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层面看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层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3)01-0099-07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而这个理论基础本身又从来不是僵死的教条 。但自苏联瓦解和东欧转向以后,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论调一直不绝于耳,我们队伍 中的怀疑和困惑也日渐发展起来。应该承认,当今世界变化极其迅速,企图要马克思主 义的创始人为一百多年后我们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答案,显然是荒唐的(同样, 把后继者实践中操作失误的社会责任全推给老祖宗也有问题)。我们以为,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作用,并不体现在某些流行的政治标签、传统信条、广告包装、未来许诺,而体 现在革命的社会实践、日常的生活感受和认真的科学研究、严肃的理论讨论。马克思主 义的当代作用有赖于各种后继者的阐发推进,但马克思原典的当代含义却不因后继者的 不同态度和不同理解而转移。目前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大危机,现实社 会主义运动更经历着大挫折,需要有真正原创性的大发展;但由此企图迎合眼前功利需 要并以领导人表态作结论的方式去消解人们的不同思想认识,用以确定马克思理论中到 底哪些东西必须坚持和哪些东西必须创新,则显然是极不实际的。
其实,“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 、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段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 一般表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第5 8、61页。)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 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 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末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 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也不退缩。所以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 帜。相反地,我们应当尽量帮助教条主义者认清他们自己的原理的意义。”(注:《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马克思的学说在当今不断 地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现实社会主义形成和演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进行的,西 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整一定意义上也是回应马克思主义挑战的结果;事实上人 们谁也回避不了马克思。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有其当代意义,主要是说马克思的科学原理 和科学精神没有过时,而不是说马克思所作的每个论断都是不能变更的“最高指示”。 说马克思主义对我们仍然具有指导作用,主要是指马克思学说至今对我们仍然具有价值 导引、精神激励、分析框架和思想制衡的社会作用,而不是指马克思所说的每一句话都 可以成为生搬硬套的政治结论和乱贴标签的僵死教条。
由此马克思主义有着明确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承担。十六大报告强调:“我们一定要适 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 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 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三个解放出来”的前提和精义,就是这种自 我反思和自我承担。简单的委过于人无法解决主体性的自我遮蔽,而没有了自我承担则 无法正视矛盾去解决问题。
在这里对马克思主义应有个整体性的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 之中,因而很难把马克思主义截然划分为“普遍原理”和“对现实的分析批判”这样两 个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全部体现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整个科学探索过程当中。不能否认任何人的认识都有其理论盲点, 但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堆互不相关论断的集合,再用眼前政治需要的过滤器把它区分为 已经过时和没有过时两大部分,本身就是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做法。一些被认为完全过 时的胡说八道,事后往往发现有重大启发;而另一些被认为具有永恒意义的绝对真理, 操作时又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一切都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不要把自己对 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绝对化,国外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问题就明显地跟我们不同,不能把 对这些不同问题的回应说成是彻头彻尾的教条或背叛。至于把对马克思的扭曲和附加说 成是马克思主义本身,那无论坚持还是发展恐怕都是有问题的。由此,不能把坚持跟发 展割裂开来。只有在坚持中才能发展,否则只能是变异;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坚持,否 则只能是死亡。变异了的东西,没有必要仍然套用原先的名字;而死亡了的东西,也谈 不上什么坚持。
