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政治思想发展概述_邓小平文选论文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政治思想发展概述_邓小平文选论文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政治思想发展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 产生了两代伟人——毛泽东和邓小平。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两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了两次伟大革命。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注: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凝结在两大理论成果中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内容和特色。从历史背景、创造主体、思想演进、理论内容等侧面,深入探讨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政治思想发展,是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政治思想发展,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两代卓越领导人完成的。他们既是世界著名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又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毛泽东和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人都创造了史诗般的伟大业绩。毛泽东领导了第一次伟大革命,分两步走,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其结果是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邓小平领导了第二次伟大革命,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革命,其目的是要把中国从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次伟大革命既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革命主题,同时又是符合中国历史逻辑的自然历史过程。没有毛泽东领导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就没有邓小平领导的第二次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若不实现第二次革命的历史性飞跃,第一次伟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也难以巩固,甚至有可能会发生苏联东欧那样的逆转和倒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之前,中国革命曾发生了大的曲折,经历了中央领导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创造了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邓小平作为毛泽东的战友,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曾为第一次伟大革命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过贡献。邓小平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事业的继承者,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政治的重大历史关头,领导我们党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走什么路的重大历史性课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准备了基础和前提。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政治思想,是两代伟人在概括两次伟大革命丰富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成果。不了解两次伟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实践经验,就无法正确把握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2 毛泽东概括他的政治实践,曾对国外友人说过, 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一是搞了“文化大革命”。前一件事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果,后一件事则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错误理论指导下发生的严重挫折。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这些左倾错误论点,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

作为毛泽东思想组成部分的政治思想,是伴随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政治实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著文着重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中国社会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地革命的方针方法等一系列思想。这是毛泽东政治思想的产生和初步形成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著文着重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人民军队建设与人民战争思想;党的建设思想;政权建设思想;土地革命的理论和政策等一系列重要政治思想,基本构建起了毛泽东政治思想体系框架。这是毛泽东政治思想基本形成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了大批著作和文章,使他的政治思想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展开、丰富发展和深化提高。特别是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并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概括提高。这是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全面展开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一系列重要文章,深入阐述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策略思想、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这是毛泽东政治思想的进一步展开时期。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阐述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关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国防建设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三个世界”的理论,等等,又使毛泽东政治思想体系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不仅内容丰富、具有独创性,而且体系完整严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一政治思想体系,以人民群众为本位,以探索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为主题,以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党的建设理论、人民战争理论、统一战线理论、政权建设理论为基础。毛泽东同志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了有的放矢地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去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他不是一位书斋式的政治思想家,他坚决反对本本主义。他的一系列政治思想和观点,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理论品格,处处闪耀着中国特色和体现出中国民族气派。

3 邓小平同志的政治思想发展, 同他在党的历史上的特殊经历和独特的政治实践分不开。他的特殊经历,大体可以分三段:一是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从事军事斗争和政权建设的经历。二是“文化大革命”蒙难、曾二次被打倒的曲折经历。三是“文化大革命”之后复出担当重任、领导全党进行第二次伟大革命的经历。邓小平同志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即《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第一卷所收的著作,属于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时的著作。其中的重要思想是对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的阐发,也有自己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独特贡献。第二卷所收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十二大以前的著作,第三卷是从十二大到十四大期间的著作。这后两卷,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著作,汇集了邓小平同志在形成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有独创性的重要著作,集中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新发展、新飞跃。江泽民同志指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科学对待毛泽东政治思想的遗产,表现为“纠错、继承、发展”三个基本特点。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不纠正就无法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就谈不上正确的继承。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不做出公正科学评价,也谈不上继承和发展。

4 纠错——为发展提供历史契机。邓小平第三次复出, 面对着“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和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能否果断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勇敢地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牢笼,就成为进入新时期和开辟新局面的历史前提。邓小平同志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以无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的智慧和勇气,领导全党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拨乱反正,及时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果断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时排除了“左”右两种错误思潮的干扰。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38页。),“如果毛主席在世,他也不会承认‘两个凡是’,因为那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页。)毛泽东同志自己多次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邓小平“文革”蒙难江西期间,身处逆境从不消沉,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他曾对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谈到:“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坏事变好事,从纠错中求发展是需要条件的。除了我们党成功地粉碎了“四人帮”的阴谋,创造了纠错的客观条件,让邓小平同志复出担当重任也创造了主观条件。只有邓小平同志这样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政治家,才能恰到好处地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做到既痛痛快快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又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和维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地位。

5 继承——为发展提供基础。 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173页。)继承就是对毛泽东正确的理论原则和观点, 结合新的实际加以坚持、捍卫、运用和补充。“按照我们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理解,一个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保卫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是要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回事。”(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283页。)继承从广义上讲,一要坚持捍卫,二要有所发展。这方面邓小平堪称全党的楷模。比如对毛泽东关于加强党的领导的思想,邓小平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一方面又指出必须适应新时期的任务改善党的领导。他多次重申,毛泽东同志关于既要革命就要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关于统一战线中保持独立自主的思想,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坚持党的理论、性质、宗旨、纲领的思想,关于发扬党的三大作风、维护全党团结统一、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性的思想,关于密切联系群众永葆党的无产阶级政治本色的思想,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必须结合新的实际加以坚持和运用。同时邓小平又针对新的实际提出,新时期必须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做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全党;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自我批评、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民主监督;要大胆选拔符合干部“四化”标准被群众公认政绩突出的人进领导班子;要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政治思想工作,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而使毛泽东的建党思想得到补充、丰富和发展,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最好继承和真正的高举。

