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度重视 “臣锴曰 ”的训诂价值
——以“病”“表”“望羊(洋、阳)”为例
黄 金 贵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摘要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的“臣锴曰”历久弥新,今仍可持用解难,举三例四字以明:1)“疾”“病”二字,锴注胜于清代段玉裁注,揭示《说文》的“疾加”是“(病)危重”义;2)《说文》“表,上衣也”,据“臣锴曰”,原文当作“衣上”,指皮衣上的毛;3)“瞷”字“臣锴曰:戴目,目望阳也。”“戴目”即“望阳”,是正确训诂该词的钥匙。因此,当前要高度重视“臣锴曰”的训诂价值,正确利用《说文》小徐本。
关键词 :《说文解字系传》;臣锴曰;病;表;望羊;训诂
众所周知,进行古汉语词义训诂,必须首先查考、利用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最常用的是清代大家的两种注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但经三十余年的训诂实践,我发现还得加上一本: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即所谓小徐本。小徐本不仅是最早的《说文解字》传本,而且是第一部《说文解字》的注释本。徐锴的注释都标以“臣锴曰”,“臣锴曰”历久弥新,至今仍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训诂价值,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兹以学界“病”“表”“望羊(洋、阳)”三件疑案涉四条锴注为例,让我们一睹筚路蓝缕的“臣锴曰”的“先知先觉”风采,请同道鉴之。
一、疾、病
一般以为同类书都是后出转精,南唐徐锴的小徐本,其原许、证许、解许的精华无疑都已被后世特别是清代段注等所汲取与光大。但由于种种原因,事不尽然,也有后注不及前注者。关于“病”的本义,涉《说文》“疾”“病”二字两条注,就是“臣锴曰”胜于段注。
【书籍】 主编者.书名.版次.卷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迄页.或作者.文题.见:主编者.书名.卷次.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迄页.例如:
1.疾
锴注:
《说文·疒部》:“疾,病也……臣锴曰:病来急,故从矢,矢,急疾也。”
段注:
《说文·疒部》:“疾,病也。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
先看段注。段氏“疾”字注,常被人推许,因有“疾”“病”浑析言之辨,似锦上添花。其实是画蛇添足。应当承认,段注中数十百条“浑言”“析言”之辨,总体是段氏独到的同义词研究成果,代表了古代同义词研究的最高水平,也是段注被誉为“精深”的表现之一,但此“疾”“病”之辨却属误判、误辨。盖同义词必须是一个词义上的相同,而不是全部词义的相同;所谓浑析言只能施于同义词之间。据文献所见,《说文》时代“疾”“病”确实已是同义词,即战国以后,“病”也有了引申的疾病义[1]。许慎充分看到“病”的这一新义,但出于《说文》说本义的宗旨,不能在词义说解中说解此疾病义,遂巧妙地通过充当他字的说解语来表现,即说解语可“从俗”,用当时通用义、引申义。查检以表疾病为主的疒部说解,用“病”字竟多至34条,或连病名,如“疢,热病也”“瘅,劳病也”;或作浑称,如“屙”“瘨”等皆训“病也”。而该部说解中用“疾”者反而少,连“病”的“疾加也”,仅有4条。此无疑表明,许慎不仅知“病”有疾病义,还将它视为比“疾”更通行的疾病的通称。“疾”下训的“病也”,正是用“病”的疾病通称义。然而,“病”的此新义,许慎只在说解中使用,而不作正训。《说文》凡同义词一般作互训,但今“疾”下训“病也”,“病”下却不训“疾也”,而训“疾加也”,“疾加”者,分明是另一义(见下)。因此,《说文》“疾”“病”,在本义上不同义,即许慎以为在本义上二者非同义词。而段氏昧于《说文》“病”字充当说解用字已用作引申义之例,武断地将“疾”“病”(本义)作为同义词且将模糊的“疾加”与“病”作为二者的浑析言关系,完全违背许意,使“疾、病”的词义及相互关系产生一系列混乱,成为辞书编纂中一个难解的困惑。
