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识总量——GDK及其测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量论文,知识论文,国内论文,GDK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965(2013)12-0139-06
修回日期:2013-06-26
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的作用日益显著。20世纪80年代,罗默教授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四要素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把知识作为更重要的要素[1]。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展开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每年分别发布《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和《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美国国家科学院1996年发表知识评价计划,作为协助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分析本身竞争能力的一项工具;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于1998年提出了美国国家新经济指数;2000年APEC研究制定知识经济状态指数;英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1998年提出了英国国家竞争力指数;波特和斯特恩于1999年构建了国家创新力指标体系;欧盟企业高级理事会制定了欧洲创新计分表;新加坡政府贸易与工业部门于2000年构建了新经济指数;澳大利亚知识经济机构于2000年发布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指标[2]。英国著名咨询机构Robert Huggins Associates(简称RHA)从2002年开始已连续多年对世界各地经济最发达城市的知识竞争力进行排名,这一做法已得到世界公认[3]。这些国际组织多是对国家层面的知识竞争力和知识创新测度开展研究。国内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情报学、科学学等角度对知识竞争力及知识测度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4]。
本文将从国家层次的知识测度展开相关研究,提出一个可以测度国内知识总量(GDK,Gross Domestic Knowledge)的测度指标体系。知识总量的测度,有助于了解一个国家知识资源的总量、规模和结构,把握知识生产与更新的基本状况。通过国内知识总量(GDK)测度,既可以对一个国家过去与现在的知识总量进行纵向比较,也可以对不同国家的知识总量进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我国的知识创新能力。
1 GDK的内涵
在2011年中国发展战略学会上,中国科学院李喜先研究员提出,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莫过于确立知识创新战略,使国内知识总量GDK(Gross Domestic Knowledge)进入世界前列,成为知识型、智慧型国家。本文作者之一对《科学时报》表示:GDK的指标体系建设尚未开始,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明晰[5]。GDK概念的提出,是由于知识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知识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层面。它是参照经济学领域中GDP的概念而提出的,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知识发展综合水平的指标。
国内知识总量(GDK)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知识的最终成果。经合组织(OECD)将知识经济界定为“生产、分配和使用知识的经济”。基于这种理解,国内知识总量(GDK)至少可以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产品形态,这些产品既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如专利、工业设计、商标、科技论文、图书等,也包括那些直接进入公共领域的知识产品。第二种是价值形态,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知识产品在分配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这些产品和价值的总和可以定量地反映知识总量,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研发服务的出口额,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的出口额,视听和相关服务的出口额等。
对于GDK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GDK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不管知识如何定义,当我们探讨知识的生产、分配或使用时,通常是考察知识所依附的载体。简而言之,知识有一个物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人来实现的。显性知识物化的结果可以是图书、期刊论文、专利等具体的产品;隐性知识物化的结果通常是个人的经验、智慧;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实现相互的转换。国内知识总量的计量通常是通过对显性知识的计量来实现的。
第二,GDK可以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图书、期刊、专利等知识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
第三,GDK一般仅指对社会大众有益的,被检验过的知识。
第四,GDK是计算考察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因而是知识流量而不是知识存量。
2 GDK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GDK测度指标的遴选 结合已有的知识测度和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考虑数据的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因素,我们通过选择以下指标来对GDK进行计算。
2.1.1 学术期刊论文及其被引次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技文献的产出是衡量发展创造的主要测度。即使在汤姆·达文波特和野中郁次郎关于知识的模型和书籍掀起热潮,从而将知识问题推至管理实践的前沿之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生产的知识也是其工作的主要产出成果。这些知识的表现形式有书面和口头的报告、在科技媒体渠道的发表物、会议文集及其他类似传播形式[6]。在这些产出成果中,学术期刊论文是传播最为广泛,也是最被学术同行接受和认可的知识产品。学术期刊论文是个人知识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在国际期刊上发文通常会标注作者所在国家的信息。一个国家研究人员期刊论文的总和可以看作其生产的“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知识产出。
