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理论内涵论文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理论内涵论文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理论内涵*

刘 旋, 周其明

(安徽建筑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实现价值趋同。作为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状况历来受社会所关注。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是当下思政课发展的重要时代任务,明确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内涵是提升亲和力的基础和关键。思政课亲和力的本质就是要实现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其中,理论认同是基础,价值认同是关键,实践认同是根本归宿。

关键词: 思政课; 亲和力; 理论认同; 价值认同; 实践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青少年教育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合格青少年素养培养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思想的引导和培养,在新时期更是高度关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并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给予很高期望。思政课体系的结构框架逐步形成,在过去十多年的不断探索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然而,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思政课仍有许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仍要在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上下工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

对患者PCI术前及术后1个月与3个月和1年的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Fib(纤维蛋白原)和INR(国际化标准比值)与PT(凝血酶原时间)以及TT(凝血酶时间)等六项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再发心梗、支架内血栓和缺血性脑卒中与再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治疗以及再次药物支架置入治疗等)以及出血事件(鼻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以及皮下淤血与血尿等)进行记录。

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表明,加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是当前思政课教学、青少年成长之需求。只有建设好思政课的亲和力工程,才有可能让学生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才有可能使思政课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入行。而明确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内涵,才能准确地找到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有效途径。

一、 思政课亲和力的核心是“和”

“亲和力”原属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特指一种原子或分子与另一种原子或分子间的关联属性,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领域,强调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愿意接近、相互趋同的特性。思政课亲和力专指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的在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接近、趋同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特征。可见,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上的差别与不同是构建思政课亲和力的前提条件,这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历史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35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促成不同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理论认知,造成价值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想与文化样态。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要让多元多样的价值认知能够和谐共生,使之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一致。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并且也日益政治化、意识形态化、阶级化。在中国,多种理论思潮并存共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诸子百家思想争鸣交锋的状况,并且在封建统治秩序中,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曾被封建统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发挥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公民教育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公民教育发源于古希腊城邦政治体制,并经中世纪神权统治的黑暗时期到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不断复苏、演化成如今体系成熟、思想丰富的理论形态。总体来看,西方的公民教育首先还是一个政治概念。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公民教育的外延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对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3]。一种是以宣扬个体自由、权力的自由主义思想,该思想发端于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在内的近代初期的一系列社会运动当中。其理论形态包括近代初期英国洛克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当代以美国学者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等。另一种则是以宣扬个体的义务、忠诚、美德为核心的共和主义思想,该思想发端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践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共和主义思想,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转向强调政府的公平、正义以及公民的普遍政治参与等为核心观念的现代共和主义思想。然而,无论强调何种价值观念、采取怎样的理论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要实现其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统一。一方面,通过价值观的趋同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文化、道德素养的提升来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第二,思政课亲和力内在蕴含着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包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深层的是它蕴含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价值旨归。正是这种价值导向,使它散发出迷人的理论光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导向就在于它始终把人和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在西方思想史上并不缺乏人的学说,其中包含着两种截然对立的思想倾向和理论品质的人性学说。其一是自然人性论。该学说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素朴的自然哲学观点。由于该时期混沌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性往往被等同于自然性,人的感觉、欲望和思想也都被归结为自然本性。这种人性学说深深影响到近代初期的自然法学说。自我保存、自私自利、趋利避害被视为人的自然本性保存起来,成为构建其它各种社会政治学说的基础。其二是理性人性论。该学说看到了自然人性论的不足,强调人的本性不在于自然性、动物性,而是理性。该学说也源于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都强调感性世界之上的理性世界。该学说深刻影响到近代初期的一大批思想家,酝酿并推动以宣扬人类理性为口号的启蒙运动。此外,还存在着德性人性论。该学说将德性视作人的本性,强调要控制甚至抑制感性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与理性人性论存有共通之处。除此之外,神性人性学说在西方中世纪也广为流传。神性决定人性、用神性代替人性。该学说在近代初期遭受到自然人性论和理性人性论的批判和否定。诸种人性学说都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但是都带有片面性、狭隘性。它们都不能将人作为现实的、从事感性实践活动的人来看待,因此就形成了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人性观。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学说坚持用实践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把握人的本质,并将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着人文关怀,具有鲜明的价值判断。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局限性,并将其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批判结合起来。资本将劳动作为实现自我增殖的手段,导致人及其价值的工具化,这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固有局限。马克思主义理论站在劳动者阶级立场上,为实现劳动者的自我解放提供现实路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特的价值追求。在当下的中国,思政课需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立场,并以此为基础,实现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认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魅力,这种魅力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当中,更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当中。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全面准确地传达出来,所以,教育者必须具备“彻底”的理论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10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理论上的“彻底”性体现在对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把握当中。这个“理论”包含马克思主义生成与流变的逻辑脉络,对于当下中国来说,就是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同时,需要认识到理论的彻底性一方面来自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更来自于对社会历史事件的准确把握。这个“实践”既是指马克思主义生成与流变的时代境遇,对于当下中国来说,就是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时,这个实践也必然指向新时期青年正面对的生活实际。深刻把握理论与实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学会用新的社会实践来激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使之成为洞穿实践问题的主导话语。这就要求我们在面临实践问题时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将青少年关注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马克思的事业观结合起来,将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结合起来,将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学说结合起来,等等。同时,深刻把握理论与实践,更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来应对新时代的诸种风险与挑战。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深刻影响到青年一代的理论认知,特别在全球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很难避免一些不怀好意的西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话语刻意歪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实践,对青年的理论认知产生不良影响。新时代、新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传道者首先要保有理论定力,不可随波逐流。这个“定力”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魅力就在于它的实践观点。藉此,它批判并超越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中坚持了唯物主义,并透视了资本的矛盾和固有局限,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下,我们仍然需要时刻保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与历史循环论、历史终结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的社会历史观相抗衡。