网约车不同于传统的出租汽车行业,他仅能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运营,在道路上进行巡游揽客属违法行为。网约车驾驶员要利用互联网平台运营前首先要向运输局申请,得到审批后才能进行相关运营行为。其性质就是一种“预约出租客运”。
再看锴注。其注文“病来急,故从矢,矢,急疾也”,只是解释了“疾”的文字构意,很“本分”地补注了词义的来源。此正是读者需要了解的。锴注没有扯到与“病”的关系。这表明徐锴正确理解许意,不把“疾”“病”当作同义词。
由上可见,“疾”字,锴注与段注相比:前者注时早,紧扣主题,短而确;后者注时迟,节外生枝,长而误。
综上所述,氯胺酮预防性镇痛效果确切,可快速有效的改善直、结肠肿瘤合并抑郁患者术后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2.病
锴注:
《说文·疒部》:“病,疾加也。从疒丙声。臣锴曰:《春秋左传》曰:‘公疾病也。’疲柄反。”
段注:
《说文·疒部》:“病,疾加也。包咸注《论语》曰:‘疾甚曰病’。”
《说文》“病”的训释“疾加”,含动词“加”,不好理解,注者当从中揭出清晰的词义,明确的词性,但在语法不精的古代并不容易,故锴注、段注都以证代注:锴注用了一条文献证,段注用了一条文献训诂证。二者孰优孰劣?
先看段注。段氏用了包咸《论语》注语。按,《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请祷。”何晏集解引包咸曰:“疾甚曰病。”段氏显然特意不取文献句而取注语,即对“病”的训诂语,似乎是对锴注的改进,似乎后来居上。其实不然。盖“疾甚”也是语,与“疾加”同(见下),仍然不是清晰的词义,故虽注犹无注。由于《说文》的“疾加”得不到正确解读,段注转用的“疾甚”也不好懂,现代大型语文辞书所列“病”字的首义,就只能根据段氏于“疾”“病”浑析言(见上)的方法,作出五花八门的释义。《汉语大词典》作“重病”。《辞源》作“疾病,生病。轻者为疾,重者为病。”这里将段氏的浑析言外加动词义共三义列作一义[注] 历经多年大规模修订,2015年出版的《辞源》第三版“病”字首义的释义与上一版全同,没作任何修订。所引书证还是《论语·子罕》“子疾病”。其三义与书证完全不合。 。
此大杂烩还能叫辞书释义?然则“病”字条此条段注何功之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1.《桓公五年》:“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科学真理性的理论体系。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这个重大主题,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等多方面多角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2.《成公十年》:“晋侯有疾,五月立太子州满以为君……公疾病,求医于秦……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
当今时代,计算机的发展可以说是跨越式的,功能日益强大,对计算机软件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软件开发设计人员对计算机软件的重视程度应该进一步加强,能够实现改进和创新软件开发技术。就从目前的软件技术发展情况来看,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下,要逐步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按,病入膏肓之际去求医。杨伯峻注:“疾病连言,病重也。”即“疾”,病;“病”,重。
此种“疾病”连用,《左传》凡11例。下补2例:
3.《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 杨伯峻注:“古人谓病危为疾病。”即“疾”,病;“病”,危。
是的,我把持不住了。男女间的那些事,我明白,又不明白,现在,就要捅破那层窗户纸,知道女人是怎么回事了,就在这紧要关头,我爆炸了。爆炸过后,我舒畅了,疲倦了,也知道自己丢人丢到家了。
以上共4例,均是“公疾病”语式,只是或省“公”。很清楚,此种“公疾病”是主谓补结构:“公”,名词,主语;“疾”,动词,生病;“病”,形容词,危、重、益困之意。其“病”,若概括为词义,可作危重义。“公疾病”,谓君王病危重。
按,孔颖达疏引郑玄《论语》注:“病谓疾益困也。”谓公病严重时国都内作乱了。