超越论文发表数量的简单统计,引文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对文献中被引用的科技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对大量科技出版物进行标引和分析尝试的可能性是建立在一系列统计学发现上的。因为科学所有美誉是由科学共同体授予的,引文分析其实就是以定量模式进行同行事后评议[6]。引文数据反映了文献“生产”之后产生的影响力大小,它是从质量层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知识水平。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12月2日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2年至2012年(截至2012年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02.26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1年统计时增加了22.3%,位次保持不变;论文共被引用665.34万次,排在世界第6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提升了1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51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6.21次提高了4.8%。中国各学科论文在2002-2012年10年段的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增加到7920篇,排在世界第5位。我国学者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2位[7]。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知识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本研究对GDK设计的一个初衷是为了与发达国家、有可比性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因此论文的数量和被引都主要考虑国际论文发文量和被引情况。
2.1.2 专利数量 在知识生产、知识创新中,专利反映了技术进步,对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高技术企业中专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企业价值不可忽略的部分[8]。专利通常是测度技术进步的计量指标,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学家的推崇。它被选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专利可以被计数,可以将其数值应用于经济模型;第二,专利代表了发明和创新过程中的一项定义明确的产出,允许人们就技术与经济进步的联系进行建模;第三,专利代表了描述知识产权的文件,它可以作为个人名誉和团体资产的一个强有力指标;第四,专利作为创新过程两端的一个指标,既可以作为R&D结果的测度,也可以作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的经济手段[6]。专利是发明者知识的结晶,也是其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表现形式,一个国家的专利数量可以反映其在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也反映其在特定技术领域的知识水平。
2012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量保持快速增长,当年我国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突破100万件大关,仅用时27年,成为世界上完成这一目标最快的国家。2012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217105件,同比增长26.1%。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43847件,较上年增长28.0%,占总量的66.3%;国外发明专利授权73258件,较上年增长22.6%,占总量的33.7%[9]。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9.44万件。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8614万件,与排名第三的德国仅差228件,但只有美国的36.4%,日本的42.7%。中国的中兴通讯股份公司以3906件申请蝉联全球PCT申请人首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1801件排在第4位[10]。这既表明我国在专利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同时与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高继平和丁堃[11]将专利的计量指标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本研究中,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选择了PCT申请数量。这样选择,一方面充分考虑了不同国家专利局在权威性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又杜绝了“本土优势”的影响,在显示不同国家间的技术实力差异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另外,本研究今后还准备选择专利的前向被引量来衡量专利对后来技术发展的影响程度,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专利的质量水平。但考虑到专利引文数据的可获得性等问题,本次实际测度时并未采用。
2.1.3 创意产品的产值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0年《创意经济报告》中将创意产品分为手工艺品、视听产品、设计产品、新媒体产品、表演艺术、出版物、视觉艺术产品七个门类。每个创意门类包含的编码数量如下:设计102个;手工艺品60个;视觉艺术17个;出版物15个(包括报纸、图书和其他印刷品,不包括论文);表演艺术7个;新媒体8个;视听产品2个。这些产品也是知识的载体,它们能够体现生产者隐性知识的转换能力,有些产品本身也承载着生产者的隐性知识,如柳编产品、电影、建设设计、视频游戏、乐谱、雕塑等[12]。这些产品与传统的知识载体学术期刊论文或专利相比,更能反映一个国家隐性知识的物化程度,可以作为隐性知识的替代品。同时,这些产品通常都具有商业属性,其价值可以通过货币来衡量。因此,我们将创意产品的产值作为一个测度指标,用它来反映一个国家隐性知识的生产水平。
2.1.4 版税与许可费 知识产权制度是在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的智力活动中产生的合法权利,其目的是通过授予创作者一定时限内对创作成果的使用权来保护智力产品和服务的创作者及生产者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对于承载知识创意的有形物体无法律效力,而是对知识创作本身具有法律效力[12]。知识产权涉及专利、工业设计、商标等方面,它们都凝结了创作者的知识。版税和许可费是这类知识的价值在分配和使用过程中的体现。本研究选择版税与许可费作为测度这类知识的一个定量指标。
2.1.5 高等院校入学率 人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最重要的力量。学校是知识传播、分配和生产的重要场所。我们觉得,从各国的现状分析,用中小学学生数量作为潜在知识生产者的指标,显然要求太低,若用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潜在知识生产者的指标,则要求太高。本研究选择高等教育入学率作为测度GDK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是一个相对指标,相对高等院校的在校人数或毕业生人数这两个绝对数字,这个指标更有意义。世界银行对入学率的界定是:是指不论年龄大小,大学(ISCED 5和6)在校生总数,占中学之后5年学龄人口总数的百分比[13]。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是每个个体不断开展知识内化,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高等教育入学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水平。