当然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本身不能分析。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里科学理性与人文关 怀的双重特性,人们就有不同解释并产生不少磨擦冲突。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 中是个活生生的客观存在。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我国孔子以后就有“儒分为八、墨裂为三”状况;一方面语有所本,另一方面又 各执一端,任何人都无法垄断惟一解释者的位置。历史上任何一个文本在时过境迁以后 ,都会出现极不相同的文本解读;问题在于什么样的解读才不属于欺世盗名。20世纪马 克思主义内部的多样化状况其实未必都是坏事,它一定意义上表现了回应当代挑战时所 具有的不容忽视的生命力。
下面分别就几个基本层面谈谈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认识:
二、哲学层面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哲学。从哲学的基本精神来说,马克思哲学作为人类认识史上 一个特定阶段,特别是作为近代认识史上一场革命,那就是永恒的;它将积淀为人类的 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永恒地起作用,这就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西方文化 ,老子、孔子、庄子对于中国文化的作用一样。作为对思想的思想和对认识的认识,哲 学的本质是对智慧的追求和问题的探究,知识会过时、智慧不会过时;结论会过时、探 究不会过时;科学会过时、哲学不会过时。有人用认知的具体对象、条件和范围之变迁 ,去说明认知主体本身基本思维逻辑的“过时”,显然是不得要领的。不论人们思想认 识和价值取向如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人类文化遗产和历史思想背景,作为一种可能 的认知框架和价值参照,不可能不对当今现实生活发生或明或暗的作用。
哲学当然也是有自身历史形态的。就哲学的历史形态而言,马克思哲学属于现代形态 而不是近代形态,更不是古代形态。它跟整个西方现代哲学一样,都是从批判近代哲学 (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开始,并努力面向那生动活泼“人的世界”。它跟 同时代的叔本华、尼采开始的(意志主义以至后来的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现代人本主 义转向,还有孔德开始的(实证主义以至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结构主义、 科学哲学)现代科学主义转向,有着基本相同的思维背景和历史任务。其“实践论转向 ”事实上要比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更具革命批判性和宏观包容性。
长期以来,马克思改造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学说遭到了某些追随者的严重误解,从而使 它与旧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差别蔽而不彰。实践批判论被解释为“知性”操作论,相互 作用论被当作是主观独断论,关系性的个体主义则变成实体性的自我中心。时至今日, 还有不少人误以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属于类似牛顿力学一样“囿于工业革命”的实 证性经验科学,由此要用现行经验对其进行“证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并不是 传统哲学所说的“现实性”,而是“对现实的批判”。他在刚开始自己的理论活动时就 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 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说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 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第58、61页。)基于社会历史的矛盾运动和人类实践的基本特 点,仅让理想去适应现实是很不够的,我们还要让现实趋向于理想。
自第二国际理论家实际地主宰马克思哲学的解释权开始,人们普遍“遗忘”了马克思 在哲学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有研究者指出:“此一事件的典型症候便是马克思哲学 愈益被沉没到‘近代性’的基本观念之中,并且通过这些观念而分裂了马克思哲学的真 正基础。这种分裂情况,首先可以初步地(或许也是较为表面地)在马克思哲学的‘实证 化’过程中被揭示出来。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作为整体,不遗余力地——不管其主观意 图如何——推进着这一‘实证化’过程;换言之,他们共同制造着马克思哲学作为‘知 性科学’和‘实证科学’的神话。这个神话的口号便是‘经济决定论’;然而更加重要 的问题在于,无论是学派内部还是外部对这个口号的批评、攻击和修正都不曾真正瓦解 这个神话。”(注: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 论(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哲学不是“世界观结论”而是“ 观世界活动”,其特征并不在独断、盲从和顺应,而在于对话、反思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一种基于实践的认知逻辑,而决不是什么基于“天命”的先知神 启。事实上马克思并没有像传统哲学那样,建立起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由此并不 存在“突破”这个体系的问题。人类实践的超越本性表明,在较大历史尺度上能保持生 命力的,决不是具体的、给定的理论体系和结论,而只是深刻的文化精神和开放性的理 性反思批判(包括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活动。人的存在和人的历史是一个开放的演化过 程,在这个历史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人不仅要用自己的对象化实践活动扬弃自然存在物 的给定性,而且还要不断超越和扬弃自身活动的产物和自身活动的异化。作为人的生存 意义之自我澄明和自觉展示的真正哲学,必然要以人的实践的超越本性为基础,并表现 为这个本性的自觉展现和理论表达。