此危重义有个特点:只用于“疾”“伤”之后,如上举《左传》诸例,还有《论语》的“子疾病”,都是同例。再看古人对“病”的训诂。我们归纳为危重义者,古人都作“疾×”语式。除上引《论语》“子疾病”何晏集解引包咸注“疾甚曰病”,《左传》“公疾病”孔颖达疏引郑玄《论语》注“病谓疾益困也”,又如《左传·襄公十九年》“疾病而立之”孔疏引服虔注:“病,疾困也”,《礼记·檀弓上》“曾子寝疾病”郑玄注“病谓疾困”。不难看出,此种训诂中,前“疾”不表义,仅表使用范围;后“困”“甚”“益困”诸词皆同意,用于疾病乃成危重义。此种训诂例式是传统训诂中的“陪衬表义法”。现代有时也用,一般将前表使用范围的词加上括号。明于此,《说文》“病”所训“疾加”,“加”即“增”“重”,也与“甚”“困”等同意。《玉篇·疒部》即作“病,疾甚也”。由此可知,《说文》“病”训“疾加”,按今表解,即是(病)危重;简言之,即危重义[注] 《说文》将(疾)危重义作为“病”的本义,未确。但此是“病”的一个关键义,由它可上推本义困苦义,下求今之疾病义,限于本文主旨,兹不赘,详见拙文《“病”“疾病”的名词疾病义之由来考》,载于《汉语史学报》2011年第11辑。 。
由上考可见,锴注用文献证“公疾病”非常有代表性,此种“疾病”之“病”,与《说文》所训“疾加”完全一致,因而可用“公疾病”一语正确比况、理解“疾加”的词义。毫无疑问,此条的“臣锴曰”大优于后世的段注。
二、表
《说文》“表”字也是一个读不懂、解不开的疑案。请看:
《说文·衣部》:“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故以毛为表。”
前训语“上衣”与后引古民俗证判为二事:按前训语,“表”的本义是“上衣”;按后证语,“表”的本义当是“毛”,究竟是上衣还是毛?“表”的本义就成千古疑案。为此,清代以来《说文》学者们作出各种探解。或以为“古者”二句是校者误增,“宜删”(《系传校勘记》),或以为“似有阙文”(《系传校录》)。清代《说文》四大家则都肯定“上衣”为正训,后“古者”二句是后人窜入而略之,专训解“上衣”;训解“上衣”则只凭一条不合的古注。如王筠《说文句读》:“《论语》‘必表而出之’孔(安国)曰:‘加上衣也’……故《玉藻》曰‘表裘不入公门’,是裘亦必加上衣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论语》:‘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孔(安国)曰:‘加上衣也。’”要之,清儒仅用孔安国“加上衣”一条注,将《说文》的“上衣”解为西周以来礼制的外衣、裼衣。此解多误:一是误以“加上衣”证说“上衣”,等于无证;二是《说文》明言是远古时代的皮衣,却误转为西周以来的服饰之制;三是“上衣”不能统率“表”的直立标识物一系诸引申义。但清儒之误说一直为今辞书所承,至新出的第三版《辞源》竟“变本加厉”,其“表”的首义作“衣服的外层,也指外衣,罩上外衣”,下全引《说文》“表”字条、《论语·乡党》“必表而出之”及孔安国“加上衣”训语[注] 第二版《辞源》“表”首义作“外加上衣”,只引《论语·乡党》及孔安国“加上衣”语,亦算义证相合。盖编者知《说文》“表”为难解之公案而回避之。而新版修订者不谙旧情,率引《说文》,列义成多义杂烩。 。此又是合三义为一义,其“外衣”义羌无一证。
但是,这个千古疑案,我们在小徐本“臣锴曰”中看到了破解的曙光。下引录小徐本“表”字全文,请看:
长孺子有此眼病,视人与物皆定睛上视,一似喝醋酸甚而皱眉、瞪眼、发呆之态,故被谑称为呷醋汉。
我们细察“臣锴曰”。首先,前九字“古以皮为裘,毛皆在外”分明是对《说文》“古者衣裘,故以毛为表”的补释,使许语更通俗明确。上句谓“裘”是远古时代的皮衣,下句谓“毛”乃指皮衣上面的毛,因古时有毛面外穿。其次,释“表”字构意。“故衣毛为表,会意”,乃承前二句而来,谓“衣”指皮衣,“毛”指皮衣上面的毛,“衣”“毛”会意为“表”,即“表”字包含远古皮衣和皮衣上毛之意。
4.《襄公十九年》:“齐侯疾,崔杼微逆光,疾病而立之。”杨伯峻注:“齐侯病危,崔杼复立光为太子。”谓“疾病”即病危,“病”为危。
我们合观“臣锴曰”。本来,“臣锴曰”二事都来说明“上衣”,前后当一致。但今补释民俗证,似乎释了“衣”和“毛”(外毛),但与“表”的训语“上衣”或“外衣”,完全无涉。衣、毛二字会意亦会不出“上衣”或“外衣”,远古时代不分上下衣、内外衣。反过来看,旨在证许、解许的“臣锴曰”,为什么对“上衣”不着一字?故有理由怀疑,徐锴当年作注所见本“表”的训语不作“上衣”。但若倒过来,作“衣上”,指皮衣上的毛,或皮衣外的毛,居然奇迹产生:整个说解前后怡然理顺,豁然贯通。下参以锴注,将《说文》“表”整个说解译表如下:
表:皮衣上的毛。从衣从毛。远古的人穿皮衣(因毛都在外面),故将(外)毛作为‘表’的意义。
从衣从毛:从皮衣,从外毛,会意成“表”字,指皮衣上的毛。
