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意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命题论文,意图论文,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高考上海语文试卷命题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注重命题的准确性和测量的科学性,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下面从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试题的编制和作文试题的设计三方面介绍今年试题的命题意图。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试卷阅读文本的选择隐含着一种导向功能,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能启迪智慧,还能引导考生在紧张的考试环境中同文本愉悦而有效地交流。2014年试卷的选文类型,既延续了近几年高考的基本样式,又在继承中有所变化。主要特点如下: (一)贴近生活实际,关注公民素养 阅读材料的选择有着很高的要求,其文本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还要体现出面向不同考生的公平性,另外还要能够高度契合测量目标、紧密贴近考生实际。今年现代文阅读的两篇选文虽然风格迥异,但都关注到21世纪的公民素养。第一篇现代文《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是社科类文章,旨在阐明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公民的新闻素养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选文贴近考生生活,文风质朴自然,条理清晰,内涵丰富,为考生思考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公民素养提供了相当开阔的空间与深入的层次,引导考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加强自身公民素养。第二篇现代文《宁静》是美国作家西格德·F.奥尔森的作品,选自美国自然文学经典翻译丛书《低吟的荒野》。英国作家托马斯曾说:“大地不属于人类,但是,人类却属于大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整体,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是21世纪公民的又一重要素养。这本毋庸置疑,但考生们在紧张繁忙的学生生活中,实际上是相当缺少对这一重要素养的反思与培育的。《宁静》这篇选文以诗意的笔调营造出优美的意境,从自然的宁静中寻到了抵御外界诱惑的定力、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安乐。尤为难得的是,它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社会、逃避责任的文学作品,它能够启发考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感悟与深沉的享受。在目前的高中教材中,考生已接触过梭罗的《瓦尔登湖》,由于这篇课文所提供的参照作用与理解基础,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宁静》的风格与主旨,也能更好地调动平时的知识储备与能力训练。 (二)重视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古诗文阅读的选文不在偏、难、怪上做文章,而侧重于对传统文化中真、善、美的挖掘与讴歌。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材是陆游的《镜湖女》,作品以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湖边船家女子的形象,突出她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文言阅读一选自《资治通鉴》,传主刘晏是一位目光远大、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官员,具有高超的管理理念,充分表现出传统文化中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的价值观。文言阅读二选用的是东汉徐幹的《治学》,不仅读来余音绕梁、耐人寻味,而且很贴近考生的学习生活。 总之,五篇选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相应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种“正能量”的引导,给考生以心灵上的滋养。 二、阅读试题的编制 高考试题编制是一项高度综合的工作,需要充分实现《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以下简称“考试手册”)中的“考试目标”,全面落实考试手册中的“考试内容”,要符合《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内容和要求”,做到在内容领域、知识范围和水平要求等各方面基本一致;题干指向和试题考查的能力要清晰明确。今年的阅读试题大致上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全面、均衡地设置测量目标 今年的高考命题在以往成功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全面、均衡地设置测量目标”的命题要求,无论从测量目标的构成、测量目标的比例、试题难易度的比例,还是从试题类型的比例上都严格体现“考试手册”中的要求,注意与“课程标准”和《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保持一致。 全卷阅读部分共26题,属于“识记与理解”的有9题,共计26分,占17.33%;属于“分析与综合”的有13题,共计40分,占26.67%;属于“鉴赏与评价”的有4题,共计14分,占9.33%,完全符合“课程标准”和《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对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二)精心设计试题,测量目标更为明确 选拔性考试是高利害考试,考试结果需要具有高信度,考试结果的解释应该具有高效度,试题的编制必须充分满足测量科学的要求,对考生作合理、清晰的指示,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尽量使考生的应答完全由其学科素养、学科能力决定,使其答案充分体现试题所要检测的相应能力。如果具体试题的测量目标不集中或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那么将很难落实这个题目测量的目标,因此,我们加强了对设置清晰、精准的测量目标的重视。 在今年的试题命制过程中,命题组认真研读文本,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的要求,精心设计试题,力求每一道的试题能清晰地对应到某一项能力点上,拒绝作大而无当的考查。比如今年试卷中的选择题,大多是要求考生对文本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个角度做出理解,考生的思维会聚焦在某一个点上,测量的目标更为明晰。这样的命题特点在非选择题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如: 7.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26.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 考生面对这样的试题不会无从下手,清晰的答题指向和能力考查目标能帮助考生在考场中做到沉着应对,有利于其发挥出正常的学科能力。 (三)编制评分量表,注重测量科学 除了试题命制要使考生的应答成为其学科素养或能力的完全体现,还需要我们就考生的应答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分,考生的得分才能与其能力联系起来。在2014年的高考试题中多道试题在命制时充分重视区分考生在测量目标能力上的差异,在制定评分标准时采用“量表”的方式,对考生的答案不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依据他们答题所反映出的能力差异,给予不同的评分,并描述其等级表现。一些题目还通过预想考生不同表达方式所带来的差异,给出具体分值的答案示例。这对时间紧迫的高考评卷工作也是有利的。如: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评分说明:答“D”给3分,答“A”给1分,答“B”或“C”给0分 第8题“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命题组设计了科学而有操作性的评分量表,建议阅卷组采用整体评分法评阅试卷,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具体赏析作整体评分,这样既坚持了试题的公平性也为考生的个性化表达预留了空间。 三、作文试题的设计 2014年高考上海语文卷的作文题目延续了近年来逐渐形成的注重思辨的风格,也有新的特点。 今年作文题目使用的材料是:“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材料主体由两个分句组成,每个分句都既明白如话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句中的“沙漠”一词可以引发考生丰富的联想,考生可以赋予它不同的象征意旨,相应地,考生也可以对“道路”“方式”等有多种个性化的解释,另外还要思考在“沙漠”中能够选择“道路”和“方式”与“自由”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后一分句与前一分句句式相同,形成形式上的并列,前一句所具有的思考张力在后一句中同样具有。另外,前句的“自由”与后句的“不自由”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互文关系,引发考生思考前后分句之间还具有怎样的逻辑内涵。后一分句中的“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引导考生思考学习、生活、社会,乃至生命中的种种客观存在的“不自由”,引导考生思考如何正确认识、正确对待必然而普遍存在的种种限制和有限性,正确理解世上没有绝对自由的道理。只有对这些普遍而客观存在的限制和有限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才能更懂得“自由”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学习、生活、社会中正确地处理各种“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才能对人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进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从呈现方式来看,作文材料表达清晰,明白如话。这样的呈现方式可以减少考生阅读作文题目所需要的时间和思维,避免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的模式,降低审题难度,从而更好落实作文所要求的测量目标。 作文材料的测量目标非常明确,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分析、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对考生作文能力测量的干扰,集中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从对考生思维品质的测量来看,作文材料既为考生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又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而且还能引发考生的纵向思考。即使当考生在某一问题上立足站定,对他所选定问题的思考仍有纵向深入的可能,这使得本材料能很好完成对思维品质的考查。 另外,本题与考生的年龄段有很强的契合性,非常贴近学情。材料提示的思考在学习、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而对正处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期的考生来说,对考题的思考不仅考查了他们的作文水平,而且还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意图_高考论文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意图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