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穆斯林的一个话语平台——《穆斯林通讯》现象关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穆斯林论文,当代中国论文,话语论文,现象论文,通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以来,中国各族穆斯林为发扬、宣传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一直在不断努力着,创办报刊就是其形式之一。建国前即有许多穆斯林社会团体、学校和清真寺创办了诸如《月华》、《清真铎报》等报刊150余种[1](P957-966),建国后不久,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后,又创办了《中国穆斯林》。20世纪末的20年时间里,穆斯林报刊特别是民间刊物的发展尤为迅速,先后由各地清真寺、穆斯林社会团体、中阿学校等创办了近百种报刊[2](P73-75,87)。经过20多年在淘汰中的发展,现在所剩下的刊物,已经不多了,大大小小仅有2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穆斯林》、《穆斯林通讯》、《开拓》、《甘肃穆斯林》、《阿敏》、《上海穆斯林》、《济南穆斯林》、《伊斯兰文化研究》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在这些刊物中,《穆斯林通讯》因其是报纸形式,体现出信息量大、周期性短等特点,适合各族穆斯林不同阶层的群众阅读,并受到较为广泛的欢迎。该报到2003年12月已经出刊54期。本文拟就这一创办5年的穆斯林民间报纸的办刊思路作一探讨,以求能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穆斯林的这一文化现象。
一、《穆斯林通讯》的创办背景
1.中国穆斯林刊物自身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办的中国穆斯林刊物,最初都比较粗糙,而且周期性长,一般都是季刊,且学术性强,版面和页数都较少,内容也比较单一。在这样的状况下,创办一份内容丰富、周期短、涵盖信息量大、通俗易懂的刊物已经是时代之所需了。90年代末,在社会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兰州穆斯林福利事业交流中心(现改名为兰州穆斯林文化教育促进会)担当起了这个重任,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于1999年元月创刊了《穆斯林通讯》,开始以8个版面问世。
2.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党和国家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中国穆斯林各民族在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努力恢复自身的文化和社区建设,提高本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中国穆斯林在恢复建设清真寺以后,文化上的缺失已经凸显,这样,因着社会总体发展和穆斯林各民族的发展双重需要,穆斯林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刊物来刊载其生活信息,记录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穆斯林通讯》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3.穆斯林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10个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在其他各民族中也有少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例如我们所知道的“傣回”、“蒙回”、“藏回”、“汉回”等,其实称作傣族穆斯林、蒙古族穆斯林、藏族穆斯林、汉族穆斯林等更为合适一些,他们在生活习惯、传统道德等方面都以伊斯兰教的教法规定为准则兼以掺杂自己本民族的一些习俗。因此,相互之间除在服饰和语言上有差别外,在整体的社会发展中往往都是以信仰为基础。而《穆斯林通讯》的创办,正是为了沟通穆斯林社会文化信息所需。
4.穆斯林向外宣传自我的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向来比较封闭,其他民族并不十分了解伊斯兰教,当然,中国穆斯林各民族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在历史上曾受到不同的曲解、误解,并发生了各类不同程度的与穆斯林有关的辱教事件。寻其原因,关键在于非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信仰和生活习惯不了解,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穆斯林通讯》的存在及其具有的传播功能,可以为非穆斯林提供让其从各方面正确认识穆斯林的渠道,从而起到向外宣传自我的作用。
5.党和政府与穆斯林各民族相互交流的桥梁。《穆斯林通讯》的创刊是党和政府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充分体现,它在创办之后,时时以各种方式刊登国家有关民族宗教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而穆斯林各民族则是通过《穆斯林通讯》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想认识,不断提高依据政策和法律办事的意识。同时,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由此获取有关穆斯林各民族生活现状的信息和情况,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给予解决,从而充分调动穆斯林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起到了维护各民族团结以及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目的。
