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其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论文_杨育瑜,庞德,梁昭清,梁俊瑶

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其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论文_杨育瑜,庞德,梁昭清,梁俊瑶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 广西 玉林 537000)

【摘要】医护人员不合理的操作、被检查的血清以及受血者的红细胞因素、受血者采血前用药等因素都会引起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出现错误,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患者疾病的鉴定工作开展。因此,输血科的血检人员需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提升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的正确性。所以,本文主要探讨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影响因素以及质量控制方法,为提升血清学检测结果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输血前;血型血清学;影响因素;质量因素;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007-03

引言

输血前的血型血清学检测工作包括很多内容,对血标本进行采集、鉴定血型、开展交叉配血试验等均属于血型血清学检测工作范围。在对血样本进行采集、血型鉴定以及抗体筛选等工作环节,很多影响因素会影响血检的结果,一旦出现任何差错都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相关的输血科医技人员需要不断地提升质量控制意识,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提高工作责任心,最终促使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正确,为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相应的保证。因此,本文对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影响因素以及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影响因素

1.1 医技人员操作因素

(1)医生在开输血申请单时,在没有对输血人员进行血型坚定的情况下,仅仅凭借着受血者自报血型填写,这样使得填写的内容错误[1]。临床护理人员在对受血者进行血液抽取时,没有对受血者的姓名、科室等基本资料进行仔细地核对,误抽了其他患者的血标本,最终导致填写的血型出现错误。或者相关人员因为工作不认真最终加错了试剂,拿错了标本。(2)在实验的过程中,医技人员所使用的试管不够清洁,或者试剂上仍然存在着洗涤液,最终污染了血清标本。(3)在试验过程中,没有将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试验的事件太长,使得水分充分地蒸发,最终出现假凝集的情况。(4)如果患者患有肝肾等疾病,这会使得血浆中的纤维蛋白质发生异常,其白原增高,出现假凝集[2]。(5)在试验过程中,采用的离心力过度,或者离心不足,最终引起假阴性。(6)有两种血型明显不能融合的抗体同时存在,这样会发生溶血反映,导致凝集的强度降低,使得细胞的凝集块不断缩小,因此,医技人员错误地认为其不会发生凝集所以将其错误地判断为阴性。

1.2 血清因素影响血型血清学检测的结果

(1)血型定型试剂质量不符合相应要求,如果抗A血型定型试剂效价不高,就容易形成血型误判的情况。(2)患者患有肝硬化、支气管炎以及支原体肺炎等疾病时,患者的血清会存在一些高效价的自身冷抗体,当温度处于6℃时,它能与供血者的红细胞产生凝集的反应,这会造成血型鉴定错误[3]。(3)患有骨髓瘤、或者具有巨球蛋白症的患者,这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会增高也会促使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4]。(4)患者在采集血液之前已经注入了大量的高分子右旋糖酐等,这些血浆代替品使得红细胞发生凝集,医技人员误认为这是凝集反应。(5)6月之内的婴儿,由于其没有形成自身的抗体,婴儿的血型抗体需要从母亲那儿获取,因此会发生反定型不符的状况[5]。(6)患有白血病的患者、免疫能力具有缺陷、具有白血症、采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这些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会相应地降低,使得血型抗体效价进一步降低,最终会造成反定型不符状况。

2.血型血清学检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医技人员提升质量控制水平

(1)医院要定期地开展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让相关医护人员都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来。向医生与护理人员讲解输血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对输血适应症状况进行严格地掌控,在采血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要知道采集血液标本时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知道需要核对哪些内容[6]。(2)专门地对输血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医院要经常地组织输血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培训方式多种多样[7]。输血科技术人员可以参加相应的培训班,或者进修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医技人员掌握血型血清学检测相关的技术,能够熟练地进行各项操作[8]。(3)不断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想要提升检测的准确性,必须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通过制定严格的实验程序制度,不断强化对室内工作的控制[9]。在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工作的过程中能按照相应的流程开展工作,最终促使血液检测的结果准确性提升。在进行临床输血以及血型血清学检测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责任性问题,因此,输血科工作的关键是将血检结果正确地判读出来[10]。所以,输血科的相关人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责任心,树立安全意识。负责进行血型鉴定,担任交叉配血试验工作人员必须要获得国家认可的专业资格证。

2.2 对血液标准采集的质量控制

想要实现安全输血,首先要保证正确地进行血液标本采集[11]。从正确采集血液标本这个源头开始,重视受血者血液标本的正确性,受血者的血液标本采集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整个安全输血工作的开展,使得其他的防范措施都失去了相应的价值[12]。因此,在采集血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控制采血质量。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要严格地按照相应的制度进行审查,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血液采集的有效性[13]。当受血者转科以后,之前的血标本就没用了,需要重新采集受血者的血液。如果这次的血标本的血型与上次不同,则需要重新采血。在进行血标本采集时,受血者要主动地回答自己的名字,针对意识不够清楚的患者,亲属要在一旁确认,只有确认好身份以后才能开始采血[1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血液采集完成以后,医护人员需要在受血者在场的情况下,将受血者的姓名、日期以及对应科室填写并核对完成后签名,最后由专职人员将其送到输血科[15]。

