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与趋势:探索图书馆的未来--北京大学图书馆11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PRDLA 2012年会综述_北京大学图书馆论文

变化与趋势:探索图书馆的未来--北京大学图书馆11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PRDLA 2012年会综述_北京大学图书馆论文

变革与走向:共同探索图书馆的未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PRDLA2012年年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图书馆论文,北京论文,国际研讨会论文,图书馆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11月4—6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庆典之际,“变革与走向:重新定义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国际会议暨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PRDLA)2012年年会成功举办。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波兰、印度、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大陆地区的高校图书馆界代表2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研讨了6个当前图书馆界最关心的领域,分别是:战略规划与管理创新,数据管理与数据服务,社会媒体与共享空间,联盟、合作与共享,知识发现与学科服务,用户研究与服务推广。

1 战略规划与管理创新

当前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了应对挑战,图书馆需要重新定位、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康奈尔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等纷纷率先探索和实践,力求抓住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哈佛大学副校长玛丽·肯尼迪报告的主旨是“哈佛图书馆的现在和未来”。为了应对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上的变革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哈佛大学图书馆在2010年至2012年采取了一系列变革举措,包括建立统一的虚拟门户、与其他图书馆及更广泛的机构发展合作关系、支持创新和领导力的发展、对更多用户提供开放权限等,核心目的就是为哈佛大学乃至全世界的用户提供无可比拟的卓越资源和服务。肯尼迪副校长还强调,无论当今还是未来,图书馆员始终是师生和研究人员不可缺少的资源和服务提供者,图书馆员要与用户积极展开合作,以创造更多优秀的成果。截止到2012年夏天,哈佛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一个高度整合的机构,有超过950位员工,能为11所学院及1所研究机构的20000多位用户提供服务,并在集中提供用户服务、整合所有关键要素以及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战略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变革的目标初步实现。最后,肯尼迪副校长还展望了哈佛图书馆今后两年的发展目标,包括改变管理结构以更加符合哈佛大学的需求,建立共享服务以增强对用户需求的反应能力,更加注重资源采集、数字化建设和创新以提供更加卓越的服务等。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指出变化是图书馆发展的主题。当前无所不知的搜索引擎导致人们怀疑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进而出现了“图书馆消亡论”,这其实是忽略了图书馆发展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图书馆员,图书馆员顺应时代创新求变,在数字时代将成为信息导航员和知识服务者。互联网产生20年来,图书馆发生的变化远超过之前100年,可以想见未来图书馆还将发生更大的变化。朱强馆长认为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自助服务、泛在服务、软件工具及其服务、用户数字素质教育、用户共享空间、保护隐私和知识产权、联盟化是图书馆的应对之道。他具体提出北京大学图书馆未来发展的7点展望:(1)空间、家具和设备将更加具有组合性、伸缩性、移动性和体验感;(2)服务前移,学科馆员变身教师助理;(3)深度挖掘和关联读者数据与馆藏资源,提升个性化服务;(4)逐渐加大数字资源经费占比,优化结构,加强合作和共享;(5)开展科研数据监护,参与E-Science、E-Scholarship,提升对科学研究的服务能力;(6)持续重视和加强各种技术的应用;(7)建设智慧型图书馆。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馆长安妮·R·肯尼认为当前大环境发生了很多改变,主要表现为“经济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数字霸权,大规模的数字化,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以及研究、教育和学习模式的变化”,此外还有图书馆和出版商的关系的变化,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等,这些因素导致图书馆的收藏从实物到过程也都发生了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图书馆员也有了新的角色,这些角色如采访和法律顾问(部分原因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问题,需要信息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法律专业知识),教学合作伙伴,信息使用者和生产者的观察员或者人类学家,系统建设者(这个角色主要是设计和构建物理空间,如信息共享空间、虚拟空间等,它还包括指导学者如何出版他们的手稿、文章等),内容制作者和传播者,机构组织设计者,机构间的协调员。安妮指出当前图书馆员为研究者的信息需求提供支持所最为匮乏的9个技能是:(1)能够对研究结果的保存有所建议;(2)有对包括采集、发掘、获取、宣传、保存和便携性在内的数据管理、监护和保存提出建议的能力;(3)知道如何帮助研究者遵守资助者的各种要求,包括开放获取的要求;(4)能够对各个学科或者主题中可能使用的数据处理工具有所建议;(5)能够对数据挖掘有所建议;(6)能够对元数据的使用提出建议;(7)能够对项目记录,如来往信函的保存有所建议;(8)知晓研究资金源以帮助研究者找到潜在的资助者;(9)有能力针对各个研究项目提出元数据大纲,并对学科/项目标准和实践提出建议。针对这些技能的匮乏,图书馆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应对:(1)图书馆需要更多地关注数字人文领域;(2)图书馆学硕士(MLS)或图书情报学硕士(MLIS)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图书馆学教育需要应对变化;(3)图书馆新职位所需要的资格需要被很好地定义和明确;(4)图书馆需要对不常见的数据进行监护或保存;(5)图书馆需要重新安排或培训现有员工。安妮也介绍了康奈尔大学的一些具体做法,如建设移动图书馆、虚拟空间等等。而且在目前的形式下,图书馆和教师的合作也是势在必行,关于合作,安妮介绍了HathiTrust数字图书馆项目,认为HathiTrust很可能改写未来的数字图书馆,截止到目前,HathiTrust已经有60多个成员组织、10万册数字化的图书,该项目以各馆生产的元数据为基础,正式提出了长期保存的方针,按图书馆一贯的保存、品质、读者权利以及获取等价值观为导向。可以说它是由图书馆自己建设的、并为图书馆服务的数字图书馆。最后,安妮介绍了图书馆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工作,并提出未来的图书馆将是更多的虚拟和个人参与的图书馆,是全球范围经营和合作的图书馆,但最重要的是,图书馆要保持可信的、持久的、并与学术高度相关的成功。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陈丽霞从环境、技术、用户以及图书馆的管理介绍了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如谷歌时代图书馆的位置在哪里?如何保证资源的增加又能控制经费?图书馆需要为移动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和服务?读者有的精通技术,有的熟练运用多种媒体,有的不爱主动学习等等,图书馆应该如何服务于各种各样的千禧年后出生的读者?图书馆员如何提升自己以适应新的角色?面对种种变化,陈丽霞从收藏、服务、空间、技术、合作以及图书馆员6个方面提出了图书馆应该履行的使命,即,要有高质量的收藏,要提供面向用户的多方面的服务,如将资源嵌入课程,融合各种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等。从空间来说,图书馆不仅仅是自习的地方,而是集学习中心、知识中心、多媒体中心、会议中心、文化中心、电子学习中心于一体的地方。将领先的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如云计算、移动服务、开放源码等。要和潜在的各种机构合作,包括学校的各个部门、其他学术图书馆等。为了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必须提升图书馆员的专业知识,重新定位图书馆员的工作岗位。

