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绍兴 312000)
【注:本文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8年度课题“‘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浙江文化融入意大利语教学研究”结题成果(项目编号:N2018018)】
摘要:语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同样,语言亦无法与文化剥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通用语种教学是语言教学,自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国内许多高校在培养小语种人才的侧重点往往落在传授语言本身,而缺乏母语文化的渗透,许多非通用语种人才虽然掌握了语言工具,但对本国文化、本土文化却知之甚少,也没有宣传家乡文化的意识。研究中国文化融入非通用语种教学,是外语人才培养的重大突破,只有当我们培养出了国际化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于社会进步与发展,为本国精神文化传承与发扬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非通用语种;教学;人才培养
1现状分析
1.1国内研究现状
在外语教学中注入文化知识是当今外语教学的热门研究领域,国内诸多从事外语教学研究的专家逐步意识到我国传统的注重词汇语法的教学模式已经和当今飞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脱节。教育的实用型,即我们所说的“学以致用”往往被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所忽略;与此同时,国内许多高校在培养外语人才的侧重点往往落在传授语言本身,而缺乏母语文化的渗透,许多外语人才虽然掌握了语言工具,但对本国文化、本土文化却知之甚少,也没有宣传家乡文化的意识。那么,从另一个层面进行反思,我国的外语教学工作者,在授课或者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习惯性的倾向于注重与目的语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还有一个原因也是需要指出的,那就是我国目前所选取的外语教材普遍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涉及存在大片空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对中国文化的讲解,造成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了解的失衡。将中国本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中,加强中国学生利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参阅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外语教学体系中,适当的融入本国本土文化,并且尝试构建能够既顺应国际教学趋势发展,又能够与现代多元化世界接轨的全新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不少高校近年来已经开始着手修订大学外语教学大纲,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目的性的增加了外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知识占比,同时,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师中外文化素养,并加强学生中国本土化意识的培养。研究中数据还表明:现如今,我国的高等外语教学中,有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存在相当多亟待改善的方面,比如:在长期的外语教学实践环节中,文化教学的地位很低,教学目标模糊,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缺失,本国本土文化或者说是母语文化未曾很好的融入到外语教学以及跨文化教学当中去,诸如此类。
国内小语种学者们对于如何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的研究也日趋增多,比如,目前有相当多的教育人士认为,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教育十分重要,这种教育应当贯穿到各层次外语教学之中去,与此同时,合理地对于教学资源和内容进行配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帮助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在使用学习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巩固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地位,保持应有的文化操守;又如:鲁锦松在《试论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文中阐述他对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思考。在如今多元化的世界发展轨道当中,中国文化急需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以此来呼吁全国民众,不断地增强本国文化主体意识,切不可盲目“崇洋媚外”。中国外语教学专家张蔚提倡“生产性多元文化主义”,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多面性”和“文化创造力”,以强化高校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总体而言,其研究还存在较大空白,尤其是关于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外语课堂来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的研究是相对较少的,既缺乏概括性论述,也少有系统性研究。
1.2国外研究现状
中国文化在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作为一种古老而优秀的文明载体,不断地参与到世界各文明间的互动与对话当中,与此同时亦承载并且见证了众多文明的兴盛与衰亡。法国的艾田蒲,这位世界比较文学的集大成者,在其两卷本《中国之欧洲》,以及在美国的唐纳德·拉赫——众人皆知的史学大家穷尽毕生心血完成的三部九卷本《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中,皆以众多的数据资料证明了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文艺复兴运动以及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催化剂,直至启蒙时期进而成为了整个西方文明推崇的偶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的诸多文化元素包括价值观念直至今日依旧活跃在西方文明的众多美轮美奂的篇章里。
国外也有关于把文化融入语言中的研究,比如:佛罗伦萨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院的亚历山大·萨沃耶教授认为:“把意大利语文化融入到意大利对外教学中是十分重要和势在必行”。可见,虽然国内外专家都对“把将本国文化传播给语言学习者,并使语言学习者有学习本土文化的能力。”有相关研究。但对于如何解决相关问题的研究尚且不足,因此有待进一步观察与跟进。
2非通用语种教学中本国文化教育意识的重要性