要之,训语“衣上”、证语“古者”九字、“表”字构意,三者完全一致,都指皮衣上的毛,或皮衣外的毛。若此,千古疑案破解,《说文》“表”的本义是“衣上”,即皮衣上的毛。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选取地形起伏度C1(m)、地貌类型C2、工程地质岩组C3、活动断裂距离C4 (m)、岩溶发育程度C5、地震动参数C6、年平均降雨量C7 (mm)、矿山分布密度C8(个/100km2)、土地利用程度C9、地震动峰值加速度C10(g)等10个指标[17]。在这些指标中,工程地质岩组、岩溶发育程度、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程度等为定性指标,其定量化见表1。
因此,有理由推断,徐锴当时所用《说文》原本当作“衣上”,而非“上衣”,即徐锴是为“衣上”的训语作注。徐锴的《系传》本长期未有传刻本[注] 段玉裁《汲古阁说文订序》曰:“今世所存小徐本,乃宋张次立所更定,而非小徐真面目。”(见《续修四库全书》204册,350页。)清乾隆后才有刻本流行。故今所用或非小徐本原貌。 ,因而在传抄流传中或以为“衣上”不晰,“上衣”易明,遂有此误倒。
因“臣锴曰”而推断新的解读,不仅要解通整个说解,而且当有更多的旁证。二十多年来,旁证越积越多[注] 20世纪90年代笔者即提出《说文》“表”之“上衣”为“衣上”说,见拙著《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第54篇“表· 臬·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后来不断寻找旁证,期间写过多篇短文,刊于几种语言报刊。 。兹举其要者:
第一,符合《说文》训语省中心词的一种例式。
“衣上”确实不清晰,怎么会指衣上的毛?其实,说解已明示之。其民俗证下句“故以毛为表”,“表”必指皮衣上的毛。训语为偏正结构省中心词,亦是《说文》训语之常例。许书有不少释义采用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或用于名词前,作修饰语,其意易明。如“裠,下裳也”,“常,下帬也。从巾尚声。裳,常或从衣”。 但不少用于名词后,中心词就省略。如“跖,足下也。”“臂,手上也”“厷,臂上也”“袑,绔上也”“髋,髀上也”“胳,亦(腋)下也”。此类看去不清晰,但所省略的中心词不难随语而明,如上述诸例可补出“部位”“服式”之类。“衣上”者,也属此类。既然“衣”是皮裘衣,则自然省中心词“毛”。《说文》此类训式甚多,故不能以后世“上衣”常见“衣上”少用而怀疑。它与《说文》训语中名词与方位词组合的例式完全一致。
第二,符合正反义词列字。
许书中凡明确的正反义词都相连列字,训语有对称性,特别是同部连接的正反义词,对称性更强。如“上,高也”,接“下,底(低)也”。口部“呼,外息也”,接“吸,内息也”。女部“姊,女兄也”,接“妹,女弟也”。今衣部“表、裏”也相连,上字“表,上衣”,接“裏,衣内也”,训语前后不对称。若上字训“表,衣上”,“上”有外义,犹“衣外”,与下接的“裏,衣内也”,就能正反义相对。推度许慎当年排列部字将“表、裏”相连,“表”的说解语,或正为与“裏”相对比,首句才用了“衣上”二字[注] 《说文》说解中用“外”甚少,用“上”较多,故此以“上、内”作正反相对。 。
第三,文献训诂的旁证。
文献中“表”没有上衣义的一条文例,也没有上衣义的一条训诂。徐锴之前,《玉篇》“表,衣外也”。唐代颜师古《急就篇》注,都引据《说文》,但“表”字仍训“衣外”。至宋代重修《广韵》才加进“上衣”。但徐锴以后,如《六书故》的“表”训语,犹如“臣锴曰”的翻版,可句句对应,其首句非“上衣”,而是“裘之外为表”,此正是“衣上”的通俗诠释。可见宋末元初的戴侗所用流传的锴本,可能还作“衣上”。
第四,可以统率“表”的庞大词义系统。
“表”作皮衣上的毛,整个词义系统纲举目张。毛在皮衣之外,故引申为“外”义系。皮衣上的动物毛,都是兽皮上的细小直立物,具有标识作用。圭表、华表、都是地面或各种平面上的一根根“毛”[注] 详参拙文《(说文)“表”为“衣上”说》,《古汉语研究》2016年第2期。 。
幸有“臣锴曰”,借以揭开《说文》的真谛,知“表”的本义不是上衣,而是“衣上”,指皮衣上的毛。
三、望羊(洋、阳)
有些“臣锴曰”富有创新的智慧,但到现当代一直被冷落。“朢羊(洋、阳)”即是一例。此词在文献中最早见于《庄子·秋水》中《百川灌河》一段: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郎中长孺子视望阳,目为呷醋汉。”
再看锴注。锴注与段注相反,引“疾病”的文献证,不用训诂语。但锴注所引《左传》“公疾病也”,共有2例,皆无“也”。