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凯瑟琳·昆兰从资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和图书馆管理3个方面介绍图书馆的一些变革。在资源发现方面根据读者调查意见做了很多改进,将与资源发现无关的服务和收藏都隐藏起来;增加了对IOS移动设备的支持。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重新定位图书馆的信息技术部;将图书馆的整个数字基础设施都基于云计算;建立机构知识库;与大学其他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研究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在管理方面教育馆员善于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招聘有能力和愿意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领导图书馆的管理者,更新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以适应图书馆新的需求。

可以看出,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图书馆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包括重新探讨图书馆的定位、制定新的战略规划;转变图书馆员的角色、深化图书馆员的创新服务能力;加强与各领域包括图书馆、学校信息中心、院系、研究机构、出版商和IT领域的合作,共享知识与技术成果;改变图书馆管理模式,将图书馆服务前移,拓展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不断顺应读者的最新需求。正如康奈尔大学安妮·肯尼所指出的,图书馆要保持可信的、持久的、并与学术高度相关的成功。

2 数据管理与数据服务

近年来,数据管理成为国内外图书馆研究和实践的新热点,其中尤以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表现最为活跃。目前数据管理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数据管理的技术、策略和政策;数据管理中心所起的作用;全球数据管理的发展环境等等。相关的数据服务则主要包括数据保存服务、数据共享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科研数据搜集分析服务等。数据管理一方面使图书馆从单纯收集科学研究的终端产品,发展为介入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一方面又有利于数据的收集和共享。

会议围绕数据管理与服务主题的报告以介绍个案为主,同时涉及数据管理的发展背景、数据管理软件、数据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相关用户调查等内容。在讨论数据管理兴起的背景时,台湾大学图书馆的陈光华和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Xia Jingfeng分别阐述了“大数据”(Big data),陈光华从产生方式上分析了“大数据”的各种类型;Xia Jingfeng则认为数据科学的核心是“大数据”,它需要保存策略、获取能力、分析工具等,并且涉及技术、行为、社会和文化、分析、法律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关于大学图书馆从收集科研最终产品到关注、参与科研过程,收集科研数据的转变,陈光华认为,大学图书馆现在的服务,所有的努力都与研究者的最终产品有关,很少致力于研究数据的收集。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图书馆的数据图书馆员Daniel C.Tsang则指出,现在许多大学图书馆开始处理教员产生的研究数据,这对目前流行的图书馆服务以及研究的观念提出挑战,大学图书馆开始更紧密地与教员合作;在研究项目开始的时候介入,或者参与整个研究过程。