马克思不是一个纯书斋式学者,其哲学往实践方面转向并要求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改造 自己,这恰好是哲学走向真正成熟的基本表征。把超越自我的理性追求变成自我中心的 知性执着,从改造世界的人类实践退回顺应环境的动物本能,让因果有定的规律探究走 向历史宿命的主观独断,在手段目的化和目的手段化过程中造成目的和手段的严重错位 ,让理性的逻辑追索局限于知性的工具利用,实质上就是使哲学从现代形态退回古代形 态,因而很难说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 并不在于知性的沉迷,而在于理性的提升。
三、科学层面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科学,而任何科学都是有限的。人类认识是个历史过程,科学实 质不在于面对经验的既有结论,而在于面对未知的不断探索;既往经验无法说明未来可 能。我们知道,哲学的批判是前提批判,科学的批判则是对象批判。就科学理论内容层 面说,马克思学说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的深刻反思。基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任何科学结论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可以过时的方面;但在科学反思的对象彻底消亡以前, 这种特定反思和探究却绝对不会过时。马克思当年提出的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完全解决, 只要这些问题凭借的社会历史条件没有根本改变,我们仍然不得不每天面对它们;马克 思主义对立面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其理论内容还没有过时。
而且,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开放性学科,其特点在于批判而不是辩护, 因而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极强。基于对立面客观存在的现实批判不能归结为心怀邪 恶的主观妄想;它虽然并不属于什么既往经验的直接总结,但却是以客观对象的矛盾运 动作为立论的前提,并通过这种分析去寻找劳动解放的客观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并没 有结束真理,它只不过是为人们探索真理开辟道路。而与此相反那些回避矛盾的非历史 和非批判的辩护,尽管可以具有大量经验内容和形象表述方式,但也很难说这就是“科 学证明”了的。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哲学的历史理论,而不是作为一个政治的治理方案出现在 世界上的。在马克思活动年代,无产阶级革命尚未真正提到人们议事日程,马克思当年 所面临的革命形势其实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形势。而且尽管人们可以对行将到来 的革命状况有所估计,但却无法对其作出什么政策性的具体设计安排。马克思关于未来 的学说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客观矛盾运动基础上的,如果我们干脆无视资本主义矛盾运动 ,这个关于未来的学说自然也就被视为空想。“生理分析不等于临床处方”,作为一个 先行的理论家完全可以对自己所处时代进行对象考察、状态评估、内容界定和走势推测 ,马克思这里的主要工作不外是从客观存在的现实社会矛盾运动出发,着眼于未来发展 方式“可能性排除”方面的学理性分析;而没有像后来的现实政治家一样从发展预期的 未来可能性出发,着眼于当前政治任务甚至是不择手段的操作设计。由此马克思的态度 很难说是什么非科学或反科学的空想。把历史理论统统还原为操作方案或现实认同,未 必能实现时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从革命到建设的主题转换”。
马克思在全面分析和充分肯定资本主义历史作用的同时,终生都在批判自己面对的资 本主义文明,力图解决传统自由主义发展所解决不了的矛盾和问题。他不但追求消除政 治霸权的政治革命,而且还追求消除金钱霸权的社会革命,着眼于整个人类的解放和相 应的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由于现实社会主义还不是未来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历史 任务尚未完成,马克思当年批判的东西在目前还有一定积极意义并得到大量扶持和发展 ,人们于是便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但问题在于“有利于”我们当前发展生产力,并不 等于代表了生产力本身发展的要求。面向过去未必就是现实,而面向未来也未必等于过 时。事实上我们正在走进马克思当年提出的“问题域”,当今市场经济大发展正给我们 提供了理解马克思学说的经验基础。
马克思的历史功勋在于发现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运动的“生理学”,而不是为后代设计 尽善尽美的“乌托邦”。老黑格尔云:“生理学并不是教人们怎样消化的”,它只为人 们形成自我意识和寻找合理生活方式提供参照。现在人们消化不良或者食物中毒,能怪 生理学不好吗?跟当前发展市场经济政策导向不符,并不等于不能解释当代现实,也很 难说就是空想。尽管它不可能成为制定政策的直接依据,但却可以作为校正现实弊端的 重要参照。马克思的工作是发现历史规律而不是制定未来守则。历史规律别无选择而思 想信念可以违背,理论的本性并不是为现实作辩护的;尽管人们完全可以不认同马克思 的观点,但事实上却无法回避他所发现的客观规律。马克思理论是一种现代理论而不是 前现代理论,然而又包含有大量反思现代的“后现代”意蕴。人们喜欢指责马克思对当 代种种变化预见不足,然而我们却惊讶地发现马克思对当代竟然预见得这样多。把对工 业社会的反思变成进入工业社会的旗帜,强求一种历史的批判理论充当非历史和非批判 的辩护角色,自然免不了理论和实践的磨擦冲突,但这磨擦冲突根源并不在马克思理论 本身。
