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宏观调控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注意论文,宏观调控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以来,我国市场物价涨幅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回落缓慢。结合
本次通货膨胀产生的机理,研究不同经济因素对80年代以来我国物价上
涨的作用机制,并总结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和教训,将对当前我国的宏
观调控产生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80年代以来我国物价波动周期的特点及波动因素的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3次物价波动周期并正处于第4次物价波
动周期的过程中。
1978─1983年是物价波动的第一个周期,1983─1986年是第二个周
期,1986─1990年是第三个周期,1990年至今正处于第四个周期的波动
中。在第一个周期中,物价高峰值为6%,峰值出现在周期的第3年;第
二个周期,峰值为8%,也出现在周期的第3年;第三个周期,峰值达到
18.5%,波峰仍出现在周期的第3年;目前所处的第四个周期, 虽还未
结束,但从趋势分析,本次周期的峰值第份将为1994年,峰值比前一周
期进一步上升,为21.7%,波峰出现年份推迟到周期的第5年。 从以上
周期波动的情况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物价波峰值一次比一次高;
二是从谷底上升到波峰的时间一般在第三年,而从峰顶到谷底的时间则
长短不一,长的3年,短的1年;三是波动周期有拉长的趋势。
是什么原因使物价波动的峰值一次比一次高?物价从攀升到回落的
过程有些什么因素在起主要作用?
1. 供求因素:最终需求加速增长和结构性供给不足导致的食
品价格加速上涨是物价波动上台阶的重要原因
1985年,是进入八十年代后第一个物价波动的高峰年(见表
表一80年代以来影响物价波动的供求因素比较(%)
年份
第一个周期 第二个周期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指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 16.2 28.2 38.8 18.7
20.6 23.5 -8.0 7.5
增长
消费品零售增长 35.2 19.5 31.1 15.1
16.9 27.8 8.3
2.5
粮食产量增长
9.2
5.2-7 3.32.93 -2.3 3.4
9.5
工业增加值增长 9.7
14.9 18.2 9.613.2 15.3 5.1
3.4
总供求差率 -3.2 -8.4 -3.1 -8.7
-7.3 -7.7 0.3
-2.8
零售物价上涨率 1.5
2.8
8.8 6.17.3
18.5 17.8 2.1
年份 第三个周期
1991
1992
1993
1994
指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
23.8
42.6
58.6
27.8
增长
消费品零售增长
10.7
17.7
26.1
31.2
粮食产量增长 -2.5
1.73.1-2.7
工业增加值增长
13.8
21.9
21.1
18.0
总供求差率
-4.0
-6.5
-7.7
-6.5
零售物价上涨率
2.95.413.2
21.7
这一年,作为社会最终需求的主要部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9%,比上年高出1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1.1%,比上年
高出11.6个百分点,并比上一个周期物价波动高峰年(1980年)的投资
增幅高出9个百分点,比1980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高出6.2个百分点。而
从有效供给方面看,尽管1985年工业产品的有效供给大于1980年5.5 个
百分点,但粮食产量从上年增长5.5%下滑为负增长7%,下降幅度超出
1980年粮食产量下降3.5%的幅度,食品价格上涨14.4%, 高出上年增
幅11.8个百分点。
1988年,是物价周期波动的又一个高峰年。这一年,社会消费品零
售额增长27.8%,高出上年增幅10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4%,比上年增幅高出3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再次减产2.3%。食品价格
上涨23%,高出上年增幅10个百分点。
1994年,是建国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高的年份。然而,从最终需求
来看,1994年的投资增幅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30.8个百分点,但
这并不说明1994年的物价水平大幅度上涨未受到投资需求膨胀的影响。
1992、1993两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度膨胀形成了1994年物价大幅度
上涨的隐患。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1993年又进一步提高1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加速度大大高于
前两次物价高峰年份(1985年和198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自1990年跌
入谷底以后逐渐恢复,1994年增长31.2%,但其增幅只为5个百分点,
是前两次物价高峰年份增长幅度提高的二分之一。1994年,工业增加值
增长18.0%,低于1993年增幅3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再一次下降, 比上
年减产2.7%,食品价格上涨35.2%,增幅高出上年20.9个百分点。
在物价周期波动的上升期,除了需求方面的影响外,结构性供给不
足对物价的影响不能低估。由于农产品供不应求导致农产品价格、特别
是食品价格上涨,并由此推动其它成本上升,最终引致工业品价格的上
