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对就业影响研究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就业问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益问题成为新的历史阶段的中心问题,随着经济转型的加快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劳动力的就业面临内外压力,就业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我国,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低端廉价劳动力日益减少,我国建立在大量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经济和贸易面临着失去动力的危险;另一方面,就业人口的质量和结构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家竞争优势的升级,越来越需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和结构合理的就业体系。因此,在现阶段研究国际贸易对就业数量、就业薪酬和就业结构的影响,能进一步为国际贸易的合理调整、就业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上的意义。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国外学者就开始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上探讨国际贸易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发达国家的研究者主要从进出口和技术改进两方面分析国际贸易对国内不同部门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对该问题的研究则主要侧重于就业率的总体变化和就业人口转移。多数学者认为国际贸易对就业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但从总体来看,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和研究方法的差异,目前在这一领域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本文就有关国际贸易对就业影响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国际贸易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对就业数量的影响显著
对国际贸易与就业关系的关注是从对就业数量的研究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战略的多国比较分析,这段时期的研究成果证实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运用的正确性以及凯恩斯学派对外贸易乘数效应存在的合理性,即出口和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助于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提高。70年代,A.Krueger主持研究了10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情况,她经过系统分析后认为,实行出口导向的国际贸易战略可以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廉价劳动力等生产资源的比较优势,扩大生产和出口资本劳动比率低的商品,从而加快国内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始了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改革的进程。这段时间的研究由传统的多国宏观比较拓展到了某一具体国家的微观层面上,研究结论普遍证明了贸易自由化能促进国内的就业,而设置贸易壁垒将会对就业数量产生负作用。Ralna(1994)利用1978-1986年间四位工业分类数据计算了贸易自由化对墨西哥、摩洛哥和乌拉圭的制造产业劳动力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每一行业的保护程度每降低1%就会使同期的就业率增加4%—5%。后来,R.Jenkins(2003)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发现90年代初期越南出口的增加明显拉动了国内的就业。J.Humphrey et.al(2003)则研究了英国市场的变化对肯尼亚农艺行业就业水平的影响,发现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扩大,关税和流通费用的降低激发了出口商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扩大了种植量,并增加了该行业的就业人数。
关于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就业影响的作用机制,Krueger解释到:(1)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快增长的国际贸易战略会有助于整个社会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选择以出口促进为主的开放性的贸易战略将会更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增长。(2)如果一种贸易政策会促使所有产业和企业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这将会直接影响到所有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率,从而相应提高整个经济的就业水平。(3)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还与国内生产要素市场的扭曲有关,而汇率是连接国内外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一条重要纽带,一国汇率贬值对产量和就业具有扩张性作用,会增加国外市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从而刺激本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就业率的提高。
(二)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对就业数量的影响有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的对象和重点开始转向发达国家领域,主要侧重于用贸易和就业理论对单个国家进行实证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结论存在较大的分歧。
Messerlin(1995)发现1977-1992年间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促使法国年就业量净增长了0.8%左右。R.Faini et.al(2001)以意大利的劳动力市场为例,说明了国际贸易不会造成劳动者的就业压力,相反,低廉的进口价格还会促进劳动力需求的繁荣。后来,Baldwin & Brown(2004)进一步指出在国外市场的增速彼此不相关的条件下,出口的增长会增强较大地区的就业稳定性,使得出口量大、出口业务增加,从而,与世界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将从中受益。
事实上,大多数学者发现扩大国际贸易的规模对发达国家的就业数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而不是拉动作用。Hine & Wrigh(1998)通过对英国1979-1992年间的研究发现,国际贸易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进口竞争刺激了英国各行业的防御性反应,短期内可能会加重失业。L.G.Kletzer(2002)分两个时段研究了美国制造行业的就业率、失业率、贸易量和国内需求的关系,分析得出增加进口相对价格较低的产品或者扩大进口的比重与工作岗位的流失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R.Scott(2003)也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北美贸易自由化使得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减少了68.67万人。与他们的研究不同的是,A.Sachsida et al.(2003)阐述了国际贸易对就业率的间接影响,他们认为在贸易自由化的情况下,缺少独立的金融管理机构或金融信用部门会在无形中增加通胀的风险,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越高就越难以从通货膨胀中获得就业效益。
