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知识拼贴”向“能力综合”的跨越--对2002年高考科学综合能力考试化学考试的思考_高考论文

实现“知识拼盘”向“能力综合”的跨越——由2002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拼盘论文,能力测试论文,全国高考论文,理科综合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设Ⅰ、Ⅱ两卷,共有30道题,赋分300分。第Ⅰ卷为20道客观型选择题,每题6分,共计120分,第Ⅱ卷为10道主观性试题,共计180分。生物、化学、物理3科分值分别为:60分、120分、120分。化学试题的构成:9道选择题,5道主观题。主观题设计为:1道有机合成题,1道计算题,1道元素、无机化合物推断题,1道有机实验题(化学、生物综合),1道无机实验题(化学、物理综合)。

1 2002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特征

发生原理,常见的有机物重要官能团(14题:氨基、羧基、酚羟基)及其特性,碳碳双键、醛基的鉴别方法、实验现象、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以葡萄糖为原料,通过发生氧化、还原、酯化等反应,合成指定结构的有机物。试题涉及到18个反应(原理),并对部分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做了具体考查。试题突出体现了“遵循教学大纲,而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特征。

试题密切联系STS,体现学以致用。6题考查生活中的化学常识:纳米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固氮、光导纤维,14题以用于帕金森综合症治疗的L-多巴为依托考查学生对有机物官能团的认识。28题(Ⅰ)以一种信息素的结构考查有机物官能团的辨析与鉴别。

1.2 注重开放实验 强化灵活计算

试题以更为开放的方式,突出了教材中常规实验的考查。

28题(Ⅰ)要求考生指出所给的有机物中任意一种官能团(碳碳双键或醛基),为该官能团提供一种简单的鉴别方法。该题给考生以充分的选择余地及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29题(Ⅱ)以实验室制NH[,3]为知识背景,考查了气体发生原理、收集方法、干燥剂的选择等知识,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运用不同方法完成喷泉实验,突出体现了问题的开放性,为考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平台。

相对于2000、2001年理综化学试题,2002年理综化学试题适当强化了化学计算,在注重考查常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计算的灵活性。

H[,2]混合气体与O[,2]反应立意,由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的变化量确定原混合气体CO、H[,2]各组分的含量,进而界定反应后剩余气体体积的取值范围。题目设计梯度科学合理,引导考生在宏观把握题目的前提下,运用“数学归纳、极值”的思想方法,思维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迅速求解。该题重在考查考生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不失为高考题中之精品。题目在追求灵活性的同时,突出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摄取关键的信息。如24题,部分考生由于忽略了“25℃、101kPa”这一条件,误认为产物H[,2]O为气态,而导致该题“全盘皆输”。又如8题,部分考生错选D项,诚然,该生理解“质量分数”的含义,但忽略了“饱和溶液”这一至关重要的前提。

1.3 超越“知识拼盘”强调“能力综合”

比较、分析2000~2002年理综化学试题,我们欣喜地看到,理综化学试题日臻完善。2000、2001年理综试题侧重于知识上的“有意识综合”,而2002年理综试题则侧重于能力上的“有机综合”,避免了“牵强附会、知识拼盘”现象,实现了理科综合命题内容由“知识拼盘”向“能力综合”的实质性跨越。试题突出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题全面考查了25℃时,溶液的酸碱性、pH、AG、Kw4者之间的关系。12题借2常规反应灵活考查了学生运用“关系式法”进行物质的量计算的能力。以上2题均为学科内综合的典型实例。10题,考生据题目所给条件pH=7确定[H[+]]=[OH[-]],继而由电荷守恒原理确定[Na[+]]=[HCOO[-]],要求考生能够透彻地理解守恒思想的内涵,并应用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无疑是理科综合能力的再现。13题中“差量法”的应用,24题突出“数学归纳、极值”思想的灵活运用,考生若不具备一定的理科综合能力也难以做到驾轻就熟。

2 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2.1 更新教学观念 开放化学课堂

实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迫切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我们强调教学的基础性、全体性、全面性,更应该强调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性。我们必须认识到“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是科学主义(学科体系)、工具主义(以问题为中心)和人文主义(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整合互补”。为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我们必须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变学生的接受性、维持性学习为探索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应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双基”为载体,以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为主战场,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多元化的教学目的、教学渠道、教育策略,带领学生走出化学小课堂,步入社会大课堂,充分领略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的融合。

2.2 解读《考试说明》探究命题思路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科学依据,是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须时刻遵守的纲领。师生解读《考试说明》应进一步明确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及命题指导思想),熟知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常见题型,切实把握高考方向。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近3年来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不断探究高考命题思路。

2.3 强化“双基”教学 增强应试素质

“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是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主要目标之一。3年来的理综能力测试都非常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且大多立足于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化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层面之上。“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大纲和教材是教学、命题的科学依据。我们强调“教材是高三化学复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日常教学中我们始终立足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教学设计上狠下工夫,引导学生研究大纲、精读教材,自然生成学科内知识网络。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探究,利用综合型、开放型、研究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真正落实“强化双基,夯实基础”。

为增强训练实效,提高学生应试水平。我们精心选编习题,大胆删减部分过深、过难、过繁的题目,为学生“定时、定量”突出低中档题、常规方法的训练,适当涉猎高档题。杜绝了大运动量的“题海战术”,力求做到“难题分解,各个击破;陈题新解,推陈出新;活题巧解,举一反三;妙题精解,融会贯通。”我们十分注重“热身模拟”,引导学生“视训练如高考”,变“黑色高考”为“快乐高考,享受高考”。我们不断改进习题教学,认真落实“统、查、析、讲”四大环节。

“统”分类统计解法样本,分项统计错误地点,分题统计错误人数,分段统计考试成绩。

“查”查学生审题偏差,查学科知识漏洞,查应用能力缺陷,查思维方法障碍,查造成错误的根源。

“析”分析试卷考查目标、考试范围、背景材料、命题视角,分析解题方法、应试技巧。

“讲”讲试卷重点,讲难点,讲热点,讲试题闪光点。

在习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突出科学思维方法的点拨与培养。我们特别强调给学生以更多阐释观点的时机,为学生创设更为广阔的创造性思维舞台。

引导学生关注共性问题,注重自我感悟。

2.4 突出实验主导 发展学习能力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实验是最高法庭”。(北京大学教授傅鹰语)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石和灵魂,是化学科学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确立了实验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大胆实施“让高三学生走进实验室,放手让学生独立做好基本实验,引导学生在开放性实验中积极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配合教师演示、播放实验录相,帮助学生完成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在实践中让理论得以升华,由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认知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体会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具体环节,增强了实验能力,初步形成了以化学实验为主线的学科内知识体系。尤为重要的是,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真正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5 渗透学科思想 提高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是21世纪教育的最重要目的之一。“理科综合”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科技能的综合,更是科学思想、方法、精神的综合及应用。科学是一脉相承的。在教学中,我们尤其注重有意识整合、渗透学科间共通的思想(如:守恒思想,动态平衡思想,量变引起质变思想等),建构学科间理论知识体系。适时引导学生将学科思想提升到科学思想,并浓缩为哲学思想的高度加以认识并指导实践。理科教学应当与文科教学携手并进,共同承担提高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教育重任。

标签:;  ;  ;  ;  

实现“知识拼贴”向“能力综合”的跨越--对2002年高考科学综合能力考试化学考试的思考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