我们目前面临的社会发展历史转型,就是人们所说的要同时实现从前工业社会到工业 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三级两跳”。孤立地只看到前面一跳或后面一跳,显然都是片 面的。不能无视时下社会转型的世界历史背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矛盾,既不是前现代 的矛盾也不是后现代的矛盾,而是现代化本身的矛盾;我们当下所犯的毛病是典型的“ 现代病”,加速现代化或许可以为解决这个矛盾准备条件,但在事实上却无法直接解决 这个矛盾。正视面临的现代化矛盾并不等于就是什么“历史倒退”,把现代社会和市场 经济绝对化的理论也不是什么真科学。我们在批判传统的同时,还得警惕马尔库塞所说 的“单向度社会”和“单向度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责备马克思主义过于“脱离 实际”,不如说它太过于“贴近生活”;马克思对社会现实的剖析,确实太过于使权贵 们难堪了。
感性经验无所谓真假,理论解释则有对错;但由此把理论分析还原为经验直观,却无 法实现科学形态的真正突破。科学的基本精神在于面向未知的理性探索,而不是在于既 往经验的推广卖弄。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科学要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把眼前事象说 成是普遍真理是相当危险的。在这里不应把科学性跟批判性对立起来,二者是同一问题 的两个方面;科学性是就认识结果而言,批判性则是对认识过程来说的。有人考证,马 克思笔下“科学”和“科学的”两个词,是当年德国文学批评和宗教批评中常见的,包 含有“理性的”和“批判的”意思;由此“科学社会主义”实际是指“理性的批判的社 会主义”,其中并无“主观独断霸权话语”意思(注:[法]米歇尔·瓦岱:《马克思: 研究可能性的思想家》,转引自陈学明编:《苏联东欧巨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以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了批判武器 这一部分,这既是当时历史发展所必须,也不可避免带来历史的局限性”,显然并不了 解“批判”本来的含义。批判并不是乱打棍子的政治裁决和舆论扼杀,而是充分说理的 分析评价和因果追溯;科学精神的核心,恰好就是对现存事物的批判和对未来可能的探 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关键,并不在于回避矛盾,执着眼前事象;而是在于 面对矛盾,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在一个“虚拟现实”、“符号运算”和“数字化生存” 日渐普及的年代里,放弃理论抽象未必等于认识的进步。
让科学命题标签化,把哲学和科学通通变成政治的婢女,基于眼前功利而把所有现存 事物神圣化和绝对化起来,其方法上的实质就是非历史和反批判的辩护。注重现实不等 于回避矛盾,追求和谐也不等于抹杀斗争,科学探索的真谛并不在于掩盖不同的意义世 界和不同的可能性空间。改革开放实质在于改变而不是维护现存状态;人们对马克思主 义的扭曲和附加,其核心恰恰在于把革命批判变成庸俗辩护。我们过去的错误与其说是 把斗争绝对化,不如说是把辩护普遍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是跟革命批判精神 联系在一起的。它并不是自我中心、制造时尚的跟风从众、随波逐流、趋炎附势、听天 由命,而是超越自我、反抗潮流的面对矛盾、正视现实、改造环境、不断创新、走向未 来。我们与时俱进的基点,在于对近代以来人类生存与发展困境的认真反思,而不是对 那想象出来的资本成功经验的盲目推崇。
四、意识形态层面
任何意识都是社会意识,人的认识总是悬在社会意识形态当中的。所谓非意识形态化 的做法,不外是用这种意识形态取代那种意识形态罢了。马克思同时具有科学家和革命 家的双重品格,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从意识形态层面说,马克思学说是无产阶 级根本利益和历史使命的理论解释和科学说明;它并不以为自己是超时空的“绝对永恒 真理”,更不自我标榜为价值中立纯客观的“纯粹科学”,而只是坦然地公开申明自己 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当然,随着时代变迁旧的意识形态完全是可以过时的,但问题在于 其所依附的那个阶级历史使命完成以前它不会过时。我们完全可以用当代眼光去审视前 人的成败得失,超越前人历史局限,但却根本没有必要用今人的意见去重新定义或干脆 取代前人理论,垄断前人理论唯一解释者的地位。
社会的构成是复杂的。在同一时代和同一状况下,未必都有相同的主体诉求。在多种 因素和复杂背景相互作用条件下,单一和僵死的“阶级标准”显然是可笑的。但在利益 分化和磨擦日趋严重的前提下,抹杀最大多数劳动者的主体诉求和放弃对极少数权贵者 的舆论约束,也未必能导致经济高效和社会稳定;而对权贵者没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对 劳动者也未必没有启发意义。我们承认,在当代高度社会化的复杂生产体系中,劳动与 剥削的传统形式和边界确实因一系列中介环节而变得日益模糊。但生产过程里中心与边 缘、支配与被支配,以及分配、消费领域中的贫富两极分化,反而变得愈加严重。劳动 异化亦即剥削的问题,仍然是个必须解决的尖锐问题。不能用“有恒产者有恒心”一类 财产占有去判断人们的先进性,无产阶级之所以是先进阶级,恰好在于它不跟特定的生 产资料占有联系在一起,因而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必须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 己。重建特殊利益无助于人类解放;资本跟劳动本来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只要资本的“好处”而不要雇佣劳动的“弊端”是个彻头彻尾的空想。坚持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并不在于重建资本特权的努力,而是在于实现劳动解放的追求 。
