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南通 226001)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动第Ⅲ、Ⅳ、Ⅵ对颅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Ⅲ、Ⅳ、Ⅵ颅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2例,采用常规针刺+枕项部针刺法;对照组12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共治疗30天。比较治疗前后瞳孔、眼裂大小及复视、眼球运动情况,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主要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针刺+枕项部针刺法治疗Ⅲ、Ⅳ、Ⅵ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可用于治疗Ⅲ、Ⅳ、Ⅵ颅神经麻痹。
【关键词】颅神经麻痹;针刺;项针;枕项部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121-02
Ⅲ、Ⅳ、Ⅵ颅神经麻痹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其支配的组织功能失常症状,多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斜视、复视、瞳孔扩大等症状[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2018年7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就诊的第Ⅲ、Ⅳ、Ⅵ颅神经麻痹患者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24例患者头部均做磁共振扫描,无占位性病灶。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评分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评分标准
(1)眼睑下垂情况评定:努力睁眼时眼睑无运动, 上睑下垂完全覆盖瞳孔0分;用力睁眼时眼睑肌肉有轻微开合,眼睑下垂覆盖超过1/2瞳孔1分;上眼睑下垂覆盖瞳孔上缘2分;正常3分。(2)眼珠努力活动时无运动0分,瞳孔圆心左右活动距离无法超过眼睛内外眦连线的三分之一1分,可以超过2分,正常3分;(3)瞳孔对光反射消失0分,减弱1分,正常2分;(4)复视0分;无复视2分。
1.3 排除标准
(1)动眼神经麻痹系由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严重颅脑外伤、严重脱髓鞘病变、肿瘤压迫等引起者。(2)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或其他系统疾病者。(3)临床病例资料不完整或不能按照规定疗程治疗及其他不能配合者。
2.方法
对照组治疗:(1)局部取穴:睛明、上明穴、攒竹、阳白、太阳;远端取穴:合谷、足三里、太冲。(2)操作方法: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局部皮肤酒精消毒后,眼周穴位采用0.25*25mm针,远端取穴采用0.3*40mm针,所选穴位均采用快速进针,针睛明穴时,嘱患者微闭眼,左手拇指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贴眼球直刺0.8寸,针上明时,左手食指轻推眼球向下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贴眼球直刺0.6寸,睛明和上明均不捻转,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攒竹平刺1寸透鱼腰穴,阳白平刺1寸透鱼腰穴,太阳穴向后平刺0.8寸,除睛明、上明外均平补平泻提插捻转至得气后留针30min。
观察组治疗;除对照组取穴外,另加风池、天柱、脑户、玉枕,风池向同侧目内眦方向进针0.6~0.8寸,天柱向鼻根方向进针0.6~0.8寸,脑户向风府方向平刺0.8寸,玉枕向天柱方向平刺1寸,风池与天柱强刺激,补法,局部酸胀明显为宜,每天治疗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3.结果
观察组及治疗组患者症状均较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更为显著(P<0.05)。见表2。
4.讨论
关于评分标准:正常角膜的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约 10.5~11mm,在向前方注视时,上睑缘约遮盖上部角膜超2mm即上睑下垂。上睑下垂的程度是以角膜的垂直径为参考标准[2]。在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中,对上睑下垂进行的量化规定,以遮盖瞳孔范围作为依据诊断损伤程度,较为科学合理。眼球正常活动范围:在水平方向上,向鼻侧转动瞳孔内侧缘达上下泪小点连线,向外转动时角膜颞侧缘到达外眦角,因每个人眼裂长度不一样,为精确测量,就以瞳孔圆心运动范围作为基准,相比眼内外眦距离,能更好地反映出病情轻重。复视虽然可以采用红镜片复视像距离分析进行量化,但是个体差异较大,而且复视程度基本和眼珠活动度一致,所以没有按程度评分。
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水平,动眼神经经脚间池,海绵窦外侧壁,到达眶上裂,支配上、下、内直肌、下斜肌和上睑提肌睫状神经节(睫状肌、瞳孔括约肌);滑车神经核位于中脑中央灰质腹侧部平下丘水平,滑车神经绕大脑脚前行,经海绵窦外侧壁到达眶上裂,支配上斜肌;外展神经核位于桥脑第四脑室底部面丘的里面,展神经经过延髓脑桥沟出脑,经海绵窦,到达眶上裂,支配外直肌。三对脑神经核体表投影位于枕项部,椎-基底动脉为脑桥供血,大脑后动脉为中脑供血,大多数人的大脑后动脉也是由基底动脉发出,而针刺枕项部穴位可以明显增加椎-基底动脉血供[3], 枕项部腧穴与眼周穴位同用,增强了疗效,既印证了中医针灸“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又是在解剖知识指导下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9.
[2]陈明,赵芳,吴景天.如何正确评价视野检查结果[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8):591-595.
[3]王磊磊,陈晓朋,高维滨,等.电项针结合头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3):41-42.
论文作者:杨志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2
标签:瞳孔论文; 针刺论文; 天柱论文; 神经论文; 眼球论文; 眼睑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4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