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散文语言的风格美(论文文献综述)
刘广利[1](2021)在《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精神,考察了东北地区散文的发展历程,对东北文化“场域”与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关系作了揭示,并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进行了研究。东北散文的生发演变有迹可循:1919至1931年是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期;随后,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产生的、伪满时期的沦陷区散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东北作家群散文和东北光复后散文则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东北现代散文的面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作品为东北文坛增添了风景;新时期以来散文观念的更新又带来东北散文创作面貌的变化。本文在对以上各阶段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考察的同时,阐述了东北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和东北民族文化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和被殖民的历史遭遇,当代体制文化,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理论倡导和栏目设置等文化“场域”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带来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从乡土书写的多向性、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生态关怀、民族情怀等角度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思想艺术面貌进行了分析,包括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乡土体验的个性化和纵深化,知识分子散文对自我主体性的寻求和独特的精神品位,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民族文化情结的倾心抒写等。还分别从作家对东北风物习俗的书写和作品中的“生活美学”气息、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意识、重建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寻求等方面,对迟子建、王充闾、胡冬林、鲍尔吉·原野、格致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外,本文对东北散文创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创作多元化趋势将长期保持,艺术手法的探索将影响创作的面貌,过分强调思想、概念而忽视散文的文学性和美感的状况将得到改变,不迎合、不造作、真实率性地表达自我、抒写性情的写作姿态将普遍形成。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文化创造意识相对薄弱给散文创作与传播带来消极影响,作家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于优化等。
岳亚莉[2](2021)在《新世纪散文诗新质的建构 ——以“我们”散文诗群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散文诗作为一种发端自国外的文体,因其灵动跳跃的形式和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使人类灵魂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得到充分彰显。一大批从事散文诗的创作者经过不懈的努力,将散文诗的文学价值提升到新高度,其中取得成就令人瞩目的当属“我们”散文诗群。他们通过创作实践使得散文诗克服重重发展困境,实现了新发展,并且在创作理念和作品内质方面实现了新质的建构。笔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我们”散文诗群及其作品进行探究,分析散文诗在面临文坛冷暴力的境遇下,“我们”散文诗群所实现的新突破。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分析了当下对于散文诗以及“我们”散文诗群的研究成果,阐述本文的选题和原因。第一章从背景谈起,分析了“我们”散文诗群的出场。彼时散文诗进入新世纪以后依然处在一个“边缘化”的位置,具体体现在散文诗的文体归属始终受到争议且不被文学史所认同。从创作角度来说,散文诗美学也处在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不仅创作的作品难觅精品,对于散文诗的文学评论也是寥寥。在这种境遇下,“我们”散文诗群凭借新质的建构实现了突围。在创作内核上汲取了周庆荣的《我们》,并将“我们”作为一种态度。通过与“他们”诗派对比,可以梳理出“我们”散文诗群的群体概念。第二章讨论了“我们”散文诗群在理论新质方面做出的贡献之一“大诗歌”创作理念。这部分在系统梳理了“大诗歌”的提出历史之后,阐述“大诗歌”在散文诗文体确认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分析“大诗歌”的“大情怀”和“大视野”两个具体内涵。“大诗歌”在创作方面的应用体现为长篇散文诗的写作和散文诗跨文体的尝试。第三章论述了“我们”散文诗群在诗歌理论方面贡献之二在于提出意义化写作。这部分首先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了“意义化写作”提出的时代原因,其次从“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审美意识”三个方面阐述了“意义化写作”的内涵,最后以“我们”散文诗群的代表诗人周庆荣为例,分析了他的作品在“意义化写作”的指导下所呈现出的特点。第四章分析了“我们”散文诗群在创作内容上带来的新质——灵魂话语的建构。灵魂和身体存在的矛盾导致特定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的“灵语失踪”现象。这种现象的极端发育导致诗坛上催生出“下半身写作”的极端特例。这给诗坛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病:如内容低俗化、语言浅白化和审美媚俗化。因此诗人们意图通过建构灵魂话语来革除这些弊病,灵魂话语在建构的过程中发展出以下内涵:以身体意象为基础、以思索存在为主题、以神性描绘为修饰和以关怀人类为至境。最后一节通过分析灵焚的创作进一步阐释“我们”散文诗群所建构的灵魂话语在作品中的体现。结语部分总结概括了“我们”散文诗群实现的成就和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我们”散文诗群作为一个处于生长期的散文诗创作团体未来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期待“我们”散文诗群,也期待中国散文诗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孙景鹏[3](2020)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叙述”是语言艺术掌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是专门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问题的一门尚未成形、有待建构的学问。