在数据管理实践方面,Daniel C.Tsang和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丁宁分别介绍了各自图书馆的数据管理个案——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图书馆的科研数据管理和武汉大学图书馆承担的CALIS项目“高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前者主要介绍了加州数字图书馆为研究者在填写申请资助时需要资金管理计划而设计的DMPTool,EZID、DataUp、Merritt等数据管理工具,追踪数据全过程的软件Colectica,此外还介绍了爱丁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研究数据管理政策,最后还对图书馆开展研究数据管理提出了10个建议,包括对项目申请者的数据管理计划的支持,参与元数据和数据标准的制定,设立数据馆员职位,积极参与机构研究数据政策的制定等内容。后者是中国第一个跨学科跨学校的数据管理共享平台。丁宁主要介绍了项目前期调研,特别是问卷调查的情况,以及前期准备、工作流程等项目建设情况,同时还介绍了国外科学数据管理平台Scorpion space的情况作为参考,最后介绍了“高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主要功能以及推广情况,并总结了该项目建设中的经验与不足。另外两个数据管理的个案分别是Xia Jingfeng介绍的印第安纳大学社会科学数据管理研究和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关于外文期刊的调查研究。前者主要是对2005年以来IASSIST工作招聘网站关于图书馆和非图书馆数据管理人员的招聘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了他们对于学历、技术背景、工作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发言人认为对这些信息的分析研究可以为图书馆员和数据职业提升技能、知识和职责来满足图书馆和学术机构变化的环境的需要,为图书馆学教育者调整课程,为图书馆管理者调整对数据管理员的预期等提供参考。后者对2003年到2012年复旦大学图书馆27700多个文献传递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用户需求最多的前30种外文期刊,以及读者外文期刊需求的学科分布。针对复旦大学图书馆纸本外文刊的低利用率的现状,指出需要调整外文刊馆藏,所调查的文献传递中需求最多的30种期刊和需求超过25次的149种外文期刊,图书馆应该考虑进行采购。

在通过数据管理与服务进而支持科学研究方面,陈光华所在的台湾大学图书馆提供的e-Research服务,其核心也是数据管理。根据他的分析,该服务包括五个组成部分:数据监护、知识发现、数据分析和运算、合作研究环境、研究资源管理,其中数据监护处于核心的位置。他根据一项2010年的调查,指出一般研究人员在研究数据存储方面的忽视和不足,而大学图书馆在数据监护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尽管图书馆很少努力采购研究数据,但它在获得研究的最终产品方面具有长期的很好的经验;图书馆在数据组织、信息获取、收藏管理和机构知识库等方面都非常专业,同时,图书馆员是经验丰富的数据专家。对于建立数据管理系统,陈光华建议,应采取开源软件,并对DSpace与Fedora Commons两个开源软件进行了比较。最后,他介绍了采用Dspace 1.8构建的台湾大学e-Research的特点。希瑟·托德介绍了昆士兰大学图书馆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支持,包括2008-2013年的历程和计划;昆士兰大学官方机构知识库UQ eSpace;昆士兰大学的数据收集模式;昆士兰大学的研究管理软件Q index;图书馆的教学服务、研究信息服务、学术出版和数字化服务等等。她还介绍了昆士兰大学图书馆为研究者设计的个性化的网站,给研究者配上学科代码;通过学科代码发送内容,通过快速链接等建立最喜欢的数据库、期刊、网站等。此外,昆士兰大学图书馆还积极与研究机构合作,推动学术出版,提供研究评价,并在数据管理方面提供帮助。

可以看出,国内外在数据管理和服务方面均已有具体案例,国外和台湾地区的项目已经取得实际的服务效果,但国内的数据管理和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着重在项目调研、平台搭建和工作流程等方面。从相关案例的用户调查来看,科学研究者对于数据管理有着迫切的需求,但他们自身却相对缺乏数据管理的技能和经验,这就使在数据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较好硬件基础的图书馆参与数据管理大有可为。本次国际会议报告中所涉及的建设战略、用户调查、开源软件、管理平台,以及经验教训等内容,将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数据管理服务提供很好的借鉴。