2000年,力嘉有了自己的产品品牌“苹果树”,在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努力拓展海外市场,产品远销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跻身我国印刷百强企业。
其中“望洋”是个难词。秦以后也见于不少文献,又作“望羊”“望阳”,为一词三体, “望羊”的训诂释为二义。一是仰视貌。《庄子》本句《经典释文》“望”作“盳”,引司马彪、崔譔云:“盳洋犹望羊,仰视貌。”一是远视义。《孔子家语·辩乐解》:“旷如望羊。”王肃注:“(师)旷用志广远。望羊,远视也。” 但是,二义施于文献多有不洽。如《庄子》的“望洋”,河伯抒发感叹,为何要仰视?仰视之状何如?“望”本就是远视,为何后附“羊”之类字?正缘训诂之未善,到南唐徐锴在注释《说文》时试图解决此难词:
《说文·目部》:“瞯,戴目也。从目閒声。江淮之间谓眂曰瞯。臣锴曰:戴目,目望阳也。眂,古视字。候閒反。”
徐锴通释的一种方法是用今语俗词释古语专名。此既使人易明古专名,又确解了今语俗词。 此条第一次将口语词“望阳”与书面医学专词“瞯”沟通起来,是徐锴训诂的一大发现,给破解“朢羊”的疑案一把钥匙,价值很高。此锴注得到清代《说文》大家段玉裁的青睐,他暗用锴注并进而申发曰:“戴目者,上视如戴然,《素问》所谓‘戴眼’也,诸书所谓‘望羊’也。”(《说文解字注·瞯》)
2)优化三段脱泥旋流器,稳定脱泥效果。将一段、二段、三段脱泥的给矿泵更换为带变频高速装置的砂泵,根据来矿量调整泵的频率,使其给矿压力稳定,减少矿浆波动和对锡石浮选的影响。
然而,进入现代,科学语言学的联绵词说兴起。较早的,俞敏(1949)谓《庄子·秋水》的“望洋”是“m-d-根的连绵字,跟它同根的还有沐突、懵懂、莽荡、酩酊……多至哪!意思都是迷忽一类的,也都不能拆开讲。”[2]53至20世纪60年代王力《古代汉语》的文选《百川灌河》,于“望洋向若而叹”首次注“望洋,联绵词,仰视的样子”[3]91。迄今各种古汉语教材、专著、词典凡及“望洋”都承袭不违。也有不置可否地合二而一,如《辞源》《辞海》“望羊”条释为“仰视貌,一说远视貌”,《汉语大词典》“望羊”条释为“仰视貌,远视貌”。著名中医史元老范行准先生著《中国病史新义》,其中“望洋”,用2页篇幅从训诂与医学综考,论为近视眼病,患者“微敛眼睑作远望之状”[4]7151,也不否认是联绵词。学界有些人专系联“望洋”的同系联绵词,多至三四十个。以此舍弃陈旧的“仰视貌”,力证“望洋”为模糊不清义。但河伯见到茫无涯际的大海,幡然而悟,从而说出一番富有哲理性的感悟之言,可见此时河伯神志特别清醒,故模糊不清义根本用不上。研究严重走偏方向,科学反被“科学”误。
看来姜还是老的辣。联绵词新路走不通,现在应该回到“臣锴曰”、段注指示的方向了。
学校应完善监督、奖励机制 学校对导师应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成立专门的督察小组,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9]。按照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计入导师教学工作量,在指导中期和末期,对导师的工作进行相关阶段的考查,最后将督察小组对导师的评定结果计入教师档案中,作为评选优秀教师或职位晋升的重要依据。对工作积极热情、责任心重,带领学生取得优秀成果的导师,学校应给予相应的奖励作为鼓励,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相反,对于一些流于表面、对学生不尽职的导师,应提出批评,同时取消其导师资格。
据锴注,“望羊(洋、阳)”,是 “瞯”“戴目”等的俗称。中医史家李今庸说:“戴眼为病症名词,首先见于《黄帝内经》。”[5]54戴,上也;眼,指眼之睛,即眼瞳。其病相表征有二。一是眼瞳上而不转。《素问·诊要经终论篇》“戴眼反折”王冰注:“戴眼,谓睛不转而仰视也。”(日)丹波元简引张文虎曰:“瞳子高者目上视也,戴眼者,上视之甚而定直不动。”二是眼白下而多。眼瞳上插,必然眼白多露,故《广韵·平山》曰:“瞯,人目多白。”今吴方言区仍有“羊白眼”一词,皆称此眼病相者。当然,无此眼病者也可特意作此眼相,故早期注家训为仰视貌,准确地说,可作定睛上视貌(的样子)。如果眼睛自可转动,上视如高瞻远瞩,给人器宇轩昂的感觉。此可作引申的另一义,高远视貌,有褒义色彩,常用于有异志、抱负者。