涨。农产品供不应求不只包含资源供给不足的含义。在粮食减产的年份
,由于农民的惜售心理和地区封锁行为的作用,往往会造成市场上的供
给不足。80年代以来,在我国粮食减产的4年中, 除了1991 年以外,
1985、1988、1994年均出现了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农产品结构性供
给不足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相对能源、运输、原材料等其它瓶颈产业的
影响要大,其原因,一方面是能源、运输等行业及产品的价格放开程度
不及农产品价格的放开程度;另一方面是农产品供给通过直接和间接两
条途径影响物价,而能源、运输、原材料等供给则主要是间接影响物价
从以上几个周期影响物价水平上涨的供求因素分析,最终需求、主
要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变动及农产品供给变化与物价变动之间存在密
切关系,最终需求和由粮食产量下降引起的农产品市场供给不足,从而
引致食品价格的加速上升是造成物价周期波动上台阶的重要原因。从社
会总供求差率来看,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差率在5 %以上就需引起注意
,要重视供求差的滞后作用和累积效果。
2.成本因素:在需求膨胀的条件下,成本增加能够转化为价
成本因素影响价格上涨的过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
劳动成本上升对物价的影响;二是投入品价格,即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带
动下游产品价格上涨。
劳动成本增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表现为工资成本上升超过了劳动生
产率的增长。从表2可以看到,我国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率在1984、
1986、1990、1993、1994年都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其中,尤以1984年和
1994年的超幅为高,1984年超幅达到11%,1994年则达到14%。1988年
虽然工资增长未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1986─1988年三年累计超出
了6%。由于收入增长具有刚性特征,同时, 降低其它成本并不能完全
取决于企业的意愿,这样,企业只能通过产品提价将成本上升的影响转
移出去,在有需求支持的情况下,企业也能够较容易实现这种转移。
企业的劳动成本增加对于劳动者来说是收入的增加。在三次物价波
动的高峰年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也都达到高峰。一方面,收入的增加
为消费的增长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再加上1985、1988年储蓄增长回落
(1988年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造成了物价上涨高峰年份有效消费
需求膨胀的局面。1994年的收入增长是近十几年中最快的年份,但由于
居民储蓄余额增长42%,高出上年10个百分点,是8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
的年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消费需求膨胀的压力。
表二 80年代以来影响物价波动成本因素的比较(%)
年份
第一个周期 第二个周期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指标
职工货币平均3.5 17.9 17.9 15.8
9.8
19.7 10.8 10.6
工资增长率
劳动生产率增
5.51 6.91 19.5 8.2
10.2 20.9 14.8 5.1
长(注)
农副产品收购4.4
4.0
8.6 6.4
12.0 23.0 15.0 -2.6
价格上升
生产资料价格- - 10.4 4.87.8 13.7 18.9 4.4
上升
年份 第三个周期
1991
1992
1993
1994
指标
职工货币平均 9.3
15.9
24.3
33.8
工资增长率
劳动生产率增 24.6
21.2
23.9
19.9
长(注)
农副产品收购 -2.03.4
13.4
价格上升
生产资料价格 8.0 9.3
33.7
-3.8
上升
注:劳动生产率=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
通过对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变动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变动情况可以
看出投入品(原材料)价格变动对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生产资
料价格的变动包含了市场供求不平衡形成的价格上涨和由于价格结构调
整形成的价格上涨部分。1985、1988、1989、1993年是80年代以来我国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0%的年份,1985、1988、1994年则是在各
个物价波动周期中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涨幅度最高的年份。数量分析表
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零售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约滞后0.5年─1年,而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影响则在当期就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生产资料
价格上涨1个百分点,滞后影响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约0.32个百分点,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影响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约0.
