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国[1]2002年在《扬子石化股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扬子石化股份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研究扬子石化股份公司的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的扬子石化股份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分析企业所处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分析国际石化行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分析国际、国内石化产品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中国石化重组改制后的形势;分析中国加入WTO带来的影响。发现扬子石化股份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文章详细分析了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并与国内外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确定企业的整体竞争地位,找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利用“SWOT”方法进行研究,制定扬子石化股份公司的发展战略为低成本战略和创新战略。扬子石化股份公司发展战略的切实可行措施是走内涵发展、挖潜增效消除装置“瓶颈”、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道路,充分发挥“一体化”优势。通过战略的实施使扬子石化股份公司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很强竞争力的大型石化企业。
张东华[2]2002年在《扬子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扬子石化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实现了主业与辅业的分离。其中扬子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也称存续公司)变成了辅业的主体,是一个既有产品生产,又有配套服务及多种经营,还有企业办社会特征的一个复杂的集合体。 目前扬子石化有限责任公司所拥有的控股、全资或多种经营公司在分离前均是为主业配套服务或是围绕主业开展业务的企业。多年来一直在主业的扶持下发展壮大,对主业有较大的依附作用。现在主、辅业分开后,这些公司多数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实体。走向市场后,生存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公司如何调整自己的位置,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如何建立起新的运营机制;如何改革分配及用工体制,使公司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公司所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扬子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属下企业的调查,对公司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作综合分析。并找出公司目前产业状况、产权状况、组织结构及其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力图找到当前存续公司所存在问题的共性。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制订出了适合存续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职能部门发展战略。最后,对战略实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及其控制作了简要分析。
陈海斌[3]2001年在《扬子石化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的加快,中国国内石化市场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扬子石化公司如何适应国内国际石化市场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公司管理层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扬子石化的外部环境分析,得出扬子石化未来的市场份额可能遇到跨国公司对国内石化市场大举入侵;石油资源不足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等严重挑战。同时扬子石化也同样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石化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扬子石化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世界石化行业目前正处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扬子石化可以利用国际上丰富的石油资源。通过扬子石化内部环境的客观分析,我们认为扬子石化目前拥有油化纤上下游一体化的联合生产能力;装置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国内同行业处领先地位;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同时扬子石化拥有一只较高水平的职工队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扬子石化还暴露出不少缺点,部分装置还没有达到生产经济规模;全员劳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市场抗风险能力差,另外扬子石化还面临着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综观扬子石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优劣势和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认为扬子石化应以技术创新、科技进步、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为方针,突出核心技术和核心业务,以质量、品种、效益为目标,通过规模化生产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使扬子石化形成800万吨/年炼油、125万吨/年乙烯、85万吨/年芳烃和100万吨/年PTA为核心的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国内第一家百万吨级乙烯生产能力的石化基地。
肖君鑫[4]2007年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我国将不迟于2004年12月11日和2006年12月11日对外商开放成品油零售和批发经营业务。因此加入WTO后,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石油化工企业将要面对不仅是来自国内而且来自国际的激烈竞争。作为在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国有大型企业,需要积极进行战略转型,而在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继续保持在石油化工行业中的竞争力,就成了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重要问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1998年7月成立的,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对其全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的有关国有资产行使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的权力,对国有资产依法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并相应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控股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内发行H股和A股,并分别在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上市。2006年底,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股本867亿股,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持股占75.84%,外资股占19.35%,境内公众股占4.81%。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石油炼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发;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设计、施工、建筑安装;石油石化设备检修维修;机电设备制造;技术及信息、替代能源产品的研究、开发、应用、咨询服务;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财富》2007年度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7位。本文通过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寻求在新形势下石油化工企业的持续发展道路,也希望对中国其他的石油化工企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现状与问题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概况、发展历程,接着对公司总体业务和经营状况、业务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发展战略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外部环境分析。本章通过对石油化工行业经济特征、加入WTO后中国石油化工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公司面临的产业竞争环境作了分析,从而对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作了概述。第叁章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内部环境分析。本章主要总结了公司拥有的内部资源,在运用SWOT分析和价值链分析基础上,归纳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章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各种可能的发展模式并做具体分析,结合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制定出适合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成为具强竞争力的石油化工企业。第五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作者认为:进入后WTO时代,中国的石油化工行业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巨大的发展机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应积极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应充分利用多年所积累和掌控的资源与优势,培养和加强核心竞争力,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于主业,以专业化、规模化、公司化、一体化为手段,积极走出去发展,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打造出一个“具强竞争力石油化工航母”,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石松[5]2001年在《扬子石化经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末期,石化业界联合、购并浪潮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石化工业格局,世界石化资本更加垄断集中。入世后,石化行业保护政策的消失为国外大公司大举进入中国提供良机,同时也迫使我国石化企业与之展开正面交锋,争夺市场份额。 由于体制、技术、管理、销售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扬子石化作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直属企业,综合实力难以与国际大公司抗衡,将在相当一段长时间受到冲击。因此,制订正确的经营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本文在综合分析石化工业情况和扬子石化公司特点的基础上,发现机会和威胁,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此为依据,提出扬子公司经营发展战略。这就是:贯彻成本领先战略,获得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基础优势;推行一体化战略,拓展经营领域,调整产品结构,积极稳妥地发展下游业务,增强综合实力。