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工业领域的产值和就业比较低,70%左右的产值和就业来自于第三产业,这种巨大的服务贸易额对货物贸易平衡起了很大的中和作用,加之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都比较低,并都在国内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比较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劳动力就业具有较强的弹性。因此,总体来说,国际贸易对发达国家国内就业的影响是很有限的。Navidson & Matusz(2000)指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技术性和创新性行业,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受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低工资国家转移的直接威胁不大,相反,失业率的增加与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内经济萎缩的联系更紧密。H.L.Keea & H.T.Hoon(2003)也强调了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程度不大,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工业产业的资本投入可能对就业具有更大的影响。另外,Biscourp & Kramarz(2007)则在研究美国1986-1992年的330945家制造型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还受到企业生命周期、规模和进出口业务构成等因素的限制。处于衰退期的、大规模的或者从事进口业务的企业容易出现就业率的下降,而新企业和减少进口业务的企业则会在国际贸易中增加就业。另外,从低薪国家进口产成品也会大大减少国内的就业人数。
二、国际贸易对就业薪酬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日本与周边国家贸易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就业效应越来越表现在对质的影响上,其中,就业薪酬水平便直接反映了这种变化。
90年代初期的实证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对国家总体工资水平的影响较小,有时甚至为负。Krugman,Freemna & Katz(1991)等在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就业情况研究中指出,进口竞争的行业部门工资增幅很微弱。Cortes et.al(1996)发现,受到国际贸易的影响,法国的劳动力市场遭遇了普遍的低薪。
进入90年代后期以来,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得出相反的结论。萨缪尔森指出国际贸易加深了世界专业化分工,优化了世界资源配置,提高了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世界各国的工资率提高到原来封闭经济的水平以上。D.Greenaway et al.(1998)证实了上面的理论,他们研究了167家制造业企业的工资变化水平后发现,贸易开放加速了技术型劳动力的涌入,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由此使得员工的薪酬福利增加。Hertel et al.(2003)分析发现,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很多从事独立生产的劳动者转为雇佣劳动力,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他们现有的薪酬水平普遍高于原有的工资收入。
21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指出,国际贸易的扩大会加剧国内就业薪酬的不平等性,这主要表现为技术劳动力和非技术劳动力的工资差距。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南北贸易的扩大,廉价劳动力和半成品的进口减少了发达国家非技术工人的需求和薪酬,而新型技术的引入则对发展中国家原有的薪酬结构造成了一定冲击。Winchester,Greenaway & Reed(2006)使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指出了发达国家日益严重的薪酬不平等可以归因于过去20年内南北贸易的扩大。Robbins(1996,2003)、Conte & Vivarelli(2007)、Verhoogen(2007)在对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分别证实了技术引致的对薪酬不平等的决定性作用。他们指出,南北贸易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升级、合作性和非合作性的技术升级以及出口企业中的产品质量升级,从而增加了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才的需求,并相应减少了非技术工人的聘用和工资,因此扩大了二者的薪酬差距。Meschi & Vivarelli(2008)则从宏观角度解释了这一影响,他们对65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1980-1999年间的收入进行分析后发现,与科技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进行进出口贸易会扩大国内的工资差距。他们主张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体系以增加技术工人的供给,同时建立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来避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就业的负面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部分学者还发现国际贸易会扩大国家之间就业薪酬的不平等性,这主要表现在可能会加剧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贫困。Valdes & McCalla(2004)在对115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进行研究时发现,随着农产品预期价格的上涨和关税壁垒的降低,农产品净出口国能获得较大收益,而部分净进口国和市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将会丧失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大量就业岗位,使得两国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P.Bardhan(2006)指出,由于缺乏资金和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扩大的国际贸易会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市场,降低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收入,但它对主要依赖国内市场和国内经济政策的国家影响不大。
三、国际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最终表现在以劳动力转移为代表的就业结构的变化之上。亚当·斯密认为,大部分制造业都有性质相似的特点,当受到贸易的冲击和产业资本转移的影响时,工人很容易从一种制造业转移到另一种制造业。萨缪尔森也指出,就业人口会在不同行业之间转移,特别是流向出口拉动增长和新兴的行业或部门。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受到贸易对象、企业规模和行业性质的综合作用,国际贸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结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对就业结构的多元化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工艺技术的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改善提高了发达国家的生产效率和劳动者的综合能力,企业纷纷加大了对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的需求,从而促进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优化了就业结构。Gregory et al.(2001)就发现在统计期内英国技术工人的就业增长了29%,而低技术工人则下降了15%。在接下来的研究中,Melitz(2003)证实了贸易自由化加快了技术工艺的流转,当企业采用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技术时就会增加技术工人的就业水平。H.Bhorat(2003)也发现,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南非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在1993到1997年间出现了显著增长,与此同时,非技术工人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然而,受到行业性质和企业规模的影响,国际贸易对高素质劳动者就业的拉动程度也不相同。M.Diehl(2000)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欧盟电子产业部门中的R & D、设备投资等的进口对技术工人的就业影响是最大的。Biscourp & Kramarz(2007)也证实了企业的开放性越大,越容易受到技术引致的影响,使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型工人的比重上升。