二、 思政课亲和力的本质是认同

思政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历来受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度重视。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表以来,众多专家学者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作了专门论述,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内涵、重要意义和方法路径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观点。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有整体与要素、结果与过程、外在与内在之分。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从主体维度、系统论维度和过程论维度等多维度进行分析[4-10]。当然,有更多专家学者从教学过程的具体要素如教学内容、教材、教师、话语风格、教学考核等分析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11-19]。诸多理论观点从多重维度、多重视角透视了思政课亲和力的基本要点,其中都蕴含着对思政课亲和力基本内涵的理论指认,即构建和培养对思政课理论观点、方法的认同。思政课教育要达到对学生的影响力、感召力和感染力,其基本要义必然包含对思政课在理论、价值和实践方面的认同。

作为构建思政课亲和力的关键环节,实现价值认同首先需明确思政工作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这个“人”自然不是脱离现实社会实践的理论抽象,而是时刻参与到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实践的劳动者。思政课需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立场和阶级观点,在当下中国,就是要明确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群众观点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摆明这样的立场和观点,理论灌输是必要的,但是必须做到说理透彻、有理有据。需要明确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在联系,需要在过去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梳理清楚这种观点和立场的形成逻辑,更需要明确它与当下中国社会治理中各种问题和挑战间的内在关联。这样才有可能使之不被误解为一种政治口号或意识形态话语,具备价值认同的基础。其次,思政课还要密切关注当下青少年的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把握新时代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是达成价值认同的关键步骤。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更是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依赖于青少年阶段价值观教育的科学合理引导。当前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背景下价值多元化给青少年价值观培养带来诸多现实挑战。西方消费主义、个体主义影响下容易形成重物质享受而轻精神追求、重个人私利而轻社会贡献的价值倾向。网络社会、信息主义影响容易造成重碎片化阅读而轻深度学习、重信息传播而轻理论探索的学习态度,使当代青少年更易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对此,思政课教育需积极应对,担负起形势的解读者与思想的引领者,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填补青少年头脑中的价值空位,带着鲜明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倾向摆事实、讲道理,疏解思想中存在的疑惑,在多元价值取向中做到立场明确、姿态正确。

第三,思政课亲和力的效应是达成实践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实践认同。在思想上保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致性,最终要达到行动上的自觉。简言之,思政课的实践后果就是要让当代青少年能够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辩证的、革命的理论,它总是坚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历史。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与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在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是用来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同样能够为识见社会发展的实质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对于当代青少年而言,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作为指引,就极有可能陷入孤立、静止、片面的历史观。当今时代,社会上仍然流行着一种历史终结论,将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制度的最终形态来理解。作为理论支撑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由技术合理性而来的制度合理性;其二是由所谓民主制度而来的制度合理性。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的急速发展,使西方社会制度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合理性。科学技术的这种意识形态力量在韦伯、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思想家的理论中有充分论述。其二,以弗朗西斯·福山等为代表,认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获得“优越意识”。民主制度佐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这两种思想倾向均未能识见资本主义制度的真正实质。技术合理性离开了资本的逻辑恐怕很难发挥资本主义技术的创造功能。民主社会制度离开了资本恐怕也难以发挥人的主体创造功能。要识破这些话语的意识形态本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来识破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真正实质。