6 发展——作出开拓创新性的贡献。 邓小平同志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意识。他1985年9月23 日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6页。)世界形势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292 页。)要以前人的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新的实际去进行新的创造。

着眼于发展,着眼于创造,是邓小平政治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他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谈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0页。)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总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新答案,从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前进。比如他提出:“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提出新办法。‘一国两制’,是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来的,但是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注:《邓小平文选》第 3卷第87页。)如果说,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主题是围绕推翻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而展开的话,那么邓小平的政治思想,主题则是围绕如何巩固、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展开的。前者“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后者以立为主,重在建设。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比较重要的理论贡献有:〈1〉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目标的理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68页。)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完整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推进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发展。〈2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保证的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和政治保证。“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73页。)〈3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发展的动力。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的近、中期目标,是要改革党和国家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下放权力,反对官僚主义,进行行政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调动基层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4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的理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这是治理中国的大道理,别的小道理要服从这个大道理。在当代中国,发展经济需要稳定,深化改革需要稳定,扩大开放需要稳定,完善民主、健全法制需要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稳定。中国有过“文化大革命”内乱的惨痛教训,决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5 〉关于政治体制、政治结构评价标准的理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这三条是衡量和检验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只有符合这三条要求,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发挥政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6 〉关于创造一个和平国际环境的理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7 〉关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理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8 〉关于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发展,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

7 展望未来,走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发展,既有历史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机遇来说,科技革命正带动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代的世界主题。国际政治正由单极向多极发展。战争力量在减弱,和平力量在增长。经过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共同努力,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或推迟,赢得较长期的世界和平环境的前景是存在的。无疑这对中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将是一个历史机遇。从国内来讲,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提高。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作了跨世纪的部署。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选出了新的国家领导机构,并对各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明确任务和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世人宣示,决心把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带入21世纪。这就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政治发展创造了历史前提。

当然,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也有严峻的一面。世界和平力量日渐强大,但战争力量并未销声匿迹,威胁世界和平的不安全因素时有发生。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反动势力,不希望中国强大,不时给中国制造麻烦和压力。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的相对优势,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也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问题和困难虽属前进中的问题,但也不能忽视和麻痹,必须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建设起有中国特色的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依据这一总体目标,迈入21世纪的中国政治,必须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的政治发展,不能靠本本,更不能学西方那一套,只能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道路。展望中国政治和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和内外环境条件,中国政治建设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新进展:

〈1〉有领导分步骤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经济、教育、科技等体制改革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任务摆上了日程。邓小平同志的改革理论是全面的改革理论,包括经济、教育、科技、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尽管经济体制改革处于基础地位,但政治体制改革则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度大,对各方面的制约影响也大。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局面必须有所改变。党的十五大提供了深化改革的契机,今后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有领导分步骤地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目的、内容、方法的论述,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规定了任务、提供了途径,是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指南。只要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及时总结改革的经验,有领导分步骤地慎重推行,就能稳步地实现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注入生机和活力。

〈2 〉进一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道路和实现形式。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本质的区别。人民主权论,是毛泽东和邓小平政治思想一脉相承的重要内容。实现人民主权,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这是两代伟人终生奋斗追求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实现人民主权的第一步,今后还要走若干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制度。在发展人民代表大会间接民主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基层的直接民主。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对敌人专政和对人民民主相结合、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民主生活与民主制度相结合、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相结合、公民素质提高与民主发展阶段相结合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必须继续坚持和遵循。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将愈加明晰,实现形式将愈加具体完善。

〈3〉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民主法制化是邓小平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我国从“文化大革命”教训中总结的最宝贵的经验。近20年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但离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我们必须从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加快立法步伐,加大执法力度等方面全面落实十五大的这一治国方略。

〈4〉要长期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邓小平同志明确告诫全党:“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只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向21世纪的中国,能否使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能否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能否顶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压力,能否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能否向世人更有说服力地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都同党和国家能否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息息相关。只有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全面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探索新办法、新路子,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

〈5〉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这是实现今后中国经济、 社会发展目标的政治前提。国际上围绕国家安全展开的斗争更加复杂和激烈。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台湾问题将更加突出。民族分裂分子视国际风云的变化,必须要蠢蠢欲动。这些情况警示我们,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必须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要牢记邓小平同志关于稳定压倒一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输理,横下一条心,集中精力把中国的事情办好,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发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争取更多朋友,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的一系列指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安全。

〈6〉从严治党,真正把党的自身建设搞好。 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是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的成熟和巩固,是决定国家兴衰成败和命运的关键因素。邓小平退休不久,就以他那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战略家的历史眼光,及时嘱托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1—383页。)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了新的考验和锻炼,顺利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的平稳过渡。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制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方针政策,经过实践检验更加成熟和完善。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已把党的建设作为跨世纪的伟大工程摆上了日程。党中央分别从理论武装、党性教育、干部选拔、廉洁自律、组织纪律、制度建设等若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逐步把党的建设纳入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可以相信,只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就能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有这样的党引路,中国就稳如泰山,就会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迈向21世纪。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政治思想发展概述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