本文的写作初衷就是试图建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为此,笔者在通读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作品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叙述学、文体学、阐释学等研究方法,围绕“谁在叙述、怎么叙述”的基本问题,从现代散文叙述艺术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叙述主体”“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叙述方式”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努力把文本细读、叙述分析和理论阐释较好地结合起来,着重辨析和概括现代散文叙述的特点和特长,从中总结和建构出初步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散文叙述学首先要解决“谁在叙述”的问题。“叙述主体”主要探讨散文作者、叙述者与叙述主体的复杂关系、组合形态和叙述功能。中国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大致有作者、叙述者以及作者与叙述者合体三种常见的形态,相应形成自叙、分叙、合叙三种叙述模式,叙述主体意识也有理性、感性和潜意识层面诸因素的错综交融。散文叙述学还要着重解决“怎么叙述”的问题,包含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等主要问题。“叙述角度”探讨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叙述聚焦三个问题,着重辨析散文叙述的观察方式与思维特点;现代散文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内聚焦的叙述为主,也善用其他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叙述形态”涉及叙述结构、叙述顺序和叙述节奏,着重解决散文谋篇布局、组合有序的章法问题。“叙述语言”探讨现代汉语与散文变革的相互关系,辨析现代汉语散文现代性、民族性和个人性的话语特色,以及闲话体、对话体、独语体、训导体等主要语体的叙述特点。“叙述方式”则探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具体表达方式的组合交融关系,以及记叙类、抒情类、议论类三类散文的叙述特色。从叙述学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现代散文展开具体研究,不仅能发现散文研究的一系列新问题,而且能开拓散文研究的新景观,推进散文研究的细化、深化和学理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滕鑫[4](2020)在《高中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散文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占比较大,高中散文教学是高中生提升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与价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就包含“审美鉴赏与创造”,高中阶段是塑造学生审美情趣与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本文将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更好地在散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审美思维,挖掘学生的审美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论文首先概述高中散文教学相关情况,分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散文选文及教学,以山东省高一现行的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下册教材和部分学校高二、高三年级使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然后分析高中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主要阐释运用高中散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可行性。其次,进行高中散文教学及审美教育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通过对所任教高中的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与调查问卷,将高中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教师方面的问题为:现当代散文文本解读流于形式,文本细读深度不够;高中语文古代散文教学重“言”轻“文”,缺少审美教育;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功利化强;教师自身审美知识与能力欠缺;高中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整合度不深。高中学生方面的问题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高中生的审美能力现状;学生对散文学习兴趣缺失,散文审美趣味低;学生阅读散文作品较少。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重点探究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策略。针对存在的问题,论文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散文教学入手,寻找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策略。主要以两个大方面作为切入点:提升散文审美意识和课堂教学中散文的审美能力培养方式。提升散文审美意识的方法主要有:加深教师对散文理论的深层理解,提高教师审美修养;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期待。课堂教学中散文的审美能力培养方式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进行散文诵读教学,体味散文的音乐美;重视散文文本细读,推敲感悟文本情感美;创设散文审美情境,欣赏散文的画面美;强化整体意识,体悟散文的文化美;最后,鼓励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论文的最后部分,结合教学实践,举出了在高中散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实践案例。
