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概括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的有关内容,探讨分析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本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类文明发展共性与社会主义个性的关系,阐明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互为前提、互相包含、而侧重有所不同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就近几年来理论界在研究上述课题中存在的一些值得商榷的思想观点提出讨论。
关键词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公有制 按劳分配 共性 个性
一
众所周知,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他在1992年初南巡讲话中作出明确总结的。这个总结在语言形式上表达为五个分句,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在思想内容上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一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或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提出了实现发展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目前,我国思想理论界一致公认,这个总结是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长期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结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可是,这个总结为什么没有提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什么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任何社会形态都要面对的课题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素之一?
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便作出了明确的概括,并多次强调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②]“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③]从表述上看,邓小平同志把“共同富裕”既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素之一又作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之一来看待,但为什么没有把“公有制占主体”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也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素之一来表达呢?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是什么关系?是否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语言表达?
显然,深入探讨以上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所以必然取代资本主义,首先就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按资分配制不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就成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诞生的主要标志。一个公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不占社会的主体,不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是不能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总结没有提到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并非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可以脱离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事实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④]因此,“在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邓小平同志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定,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科学地、精辟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⑤]纵观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可以清楚地说明:
1.邓小平同志是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主要标志当作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条件来看待的。换句话说,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主要标志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从来是不含糊的、理所当然的,一直是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基础来坚持的,因而,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总结,实际上是对这一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更深刻的确认和在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化展开。正如《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⑥]因此,“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⑦]
2.公有制的确立和按劳分配的实行既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开端。但一事物的基础和开端不能代替它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不等于这一事物的整体或全部。即便是良好的开端也只是成功的一半,而这一半的成功的现实性还必须待后一半的成功来体现。社会主义基础和开端的真正意义及其社会主义的全部优越性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实际建设过程、阶段性成果和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效益及其最终结果才能充分显示。确切地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只有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行的范围内,通过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逐步地、充分地、完整地体现出来。
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长期停留于并局限于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和开端的公有制及其按劳分配上,离开生产力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抽象地谈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优越性、生命力,结果,我们遭遇了太多的曲折,虽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与其巨大的投入、付出和损失相比,我们并没有取得社会主义制度应有的和预期的整体效益,离充分显示和完整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距离还非常遥远。邓小平同志总结了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中没有直接再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正是要求人们解放思想,突破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总是停留于基础和开端的公有制及其按劳分配的局限,从而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引向深入,使人们不再抽象地谈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而把关注的焦点和主要的精力转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具体的建设和实际发展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才能得到具体的、全面的发挥,因为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形式,才是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调整、完善和发展的,才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的。
3.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虽然没有直接再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但只要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本质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没有脱离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不能缺少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作用。
如果说离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来抽象地谈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错误的,那么脱离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来谈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改造自然的技术进步过程,而同时也是一个调整、改革阻碍生产力和经济建设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社会改造过程。邓小平同志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当作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条件,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和开端,而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则突出地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及其主导作用突出地体现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际过程中。所以,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就直接表现为大力改革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形式即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不断调整、确立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与非公有制和其他分配形式的主导与非主导关系,然后才展现为生产力水平的实际提高、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又为我们进一步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并对完善和发展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们无法想象,离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还有什么别的制度保障,不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还能依靠别的什么去确立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
几千年来,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和巨大灾难一直在向人们展示,非公有制和非按劳分配的生产关系及其多种多样的实现形式,能够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但总是以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社会两极分化加速并最终导致这个社会形态崩溃为代价的。当代资本主义试图避免这种命运,在其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改良自己的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力求把“剥削”和“两极分化”的程度控制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范围内,在保持社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想通过其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维持最低限度的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毋庸讳言,资本主义的这种努力,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是有效的。但同样不可回避,不可否认的是,资本主义永远没有确定和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的可能性,因为这样的社会目标恰恰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按资分配的社会目标的否定。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按劳分配的实行,是确定“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的最起码、最基本的社会条件,也是实现这一社会目标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三
任何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的,因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形态在一定历史阶段上都有的社会现象,即社会发展的共性,可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要把这一“共性”概括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素呢?
