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原工业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太原论文,工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的努力,太原市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与现实条件,在大力发展太原工业时,我们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一、总结历史教训,突破传统思维,以市场为导向, 制定工业发展模式
从80年代起,太原市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是纵向比较的结论,如果从横向比较来看,我们与国内发展较快的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一点,如果从数字上做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则结果是惊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过去进行反思。笔者认为,我们过去在制定太原市工业战略时的指导思想存在一些误区:错误地以资源占有优势为依据,制定“以资源为导向”工业发展模式。由这种发展模式决定的经济运行程序恰恰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程序错位。我们知道,面向市场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市场问题既是实现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问题,又是关系到商品生产者兴亡盛衰的根本问题。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运转程序是市场——产业——资源,即以市场所反映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来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从事资源的开发。而我们过去恰恰与之相反,是资源——产业——市场,有什么资源就搞什么生产,生产出来什么就销售什么,光追求产值的增长,而不问其是否适合需要,导致短缺与积压同时存在,造成人力、物力和资源的严重浪费。近年来虽然也开始谈市场问题,但在制定发展规划和计划时依然还是就资源谈资源,很少注入市场信息,更谈不上对市场的系统分析和预测。因此,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下岗和企业亏损问题,除了体制原因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由于过去我们在制定工业发展战略规划时不重视市场所导致的。因此,要花大力气解决面向市场的问题,特别是如下问题:
(一)不能就工业抓工业,应该贸、工、农结合起来抓。
在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前提下,我们考虑太原工业发展战略时,应以商字打头,即根据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省内市场及本市市场的需求情况及变动趋势,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太原市贸、工、农发展的条件来大力发展太原市工业。我们认为,太原市的发展关键原因不是在工业内部,而是在商业。由比较资料可以看出,我省和我市的工业装备在现阶段仍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比例也远高于其他城市和省份,也有许多质量较好的产品,但我们的效益不如别人。当然这里有政策上的原因,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我们的生产社会发展与商业发展不同步。同其他大城市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商业规模和水平差距较大,我们的商业网点、商业经营能力、商业辐射能力远远比不上省外其他相邻城市,尤其是我们的外贸经营能力和国外市场拓展能力还处于很低的层次。由于商业和外贸发展的落后,使得我们不能及时占领应该属于我们的市场,从而导致了我市工业发展缺乏后劲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同时,在考虑太原市的工业发展战略时,也要充分考虑太原的农业问题。应该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尽管在理论上对农业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在实践中重工轻农的情况在一定程度是存在的。其结果是一段时间内工业增长较快,农业停滞不前,工农业之间的正常比例关系失调,抑制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工业快速发展。这种情况在我市显得尤为严重。这是因为我们过去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忽视农业的相应发展片面追求“工业化”造成的。于是工业过热、农业过冷的反差十分明显,这可以说是我们近年来制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毫无疑问,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经验证明,农业生产的增长是工业化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或者说,现代工业必须建立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其具体理论阐述在诸多的发展经济学论著里都可以找到,在此不一一赘述。但我们今后对待农业的态度再不应是我们过去所认为的“温饱工程”,即“肚子饿了想基础,肚子饱了忘基础”,只要没出现大的问题,总是过于热衷搞工业,而应从经济的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上去认识和构筑农业的基础地位。只有这样制定出的工业发展规划才是具有远见的和有效的。
(二)按市场经济规律,科学构建企业集团, 培育支柱产业。
太原要想成为区域“经济巨人”,必须从实际出发,重新定位,选择适合自己实际的发展战略:这就是以改革为动力,以具有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竞争力的产业(不是资源产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点,以商贸、金融、旅游为龙头,优化城市功能分工,创造太原经济辉煌。