文化可谓是国家,是民族之魂,正如常言道:“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这个广袤无垠,多元多极的世界之中,人类唯有相互尊重理解,才能和谐幸福地共存于地球,而所谓的理解尊重必须要建立在对于别国文化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再者,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亦尤其注重阴阳协调,平衡交复;自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开展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越,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至今,中国已经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共同体的核心重要成员之一。那么,中国在如何与其他文化的民族共生共存的问题上已经投入了足够的关注,诚然,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世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一个完整的中国形象,理应是一个集文化,政治,经济于一体的复合形象,目前,中国所取得的政治经济成就已经得到了世界其他各国的认可,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此,文化作为软实力,亦是我国屹立于世界的重要关键一步。“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提了出来,尽管学者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研究,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今中国文化有“走出去”,但是没有“走进去”,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或许是对中国文化的偏见和不认同,或许是由于翻译导致其语言严重受伤。相关学者曾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叫做地球的星球上。那么,如何能做到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首先要立足于文化教学。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殊不知,跨文化交际具有双向性,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目的语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国本土文化,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辅助学生更好的深入了解本国文化,而且从另一方面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如若通过对比教学法教学,学生会更加容易发现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差异,从而较好地培养语言学习者用外语诠释中国文化的能力与素养,从而有效地规避异国文化的过度入侵。
正所谓:“国以才兴,业以才立”。中国文化如若想要更好地“走出去”,毫无疑问,高素质的非通用语种人才是迫切需要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史无前例的跨越学科、地域、国家的浩大文化传播工程,而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基底。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开展各类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也对我国的人才资源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已远远跟不上现今中国高速发展的时代步伐,我国需要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又兼备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非通用语高层次复合人才。近年来,为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我国的各大高校在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断探索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历史潮流的全新外语教学模式,持续完善非通用语学科建设语学科布局,扩大非通语教学师资队伍,努力将非通用语课程设计得更为科学合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中国文化融入非通用语种教学中的举措与建议
3.1 中国文化应当纳入到非通用语教材的编写中
通过大量的走访以及问卷调查数据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国内开设有非通用语种专业的高校,不论是在外语教材的选取还是在自编教材的编写方面,均存在大量的弊端;翻阅大量现行使用的非通用语教材,教材内容中几乎难寻中国本土文化的踪迹。教师手中的教材内容的缺失会直接地对于教学实践产生影响,自然也会对目的语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和误导。中国本土文化在全国高校通用语教材中的缺失,或者说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占比严重失衡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非通用语教学层面上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对一定数量的高校学生的随机走访调查中,也发现了诸多问题,但有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几乎89%的高校非通用语种学习者丝毫没有使用目的语来传播、诠释本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意识,在他们的认知范畴内,并不明朗中国本土文化在目的语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种种现状,在未来的非通用语教材的甄选以及编写方面,应当更加注重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可以合理地在教材中增加使用目的语撰写的中国本土文化相关知识的内容,另外,介于中国拥有数不胜数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与传承,在非通用语的教材内容中,还可以适当的增设一些使用目的语翻译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非通用语学习者在提升自身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时,亦可以增加对本国本土文化的理解,长此以往,提升外语学习者的国家民族自豪感,更能够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3.2文化平等意识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高校的非通用语教师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性的交互活动,既然是双向性的,那么就不会是单向性的目的语学习那么简单。外语教师应当自身具备良好的本国知识文化底蕴,并且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向学习者灌输使用目的语来诠释母语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本国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至高地位。基于此,广大的语言类教师,尤其是非通用语种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任职任教的同时,应当不断地提升自我文化修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对其有一定的掌握和理解,唯有当外语从业人员自身具备有文化平等、对等的理念,才能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帮助目的语学习者理解本土文化以及掌握如何使用目的语诠释母语文化,学生在不断地提升外语学习能力的同时,又能够更好地把握本国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与共通之处。无疑,这又对于高校的非通用语种的教师队伍,师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国内许多高校在培养外语人才的侧重点往往落在传授语言本身,而缺乏母语文化的渗透,许多外语人才虽然掌握了语言工具,但对本国文化、本土文化却知之甚少,也没有宣传家乡文化的意识,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高校教师自身的文化平等意识欠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外语教师往往重视介绍与外语课文相关的知识,但由于外文课本中对中国文化涉及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对中国文化的讲解,造成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了解的失衡。文化平等、对等意识要在众多的外语教学者队伍中扎根,这种意识可以体现在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也可以体现在高校教师师资培养方面,终极目的是让各个外语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给外语学习者灌输文化平等的理念,逐步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为工具诠释我国本土文化的意识,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摆正跨文化交际中,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提升学生的国家民族文化自豪感。