2.3 对实验操作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即使是国外输血科室质量控制最为严格的科室也会出现错误,大多数原因是因为输血科以外的因素导致的[16]。在此情况下,想要提升输血科内外质量控制的水平,相关人员需要及时地发现血型鉴定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提升输血科的质量控制水平,并在及时的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改进的方法[17]。在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与质量要求相符的器材以及检测试剂,在检测过程中要严格地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18]。与此同时,要将核对工作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在收到配血单到签发报告时,相关人员都要对其进行认真地核对,避免发生任何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差错[19]。一旦发现核对不正确时,要查清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纠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血检的正确性。医技人员在收到血液标本后首先要确认试管上的标签与申请单上的信息是否一致,在确认一致的情况下进行交接与签收程序。如果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则不能签收:(1)血液标本试管上没有标签或者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20]。(2)血标本和申请单上所填的项目不一致。(3)采集的血液标本量太少。(4)血标本被稀释,其浓度降低不收。(5)不是专职人员送至的血标本不予签收。在血型血清学试验过程中均可以采用血清、血浆标本,但是血标本抗凝效果不佳,血浆很容易出现凝集成块的状况,不易区分是否为真凝集,所有会错误地将其判定为阳性[21]。所以,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最好采用血清标本。配血标本反映着受血者当前的免疫状况,因此,需要采用受血者3天之内的血液作为配血标本[22]。由此可见,患者需要每天进行反复性地输血,只需要血液保持在3天之内即可。但是超过3天就需要进行一次抗体筛选,及时发现是否产生新的不规则抗体。如果受血者的血清出现了溶血的状况,这时候就不能将其作为标本。

3.结语

综上所述,输血科血检人员需要做好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医院定期地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按照相应地程序进行采血工作,并对采血工作进行仔细地核对,确保采集到有效的血标本。同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控制工作,采用恰当的器材进行试验操作。总之,相关人员需要严格地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血液采集与检验工作,最终提升血型血清学检测工作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马风莲,鲁会田.高效价冷凝集素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2(03):77-79.

[2]吴晓燕,张叶峰,许昌林,等.临床输血过程控制及关键环节的管理和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4,15(12):86-96.

[3]临床输血规范流程协作组.红细胞ABO疑难血型检测分析与记录流程[J].中国输血杂志,2016,56(07):69-76.

[4]蔡旭清,孙爱农,孙雯婷.新生儿血型检测的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2(10):45-52.

[5]杨世明,田榆,张勇萍,等.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15(07):67-75.

[6]李小飞,崔振红,毕汇文,等.类B抗原致血型鉴定困难2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78(08):97-103.

[7]李敏芳,曹奎杰,胡丽华.意外抗体对ABO血型鉴定的干扰[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6,42(03):59-63.

[8]临床输血规范流程协作组.红细胞 ABO 疑难血型检测分析与记录录流程[J].中国输血杂志,2011,26(08):16-23.

[9]刘家瑞,王远杰,冯宁,等.抗体筛查细胞抗原涵盖范围与电子配血技术的安全应用[J].西部医学,2016,19(07):26-33.

[10]兰炯采,陈静娴,马红丽.推荐 ABO 疑难血型三步分析法[J].中国输血杂志,2013,86(16):86-93.

[11]张勇萍,杨世明,穆士杰,等.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对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影响及鉴定结果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6,37(89):36-43.

[12]谭庆芬.ABO血型定型困难患者配血不合的输血处置对策[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39(12):26-36.

[13]杨珊.ABO血型定型困难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J].当代医学,2015,13(05):83-83.

[14]朱红芹,周静宇,刘衍春.抗A及抗B单克隆血型定型试剂的质量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78(19):26-36.

[15]兰炯采,刘景汉,马红丽.输血前试验中值得研讨的若干问题[J].中国输血杂志,2017,12(01):26-73.

[16]吴艳梅.交叉配血的质量控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29(16):63-79.

[17]刘思景.卢妙莲.梁铮.等.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56(18):33-43.

[18]马风莲.鲁会田.高效价冷凝集素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82(06):79-83.

[19]王蓝鸽.周金安.抗体封闭红细胞血型的检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12):83-83.

[20]何子毅.刘仁强.刘景春.等.纤维蛋白析出对微柱凝胶试验结果影响的解决方法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6,26(08):79-86.

[21]马青.顾明.王琳.临床安全输血中护士的重要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24(06):86-93.

[22]贾波.肖晓.卫明彦.标本污染对ABO血型鉴定的影响[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6,89(05):77-83.

论文作者:杨育瑜,庞德,梁昭清,梁俊瑶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其质量控制研究进展论文_杨育瑜,庞德,梁昭清,梁俊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