杨金鹏[6]2009年在《中国石化扬子石化股份公司首台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设备投用》文中认为为了节能,中国石化扬子石化股份公司炼油厂采用了无级气量调节设备对柴油加氢精制装置新氢压缩机进行排气量调节,按照压缩机运行负荷为65%计算,投用后可节电400 kW/h,创效益约160×10~4RMB$/a,此举也为该公司同类设备进行节电改造创出了一条新路。
巫炜[7]2003年在《“扬子石化”公司治理结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在公司法人资产的委托—代理制下规范不同权利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但是,中国大多数企业对此还十分陌生,系统地联系实际地探讨这一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十分重要。中国在刚刚开始履行其加入WTO时所作承诺的同时把公司治理作为政策重点,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政府决心致力于推进市场化改革。这便是本论文的选题背景。 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因而本论文拟以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为对象展开讨论。为了深入研究问题,作者遴选了“扬子石化”作为分析案例。 为什么选择“石化扬子”作为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案例?“扬子石化”作为国有上市公司经济机体上的一个经济细胞,具有一般意义;从特殊意义来讲,“扬子石化”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可以看作是国有上市公司的一个缩影或者样本,可以看作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特殊类型的一个代表与象征;个别地讲,“扬子石化”,无论是其生产规模、管理水平,还是销售收入与利润水平,都可称为国企的栋梁,石化行业的代表。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一篇对这一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报告或者论文。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发端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企业制度的日臻成熟,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可谓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成熟版本。中国推行的现代企业改革与西方国家走过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道路不同,中国企业没有经过业主制、合伙制的发展道路,而是肩负着沉重的历史重负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这是国企改革从人治走向法制的一个重要开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对“扬子石化”公司股本构成、公司组织构成、董事会与独立董事、监事会、员工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以及高层人员薪酬与激励机制六个方面的考察,我们认为该公司在公司治理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提升与强化企业的治理水平?在当前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产权关系、调整权力结构;二是通过董事会改革而完善公司决策机制;叁是建立一个能够担负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四是建立市场化的、动态的、长期的激励机制;五是通过创新职代会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发挥广大职工民主管理的作用。 作者强调,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的内部治理,即建立一整套以公司法人资产的委托一代理制下规范不同权利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体系;二是企业的外部治理,即培育出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使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能够运行顺畅。
韩晓慧[8]2003年在《JH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JH公司是国家最早兴建的大型化学工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集石油制品、基本有机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合成材料等产品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炼油化工企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JH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其存在的历史性、结构性、资产性、体制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致使JH公司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本文深入分析了石化工业目前的国际、国内概况和JH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并对石油化工行业的环境影响要素、石油化工行业的结构及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竞争进行了分析,同时遵循发展战略管理思想,采用SWOT分析方法、波特Five Forces分析方法、企业内部因素分析方法(IFE)、企业外部分析的方法等,通过对企业的内部资源、企业的战略与竞争优势、劣势分析,明确JH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确定了JH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主导产品,同时根据分析的结论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主要是实施结构调整、集约经营战略;实施规模经济战略;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发展信息技术战略。以力图对JH公司的发展有所借鉴,并能对国内大型乙烯企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焦胜忠[9]2003年在《扬子石化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日益受到我国管理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也开始在国内企业界流行。本文通过对扬子石化生产经营环境和现有核心竞争力现状的分析,说明了培育和提升扬子石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培育和提升扬子石化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从而为企业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发展战略提供思路。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对核心竞争力涵义的认识和探讨,并形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运用PEST、SWOT等方法,对扬子石化的经营环境进行了分析,说明了研究、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第叁章提出了本文对扬子石化现有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结合扬子石化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第五章则着重从企业的非物质因素出发,讲述了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和保障体系。
佚名[10]2008年在《粉料PTA长距离输送技术研发成功》文中研究表明由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上海金申德粉体工程有限公司和扬子石化股份公司共同承担的大型粉料PTA(精对苯二甲酸)长距离输送工程技术研发项目,已通过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组织的成果鉴定。作为化纤工业主要原料的PTA,以粉料状态产出后如何用气流输送,尤其是长距离输送,成为企业新建装置和改造
参考文献:
[1]. 扬子石化股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爱国.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2]. 扬子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东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3]. 扬子石化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海斌. 大连理工大学. 2001
[4].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肖君鑫. 厦门大学. 2007
[5]. 扬子石化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 石松. 大连理工大学. 2001
[6]. 中国石化扬子石化股份公司首台压缩机无级气量调节设备投用[J]. 杨金鹏.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09
[7]. “扬子石化”公司治理结构实证分析[D]. 巫炜. 湖南大学. 2003
[8]. JH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韩晓慧. 电子科技大学. 2003
[9]. 扬子石化核心竞争力研究[D]. 焦胜忠. 南京理工大学. 2003
[10]. 粉料PTA长距离输送技术研发成功[J]. 佚名. 中国粉体工业.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