二、《穆斯林通讯》的创办和发展及管理
1.创办。1999年元月,经过多方努力和积极筹备,《穆斯林通讯》创刊了,这是目前第一份综合反映穆斯林社会生活的报纸。从表象看是一份报纸的出现,然而它的出现是奠定在穆斯林刊物发展了近百年历史的积淀基础之上,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穆斯林刊物的相继创办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2.发展。到1999年底,《穆斯林通讯》在一年之内对报纸完成了初次改版。自2000年2月出版的第2期(总第8期)起扩版,将版面扩至10个,同年7月又进行了一次扩版,至12个版面,加大经济信息的刊登量。2001年,又进行了一次扩版,扩大至16个版面,增加了知识板块和文化板块。至今《穆斯林通讯》出版了50期,发表文字、图片等各类稿件4000篇(幅)左右,刊登穆斯林的各类文字、图片等信息近2000篇(条、幅),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两项约600余万字,发行量已稳定在3万多份,拥有读者约10多万。
3.管理。《穆斯林通讯》自从创刊开始,其工作人员都是志愿参与,他们来自兰州和西北一些城市的各行业的工薪阶层,平均年龄不过30岁,全为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知识分子,除近年来为工作需要聘请的两位专职人员外,所有工作人员不取报酬,义务办报,截至目前,前后参与过直接办报的人员已有近20人。另外,报纸立足兰州,面向全国穆斯林社区及热心人士,已经组建起了一支相对成熟的组稿、采访和写作队伍。他们遍布全国,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从清真寺的阿洪满拉到知名的学者,从十几岁的学生到古稀老人,这些优秀的作译者、组稿人和通讯员是报纸的坚实基础和穆斯林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穆斯林通讯》的追求
《穆斯林通讯》创办5年来,成为穆斯林报刊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份报纸,不论从报纸本身所关注的内容以及所刊载的文章篇数、字数和发行量都在穆斯林报刊中居于首位。他在创立之初的定位是“继承先辈们那种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挖掘和弘扬优秀的伊斯兰文化传统,以倡导教育,提高穆斯林文化教育素质为己任,为穆斯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鼓与呼,为穆斯林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大造舆论,为传播穆斯林经济、文化信息,促进穆斯林经济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从目前各种刊物逐步走向办成精品的趋向看,《穆斯林通讯》这样的定位是符合实际的。
《穆斯林通讯》的成功是从一个转变开始的,这个转变是从1999年第3期和第4期开始的,办报人员对报纸的方向和追求作了认真的分析,明确要办一份穆斯林最好的报纸。这种转变对于后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开始逐渐涉及穆斯林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开辟了“新月评论”这样一个精湛评论栏目,加大了报纸的舆论时评影响力。在5年之内报纸先后做过3次全国范围内的读者调查,一次是1999年,一次是2000年,还有最近2002年的一次,伴随着每一次读者调查,都会有相应的改版活动,每一次改版就是一次创新,每一次创新就是一次向读者靠近的尝试。《穆斯林通讯》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与它不断的创新意识密不可分。
2003年是《穆斯林通讯》创办的第5个年头,在这年出版的第1期报纸又进行了一次改版和扩版,并且在报头明确打出了“全体中国穆斯林的报纸——打造穆斯林的阅读时尚——穆斯林通讯——用信仰主导心灵、用文化重塑品格、用教育改造生活、用公益凝聚使命”的办报宗旨。首先,作为一份报纸,它所关注的首要问题便是新闻,而且自己所拥有的新闻才具有有力、有味、有用的效果。其次,通过大量“透视式”的信息传递重塑穆斯林的文化自信,打造穆斯林的阅读时尚,即始终不变的“人文关怀”精神,向中国穆斯林社会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自己的读者能有一种亲切感,能从中得到一种启发和思考。
四、《穆斯林通讯》作出的贡献
《穆斯林通讯》自创办以来,报道和刊发了我国许多穆斯林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诸多问题的文章,对于推动穆斯林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穆斯林通讯》与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中国穆斯林》、宁夏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回族研究》、新疆昌吉文联主办的《回族文学》、上海外国浯大学阿语系主办的《阿拉伯世界》等正式刊物和全国各地其他穆斯林刊物如《开拓》、《甘肃穆斯林》、《阿敏》、《济南穆斯林》、《上海穆斯林》等非正式出版的穆斯林民间刊物以及各地有关单位所办的民族宗教类刊物形成互补。《穆斯林通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和记录着这个时代的穆斯林各民族的生活状况,它对于促进穆斯林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推动自身经济信息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因其倡导伊斯兰文化中真善美思想,从而使穆斯林各民族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并在推动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以及各族穆斯林积极参与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