3 社会媒体与共享空间

正如芝加哥骆越拉大学图书馆的罗伯特·西尔所指出的,大家广泛接受了现在新的信息共享空间模式,图书馆都在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共享空间。而在社会媒体方面,现代图书馆更加重视与读者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读者调查发现和收集读者的需求来不断改善图书馆的服务。

芝加哥骆越拉大学图书馆罗伯特·西尔、香港大学图书馆尹耀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施达理和刘丽芝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和实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他们强调信息共享空间赖以存在的基础有:学习共享、研究共享、计算机共享、技术共享等。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社交网络的出现以及信息共享的发展,越来越准确地定义图书馆是这样一个场所:能够提供计算机技术、教学服务整合、协作空间和专家级的帮助,加强研究、创新知识、有助于学习的地方。图书馆需要提供如研究助手、培训与指导、技术帮助、数字媒介服务、笔记本电脑的借阅、工作空间使用等全方位的服务。用户希望图书馆的服务能够更加方便、自助,可以迅速、有效无缝访问图书馆资源、及时更新技术、互联网登录、剔除馆藏。

因此,他们认为信息共享空间的特点是:

(1)技术与设施的支持:提供教室分配、研究指导、获取信息、综合创新知识等的工具,提供各种相关的设备如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视频会议的设备、电子书阅读器以及更多信息共享空间中需要使用的设备;

(2)协同工作的空间,提供小组学习区、大桌子、教室、足够的舒适桌椅等;

(3)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设置咖啡厅,强调休闲和随意代替了安静的图书馆,图书馆允许甚至鼓励讨论或者交谈,支持学生的社交需求,如一对一的讨论、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及学生和科研小组之间的合作。

芝加哥骆越拉大学图书馆针对新的需求实施新的方案:强调第三空间即信息共享空间,调整图书馆原有布局,新增700多个座位、咖啡厅、工作空间、教师讨论区或其他讨论区、研讨班等来满足用户新的需求。

香港大学图书馆参照读者调查结果重新规划现有的馆舍空间,将现在服务不再需要的家具从馆舍内移出,比如目录柜、装订刊、一般参考书、长柜台等,新增了讨论室、研究包厢、食物和饮料、无线网、更多舒适的家具、电源,提供24×7的服务。将大开间设置成可随意调整、组合的空间,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设置了5大功能区、每个区域均可通过预约系统预定:安静的学习区(44张带隔断的桌子、带储物柜的小单间29个等);合作区域;技术区域(能够提供白板、电视、笔记本电脑、80台计算机、4台打印机、14台扫描仪及各式家具);多用途区域(全部的桌子椅子都是带轮、可移动的、可进行隔断,配备可供广播、演出、记录的多媒体设备)、休闲区域(报纸、期刊、电影、电视、酒吧和信息服务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认为需要将空间和服务转变为教与学服务,使学习变得精力充沛、更加简单、提高学习效率。它的学习花园由如下几个方面构成:IT区:40台电脑、苹果电脑、多功能打印机、笔记本、无线网、LED等设备;协作学习间:2张S型长台,可以开会、讲座和研读;研讨室:可容纳20—30人,家具随意组合;研究型共享空间:专门为研究生或研究人员而设;学习室:多个;学习性活动:组织读书会等;流动服务:繁忙时间内图书馆员主动在这些区域为用户服务。

除了上述三个已经实施的信息共享空间案例,北京大学图书馆也介绍了“面向校园的图书馆第三空间设计”,参照用户需求调查得到的迫切需求信息,即增加电源、便利店、带绿植的休闲区、小组讨论区和笔记本服务区等,图书馆对现有的馆舍布局进行调整,不久将实施的东馆改造工程会把图书馆楼字现有的“出”字形布局改造为“田”字形布局,增加现有馆舍面积,重新布局馆舍的功能区域,利用绿色环保型的能源、增加分馆、增加个人学习空间、小组学习、学术研讨和休闲学习区域,专门设立古籍文献图书馆。图书馆将成为除了宿舍、教室之外的第三空间,用户可以学习、阅读或者查找、讨论以及休闲,享受在图书馆的时光。