再看三个词体。《后汉书·五行志》“羊祸”李注引郑玄曰:“羊,畜之远视者也,属视。”故“望羊”乃示如望视之羊,以喻表此种眼相,最合词义,文献也使用最多,可作该词正体[注] 此词三体是古今共识,一无争议,亦合于文献之用。但近时有学者著文,不顾郑玄注、锴注、段注等旧注,谓当以“望阳”为正体,“羊”“洋”都是“阳”的假借;一无文献证而谓“阳”有高义,故该词就是普通的“望高”义(见陆宗发《“望洋”再考》,载于《语言研究》2016年第2期)。在当今词义训诂中,凡是撇开旧注全凭个人识断释义或提出新解新说,多是昙花一现之物,兹不足论。 。又作“望阳”,乃因误解其病相而致,当视为“羊”的同音通假。一作“望洋”,显然以《庄子》文中北海大水之景而用“洋”,“洋”是大水貌,与眼相无关,也当视为“羊”的同音通假。检文献之用,主要作人名、眼目词的陈述性谓语,如“某某(人名)望洋”、“目望洋”“眼望羊”“视望洋”之类;偶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如“眼如望洋”“多于望羊”之类。要之,“望羊(洋、阳)”是以偏正结构(望视之羊)喻指人眼相的形容词,非联绵词。
义必有证。用作第一义者,如:
《晏子春秋·谏上六》:“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
昨夜乐人虞入宫与景公共乐,使景公晨而未朝,杜扃作此奇相示愤。晏子问故,杜扃以对,终使晏子听而谏君。此“望羊”是定睛上视貌。
各新工科专业应注重学校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的深度融合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明确规定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及讲座,主要对学生书本以外的前言工程技术、企业车间工程实践操作规范流程、校企合作工程项目介绍等方面知识进行补充,以开阔学生工程视野、培养工程师素养。这些讲座及选修课的主讲与展示者应主要遴选那些国内外相关企业高管及资深项目工程师担任,学校应与其所在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提高学生培养目标成果的达成度,从而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说文解字系传·衣部》:“表,上衣。从衣毛。古者衣裘,故以毛为表。臣锴曰:古以皮为裘,毛皆在外,故衣毛为表,会意。彼眇反。衤麃古文表从麃。”
云南、贵州、四川共同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江西、湖南、湖北合力抓好湖泊湿地管理保护,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在交通、能源、环保、信息化、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
HCC 在我国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前列,手术切除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然而,HCC 切除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成为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生存期的瓶颈。HCC 一旦发生转移,即使积极治疗,这些患者的 3年生存率也不足 20%[10]。包括 HCC在内,肿瘤转移导致的相关死亡率为 90%[11],因此对 HCC 转移机制的深入探讨有助于临床设计相关防治策略。
宋李之仪《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怕雨望晴心不歇,白头搔尽眼望羊。”
此“望羊”为定睛上视,一似眼病者之状。
用作第二义者,如:
《白虎通义·圣人》:“又圣人皆有异表……武王望羊,是谓摄扬,盱目陈兵,天下富昌。”
陈立疏征引《孔子家语》王肃注:“望羊,远视也。”“摄扬,盖远视之貌。”
《金史·雷渊传》:“(雷渊)为人躯干雄伟,髯张口哆,颜渥丹,眼如望洋,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骂不休……”
雷氏器宇轩昂,其眼作高远视相。《元文类》卷51载元好问《雷希颜墓志铭》作“眼如望羊”,二者同。
由上所考,可知从上古至宋元,古代汉语中“望羊”有本义和引申义。二义之别:如只表眼病之相或仿此病相,解作定睛上视貌;如重表心志,则宜为高远视貌。