体制创新,是太原工业大发展的活力之源。太原应向沿海城市学习,大胆改革,要尽快形成一种充满竞争、优胜劣汰、讲求实效、促进发展的新型市场机制。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框框,运用各种国有资产重组的有益形式积极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虽然目前大企业兼并是一种潮流,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一味地在企业规模(单纯追求大)上做文章,企业大有企业大的好处,但其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环境和机制,如果不顾一切特别是采用行政手段在企业非自愿前提下进行捆绑,则会产生不灵活、不集中、难掉头的弊端,因此对于原本落后,又想很快赶上来的太原,在当前,应以中小型企业集团为主,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事实上,国际上还有另一种“企业重组”趋势在涌现,如美国学者沃克马教授、琼斯教授在研究了日本的经验后,认为日本的经营方式是“多品种、小批量、零库存、快速反应,提出了以“三精干”(精干生产、精干管理、精干企业)为核心的企业革新思路,从现在美国的情况来看,也有许多大跨国公司都在纷纷收缩,数以百计的中小型公司却在国外蓬勃发展。在这一点上需要我们太原市的领导引以为诫。同时,我们不赞成搞纯粹工业集团,因为从太原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太原工业发展落后不是企业规模太小所致,而是企业经营管理落后,市场开拓力差、竞争力弱所致,因此在考虑工业发展战略时我们认为不宜单纯搞纯粹性工业企业集团,要搞企业集团,应以商字打头,由具有开拓市场能力较强的外贸企业和商业企业牵头组建,重点发展方向是开拓和占领市外、省外和国外市场,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知名度,从而带动生产。
太原市的工业有冶金、煤炭、机械、化工、电力、纺织、建材、电子、轻工和精密仪器等14个行业,过去以冶金、煤炭、机械、化工为四大支柱产业,但导致了产业结构突出超重,同时工业产品中初级产品多,未加工原煤外销量很大,精细产品,附加价值高、能耗低的产品少。这些特点致使太原市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较低,城市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等弊端。因此培育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是太原市成为区域“经济巨人”的基础。目前,太原市的产业发展虽然已有一定的规模,但产业换代升级的步子慢,还未形成新的明显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因而,太原作为中心城市,聚散功能不强,聚集效益不明显,因此太原应重点发展高科技、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电信、电子、能源和电力等支柱产业,使太原市不仅是山西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应成为交通枢纽、商贸中心、信息中心和旅游中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太原工业发展的根本,我们应尽快走出重原材料工业、轻加工业和高附加值工业,重引进、轻消化的老路,走吸收、消化、改进、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的道路;我们要广纳贤士、广招人才,培育和造就大批工程师、企业家、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艺术家,要重奖各行各业有建树的人才等。
(三)克服小农经济意识,确立超前的发展战略观念。
发展思路对头,可以“事半功倍”。太原在迈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必须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实行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必须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和人的协调发展,把经济目标、生态环境目标、资源使用目标、人口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纳入现代化大都市的规划之中,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杀鸡取卵”,以环境的污染去换得经济的一时繁荣,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城市规划方面也应超前,争取10—20年不落后,要用科学的举措改变旧有的小农意识,用现代的手段刷新那种安于现状的陈规陋习,用超前的行动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我们过去的规划往往缺乏预见性。因而总是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如道路太窄、缺乏停车场、十字路口没有立交桥的预留地等等,这些都是规划滞后的表现。这些滞后不但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人民生活,而且将要付出巨大的改造成本和严重的浪费。因此,太原市如再不高起点地规划自己,将要付出沉重代价。
二、太原的工业建设必须以发挥城市功能为中心, 走城市工业道路
太原市作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大城市,它具有典型的城市特征,我们在考虑其工业发展战略时要特别从城市的角度出发,工业发展必须以增强城市功能发挥为中心,走城市工业道路。
(一)城市的内涵与本质要求我们发展工业时要考虑商品合理流向规律和节约流通时间规律。
所谓商品合理流向规律,是指商品流通方向一般从生产地区流向消费地区、从供大于求的地区流向供小于求的地区、从价格较低的地区流向价格较高的地区。所谓节约流通时间规律,是指商品流通过程中一般要求缩短在流通领域停留时间、加速资金周转、加快社会再生产的速度。
我们知道,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自发地产生的。城市作为一个现代名词,从词源上讲系由“城”和“市”组成。事实上它们的发展顺序是先有“市”后有“城”的,所谓“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人类社会最初的城市就是在商品交换日益频繁、手工业和农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过程中产生的。自从城市产生后,城市中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手工业与商业的第三次大分工,从而进一步繁荣了城市。在城市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商品合理流向规律和节约流通时间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城市逐渐形成为区域之间商品交换的枢纽。