目前世界上有大量的非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占据着主流话语空间,剥削者和压迫者的霸 权随处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处于“边缘”位置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为什么不能有自 己的自我意识和声音呢?尽管当代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一些发达国家的“中 产阶级”有了长足的发展,其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和相应的社会变迁呈复杂化态势。但 就整个世界而言两极分化仍然没有停止,世界“经典”无产阶级的队伍事实上仍然在不 断扩大而不是萎缩。就我们而言近20余年人数上发展最快的,仍然是传统意义的无产阶 级而不是西方意义的中产阶级。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确实并不具革命形势,他们日后的发 展道路也很可能出现和平过渡;但这并不等于发展中国家同样不具革命形势和不会发生 暴力冲突。模糊劳动者的自我意识和主体诉求,掩盖不同利益的磨擦冲突和互补制衡, 很难说是真正的清醒明智。无视被剥削和受欺凌的弱势群体之客观存在,更不是真正唯 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对一些人说是“精神枷锁”的东西,对另一些人则可能就是“思想 武器”。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没有什么思想框框;所谓要突破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框框,不外是想消解当初借用马克思主义名义所许下的各种承诺。
自我意识跟类意识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自我意识并不抹杀相关关系,而严肃 思想斗争则要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进行。垄断真理、扼杀思维、排除异已的意识 形态特权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本来的性质,原典的马克思理论其实并不偏狭,其方法论 特征是关系中的个性独立而不是实体间的等级差序,反对特殊利益集团把自己的生存条 件说成是整个社会的生存条件。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我们更要在当代全球 问题和生态危机面前深刻反思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历史文化困境,找到自己在整个社会历 史演化中的真正位置。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具开放性的思想文化,不能把某些自称共产 党人的排斥异已说成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缺乏兼容。作为一种活着而不是死去的思想文 化,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总是跟不同的思想倾向联系在一起,并适应不同的社会历史 环境的。原先固守第二国际教条的社会民主主义,吸收了欧洲自由主义传统并适应了发 达工业社会状况;而即使被认为是最僵化的斯大林主义教条,也融合了俄国东正教文化 传统并适应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和战争环境;而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和超越性的思考,更多 的却被各种书斋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那“空想乌托邦”所继承。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变 迁当要有个准确和完整的了解,断章取义和排除异已的为我所用其实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以为恪守教条便可违背规律,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任何教条主义都有其认识论根源, 而客观规律则是不依任何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有人以为,中国现在的问题在于“主义 太多”,但笔者却以为,标签太多并不等于“主义太多”;就实质而言,我们历来对“ 主义”都是不求甚解和人云亦云的。那些“本本主义”者,大多是不读书、不看报、无 信仰的逢迎拍马之辈,与其说他们迷信书本还不如说是迷信权力。
而且,对矛盾运动的事实认定也不等于制造动乱的目标诉求,在实现自己理想目标时 ,马克思明确地反对不择手段的胡闯蛮干。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敢于面对矛盾并 进行斗争不等于阴谋恐怖活动,而粉饰太平并给予承诺也不等于解决了问题。当然,我 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原教旨主义”的态度,不能信奉“句句是真理”而食古不 化和生搬硬套;但这并不构成可以剥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存在理由,更不能把这作为 否定劳动解放诉求合理性的借口。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存在理由未必真的能够消解马克思 主义所起的客观作用。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利益明显分化的条件下,劳动者的根本利益要 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面对新现象 和研究新问题,强调自己区别于特权者的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独立思考而又博取 众长,反对各种特殊利益和社会偏见,要以“全人类的解放”为最后依归。
标签:科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自我分析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自我认识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