最后,审读《庄子·秋水》的“望洋”。河伯的叹言是自省自愧,非表其抱负异志,故用定睛上视貌。根据前述“望羊”主要作人名、眼目词的陈述性谓语、不修饰动词的特点,则一直通行的“望洋向若而叹”句读误,当改成: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四、申论
写完了由“臣锴曰”导引解决的“表”等三个疑案,颇有感慨与思索,以下略作申论。
其一,排除偏见,利用锴注。
锴注在宋代曾受到推崇。陈振孙曰:“此书援引精博,小学家未有能及之者”。但长期没有刻本,流传不广,故在《说文》及文字训诂研究中,学人很少正面征引锴注。至清代有了刻本,但屡被清儒贬斥、诋毁。如卢文弨《与翁覃溪论说文系传书》曰:“楚金所释,微伤于冗,而且随文变易,初无一定之说,牵强征引……又其引书多不契勘,甚且人人所诵习者,而亦舛互相仍……而实皆凭空臆造,毫无左证,深足以疑误后生。”[6]4对照本文三例四条,足可见其诋毁之夸张可笑。观其中三条锴注皆优于清儒之注,“瞯”字注为段注继承,但后继者“掠人之美”,不言所本,实有违学术规范。其实,现代学者早有客观评介,如周祖谟先生《徐锴的(说文)学》说:“系传的主体是通释,通释所着重的,是疏证古义与诠释名物。徐锴疏证古义的方法有二,一引古书证古义,一以今语释古语。”[7]844今可补言:锴注时有胜见为后注所承,所弃者或未必非。故学界当排除偏见,利用锴注。
其二,历久弥新,利用锴注。
按一般规律,后注胜前注,常可替代前注。而锴注不同,其书历久弥新。一是未用之新。由于一直被打入冷宫,很少被征引,故陈书犹新著。二是学术之新。学术不老,由于是第一个《说文》的整理者和第一个《说文》之“精博”的注本,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不会过时,尘封越显远见美,冷落更见卓识坚。中医史家范行准先生考释“望洋”为近视眼病,就因未用《说文》“瞯”字“臣锴曰”。笔者研究“望洋”十余年,先从联绵词说,后信范老说,走投无路之际,一见“瞯”字“臣锴曰”,惊叹万分:好一个有创见、远见的祖师!此正表明:有些被后注摈弃或非否者,也未必皆非,甚至可能还是真金。“臣锴曰”历久弥新,犹如一座古老的金矿,有待开掘。
其三,正确方法,利用锴注。
利用锴注,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不能指望“开袋即食”。从本文三例四条以悟出利用的方法。一是求本舍末。不能要求完美。由于是最早的古注,时间悠长,也由于本身确存在不契勘之类的缺点,要透过缺点索主旨、明方向。二是要比较、研究。如“病”字条,要与后世的同类条目比较。锴注只引证了《左传》“公疾病”三个字,不像一般的补注,而段注换成训诂语“疾甚曰病”。乍看段注为优,经研究才知还是锴注高明。三是察看锴注的学术背景。锴注的“瞯”字条,乍看怎么扯到“望阳”上,察看该词在南唐前的训诂,尚不完善,人们已有困惑,方知徐锴必作过研究,而出为此注,此当是他的一个创见,当试用验证。因此,对前贤当有敬畏之心,查看其学术背景,方能挖掘其学术价值。
【本文原为2012年纪念徐铉、徐锴暨第六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原题《历久弥新的“臣锴曰”》。今改定并以“呼吁”式标题发表。——作者】
参考文献 :
[1] 黄金贵.“病”本义考证[J].语言科学,2009(4):440-448 .
[2] 俞敏.古汉语里的俚俗语源[J].燕京学报,1949(36).
[3]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 范行准. 中国病史新义[M].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
[5] 李今庸.古医书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6] 卢文弨.与翁覃溪论说文系传书[M]//抱经堂文集:卷21,乾隆六十年刻本.
[7] 周祖谟.问学集:下册 [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 许慎.说文解字 [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3]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4] 史游.急就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9.
[15] 郭庆藩.庄子集释[M]//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 刘文典.淮南鸿列集解[M]// 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13.