太原市作为山西和华北的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这一枢纽作用,在发展工业时要从商品交换这一角度考虑自身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二)城市的内涵与本质要求我们在考虑太原工业发展战略时要充分发挥规模聚集效益与城市中心功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已变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地域内高度集聚并有机结合的整体,特别是其工业布局集中,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规模较大,已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这种社会生产力的地域集聚趋势是受城市规模集聚效益所支配的。所谓规模效益主要在于城市市场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所谓聚集效益是指城市中各行业、企业的聚集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费用,另一方面强化了企业间的社会接触,通过竞争激发起企业内在活力,促进社会分工、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由于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的作用,又进一步吸引了许多贸易、金融、科研、教育机构的形成,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和规模聚集效益。正是由于这种规模集聚效益的作用,城市的区域中心功能得到了确立。现代城市已不再仅仅是工业生产基地,而且更是一定地域范围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枢纽、信息中心、科学教育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因此,我们在规划太原工业发展战略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太原作为山西和华北中心城市的规模聚集效益作用,并且要在现代城市所具有的政治、文化、经济、信息中心的这个大环境里统筹考虑制定工业发展战略。
(三)太原工业发展要考虑自身对整个山西和华北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辐射力的发挥。
我们山西地处内陆,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而太原作为山西最大的城市是山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它的发展要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受区域经济的影响,正如我们上面所述,太原作为一个内陆城市不仅是政治、文化和工业生产的中心,而且是商品、资金、技术、劳务、信息交流的中心,它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自身内在的发展,而且更重要地要依靠向区域辐射来发展自己。因为城市的工业发展单纯依靠自己的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由于自己过度的集聚必然提高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从而会削弱经济效益,只有通过向周围自己所处的区域辐射,扩大自己的市场,并通过就近利用周围地区的公共资源、能源和水源等生产条件,才能使生产成本下降,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所以,还应优先发展太原的第三产业,如商业、金融、交通和信息业,以此来带动太原的工业发展,通过资金、商品、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的双向流动并向外扩散辐射来促进太原工业发展,特别是我们太原名牌产品的生产和发展(这一点尤为重要,事实上我们太原有不少质量好的产品,但长期以来我们不注意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不重视培养名牌产品,以至于本属于我们产品的市场逐步让位于外省市的产品,这一点我们应吸取教训。可以这样说,名牌战略是我们开拓市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发展太原工业的关键),以提高太原的整体经济效益。
三、以太原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制约条件, 考虑发展少耗水、少污染工业
太原市自然资源的最大优势,是以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最大的劣势是水资源的匮乏。目前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全市地表水资源最多年平均为2.27亿立方米,地下水采量为5.16亿立方米,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250立方米, 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46%,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7.4%。 现在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量达7亿立方米左右,已超过了可采量,预测到2000 年全市总需水量约11.7亿立方米,可供水量仅为7.47亿立方米,可见水资源贫乏严重限制着太原市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太原工业发展战略规划时,特别要考虑这一点。按照资源经济学的观点,一个地区的发展应该以该地区最短缺资源的最大产出为依据,太原市的工业的发展应着眼于大力保护现有水资源,合理开发,节约用水,增加污水资源的处理和利用,即合理调整我市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严格限制耗水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如电子工业等。
同时应该看到,太原的环境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一是对十分短缺的水资源的污染:被视为太原的“母亲河”的汾河被污染, 向太原200万人提供饮用水源的汾河太原河段,实际上已成了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受纳河段;二是大气污染也很严重:据测定,太原市场大气中的灰尘小粒子数的浓度大大地高于全国其他城市,可以说太原是全国省会城市日照最少的城市,在太原已难得有清新的空气;三是噪音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在规划太原工业发展战略时,要树立长远观点,统筹规划,扬长避短,大力发展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的工业产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