近几年来,理论界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毫无疑问,我们不应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分隔开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是有机的整体,其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邓小平同志在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有利于克服以往脱离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而对生产力发展有所忽略的错误,这对于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然而,在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过程中,也有一些观点和倾向不尽人意,值得商榷。例如,有人根据马克思关于手推磨产生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资本主义、现代大机器产生社会主义的著名论述而推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非指社会发展的共性,而是指社会主义的个性,因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高于其他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的。还有人认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不是从生产力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上说明社会主义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属性,因而社会主义本质中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两个要素也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个性。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本质的每一个要素都是社会主义才具有的。
问题在于,事物的“本质”与构成本质的“要素”并非指称同一个对象。“本质”指称的是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要素”指称的是构成本质的“组成成分”。一事物与他事物可以因要素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内在联系即不同的本质,也可因有些组成要素相同有些组成要素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本质,还可以因组成要素相同但内在联系的方式不同而形成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本质上不同的事物,完全可能有部分甚至全部相同的本质要素。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本质上不同的社会形态,但这决不意味着两者没有任何相同的本质要素。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曾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于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在欧洲的事实而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因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一开始就必然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一切方面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然而,即便这一预言实现,也不能表明这两个紧密相联的社会形态没有任何相同的本质要素,更何况社会主义革命事实上是在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比发达资本主义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这一事实,不仅注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一个长期共存共处的历史阶段,而且也注定了这两个社会形态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必然发生相互碰撞、对抗、竞争、渗透、包含、交流、合作、利用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当代资本主义早已不再是以蒸汽磨为标志的生产力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迄今为止,单从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现代大机器生产规模、生产力的技术构成、生产的社会化、工业化和商品化程度上,还是在管理经营社会化大生产的经验、商品供销的手段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规范调节等方面,总体上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当代社会主义只有把这些先进的东西纳入自己的本质要素中,用以解放和发展自己的生产力,才能在经济上达到并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⑧]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与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相容的,是建立在已有的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因此,不管我们怎样强调社会主义的特点、个性,也不能忽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和共性的历史与现实。
在日益开放、经济竞争成为主要竞争并日趋激烈的当代世界,无论是欠发达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获得或保持有利的地位,都在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现代化生产规律,顺应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都在寻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的交流合作。也就是说,都在努力解放和发展自己的生产力,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取得了各自的成就,由此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不借助于国际分工和合作的方式而独立进行现代化生产,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孤立于世界市场经济的竞争之外而充分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社会目标。因此,笔者认为,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要素决非单纯指的社会主义的个性,而恰恰突出的是人类社会的共性,尤其是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现代化生产力方面的共性。事实上,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现代化生产力的共性不可能存在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个性之外,而必然寓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个性之中,即寓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在当代国际条件下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提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具体措施和任务,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目标,才能真正做到借鉴、学习、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文明成果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味强调社会主义的个性,只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和对立,而忽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性和联系,表面看来,似乎是坚持社会主义,而实质上却是把社会主义封闭孤立起来。这种理论观念和思想方法的片面性曾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在今天不仅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是有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是为了克服和纠正这种错误,防止重蹈覆辙,邓小平同志才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实践要求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概括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突出了这一共性对于社会主义个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及其重要性。
社会主义本质要素包含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包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现代化生产力方面的共性,这种观点决不是把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等量齐观,更不是混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因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要素是社会主义特有的,因而由这些特有要素和共有要素构成的内在联系所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完整本质,也必然是只有社会主义才具有的。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离不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前提,又不完全是一个生产力发展问题,它们必然涉及到生产关系及其社会基本制度的根本原则问题。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社会主义本质内在地包含了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要求,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然要通过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过程来体现。
总之,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是互为前提、互相包含的,其微妙的区分只在于侧重点的不同。社会主义本质侧重于现代化生产的共性,它突出生产力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和“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要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等等。显然,社会主义本质包含了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发展在手段上和体制上的共性、兼容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侧重于社会主义的个性。它突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突出“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基本点,要求我们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以保证整个社会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充分体现了社会基本制度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社会主义个性、优越性、统一性和稳定性。
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在侧重点上的不同及其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我们在当今国际国内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任何怀疑、曲解和背离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思想观点及其行为都是应当避免的。
注释:
①(23)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11页,第142页,第373页。
④⑤⑥⑦《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第17页,第19页。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公有制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