2.《穆斯林通讯》5年来以报纸特有的形式和贴近穆斯林大众的特点,更容易深入穆斯林各民族民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获取相关的第一手资料,为决策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比较真实的资料,同时也真实记录了穆斯林在这个时代的历史。
3.《穆斯林通讯》的存在,使一大部分的穆斯林大、中学学生和中阿学校的学生及不同阶层的人士有了一个发表自己作品的地方,有了一个诉说自己成长感受的地方,使这些作者、读者在撰稿和阅读的时候,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对于穆斯林各民族培养出有知识、有信仰、有道德、有文化、有修养的一代新人,对整个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五、《穆斯林通讯》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1.面对着一种难以正常发展的困难。《穆斯林通讯》在初创与发展过程中,得到穆斯林大众和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和认可,但同时在现实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是有关部门和一些人因为不了解穆斯林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断言办穆斯林刊物的不必要性,武断地提出没有存在的必要;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穆斯林内部教派、门宦观念的影响,多少年来在内部形成门户之见,使一部分人用自己狭隘的门派观念来衡量报刊的好坏。这两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穆斯林民间刊物难以正常发展的困难,《穆斯林通讯》也面临着这样的困难,使其正常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此,如果能够站在促进各民族团结的角度,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考虑,笔者认为,它的存在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2.存在办刊经费不足的困难。《穆斯林通讯》创办初期都是初创者个人和几位热心的穆斯林出资印刷,出现了经费超支,虽然后来捐助者越来越多,但随着发行数量的不断递增,伴随而来的便是办刊经费的紧缺。经费以全国各地的读者不同数额的乜贴捐助来维持,勉强仅够刊物的印刷、发行,要想更大发展,办刊经费便是一个困难,因此,不得不从减少发行量来减少开支。从2003年开始,在报纸一版左下角连续以“启事”和“敬告读者”的形式,倡导穆斯林大众出资捐助,可见其在资金方面面临的困难。
3.存在办刊人才的缺乏。《穆斯林通讯》的采编人员从整体上相对稳定,基本上都是以兼职的形式从事。从业务上对采编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既要懂得业务知识,又要懂得穆斯林的信仰和各种生活习惯方面的知识,必须是一专多能,不仅要有奉献精神,更要具备组稿、写稿、编辑、校对等方面的能力。但由于不能提供相对稳定的物质保障,办刊者绝大多数只能以社会兼职的方式参与,这样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稳定性,显现出人才的缺乏。
4.稿件的严重缺乏。《穆斯林通讯》的稿件,由于其内部资料和靠捐助办报的性质,无力支付稿酬,一般很难得到高水平的稿件,多种因素造成了稿件的严重缺乏,特别是高质量的稿件。目前,撰稿的除了极少部分有民族责任感的老、中、青年知识分子,大多数是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各界人士,且稿件大多数以教门知识为主,深入关注现实状况的文章很少。
六、《穆斯林通讯》致力的社会有益活动
《穆斯林通讯》创办以来,在各位编辑的努力下,除尽力将报纸办成精品之外,一直坚持以新闻传媒影响生活、塑造生活,不断以新闻的影响力推动穆斯林社会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
1.集全国各地穆斯林之力,进行助学活动。《穆斯林通讯》在创办不久的1999年6月即出版的总第3期一版上,刊登了长篇通讯《求学:一个穆斯林女孩的艰难履历》和“新月评论”栏目的《圆她那个上学梦》两篇文章,文章刊出后,得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共鸣,许多人提议由《穆斯林通讯》编辑部牵头,由此便演绎出“穆斯林通讯1+1助学基金”的成立。该助学基金在编辑部的极力努力下,至2002年9月已经进行了6期,从2003年的第7期开始,为了使助学活动能使更多的人受益,将原来单纯的通过收集全国各地穆斯林大众捐助助学资金汇集后,在每学期开学不久,无偿发给困难学生的1+1助学金改为1+n助学基金。在2003年6月组织困难大学生进行支教活动,让他们利用假期到需要的困难地区进行支教活动,然后发给他们助学金。这样使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也使这些大学生劳有所得。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已经先后收到全国各地穆斯林大众的助学捐款12万余元,总共资助回、维、东乡等民族的穆斯林大、中、小学生330多名,使这些学生有的重返校园,有的顺利完成了学业。
2.接受委托,进行扶贫。编辑部还接受全国各地穆斯林捐助的衣物和现金,先后于1999年秋季,到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扶贫,为当地的穆斯林群众送去衣物5000余件、面粉40袋,并给当地小学生送去文具学习用品。2000年秋到青海民和扶贫,为穆斯林困难户送去衣物3000余件、面粉50袋、现金近千元。于2001年秋,将全国各地穆斯林捐助的衣物1万余件、面粉60袋、现金4000元,送到甘肃会宁县新添回族乡的穆斯林困难户手中。到如今还有各地许多穆斯林把扶贫物资和资金送到编辑部,这种活动还在进行,相信通过这个桥梁,会使更多的困难穆斯林在生活上得到帮助。