图书馆对于社会媒体的利用方面,波兰雅盖隆大学信息与图书馆学系的Agnieszka Dlugosz和Magdalena Wojcik针对波兰研究型图书馆的社交网络专门做了调查研究,选取了波兰研究型图书馆88家,分公共馆和私立馆,按照网站上Web2.0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其中“询问图书馆员”高居首位,“即时消息”位居第二,而表单类的使用量很少。“社交网络服务”位居首位,博客、Social video、微博、Social photo紧跟其后等。调查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标准:多种多样的表单、定期有规律的沟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受用户欢迎,调查结果表明排名靠后的图书馆多使用交互式网页而不用社交媒体,因为年轻人更喜欢用社交媒体,希望图书馆提供这些沟通渠道。华盛顿大学图书馆专注联系,提出服务新模型的三要素是:协作、沟通和创新,加强教育和学习,增加对教学和研究的服务。根据用户调查结果,对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进行新的设计,包括:满足科研人员对研究空间的需求,图书馆可以成为促进学科间交流沟通的中心、研究支持的中心、实验的、灵活和可扩展的区域、研究成果展示和陈述/演讲区;图书馆能够扮演多重角色,可设计成符合各种需要的区域如研讨区、教室,实现正式使用或非正式使用的平衡,临时和正式使用区域的分配;通过协助研究生教育(比如开展专题讨论会)、增加工作区域、将经验变为课程、数据服务(发现数据、可视化数据和数据管理计划)等来加强图书馆的专业服务,毕竟专业服务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关键因素;将图书馆专业服务植根于研究或学习过程中,增加对大学创建、管理、保存数字化资源的图书馆专业服务,提升图书馆专业服务在用户内容管理、改变研究和学习实践方面的多样化,增加营销、教育、法律、技术等更多的专业技能;将图书馆功能在校内区域扩展和延伸;组建数据服务团队,由采访专家、编目专家、文件专家、区域技术协作馆员、信息资源评估馆员、地理信息数据馆员、数据服务协调者、系统管理员组成。

1987-1988年间美国密歇根州杰克逊社区学院率先建立了学习共享空间,可以说是一个萌芽;1992年和1994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和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分别建立了信息拱廊和信息共享空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信息共享空间陆续遍布北美、英国、德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韩国、印度、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信息共享空间在十几年时间里经历了一个起步、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香港地区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建设,陆续有资讯坊、信息坊等建成,2007年香港还举办了“信息/学习共享空间”国际研讨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代表参加了那次会议。本次会议上香港两所大学所展示的共享空间充分体现了香港地区在该领域的发展成效。中国台湾地区以2005年台湾师范大学数位学习共享空间为标志纷纷建立共享空间。中国大陆地区以2007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多媒体共享空间为标志,其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纷纷建立了LC或IC。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成为图书馆共同的建设目标,对现有的馆舍布局和功能做改造和调整,是图书馆面对读者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新的教学和科研需求而采取的最佳应对策略之一。

4 联盟、合作与共享

数字图书馆时代的特藏资源建设是很多图书馆和联盟机构都非常重视的,这个领域的合作与共享也早已达成共识。合作共建数字特藏资源,相关的费用由各合作方共同承担,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又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当今信息资源剧增的时代,任何单个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加工能力都是有限的,要想更好地满足用户日益广泛和复杂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必须实行资源共享,这样以有限的投入建设起来的特色馆藏资源就可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在数字特藏建设方面,香港城市大学邵逸夫图书馆景祥祜介绍了“韩文经典选集索引”项目,站在中韩文化交流的高度,结合实例介绍了韩文经典选集索引全文数据库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重点展现了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与其校内中国文化中心、韩国济州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以及出版商景仁文化社等机构之间在项目实施中所进行的合作,认为通过这样一次实践不仅可以扩展图书馆的资源收藏,还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全文查阅相关资料的便利。

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沈志佳介绍了“中文古籍合作数字化项目”,重点强调他所在的图书馆与台湾“中央图书馆”合作开展项目的成功经验,包括项目的实施阶段、任务分工、工作流程、所用设备、进程报告、访问和共享途径等,此外还总结了中文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在珍本保存和筛选、资金支持、合作模式、工作流程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对馆内其他特藏资源相关项目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北京大学图书馆聂华介绍了“CHAIR项目”的目标、实施进程、IR软件以及所取得的成果。CHAIR是CALIS三期机构知识库项目。聂华强调一个集中的中国学术机构知识库的建立有赖于寻求各种政策支持、鼓励在不同范围和层面上进行深入讨论、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清晰界定存储范围以及全体建设人员的积极参与。

在联盟与共享方面,CALIS管理中心姚晓霞分3个部分介绍了CALIS的一体化服务使命,首先介绍CALIS的目标、发展阶段、服务网络、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用系统;继而重点讲解CALIS的7项服务,包括e读、e得、e问、联合编目服务、外文期刊服务、引进数据库管理及培训认证服务;最后介绍CALIS对未来发展的一些考虑,主要涉及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资源及服务、重视高科技的应用、对资源和服务进行科学评估、促进国际合作等几个方面。