在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易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和产品对发达国家制造产业的就业结构产生了双重影响,它一方面减少了国内基础行业中本国劳动者的数量,另一方面也使得劳动力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产业中,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低附加值低端就业转移出去,把高端就业机会留在国内,加快了国内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升级。D.Greenaway et al.(1998)分析发现,对外贸易的扩大使得国内产业倾向于雇用国外劳工,从而使得国内劳动人口在煤炭业和采矿业的就业率下降了3.8%(短期)和4.71%(长期)。K.Sakurai(2001)也发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增加使日本工业的本国劳动力减少了52.5万人,且主要集中在金属采掘等初级产业上。同时,国内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上升,非产业工人与产业工人的比值增加了2.4%。
另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的贸易合作,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提高了高新技术人才的就业水平,并加快了劳动力向新兴行业的转移。L.Cuyvers et al.(2001)研究了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对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指出在1985-1995年间,贸易自由化加强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技术竞争和变革,增加了高技术劳动力的就业数量。另外,欧盟与东亚、东南亚、中欧、东欧和南美洲的商品贸易也提高了熟练工人的就业率。MacPherson & Pritchard(2003)也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了,美国航空公司与中国和俄罗斯合作进行的飞机制造和技术创新促使美国该产业中科学家、机械师和产业工程师的就业人数大大减少,同时使中国和俄罗斯高科技人才的就业率至少增长了8%。他们还预测到,未来美国制造业的国内份额会逐步被国际份额所取代,因此制造业的就业人口会向服务、营销、软件开发和物流等行业转移,进而优化就业结构。
(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对就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在有限贸易理论中,李斯特强调了国际贸易对农业国家和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国家的影响,他认为有节制的国际贸易会加快农业就业人口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并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这一观点得到了实证研究的证实。Edmonds & Pavcnik(2003)发现,20世纪90年代越南的大米出口使得从事独立生产的劳动者转向雇佣生产,改善了农业生产模式和就业模式。后来,A.Shah(2006)进一步指出,就业人口集中在农业部门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因为出口的增加促使就业人口从初级产业部门转移到二级或者更高的产业中。发展中国家如果能扩大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产业比重,国际贸易将会进一步加快劳动力产业转移。
另外,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也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工人的就业。Feenstra & Hanson(1996,1997)在研究中指出,贸易自由化将会使发达国家的中间产品生产转入到发展中国家,同时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技术也发生转移,从而增加发展中国家技术工人的就业。Fajnzylber & Fernandes(2004)通过巴西的实证分析证实了这一影响机制,他们指出,由于受到国外市场产品质量的要求和限制,出口企业往往会增加技术工人的雇用来保证较高的产品质量。P.Topalova(2004)则从企业生产效率的角度分析了就业结构的变化,他发现降低贸易保护极大地提高了印度私有企业的生产效率,这使得生产者更倾向于雇用高素质的劳动者。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更微观的层面。Rim Ben Ayed Mouelhi(2005)探讨了国际贸易对突尼斯不同性质企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对出口型企业和内向型企业的技术劳动力就业分别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另外,关税水平的下降也使就业结构产生了相似的效应。A.Shah(2006)则从出口产品和环境保护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的影响,他指出,出口过多的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会对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进而造成失业率上升;同时,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提高促使农业产业开始雇用高技术工人。这两种趋势都增加了熟练工人的就业,并减少了初级产业的就业人口。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一些社会问题也开始在部分国家暴露出来。Fajnzylber & Maloney(2002)发现,在智利、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等国家中,国际贸易程度越高,劳动者的就业就会越缺乏保障。Hobbs & Kerr(2005)也指出,贸易自由化导致了智利农业的一系列就业问题,包括劳动者福利的损失和童工的非法雇用等。
四、简评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国际贸易促进了发达国家劳动力从工业到第三产业的转移,增加了新型产业中技术型劳动力的就业和薪酬,并加快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出,改善了就业结构。另外,出口导向的国际贸易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了就业率,并加快了就业人口从农业到制造业的转移,加速了城市化、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但是,由于研究理论的众多和研究方法的差异,目前关于国际贸易对就业影响的问题还存在很多异议。在国外已有的研究中,运用贸易理论和贸易乘数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分析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运用就业理论的很少,而且没有统一的方法和结论,同时也缺乏具有时效性的、对整个就业情况进行全面把握的研究。就国内的研究来看,目前开展的专题研究还主要限于贸易对工业就业的影响或者仅就贸易对就业的宏观影响做出初步分析和判断,所采用的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采用的数据主要是贸易指标,如进出口额、外贸依存度等,因而显得不够系统和全面。从长期来看,研究者们可以通过分析区域产业结构来进一步研究国际贸易对更细层次的就业人员的影响,并积极寻求更有效的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或者引入其他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来完善经典的HOSS模型。另外,就某一贸易政策或经济事件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专题研究也将具有更明确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从更广泛和深入的角度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改善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标签:贸易自由化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薪酬结构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