67个百分点。1984、1985年由于投资膨胀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占推
动1985年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的25%;1987、1988年由于生产资料
价格上涨,对1988年零售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约占19%;1993、1994年生
产资料价格变动对零售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约占38%。这种影响反映了工
业品投入成本推动最终产品价格的程度。
3.货币因素:调控货币供应量能在短期改变社会有效需求,
而货币供应对物价的作用往往存在时滞。
任何推动物价上涨的需求都会表现为货币需求,从而物价上涨的原
因常常表现为相对于流通中的商品来说流通中的货币过多。
由于存在经济主体的收支时滞,现金货币流通量MO与物价上涨之间
存在时滞关系,这种时滞大约在1年左右。 而由于结构矛盾引起的货币
沉淀和经济生活货币化程度提高因素对物价的影响则时滞还要长。1983
年─1994年间出现的物价上涨高峰,除1988年因发生居民心理恐慌大量
提取银行存款抢购,导致居民储蓄大幅下降而造成现金货币流通量大幅
度增加外,1985、1994年(物价高峰年)的现金货币流通量增幅均低于
上年(见表3)。1988年的现金货币供应过大, 造成了尽管已经采取大
力压缩社会总需求的措施,但1989年物价总水平仍上涨17.8%的结果。
表三 80年代以来影响物价波动货币因素的比较 (%)
年 份 第一个周期第二个周期
1982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M0(现金货
21
50
25
2319
47
10
13
币流通量)
M1(狭义货
26
42
62820
22
620
币供应量)
M2(广义货
18
31
17
2921
21
18
28
币代应量)
年 份 第三个周期
1991 1992 1993 1994
M0(现金货 20
36
35
24
币流通量)
M1(狭义货 24
38
21
26.8
币供应量)
M2(广义货 27
31
24
34.4
币代应量)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过多,必然加剧现时通货膨胀压力。除1984
年第4季度,由于政策失误导致突击放贷造成1985年M1 的增幅因上年基
数过大影响当年涨幅有所回落外,1988、1994年M1的增幅均高于上年增
幅,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1988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幅低于上年,反映了居民心理不稳,
资金向流动性强的准货币M1转移的行为。1994年M2的增长幅度成为80年
代以来的增幅之最,这一方面表明供给结构相对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
时滞所形成的货币沉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居民货币资产增长较
快的现状。尽管1994年的狭义货币控制较好,但1991年以来的信用扩张
加大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潜在危险,并通过货币因素累积起来。
从上述对供求因素、成本因素、货币因素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
出80年代以来三次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80年代中期(1985年)的通货
膨胀,主要起因于投资、消费的双重膨胀以及高货币投放的滞后效应,
其变化轨迹显示出生产资料价格和消费资料价格的全面上涨;80年代未
(1988年)的通货膨胀,则主要起因于以居民抢购为导火线的消费膨胀
及由此所产生的现金货币高投放,其变动轨迹表现为消费品价格的大幅
度上涨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中度上涨;90年代发生的这次通货膨胀(1994
年),是在货币持续高投放和投资持续膨胀的条件下,由结构性供给不
足矛盾的激化及价格结构调整步子过大、个人收入增长过快引发的,其
价格变动的轨迹表现为生产资料价格高幅增长后的回落和消费品价格的
急剧上升。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三次通货膨胀的过程中,都包含着结构
性通货膨胀的因素,而且结构性因素对物价总水平上涨的推动作用反映
得一次比一次强烈。
二、宏观调控的经验和教训
1.经验:供给结构的调整慢于需求结构,使供给不可能在短期
内较多地增加,因此,控制需求增长显得更为重要。
1985年上半年物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后,下半年中央开始采取紧缩
措施,根据不同的固定资产贷款类别,贷款利率上调0.7—3.18 个百分
点,并控制固定资产货款规模。1986年国家银行贷款增长速度从上年的
34%下降5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产贷款增长43%,增幅回落50%。 受
紧缩银根的影响,198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上年的39%回落20个百分
点,其中国有投资回落24个百分点;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速下降2.1个
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再加上粮食增产,农
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提高1.5个百分点, 使上年零售物价总水平涨幅从8.8
%回落到了6%。
1988年物价总水平的急剧上升,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和社会环
境的不稳定因素,对此,从1988年下半年,中央开始下大决心对国民经
济进行全面治理整顿。1988年国家银行固定资产贷款比上年减少6.8 %
,1989年进一步减少7%,全社会回定资产投资控制严格, 增长幅度从
上年的24%回落到-8%,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回落近9 个百分点
,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从27.8%回落到8.25%,粮食产量从上年的负
增长转为增长3.4%,农业供给增幅提高,供求关系明显改善, 但由于
88年货币供应过高的滞后影响,1989年物价涨幅仍滞留高位,仅比上年
回落0.7个百分点。1990年由于上年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收缩较大, 社
会总需求萎缩,(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仅8%, 消费品零售额增幅
滑至2%)零售物价上涨水平降至2.1%,比上年回落15.7个百分点。
2. 教训:银根和最终需求的过度收缩以及收缩时间过长将以