由于全球化和资源建设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书刊文献和数字资源建设变得简单,只要经费充裕,图书馆可以更容易地建设起各种馆藏资源。这样必然会导致不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趋于雷同,特色化、独有性不再突出,单个图书馆的竞争力下降,同时还会造成非常大的浪费。而今,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成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核心基础,是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中体现优势和竞争力的价值所在。因此,数字特藏资源的建设日益成为图书馆重点关注的领域——机构知识库、特色库(尤其是针对共同资源范围的、多馆合作模式下的特色库)、传统特色资源的深度发掘和利用等都成为很好的建设模式。同时,为了应对全球化趋势和来自其他各种信息提供机构的激烈竞争压力,联盟与合作、共享成为图书馆的必然选择,包括特藏资源在内的任何一种信息资源建设的终极目的就是实现信息共享。在这方面,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无疑是高度成功的案例,它对中国高校科研事业的支持和高校图书馆的持续发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香港城市大学邵逸夫图书馆和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与相关的高校、高校图书馆、文化研究机构乃至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共建共享具有一定影响和优势的特色数字资源,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成功案例。实际上,图书馆在建设特藏数字资源的过程中可以、也应该与政府、社会媒体等更多的对象进行合作,这样不仅有利于筹集更多的建设经费,还可以将最终使用资源的用户范围扩展至图书馆之外,提升和延伸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5 知识发现与学科服务

知识发现是从数据集抽取和精化新的模式的过程。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经济、工业、农业、军事、社会、商业、科学的数据等,数据的形态有数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基于数据库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是知识发现研究的主体和热点。数据收集与维护的最终目的是供人们使用。人们所需要的是对大量数据进行高度浓缩和抽象处理过的、对各类决策有指导意义的知识,它能够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数据整体,形成具有价值和竞争力的资源。图书馆不断购买新的资源,让用户面临着不是资源匮乏、而是难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的难题。传统的图书馆集成系统无法满足用户对于精准、快速获取资源的需求,受到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强烈冲击,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图书馆引进新一代的发现获取系统,提供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精细化的知识发现服务便成为不二选择。

普林斯顿大学唐纳德·E·斯托克图书馆南希·普雷斯曼·利维列举了其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很多资源,对于用户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很多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学生更喜欢使用Google或是Google Scholar这样简单的搜索工具,但也经常面临无法找到所需资源的情况。她以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购买的新的发现系统为例,介绍各种类型资源的检索,同时她对图书馆未来的规划做了相关的介绍,包括要着重解决的主页改版、用户调查和燧石图书馆改造等问题。她指出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图书馆面临新的用户,他们不同于以往的用户群体。主要的难题是工作流程的改变、系统维护和评价。斯托克图书馆的解决办法是用Summon进行发现,用Intota重新定义图书馆管理系统,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效率。她提到的独特的解决方案是:统一的智能化工作流程、建立知识库、评价体系、内部可操作性、Serial Solutions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支持。一种更好的途径需要系统、过程和人员的配合。对完整功能的重新定义:以知识为中心,对其进行选择、获取、描述、发现和完成的循环。他们的经验是:抛弃原来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一定会使图书馆在各方面都受益,如:统一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决策和分享数据;节约经费等等。

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图书馆Yi Yu从图书馆系统的视角看新一代发现系统的发展,主要从新一代发现系统的定义、目前存在的问题、图书馆/图书馆员应扮演的角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她提到,“下一代发现”的内涵远远超出“下一代目录”的范畴,发现的目标不只是局限于传统图书馆目录提供的资源,而是延伸到包括各种类型的非印刷型资源。因此,发现是一个动态的、全方位的、无限的探索过程,将发现视为整个系统中的一个过程。近年来,“发现服务”的流行,使其成为下一代发现的代名词。这种存在于图书馆自动化、计算机化时代的新型发现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发现的范围更广,打破了地理位置的局限,扩展到网络资源;(2)发现的深度更深,发现的结果不局限于传统的OPAC数据,超出MARC记录的范围,还扩展到很多网络上的元数据;(3)发现的内容更多,包括图书馆目录、电子期刊论文、数据库、新闻报道、电纸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灰色文献、参考文献、报告等;(4)发现变得更加容易,新一代发现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的问题:1)集中索引方式;2)相关度排序;3)Google式搜索。图书馆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游戏高手,在当今的商业社会里,图书馆员往往不是解决技术难题,而是进行商业决策;(2)新环境下的实践者,图书馆员不仅直接参与新发现的发展,还能够对新的发现工具提出改进的建议;(3)对未来发现的前瞻性,包括:定制化和个性化、发现平台、智能发现。她认为图书馆员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发现服务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李海鹏重点介绍了“中医药数字化项目”,该项目包括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和中药标本资料库,且全部都是可开放获取的。该项目由包括中医药学专家、具备中医学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员、图书馆系统部的工作人员等组成的团队合作完成,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据Google的统计数据,自2011年6月以来,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有来自155个国家的876345次的访问量,中药标本资料库有来自125个国家的134884次的访问量。该项目旨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以及辅助教学、科研工作,千余种药用植物的高品质图片都附有中英文注释,便于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作业对该类资源的查找和获取。同时,加强了图书馆与学术机构的紧密合作。图书馆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扮演了参与者、创新者的角色,在团队中的被关注度得以提升,团队合作进一步增强了辅助教学、科研的能力。该项目可以说是图书馆面对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一种服务创新尝试,图书馆从阅读、教学、研究和服务等方面对科研团队进行全方位的支持,除了提供传统的服务,还与学术团体、项目及其发展紧密合作,调动一切必要的资源。