作为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思政课的核心功能就是要在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价值趋同。当今时代,各种思想体系、价值观念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交锋、冲突甚至对抗不再只是宏大的政治叙事或意识形态话语,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日常化弥散到日常生活的各领域。与之相伴随的是,它也开启了相互之间的理解、认同与交融的多种可能性。社会心理、大众文化乃至理论思潮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和”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在全球化的时代,物质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精神文化的交往与融合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人类思想发展的理论结晶,在批判、吸收优秀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存在也并不以简单否定其它理论为目的,而总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在不断发展着的实践当中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因此,思政课也必须首先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导向,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帮助学生辨析理论、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在理论多元化、价值多样化的今天,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提供的宏大历史眼光来明辨是非曲直、用马克思主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导向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实现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让我不仅收获了快乐,还深刻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我为我们的团队感到自豪,也为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点赞!(指导老师:徐露)

第一,思政课亲和力必须以实现理论认同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由其开创者在批判错误的理论观点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并由其继承者在具体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10但是具有科学性、真理性的彻底理论也不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头脑当中,并转化成为自觉的理论认知。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就是要将科学性、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为一种理论自觉和理论直觉,实现理论认同。当前,思政课教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及其中国化的系列成果进教材、进课堂,但是让这些理论观点达到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尚不够明显,其中的重要原因首先就在于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认同。所谓理论认同,简言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实现理论认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关切到教育者能否明道、信道的问题,关切到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并使用得当的问题,也关切到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认知心理等问题。对于这些具体问题,诸多专家学者都做过理论聚焦,提出许多有益的观点。

此外,本文还采用滞后一期的现金冗余作为工具变量,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的M2-M4。为了确保工具变量有效,一方面检验Kleibergen-Paap rk LM 统计量,发现其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不可识别的原假设;另一方面检验Hansen-J 统计量,发现其均不能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过度识别的原假设。结果表明,此工具变量有效。与表4对比,发现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所得到的主要预测变量其系数、显著性水平与之前基本保持一致,结果稳健。

发展长江经济带须坚持全流域“一盘棋”的思路,把握好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的关系。正在建设中的杭温铁路为温州与上海的进一步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目前,温州已着手在产业对接、科技合作、人才交流以及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方面谋划具体项目与上海对接。而为避免与其他港口形成“同质化”竞争,浙江海港集团也在最新的全省港口发展规划中,将温州港的功能定位调整为区域性大宗散货中转港、产业配套港、集装箱辅枢纽港,以及参与“一带一路”、对台贸易运输的重要港口。“只有把自身发展放到全省港口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共赢发展。”温州港集团董事长汤宝林表示,谋求一体化发展,必须找准自己错位发展的重点方向。

思政课以理论、价值的认同最终引导青少年积极进取、明辨是非、健康向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青少年能够在行动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从而在实践中认同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和历史任务,正确认识当代青少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成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复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内涵发展

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思政课是当今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明确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内涵是提升亲和力的基础和关键。

思政课亲和力的核心是“和”,要加强思政课的内容创新,立足中国实践,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吸收优秀思想文化,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在实践当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思政课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导向,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析理论、把我显示,用马克思主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导向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利用真理的魅力激发人们对真理追求的动力,以实现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思政课亲和力的本质就是要实现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其中,理论认同是基础,价值认同是关键,实践认同是根本归宿。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保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在面临实践问题时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思政课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青少年的日常行为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思政课教育要让青少年们充分意识到个人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间的内在关系,勇于做“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将个人的远大理想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增长本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3.

[4] 白显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把握的几重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7(4):17-22.

[5] 张青.亲和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7(9):80-84.

[6] 彭冰冰.真理·真情·真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三重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126-129.

[7] 项久雨,石海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效应生成的三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8(4):66-71,86.

[8] 王会民.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四重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86-90.

[9] 郭秀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科学”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6):27-29.

[10] 柳礼泉,杨葵,汤素娥.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效课堂的建构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86-90.

[11] 庞桂甲.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J].思想教育研究,2017(5):15-18.

[12] 温海霞,燕连福.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生成及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7(9):8-12.

[13] 罗会德.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7(10):68-72.

[14] 刘川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8(2):1-6.

[15] 冯文艳,戴艳军.弹幕语言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亲和力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8(2):97-101.

[16] 王淑荣,王英洁.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性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130-132.

[17] 周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07-110.

[18] 马忠.以话语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深层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136-140.

[19] 金炜康.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生成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2):105-10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9.03.0015

收稿日期: 2019-03-02

作者简介: 刘 旋(1983-),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安徽建筑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2018djxm007)

(责任编辑文 格)

标签:;  ;  ;  ;  ;  ;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理论内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