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王城镇小学 441200
摘 要:小学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重要时期,如果教学方法得当高效,将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让学生学好小学数学十分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途径分析
小学数学对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经过小学时期的数学教育,才能不断地提升相应的思维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都是人教版的教材,所以本文将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依据,提出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建议,因为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教学建议将更具有代表性意义,下面笔者将对具体的教学建议做以展开说明。
一、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分析
1.运用情境教学法,使抽象的数学思维变得生动形象。
情境教学法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借助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创设出来的情境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并且比较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数学这门课程以逻辑思维为主,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具体形象的事物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所以老师要抓住孩子的认知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学习时间单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带有倒计时画面的视频,从而引出“秒”概念。教师携带一个有声的钟表到教室,让学生观察,然后告诉学生钟表里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它每动一次就是一秒钟的时间。这时老师让学生跟着秒针跳动的节奏拍手,或者让学生在一秒钟里写下一个汉字,看看需要几秒钟,以及举出火箭发射时时间精确到秒的例子,这样既让学生知道了“秒”的概念,也让学生知道了时间的重要性,进而告诉学生应该珍惜时间。
2.运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得到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绝对的权威地位,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解,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在教师的身上,因为这样教学模式过于枯燥,而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够很好地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符合孩子的心理以及年龄特征,建议在教学中引入实践操作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例如,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时,老师可以先不给学生展示实物,然后描述正方形或者和长方形的特点,比如由四条线组成,这样学生画出来的图形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会有一些学生能够画出正确的图案,老师给予这些学生积极的肯定,同时没画出来的学生也会急于想知道自己画的为什么不对,此时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这个时候老师再开始从理论上对正方形和长方形做以区分讲解,将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团队协作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知识。
团队协作法指的是给学生一个问题,然后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老师所给的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一定的结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对组内讨论的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说明。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认识元、角、分等货币单位时,可以给每个小组发一定数量的模拟货币,然后老师给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可以购买的物品以及单价,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够用手里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如果一开始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来完成学习任务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如果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将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爱上数学。
二、小结
当今的教育界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这是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为了满足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的需求,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普遍地表现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佳、学习成绩不理想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三个方面给出了教学建议,并且结合教学实例对所给的教学建议做了解释说明,希望笔者的三个教学建议能够对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也希望教育行业的有关各方,也能够不断地去努力创新,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官凤 不断创新让数学更贴近生活——例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成才之路,2013,(12):37。
[2]郦丹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有效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1,(14):29-30。
[3]孙连娟 新课改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途径分析[J].发现(教育版),2017,(4)。
[4] 苏秋香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周刊(中旬),2016,(3):141。
论文作者:王婧照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9
标签:学生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高效论文; 数学论文; 情境论文; 老师论文; 建议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