2.2 GDK测度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 根据前面的分析,本文构建一个GDK测度指标体系(见表1)。
本研究GDK的测度采用定标比超法。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施乐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应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规范且连续的比较分析,帮助企业寻找、确认、跟踪、学习并超越自己的竞争目标。它是一种评价自身企业和研究其他组织的手段,是将外界最佳做法移植到本企业的经营中,这种移植不是简单的套用,而是一种改选性的移植,使该方法在本企业中发挥最大作用[14]。本研究利用GDK来测度国家的知识水平,一方面是通过设计一些具体指标,对我国不同时间段的知识水平进行测度,另外还希望能够通过与其它国家的比对来发现我国知识领域的不足,最终为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水平提供一些借鉴。
在测度过程中,我们将首先确定一个指标最好的国家的数据作为标杆,然后把研究对象的指标数据与其相比。通过比较来分析目前我们国家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些不足应该是我国今后发展过程中应该提升的地方。知识测度可以分为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的测度两个方面。由于知识自身的复杂性及表现形式的复杂性等原因,本文只研究了一个国家GDK的相对拥有量测度(一国GDK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比值,或本国现在的GDK相对于过去的GDK的比值),而不是GDK的绝对数量。
GDK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每个指标的权重依次设定为0.25、0.25、0.1、0.25和0.15,标杆国家GDK的最大值为100,其它被测度国家的指标值为其实际数据除以标杆国家数据。5个一级指标的最大值分别为:25、25、10、25和15。即某一指标数据最好的国家,其得分取最大值,其它国家实际数据除以表现最好国家的数据再乘以最大值然后得到每个国家的分值。如2002年,美国科技论文为266620篇,表现最好,其值为25,中国是33216篇,其值为3.1145。创意产品权重较小是因为这方面的数据刚开始有统计,统计数据可靠性不敢保证,其他四个指标的统计历史都很长。入学率权重较小的原因是从毕业到创造知识高峰期还需要时间,故降低其权重。另外,G1二级指标G11(国际论文数)和G12(被引频次)权重暂定为0.4和0.6,这兼顾了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论文质量的权重较大。本文仅打算探索性地考察这些指标用于GDK实际测度的可行性,故未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来赋权。
3 GDK测度实证分析
3.1 测度对象的选择 从研究的目标和测度的可比性等角度考虑,本研究选择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共14个国家为实证对象。如果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我们再尝试扩大测度的范围。考虑到可比数据的备有情况,本研究的时间范围确定为2002-2008年。
下面将通过中国与这些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型经济体国家进行对比,发现我国知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知识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3.2 数据的获取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四个方面;
a.世界银行中国网站(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这个网站旨在改善世界银行数据的可及性,让所有用户查找和使用数据更加容易。世界银行数据目录可以查询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个指标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可以免费下载的开放数据。其数据既有权威性,同时也有非常好的可获得性。本研究的版税与许可费和高等院校入学率两个指标数据采集自: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采集时间为2012年4月10日。
b.世界知识产权局(http://www.wipo.int/ipstats/en/general_info.html)。世界知识产权局的官方网页专门有一个PCT system的设置,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按年、按月、按季度、按国家等角度查询有关PCT专利的数据,并且可以免费下载XLS文档。本研究的PCT专利数据采集自:http://www.wipo.int/ipstats/en/statistics/pct/,采集时间为2012年4月10日。
c.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项目是国家科技部委托项目,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担,至今已经连续进行了20余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8年起向社会公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每年的宏观统计结果编入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统计结果被科技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广泛应用。本研究国际论文的发文量的被引数据只选取了来自汤森路透InCite的数据,数据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马峥副研究员提供。
d.《2010创意经济报告》。《2010创意经济报告》是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际贸易中心共同参与完成的报告,是反映联合国立场和观点的“政策导向性”报告。报告的发布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报告的内容极大扩展了中国文化产业界的国际视野。本研究采用了报告附表中“2002-2008年经济集团、国家或地区的报告中的创意产品出口额数据”。由于创意经济概念出现得较晚,而且其内涵非常丰富,目前还没有关于各国创意经济产值的权威数据。一般说,某类产品的产值较大,该产品的出口额才会较大,故本文用创意产品的出口额数据作为创意产品产值的替代性指标。
3.3 GDK测度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a.科技论文。从图1和图2看,无论是从国际论文数量,还是论文被引频次,这14个国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美国的国际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处于第一个层次;其次是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巴西、俄罗斯等处于第三个层次。2002年,中国国际论文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处于第7位和第8位;2008年,国际论文数量已经处于第2位,被引频次处于了第4位。中国是14个国家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但与美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今后要更加注重论文质量的提升。