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成为物价回落的代价。
始于1985年第四季度的银根紧缩由于采取了“一刀切”政策,使最
终需求收缩较大,结果导致1986年经济增长迅速下降,一季度工业总产
值增速下降到5%以下,不得不从第2季度开始松动银根,但1986年工业
增加值增速仍从18.2%回落到9.6%,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降低4.4个百分
点。但从总的来讲,由于放松银根比较及时,避免了经济增长的进一步
滑坡,保持了经济的中速运行。
1988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是在1989年第四季度物价下降到一位
数之内,工业生产出现负增长之后才放松了总量控制的。由于需求收缩
过大,放松的时机慢了一些,结果造成长期的市场疲软、大量的产成品
积压和经济的低速运行。1989年经济增长4.4%,1990年仅增长3.9%,
经济调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三、当前宏观调控应注意的问题
1992年下半年以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
盾,为了保持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国家在1994年采取了“软着陆”的
调控措施,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93年增长59%回落至28%,生产
资料价格水平回落37.5个百分点,现金货币流通量从上年增长35%下降
到24%,使1994年的经济发展仍保持了快速运行。但1994年职工货币平
均工资增长大幅度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准货币M1及广义货币M2供应
量过大的问题为1995年物价继续滞留高位提供了条件。
从目前经济运行的情况及上述分析得到的启示看,有以下四个问题
需要在调控时加以注意。
1.既要控制当前投资的过快增长势头, 又要防止导致经济增
长大幅度滑坡的过度调控。
今年一季度,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37.2%,
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大大高于宏观调控目标。但从
上述投资需求拉动物价上涨以及调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来看,投资
需求作用于零售物价水平的影响过程是投资膨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消费品价格上涨;投资膨胀→消费需求膨胀→消费品价格上涨两个路经
,从投资膨胀到拉动零售物价的上涨一般要滞后半年到1年。影响1995
年上半年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的投资因素还有1994年的滞后效应,而今
年上半年投资增长对物价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
。从投资需求对今年零售物价水平的影响来看,199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增幅已回落约31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年底已下降到-3.8%
,如果今年投资增长28%,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上升8%, 则由于投资需
求的增加影响今年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约3.5个百分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快速增长通常需要以扩大需求为条件,因
此,要使经济增长不出现大起大落,必须要有相应的有效需求来支持。
下表是1980年以来我国投资需求和消费品需求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从表中可以看到,1989年以前,消费品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均大
于投资需求增长的贡献度,但在进入90年代之后,上述情况发生了逆转
,投资需求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了消费品需求的贡献度,成
为国内需求中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见表四。
表四投资需求和消费品需求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
年份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899 1990
投资贡献度
33.1 35.3
44
41.1 38.4 30.9
-18.7 18.5
消费品消费
40.5 41.5
56
49.4 45.7 51.3
28.1 10.5
贡献度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投资贡献度
26.9 46.7 61.1 36.0
消费品消费
25.3 29.1 33.6 39.7
贡献度
注①投资需求贡献度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
额之比。它表示在国内生产总额增额中投资需求增长所占的份额。
②消费需求贡献度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额
之比。它表示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额中消费品需求增长所占的份额。
根据初步预测,1995年我国消费品需求将增长30%左右,基本保持
与去年大体相同的增长势头,出口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这样,投资需求
是否适度增长将成为影响今年经济能否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根据测算
,1995年投资需求的增长和经济增长、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之间有下列
数量关系。
表五 1995年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物价上涨关系的测算结果
方案一方案二 方案三(计划方案)
全社会固定 28% 20%6.7%(不包含外资
资产投资 引进)
经济增长11% 8.6%4.7%
影响零售物 3.5
2.5
2.0
价上涨
从表五可以看出,如果1995年的投资增长速度按照目前的投资增长
势头发展(方案一),有可能使经济运行继续趋紧,经济热度降不下来
,对稳定今明两年的物价不利。如果投资按计划方案确定的速度增长,
对控制物价上涨有利,但经济增长将有可能出现大的波动,难以实现“
软着陆”目标。而且,按计划要求,今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只增长