张鑫[5](2020)在《张爱玲散文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热潮再度兴起并且方兴未艾。但相比较学界对其生平与小说的高度关注而言,其散文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对其散文多样性的关注与研究不多。张爱玲散文显然具有多样性特质,比如其取材就呈现出多样特色——有谈个人生活的,有谈亲戚朋友的,有谈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的,有谈读书的,有谈文化的,可以说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谈。再比如其散文文体也呈现出随笔、评论、序跋、读后感、语录、自传等多样性。但对于张爱玲散文的这些多样性尚缺少系统的研究与总结。本文以张爱玲散文的多样性为关注对象,研究其散文多样性在题材、文体、互文和审美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并对这些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本文在深入研读张爱玲作品和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将其散文题材的多样性归纳为女性生活题材、都市生活题材、个人生活题材、艺术品鉴题材、表演艺术题材和文化批评题材;将其散文文体的多样性分归纳为自叙传、随笔、语录、序跋、文论与艺论、书评、文化小品、游记、影评以及插图传记;将散文互文的多样性分为散文与小说的情节互文、散文与小说的主题互文、文论散文之间的互文、自传散文之间的互文、散文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互文、散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文及散文与外国文化的互文。同时论文还将通过分析张爱玲的身世、教育环境、创作环境、文化市场消费环境等诸多因素,探寻其散文多样性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和因素。据此论文还将更进一步探讨张爱玲散文多样所形成的审美品格及其意义。
杨莹[6](2019)在《《我与地坛》维译解析之散文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他以自身经历作为写作素材,感悟生与死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文章多处体现作者执着的探索精神和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提倡培养学会勤思考、多思考的意识,在思想上进行一次转变,来一场思想上的剧烈碰撞。《我与地坛》之于散文,就如麻雀与鸟一般,体型虽小,五脏俱全,《我与地坛》是一部极具散文特点的经典作品。本文以《我与地坛》维语译本为基础,采用先甲后乙、由甲及乙的研究步骤,透过以小见大的视角,对《我与地坛》维译本进行分析,而后根据译本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散文翻译的对策,并依据译本归纳出散文这一体裁的翻译特点。全文共有五章。前言介绍研究目的、现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是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入手对维译本进行宏观分析;第二章是通过词汇、句子、修辞层面的相关实例对译本进行评析;第三章是整理出译本存在的内容失缺、用词失当、情递失足和表述失恰问题,探寻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给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第四章是根据《我与地坛》原作特征,结合上文总结散文翻译特点;第五章是讨论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翻译启示;结语是本文观点与得失的总结。本文认为,《我与地坛》及散文翻译应把握语言朴实、意境一致、情感移植和精神同在等特点,注重语言风格再现、意象完足传递、意境切实重构、哲思理念表达、语句情韵再现,以求得在忠实基础上更为贴合译入语的表达,实现原作译作读者同感之追求。
徐建芬[7](2018)在《初中现当代散文审美性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散文是文学家族中一种美感充盈的文体。欣赏散文的美,是自我心灵得到美感熏陶的过程,更是自己的审美修养得到提高的过程。但是纵观现实,在初中散文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散文中美感的把握是不全面的,不能获得周密的散文审美能力。教师对散文的审美性教学也是单调的,未能很好地将散文中诸多美感进行立体呈现,致使学生对散文阅读的质量得不到突破,散文的创作能力也没有提高。为了改变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并阅读相关的散文美学着作,思考了散文审美性教学的详细过程。在散文的审美性教学中,笔者侧重审美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品鉴其中的美,从而让教师深入解读散文的美,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散文之美的内化体验。本论文总计四个章节,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起和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综述。第一章是初中现当代散文阐述,对散文的定义、文体特点和现当代散文的类型进行了理论阐述。第二章研究了初中现当代散文审美性教学的要求和意义,分析了审美性教学对于学生带来的多重审美能力的变革。第三章为初中现当代散文审美性教学的现状调查和分析,从教师和学生层面分析。第四章为初中现当代散文审美性教学实践策略,从培养审美态度到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再到审美体验的深化和鼓励审美评价的策略,最后到审美创造的启迪,层层深入,带给学生深刻的审美过程。初中现当代散文审美性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散文阅读审美能力是有帮助的,同时,对于改变教师散文审美性教学的观念和行为,也会带来促进的作用。
童兆升[8](2016)在《散文英译与鉴赏的理论指导模式研究——从刘宓庆的翻译审美理论看《故都的秋》三个英译版本》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翻译美学家刘宓庆的翻译审美理论,选用《故都的秋》的三篇译文为研究个案,从语言结构层、超文本语言美以及风格美三个层面对这三篇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再现原文美学特质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目前,散文英译研究依然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刘宓庆的审美理论能比较全面深入地检验译文的质量,为散文的英译与鉴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指导模式。