[17] 戴望.管子校正[M]//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
[18]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9]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0] 陈立.白虎通疏证:上册 [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1] 魏王肃.孔子家语[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22] 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四部精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3] 张毅之.《内经·素问》疑难问题助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24] 陈彭年.钜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5] 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6] 李之仪.姑溪居士后集[M]//四库全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
[27] 脱脱,等.金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8] 阮元.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9]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The Exegesis Value of Chen Kai Yue :Taking “Bing”, “Biao” and “Wangyang” for Examples
HUANG Jingui
(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28,China)
Abstrcat: The “chen kai yue” inShuowen Jiezi Xizhuan can still be useful to dispel some confusions and doubts. The annotation on “ji” and “bing” by Xu Kai is better than that of Duan Yucai in Qing Dynasty. I't explains that “Jijia” in Shuowen Jiezi means “critically ill”; The sentence “biao, shangyi ye” in Shuowen Jiezi should be “Yishang”,wools of fur clothing; Xu Kai annotated “jian”as“daimu”, which means“wangyang”,the correct exegesis meaning. Therefor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xegesis value of “chen kai yue”and correctly utilizing Shuowen Jiezi Xizhuan as well.
Key words :Shuowen Jiezi Xizhuan ;chen kai yue ; Bing; Biao; Wangyang; exegesis
收稿日期 :2018-10-22
作者简介 :黄金贵,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 :H1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4702(2019)01-0072-08
(责任编辑 :朱芸芸 )
标签:《说文解字系传》论文; 臣锴曰论文; 病论文; 表论文; 望羊论文; 训诂论文;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