北京农学院图书馆孙晶岩介绍了知识发现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她首先介绍了知识、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知识发现的模式和过程,然后就知识发现的主要技术和手段做了简要说明,在回顾和分析了学科服务的历史和现状后,重点介绍了知识发现在学科服务方面的应用,为教学、科研提供更有利的帮助,向大家展示了知识发现系统的应用平台、数据结构和代码工具,该学科服务系统可以实现公共信息传播、学科资源发布、读者培训、学科咨询、面向高端群体的VIP服务以及系统管理等多种功能。

知识发现是从数据中识别有效的、新颖的、有潜在价值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常规的过程[3]。知识发现的概念最早于1989年提出。自2001年起,知识发现研究开始应用于图书馆领域,目前已经有多个成熟的知识发现系统成为多家图书馆的新一代服务平台。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例,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引进了Summon(分别命名为“未名学术搜索”、“求是学术搜索”和“思源搜索”)、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均引进了Primo(分别命名为“水木搜索”和“思源探索”)。也有图书馆使用其他知名的发现系统,例如WorldCat Local、EBSCO Discovery Service、Innovative公司的Encore等,目标都是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知识发现和获取服务。此外很多图书馆也应用开源的知识发现软件或其他平台进行知识发现和服务。知识发现服务能使图书馆更好地融入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科馆员能够真正成为教师的科研助手,学科服务能够获得可持续性发展。通过知识发现服务图书馆才能够准确预测资源发展方向、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探寻用户的行为规律、多维拓展服务形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加快知识管理进程,进行自主创新。

6 用户研究与服务推广

为了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提高服务效益,需要进行用户研究,包括用户调查、用户数据管理和分析、用户心理和行为研究等。同时,图书馆也需要进行营销,需要宣传自己的资源和服务。如何吸引师生前来图书馆和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是用户研究与服务推广领域共同的研究主旨。

在服务推广方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加里·斯特朗介绍了图书馆如何吸引教师和学生到图书馆的研究空间。斯特朗将这个“研究空间”描述为:一个由强大信息技术构建的具有合作性、跨学科性的研究共享空间,师生可以通过远程的各种方式聚集到这个空间;它对研究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支持;可以用到广泛而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和数据;能够捕捉和记录整个研究创造过程中的版本、快照以及最终的成果。斯特朗以图书馆在“看日出以了解洛杉矶文化”这个研究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为案例,指出图书馆在这一活动中构造了一个跨设备、跨系统的平台,让用户可以与馆藏资源动态交互,高效探索和发现用户所关心的类似的相关内容。他们研发了很多基于移动系统的小应用,比如,一个叫“Stashd”的小应用可以让师生在线或离线保存研究内容,一个叫“Scannr”的小应用可以保存并上传移动设备摄像头拍摄的照片、视频等,一个叫“Course Q/A”的小应用可供师生提问、回答、对问题进行投票评价以及搜索Q/A知识库,检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的OPAC等。斯特朗最后总结指出图书馆的主要工作为:将师生带到研究共享空间来做研究并创造新知识;加大了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开发了一些学生会用到的移动终端应用;吸引学生到图书馆的研究共享空间。此外,图书馆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这个平台覆盖了图书馆创建的电子资源,并能从特藏资源、国际合作资源中抽取出师生想要的资源;平台的所有活动基于公开的标准或协议,所创建和保存的内容都采用的是符合内容标准的文件格式;提供数据保持和监护工具以满足师生的需要。

