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连续性;个性化助产模式;初产妇;分娩结局
分娩属于产妇妊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初产妇指的是初次分娩的产妇,由于其缺少对分娩知识的认识,缺少对围生期相关知识的把握程度,导致其分娩前心里压力大,影响自然分娩的情况,且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较为严重,分娩疼痛巨大,导致患者分娩风险的不断增加,加剧产妇分娩后大出血和产后抑郁的可能性[1],所以合理临床护理措施,以降低不良分娩结局的发生概率,本实验就连续性个性化助产护理模式对初产妇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136例初产妇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入我院接受诊治,应用等量数字随机方式分组,实验组中,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42岁和21岁,均值为(29.66±3.58)岁,孕周均在36-41周,平均孕周为(38.78±0.41)周;对照组中,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43岁和22岁,均值为(29.43±3.39)岁,孕周均在37-41周,平均孕周为(38.92±0.69)周。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主要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分娩方式、注意事项的介绍。实验组应用连续性个性化助产护理模式进行干预,主要在患者入院以后,护士长指派专门的助产护士为初产妇提供护理服务。在此之前,必须保证护理人员具备高超的临床助产护理技巧,掌握产前教育知识,能够进行产程配合,且能够进行必要的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知识。进而开展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 产前宣教
在产妇分娩前,护理人员需要对产科知识进行介绍,对患者进行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及先进医疗设备的介绍,告知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然情况,可以以视频播放的方式帮助初产妇了解分娩过程,以方便初产妇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1.2.2 产时干预
在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宫口扩张情况,一旦宫口扩张超过2厘米,应立即将产妇送至产房中,可选择一位产妇家属以陪同产妇进入产房,减轻产妇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在分娩时,助产护士需要全程赔本初产妇,可以采用肢体鼓励、言语鼓励等方式,提升产妇的分娩信心,合理把控产程时间,关注产妇体力情况及体征[2]。分娩时,应合理选择产妇体位,主要以产妇舒适为主,告知产妇可以以喊叫的方式缓解疼痛,释放心理压力,及时介绍分娩情况,以稳定产妇状态,提升产妇的分娩信心。
1.2.3 产后干预
在产后,助产护士需要告知产妇分娩成功情况,稳定产妇心绪,尽早使产妇接触婴儿,开展母乳喂养重要性的介绍,对母乳喂养方式进行指导。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发生实验组发生从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产后抑郁及胎儿宫内窘迫的不良妊娠结局[3]的概率。计算两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及剖宫产概率。
1.4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检验行t,表示用(±s),计数资料表示用百分比(%),检验行x2,P<0.05是统计学意义成立的依据。
2 结果
2.1 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经研究,实验组发生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产后抑郁及胎儿宫内窘迫的不良妊娠结局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1:
表1: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对比分析
组
3 讨论
初产妇分娩过程中应激因素较多,采用连续性个性化助产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能够加强助产人员的专业素养,在初产妇入院后,能够以一对一方式为初产妇提供周到全面的临床护理服务,通过产前分娩宣教及注意事项介绍,方面初产妇掌握手术措施,提升其配合程度,通过产时鼓励、心理疏导、家属陪同体位干预、疼痛转移等方式,提升分娩速度,产后母乳喂养教育,能够提升母乳喂养概率。
研究表明,实验组发生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产后抑郁及胎儿宫内窘迫的不良妊娠结局的概率1.47%显著低于对照组13.24%,实验组的自然分娩率86.76%显著高于对照组70.59%,差异显著,P<0.05,可见,应用连续性个性化助产模式对初产妇进行干预,有利于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提升初产妇自然分娩率。
综上所述,连续性个性化助产模式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具有积极影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孟庆堂. 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对初产妇产痛、分娩控制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刊, 2018,15(4):208-211.
[2] 明振叶, 李红丽. 助产士主导伙伴式导乐陪伴在初产妇分娩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16(9):112-114.
[3] 王灿辉, 罗丽琼, 郭悦慈, 等. 助产士干预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结局影响研究[J]. 中国性科学, 2019(7):73-76.
论文作者:张立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初产妇论文; 产妇论文; 实验组论文; 产后论文; 结局论文; 连续性论文; 方式论文; 《健康世界》2020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