例深静脉血栓,9例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7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对照组患者中18例为男性,11例为女性,其年龄区间为60-84岁,平均年龄为(74.1±3.3)岁,其中14例深静脉血栓,9例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6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数据检验,均P>0.05,具有较强的组间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均采用介入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①深静脉血栓患者:局麻,行股静脉逆行穿刺,通过下腔静脉造影明确病情,采用滤器植入术治疗。②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局麻,行股静脉逆行穿刺或左肱动脉穿刺,球囊扩张病变部位,采用支架植入术治疗。③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局麻,行同侧股动脉顺行穿刺或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翻山,或行肱动脉穿刺,实施球囊扩张术治疗。若术后狭窄回缩30%以上或出现夹层,影响局部血流,可再行球囊扩张术(≥2min)。若经二次扩张后,重复出现狭窄回缩30%以上或夹层,采用支架植入术治疗。
同时,对照组患者均单纯采用临床保守疗法,均给予患者服用抗血小板、抗凝、类固醇以及免疫抑制类药物,同时适当采用高压氧疗法以增加患者肢体供氧。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以上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对治疗后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情复发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结合外周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制定本次研究中患者疗效判定标准:①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疗效判定多以其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为判定标准;②深静脉血栓:显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患肢静脉回流情况恢复正常,无并发症,可正常活动;有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患肢静脉回流情况基本接近正常水平,存在血栓等并发症;无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患肢静脉回流不畅,存在严重性并发症。③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显效:患者症状消失,经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主、髂动脉血流通畅;有效:患者症状缓解,经造影检查显示主、髂动脉有血流通过;无效:患者症状与造影检查结果等均未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数据分析与处理
准确记录并收集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所有数据资料,均利用软件SPSS13.0对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处理与检验,本次研究中的计数类数据均用“%”表示并均通过卡方检验,若数据检验结果显示P<0.05,则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经数据分析、总结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数据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患者相比,*P<0.05。
2.2复发率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中病情复发4例,复发率为13.8%(4/29);对照组患者中病情复发10例,复发率为34.5%(10/29);两组患者病情复发率比较,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当前环境下,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形成与发展,外周血管疾病老年患者越来越多,该症也可通称为周围血管疾病,临床主要包括静脉血栓、动脉硬化闭塞、血栓性静脉炎以及脉管炎等多种疾病类型[2],患者临床多表现为下肢浅静脉系统怒张/曲张、走路时下肢酸疼不适、皮下组织硬结、表皮温度升高且存在压痛感、患肢疼痛以及麻木或烧灼感等[3],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出现坏疽和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危害性较大。
现阶段,临床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多采用介入手术疗法[4],该手术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性诊疗技术,具体是指医师运用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将医用导管与细小器械插入患者身体某一部位血管腔内,以达到诊断与治疗的目的,与其他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该术式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对患者身体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以及可重复性等多项优势,多用于治疗各种外周血管狭窄闭塞和扩张性病变、动静脉血栓、血管瘤以及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多种血管疾病,疗效确切,患者预后较好。本次我院为进一步研究介入治疗在老年人外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特选取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其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展开分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介入治疗)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病情复发率等指标与对照组(保守治疗)患者相比,均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总而言之,于老年人外周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介入手术疗法,可有效缓解患者各项症状,降低其病情复发率,改善预后,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秦永林,柏志斌.老年人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05):357-360.
[2]毕云.外周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60例介入治疗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05):576-577.
[3]朱培欣,陈锦州,王闯胜,等.回顾性分析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围术期严重并发症75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4):101-102.
论文作者:尹红军,刘江彬,余杰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患者论文; 动脉论文; 疾病论文; 闭塞论文; 外周血论文; 病情论文; 狭窄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