图1 14国2002-2008年国际论文数量
图2 14国2002-2008年国际论文被引数量
b.PCT专利申请量。国家知识产权局于1994年正式加入《专利合作条约》(PCT),截至2012年,我国累计申请PCT国际专利申请逾8万件[10]。从图3看,14个国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处于第一集团。我国PCT专利数量大约是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一。纵向来看,我国PCT专利数量增长是最快的,2008年的PCT数量是2002年的3倍。其他4个金砖国家PCT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目前全世界专利申请的主体是企业,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方面只有不断加强,才有可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占据更多的地盘,在知识领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图3 14国2002-2008年PCT专利数量
c.创意产品出口额。从图4看,中国的创意产品出口额是表现最好的,其次是美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在近十年间,“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由于中国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及将传统与高科技结合的创意产品的生产能力与服务能力,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国际创意产品市场上一个耀眼的角色。我国创意产业出口较成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源于跨领域政策,及商务部、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间的协调合作。此外,大量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企业和贸易的发展依然是我国创意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和我国创意产品与服务保持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2]。在2008年的发展经济体中,我国大陆的手艺品、视觉艺术出口额、出版和印刷媒体、设计、新媒体都排名第一,分别占有33%、12.5%、5.02%、24.32%和30.18%的市场份额;表演艺术在发展经济体中仅次于新加坡排名第2,占2.77%市场份额。但从《2010创意经济报告》公布的14个国家创意服务出口额看,中国的创新服务出口额大约是美国的五分之一,德国的十分之一。这反映出中国的创意经济还主要是以产品输出为主,在创意服务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创意产品更多是基于人们隐性知识的生产,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隐性知识领域有一定的优势。
图4 14国2002-2008年创意产品出口额
d.版税与许可费。从图5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版税与许可费这个指标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中国等5个金砖国家与它们的差距较大。这反映出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下,其专利、商标等方面的知识收益非常突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知识输出方面遥遥领先。中国的版税与许可费除2003年和2005年有所下降之外,2006年之后一直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而且增幅较大。这与中国近年来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有很大关系。付出必要的版税和许可费,虽然增加了知识传播的成本,但是,这样的措施有助于调动和保护知识生产者的积极性,因而在现阶段是不可或缺的。
图5 14国2002-2008年版税与许可费
e.高等院校入学率。本研究测度的是14个国家2002-2008年的知识产出情况,因此高等院校入学率采用的是各个国家1998-2004年的数据。这里假设是4年后,高等院校的学生正好毕业。另外,德国、加拿大和南非三个国家的数据不全,在图6中数据处理时,采用的是其相关数据的均值。最终测度结果中,这三个国家这一项的数据与实际数据有一定出入。从图6看,我国高等院校入学率在1998-2000年是14个国家中最低的,2001年超过了印度,2003年超了南非。在5个一级指标当中,这一项是最弱的。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7%,2020年将达到40%[15],但是即便到那时,与韩国、美国等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人是知识生产、输出和传递等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的绝对数量已经很大,但相对于我们的人口总量,相对于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水平,应当说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图6 14国1998-2004年高等院校入学率
f.14国GDK测度结果。从最终测度结果看,根据GDK的数据14个国家分为了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美国,其每年的GDK得分在90以上;第二层次是日本、德国和英国三个发达国家,其得分在20-35之间;第三个层次是韩国等7个国家,其GDK基本在10-20之间;巴西、印度和南非得分在10分以下。
从逐年数据看,美国的GDK曾出现小幅下降,原因是其创意产品出口额和高等教育入学率两个指标的下降造成的,其它方面还是上升的势头。德国的GDK非常平稳,基本保持在30。日本、中国、韩国和俄罗斯的GDK 一直处于小幅上升的趋势,其中中国的GDK增长幅度最大。其他国家虽然有小幅波动,但总体还是比较平稳。这表明14个国家的国内知识总量在7年间的相对格局变化较小,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图7 14国2002-2008年GDK
4 结论
从本文的测度结果看,我国的创意产品出口额在14个国家中的表现是最突出的,但在出口产品和服务当中,占主导地位是手工艺产品等与传统文化关联性很强,地域性和特色非常明显的产品,在现代创意产品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国际科学论文、PCT专利和高等学校入学率方面与美国等发达经济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在版税和许可费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较大的差距。
知识总量的准确测度是非常困难的,这一方面是由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和人们认知水平的局限所决定的;另外,通过科技论文、专利、创新产品的出口额等知识的替代物对其测度时,数据来源的多渠道和数据的不完善对测度结果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设计影响知识产出的负向指标,知识的利用价值也没有专门指标来体现。今后,我们将在这些方面对现有测度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加合理、科学的知识总量测度指标体系。本文提出的测度GDK的指标体系,其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指标的权重设置、数据来源的统一性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