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认识_幼儿园论文

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认识_幼儿园论文

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活动论文,幼儿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含义

教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教育性,都应该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增强教育意识,充分挖掘幼儿园教育资源,使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成为教育活动、教育手段,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三大块。

教学活动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教育大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活动,常常以班级集体上课或小组活动为形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爱、最主动的活动,也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有动作、有活动、有玩具、有材料,深深吸引着幼儿,在游戏中,幼儿主动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知识经验。

幼儿年龄小,生活知识匮乏,独立生活能力差。因此,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细心照顾好幼儿的起居饮食,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的基本知识和简单技能,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构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二、教育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

教育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幼儿共同活动的过程,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以教育活动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为中介相互作用。教师、幼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系统。在这个活动系统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时不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幼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因此,教育活动过程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之中。组织教育活动,要紧紧围绕教育目标,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富有时代气息和特征的、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以不断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

教育活动方式是为了完成教育目标,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或手段,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课程的改革促进了教育方法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教育方法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各种教育方法是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活动目标,促进幼儿发展的。因此,教师只有以教育目标为导向,合理地、恰当地、科学地选择和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使之有机结合,互相补充,才能使教育活动取得最佳效果。

幼儿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幼儿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对各种教育信息的接受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再现,而是通过教育信息的刺激在大脑皮层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并作出与之相适应的反映,把教育信息内化为心理需要。因此,教师要遵循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刺激,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不仅要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还要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过程,观察、引导、启发和鼓励幼儿积极主动活动,从幼儿在活动过程的行为表现中捕捉幼儿的心理动态,获得教育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活动,使之更加符合教育目标,符合幼儿的发展实际。

通过对教育活动各要素的分析,不难看出教育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组织实施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教育目标的导向作用,合理科学地协调教育活动各要素,使之在同一教育活动过程中合作、协调、同步、互补,形成整体,减少内耗,使教育活动过程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教育活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教育活动是以环境为支撑的

1.环境与幼儿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各种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思维、想象、需要、情感等都是外部环境的反映。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幼儿呱呱坠地后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各种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作用幼儿,也正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幼儿认识了世界,获得了发展。

教育是特殊的社会环境,如果说社会环境的某些因素对幼儿的发展是一种自发的、偶然的、无计划的影响,那么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幼儿心理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它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外部动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2.创设优良的环境。

创设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环境。

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幼儿的身心发展又制约着教育。教育只有适应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时,其作用才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创设教育活动环境,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认真分析评估幼儿的发展状况,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使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精心设计高于幼儿原有水平,但又是经过教师指导和幼儿主观努力后能够达到要求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身心水平由现有区域向最近发展区域发展。也只有这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环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产生活动的愿望,主动参与活动,从而获得身心发展。

创设有利于幼儿尝试探索的环境。

教师要以教育目标为导向,增强教育信息刺激,为幼儿提供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可塑能变、无毒无害的各种活动材料,创设有利于幼儿尝试探索的问题情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幼儿开展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究活动,并鼓励幼儿积极尝试和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创设有利于良好个性形成的环境。

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心理需要,提供和创设有利于幼儿个性发展的环境。如开展活动区教育和兴趣小组活动,为幼儿个性发展创设环境。在各种活动区里,幼儿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自由地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材料,自主进行操作活动,这样便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个体意愿。在组织教育活动方式上,把集体教育和分组教育、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加强分组教学和个别教育,使教育环境更好地适应幼儿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四、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

幼儿是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主体,任何外在教育环境都必须通过幼儿主体的努力,才能实现教育环境功能的转化,最终落实到促进幼儿发展上。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把幼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变思考教师如何教为思考幼儿如何学,从研究幼儿入手,引导幼儿发展。

1.调动幼儿的感知。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操作活动内化而建构的,幼儿的学习是在活动中产生和进行的,直接的感知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基本途径。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解放幼儿的头脑,解放幼儿的双手,解放幼儿的嘴,解放幼儿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在看看、听听、闻闻、讲讲、做做的各种感知活动中,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发现问题,思考办法,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2.增强教育活动的游戏性。

“小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此要顺应幼儿心理发展需要,增强教育活动的游戏性,激发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轻松愉快。

3.引导幼儿主动发展。

主动性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主动性强的幼儿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对环境作出积极的反应,主动参加各种感知活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以幼儿为主体,积极引导幼儿的主动活动,使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将教育环境内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包办代替不仅使幼儿失去了操作练习的机会,发展的机会,而且会养成幼儿依赖、懒惰、不动脑筋等不良的心理品质。

标签:;  ;  ;  

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认识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