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Sylvia Yap报告了吸引读者参与图书馆服务的案例,其经验大致有几个方面:一是打破图书馆传统的边界以展示图书馆的存在。比如,组织写中国农历新年的对联来宣传推广与中国书法相关的图书、通过文化竞赛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来搜集学生关心的话题和存在的问题,等等。二是加强与利益相关各方的联系。比如,通过“瞬间”主题摄影比赛来与学生社团建立联系,进而允许图书馆使用学生的图片来充实图书馆欠缺的图片等;通过图书和旧书甩卖来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等。

加利福尼亚大学默塞德分校图书馆Emily Lin报告了其图书馆正在实施的“下一代图书馆技术服务”的基本情况。这个项目的规划起源于“为避免文献积压和让读者在需要时找到所需的信息”这样一个构想和期许。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作馆藏开发;二是合作技术服务;三是合作数字试点;四是建设可进行合作的财务和技术基础设施。在对整个规划实施的基础上,Emily Lin对图书馆遇到的问题和紧要的事情进行了排序和总结,她认为下面一些方面是需要图书馆优先考虑的:(1)馆藏记录的标准;(2)扩展和调整共享编目计划;(3)系统自动排架;(4)全部基于系统采访以简化流程;(5)贯彻“多产出、少费劲”原则并自动支持存档人员工具箱的使用;(6)全部基于系统的数字资产管理基础设施;(7)全部基于系统的馆藏专家和馆员服务模式。相应地,在实施的时候,组织架构也要相应调整,以便员工能一起工作。Emily Lin介绍说,自2011年4月至今,该项目在实施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图书馆的共享编目已经采用非常高效的方式在运行。除上面提到的之外,Emily Lin特别提到了他们在实施“下一代技术服务”后有一些可与其他图书馆分享的经验:一是在实施之前制定充分的计划对于共享服务的成功非常关键;二是及时沟通可以让每个参与者步调一致,也有助于阐明报告机制;三是稳定的经费对于任何共享服务的持续是非常必要的;四是对共享服务的管理的成功取决于行政支持,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还有精神、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支持。

德州农工大学图书馆杨正晔试图通过一个典型的个案研究来提醒其他图书馆关注“是否真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该个案介绍的是2012年4月德州农工大学图书馆对图书馆的文献传递、资源共享等方面所进行的细致的调查,调查报告涉及的问题如:你是如何找到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使用文献传递服务的频次;用户希望文献传递到手的时间;对于目前的文献传递时间的满意度;应以什么形式给用户所需的文档;喜欢电子的还是纸本的;请求最多的资源的类型;请求的东西有用吗;文献请求后,会不会购买;是询问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是到图书馆的FAQ页去;文献传递系统是否满足了需求;等等。

用户研究和服务推广均是近年来图书馆最为关注的热点领域。图书情报相关领域知名国际机构如IFLA、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和研究信息网络(RIN)、美国OCLC和ARL均设立专题或项目,长期持续地关注该主题的研究并及时发布研究成果——2000年以来IFLA下属的服务专业组每年都出版发行专业报告,其中包括用户研究方面的专业报告;2010年JISC、RIN和OCLC“用户行为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在JISC年会上发布[4];2011年ARL发布《图书馆用户体验》调查报告[5]……这些成果被全球图书馆广泛关注。我国图书馆2000年以来的用户研究主题包括用户需求、用户教育、用户满意度、用户心理与行为、用户理论研究、用户管理、用户市场等[6]。和国际上一样,近年来图书馆用户研究方法日趋成熟、研究实践和具体成果也越来越多。在用户研究的基础上,图书馆服务推广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正如本文一再提到的、由于当前教学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图书馆需要吸引用户、需要不断宣传推广自己的服务。国外图书馆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很多图书馆都设有“营销”岗位,专门进行形象构建、服务策划和推广等事务,国内主要的图书馆目前也都成立了跨部门的宣传推广工作小组,以团队的形式整合多个部门的力量共同开展服务营销,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

“变化”、“变革”、“转变”是会议中词频最高、讨论最多的主题,在当前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环境下,国内外各个图书馆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需求,也都有应对变化和挑战的不同举措。会议的学术成果对于促进图书馆应对挑战、深入思考未来图书馆的定位和方向、重新制定发展策略、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等,都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图书馆需要勇敢面对变化,不断进行尝试、探索,努力创新服务方式,拓展自身功能;也需要分享理念和经验,努力把握机遇,共同探索未来。

本文分别由廖三三、巩梅、朱本军、张慧丽、张宁、张学宏提供分会场报告,张春红统稿,7位责任者排名不分先后。

标签:;  ;  ;  ;  ;  ;  

变化与趋势:探索图书馆的未来--北京大学图书馆11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PRDLA 2012年会综述_北京大学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