3.3文化对比教学法的巧妙使用
当前有绝大多数高校非通用语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讲解目的语文化相关的内容时,特别应当注重对本国本土文化的引导以及渗透,持续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正确的使用所学目的语表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涵,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而增强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此,建议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使用文化对比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不仅仅可以有助于外语学习者清晰地了解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亦可以培养其文化鉴赏力与文化辩证思维。举一个例子:外语教学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目的语国家的大众主流文化时,就可以用目的语给学生介绍中国本土的一些大众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在讲解到目的语国家的宗教信仰时,亦可以将中国的主流宗教,佛教等与之进行比对,这样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文化知识内容,同时又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同一事物在异国和本国文化当中的异与同。
4结语
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密切合作,共同进步的同时,世界对于我国非通用语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非通用语种教学中均存在共同的弊端,即:教学内容中主体文化是目的语文化,而中国本土文化地位较低,不受重视,从而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产生,并在跨文化交际的双向交互活动中出现相应的问题。为全面提升外语学习者的外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高校非通用语种教材和课堂教学中,理应增加中国本土文化在教材内容中的占比,教学内容中的中华民族元素要增多,或者开设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文化对比类课程;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自身需要提升自己的中华文化素养,不断地汲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增加自身的文化修养底蕴,保持文化平等与对等的观念,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引导,有效地辅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与魅力,持续提升外语学习者的中国情怀,灌输教学的终极目的,让学生在掌握本国文化的同时,可以很好的运用目的语对本国本土文化进行表达。当前新形势下的非通用语教学,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必须更加侧重本国文化的融入和渗透,在非通用语等目的语的习得过程中,逐步实现目的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等,这是解决当前非通用语种教学过程中中国本土文化失语现象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需要,是我国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利英.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综述 探索 2009.04
[2]吴卫民,石裕祖,唐小涛 中国文化“走出去”路径探索 学术探索 2008.12
[3]李金梅. 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翻译专业中译外人才培养,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4]王艺. 寓本土文化于大学英语教学中[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6): 185-186.
[5]王静.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及相关对策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4(9):3-4.
[6]陈庆.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与本土文化[J]. 上海教育科研,2011(7):87-89.
[7]王守仁. 当代中国语境下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1-4.
[8]孙有中. 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 中国外语, 2016(3): 扉页,17-22.
[9]从丛.“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 2000-10-19.
[10]何道宽.中华文明撷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11]张蔚,米家全,孙波.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及其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457-460.
[12]康莉.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困境与突破[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3]解华,朱敏,翟玉贞.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谈起[J]. 高等教育研究,2015(2):50-53
[14]Kramsch,Claire.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1993
[15]Vedovelli, M., L'italiano degli stranieri, Roma, Carocci, 2002
[16]Diadori, P. (a c. di), Insegnare l'italiano a stranieri, Firenze, La Nuova Italia, 2001
[17]Gardinali,L. C.Cluture and Internet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 a Web-Based Project,2002
论文作者:凌莉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文化论文; 目的论文; 中国文化论文; 外语论文; 本土论文; 中国论文; 学习者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