3.举办知识竞赛,普及文化知识。求知是穆斯林男女的一项主命,《穆斯林通讯》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在每年穆斯林的斋月里,在报纸上刊登试题,举办不同内容的知识竞赛,以提高穆斯林的文化知识。1999年举办了“真光杯”穆斯林有奖竞赛,2000年举办了“渗渗泉”穆斯林有奖竞赛,2001年举办了穆斯林历史知识有奖竞赛,2002年举办了穆斯林基础知识有奖竞赛。这些竞赛活动使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了有益的知识,提高了穆斯林民众的知识水平。
4.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论坛等活动。为了能够有效利用本地人力资源,活跃学术和文化氛围,编辑部利用假期组织博士论坛,加强年轻知识分子的交流,给他们提供走向民间、关注民生的直接机会,并且把他们的声音和思想,以及他们所了解的最前沿的思想传达到穆斯林民众中间去。2003年以来,还不定期举办穆斯林网友见面会、穆斯林女性话题沙龙、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培训班等活动,这些活动使编辑部成为当地穆斯林年轻学者和知识分子交流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5.设立黄牛奖,打造中国穆斯林的文化精品。编辑部设立黄牛奖的想法在2002年就有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讨论、征求意见和准备之后,在2003年5月号(总第48期)上刊登了设立“黄牛奖”的消息和组织及评奖机构方案,消息一经刊发便得到各地穆斯林刊物和穆斯林网站及全国各地一些穆斯林企业家的积极响应。先后有《回族研究》编辑部、《回族文学》编辑部、《开拓》编辑部、《(西安)伊斯兰文化研究》编辑部、《阿敏》编辑部、《济南穆斯林》编辑部、《(郑州)伊斯兰文化研究》编辑部、开远阿专网、广穆网络(社区)、中国伊斯兰在线网站、中文伊斯兰学术城等,都表示愿意协办这次评奖活动。西安三宝双喜集团公司、深圳阪和工材实业有限公司、河南明达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宁波东伊顺服务有限公司、深圳穆斯林宾馆、兰州伊真置业有限公司表示对这次穆斯林的民间评奖活动给予赞助。一批著名回族穆斯林学者、专家、作家和企业家也表示愿意出任新闻奖评委会的主任和委员。这项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224件,经过初评评委的筛选,有33部(篇)作品入围,由各专业评委的复评,最后总评委集体评选出新闻、学术、翻译、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和提名奖获奖作品。2003年10月6日在兰州举办的首届中国穆斯林黄牛奖颁奖典礼上公开的获奖结果为:马明良著的《简明伊斯兰史》获得首届中国穆斯林黄牛奖学术奖,丁峻著的《伊斯兰文化巡礼》、李健彪著的《执著岁月》、丁克家的论文《重构 对话 文化启蒙》获得学术奖的提名奖;张维真、马玉龙合著的《圣学复苏精义》获得首届中国穆斯林黄牛奖翻译奖,蒋敬翻译的《伊斯兰学》、杨万宝翻译的《真境花园》获得翻译奖的提名奖;弯刀的《考验:云南昭通阿校4·16事故发生之后……》获得首届中国穆斯林黄牛奖新闻奖,摆生义、马玉明采写的《南方穆斯林》、曼尔素穆采写的《伊斯兰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实践》获得新闻奖的提名奖。文学奖和文学奖的提名奖最终空缺。
6.主办中国穆斯林发展论坛,开展高层次的学术研讨。创刊5周年庆典和首届中国穆斯林黄牛奖颁奖典礼之后,又在2003年10月6日主办召开中国穆斯林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全国十多个省(区、市)的政府、新闻、学术、清真寺、阿语学校、高等院校等单位和部门的专家、学者、干部、阿洪等各界人士200多人参加,有30多位学者在会上发言,对穆斯林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如何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七、结束语
从1999年正式创刊到2003年,《穆斯林通讯》已经走过了它5年的办报历史,这5年对于办报者来说是极不平凡的,又是十分坎坷的。它是奋斗与梦想的5年。它真实记录了中国穆斯林在世纪之交走过的印迹。同时,这5年来,它为穆斯林寻求发展鼓与呼,起助推作用,有过对落后观念的鞭挞,也有过对发生在穆斯林中重大事件的报道。它已茁壮成长为中国穆斯林报刊中的一朵奇葩。
作为曾经参与《穆斯林通讯》的一名办报人,笔者深知办好这份报纸的艰辛,深知办报人要付出所难以想象的努力。办一份报纸不容易,要办好一份报纸就更为不易,而要办好一份中国穆斯林的报纸——特别是各地社会团体和社会人士创办的穆斯林民间报纸,就更是非常之不容易。因此,《穆斯林通讯》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能够得到全国各族穆斯林的认可和喜爱,实属可贵。所以,要想使这份已经被各族穆斯林认可的报纸继续很好地生存下去,能够使它为各族穆斯林继续服务,这就需要各族穆斯林的各个阶层人士以各种形式大力支持和呵护这份报纸的不断成长。政府有关部门也要根据当今的时代实际,尊重和理解各族穆斯林的文化需求,从穆斯林的历史和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合理管理,加强引导并给予支持,使这份报纸为促进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穆斯林通讯》作为中国穆斯林民间报刊中的一分子,由于能力所限,在办报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缺点,出现了一些问题乃至失误。但这些问题可以不断解决,使之走向更健康、更成熟的道路。
标签:中国穆斯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