2.17%,要比上年回落32个百分点,调控力度之大,仅次于1989年,对
国有企业的发展及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都将非常不利。如果考虑1995年
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 则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和速度(方案2
)。但按此方案,也需要注意密切监测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动情况,以不
失时机地把握好投资的调控力度。
2.在防止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的同时, 充分利用税收手段调
控居民货币收入的过快增长。
近年来,由于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及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强,使人们产
生了一种与“货币幻觉”相反的“物价错觉”,这种错觉不利于控制工
资收入的过快增长。所谓货币幻觉,是指人们忽视货币收入的实际购买
力,而只注意货币名义价值的一种错觉。当人们陷入货币幻觉时,对货
币工资增加与减少的变化比较敏感,而对物价水平的变化相对迟钝。在
这种情况下,如果工资的增加与物价同步,尽管实际工资水平不变,人
们仍会感到满意。而物价错觉则与货币幻觉相反,即当物价水平上升时
,尽管工资提高快于物价上升,人们对收入的增长还感觉不太满意。由
于这种心理错觉的存在,职工对物价的上涨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补偿要求
,而经营者与职工的利益一致,再加上政策法规的束约不严,在经济发
展较快的时期,这种强烈的补偿愿望就往往会变为现实。这也是近两年
,特别是1994年我国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大幅度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
的一个原因。因此,控制职工工资过快增长,首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降
低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除了采取明码标价,限价等一系列物价管理的
措施表明政府抑制通货膨胀的决心外,也还需适当利用目前较多的外汇
储备进口一些国内缺口较大的商品增加供给,平抑物价,同时,还要将
“职工工资增长幅度应低于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制度化、法律化,对职
工工资增长率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定义进一步进行研究和界定,防止工
资物价的螺旋式上升。
由于目前国有企业效益并未好转,在个人收入分配中苦乐不均的现
象还很明显,因此,在调控居民货币收入过快增长时,还需充分利用税
收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目前居民金融资产所得占居民货币收入
比重正在稳步上升,可考虑在金融资产所得利息或红利超过一定数额后
,对利息和红利部分征收所得税,并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代为扣缴。
3.继续坚持从紧的货币供应政策, 以减少今年控制物价上涨
的难度和防止对明年物价水平上涨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根据其产生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根治
办法。但控制货币供应量,可以对由于各种起因而产生的通货膨胀起到
釜底抽薪的作用。没有货币供应的支持,供求结构失衡导致的价格上涨
压力将不可能全部释放,包括价格结构调整和工资成本增加所形成的成
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将受到制约,过度的最终需求冲动也不能变为有货币
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因此,货币供应是控制通货膨胀的关键“闸门”
但今年第一季度,在去年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分别高
速增长26.8%和34.4%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速增长至27.9%和35.9%
,即使考虑物价因素的变化,M2的增长率也高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
长速度近5个百分点,超出了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的水平。
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反映了当前社会需求对货币供应仍存在强
烈需求,无疑将对今年的物价调控增加难度,并会对明年的物价形势产
生不良影响。为此,必须坚持从紧的货币供应政策,并要防止广义货币
供应向货币流动性较强的准货币M1转移。中央银行除应及时回收对金融
机构的贷款外,还可考虑再适当提高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对
国家银行以外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按照确定的贷款规
模进行严格检查和监督,防止社会信用总量的进一步扩张。
4.各级政府都应从全局出发, 尽可能在今年不再出台新的调
价措施,减轻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
经过十几年的价格改革,目前我国90%以上的生活资料和80%以上
的生产资料价格都已放开由市场形成。但目前由国家管理的价格,也还
有一些需要进行调整。因此,在今年第一季度,尽管控制通货膨胀的任
务很重,仍有一些省、市调整了价格,对一季度物价总水平上涨造成了
直接影响。从目前社会总需求增加和货币供应增长的情况看,要达到全
年物价控制目标任务仍很艰巨, 而且, 去今两年调价的经济大环境与
1990、1991年调价不到位的情况明显不同,出台新的调价措施,不仅调
价部分能够迅速到位,而且在到位过程中会掺进许多流通环节中的非调
价因素,造成调价的“超位”,对物价总水平上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使宏观调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建议今年尽可能不再出台新的
调价措施,同时,减少商品的流通环节,降低过高的流通利润,使生产
者和消费者真正受益。(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标签:物价水平论文;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货币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