姚苏平[9](2014)在《变革与新生:中国现代散文发生期研究》文中提出处于新旧转折中的现代散文发生期,体现了特定时代的文化精神的艰难选择,折射了戊戌—五四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镜像。通过载体和传播方式的改变、理论的论争、散文美学资源的再选择、主体的彰显和散文语言的技术性实践等多重路径的探索,实现了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复杂转换。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阐释了“散文”、“传统散文”、“现代散文”、“发生期”等重要概念的理论涵义,分析了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基本历史格局和研究现状。第一章,从现代传媒兴起与现代散文新生相结合的角度,考察现代散文孕育的独立“空间”。中国社会形态历经晚清末年、辛亥革命、五四初期的变迁,随着报刊的兴起、公共舆论空间的开启,传统散文的“阐教翼道”的范式被解构,现代散文正是借时代话语和传媒载体获得新生的独立空间。正统散文的变异、“新文体”的创新、白话议论文和讽刺文的先行、“逻辑文”的臻善等多种书写实践,散文成为知识分子写作首选的重要载体。第二章,从散文理论的变革中考察现代散文文体独立性的生成。有着深厚理论传统的中国散文,不仅是“阐教翼道”的政教文本,更体现了民族文学艺术特点的语言范式。在新旧交替之际,散文既从西方文论中汲取“欧西文思”,走向“雄放隽快”的主题和审美经验;又从传统范式中离析出简洁、清晰的表达功能;同时挖掘传统中的异端作为审美资源的再选择。散文的审美困境既发生于新、旧文学之间,也论争于新文学内部,形成了异质同构的理论自觉形态。第三章,作为知识分子精神镜像的现代散文,既体现了时代话语的纷繁主题,也彰显了作为散文主体的强烈意识。在批判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激扬新道德、新思想、新文化的多元主题中,始终矗立着“我”的独见与主张。从晚清时“人的觉醒”到五四初期“人的崛起”,现代散文发生期的精神品质表现出迥于传统的独特性。第四章,从语言转换的技术路径考察现代散文发生期的特质。语言艺术作为文学最鲜明的特质,不仅是新旧散文转换的显性标志,也是其发生期的重要内容。晚清至五四初期的“国语运动”的主题从文言的趋于浅白转变为以白话为主体;“白话文运动”从世用的应用功能转变为文学的审美要求;语言艺术为散文文体获得新文学最高成就的殊荣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语,从宏观上俯瞰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历史图景,进一步分析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场域共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
张雪梅[10](2012)在《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当代散文在篇幅方面短小,人文意蕴方面很丰富,语言更是自然灵动。阅读这样的作品更能提升人格、陶冶情操,也最能考察一个人对作品体验、感悟、鉴赏的程度和水平。新课改后随着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比重的增加,散文教学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思想观念、应试教育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散文教学并未引起语文教师们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散文教学或被混同于其他文体的教学,或被分成一个个知识点来进行分析,并没有突出散文本身特点的教学。散文教学越来越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本人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及其选修本中的现当代散文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并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新课标的要求和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进行探究。本论文首先对散文的概念、特点、分类和教学现状进行了探讨,然后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研究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并结合《我的空中楼阁》《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四篇文章进行课例简析。最后,针对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的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在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领域有一定的突破。
二、论散文语言的风格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散文语言的风格美(论文提纲范文)
(1)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变奏——对东北散文的一种“史”的考察 |
第一节 东北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
一、1919—1931: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
二、伪满时期沦陷区散文 |
三、流亡者的歌哭:东北作家群的散文 |
四、东北光复后的散文 |
第二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散文 |
一、“大我”语境中的多样化抒写 |
二、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散文 |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 |
一、散文观念更新下的创作态势 |
二、东北各地区的散文创作群体 |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化“场域”下散文的地域性特征 |
第一节 东北地域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散文中的彰显 |
一、东北自然地理风光的文本呈现 |
二、东北民族文化特征及精神气质的文本呈现 |
第二节 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在散文中的映现 |
一、“流人”“闯关东”历史记忆的表达 |
二、对被殖民遭遇的回望与凝思 |
第三节 当代体制文化对东北散文的影响 |
一、“共和国长子”与当代体制文化的关系 |
二、对体制文化某些弊端的文学反思 |
第四节 东北文学期刊对散文创作的引导 |
一、“东北文学”的倡导与创作实践的自觉 |
二、栏目导向与散文题材的地域性 |
第三章 乡土书写的多向性 |
第一节 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 |
一、东北民俗风情的文本呈现 |
二、对童年生活和故乡人物的追忆 |
第二节 从历史到哲思:乡土体验的个人化和纵深化 |
一、对东北历史文化命脉的理性刺探 |
二、以东北典型农作物意象为核心的乡土哲思 |
第三节 迟子建散文:朝向故乡的深挚恋歌 |
一、童年经历与创作主体思想性格、情感取向 |
二、以黑土地风物习俗为载体的故乡抒情 |
三、蕴含着“生活美学”的乡土书写 |
第四章 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 |
第一节 知识者文化身份的想象与表达 |
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东北文化的干预和形塑 |
二、知识分子散文自我主体性的寻求与持守 |
第二节 知识分子散文的独特精神品位 |
一、渗透于知识表述的知识个性 |
二、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表达 |
第三节 王充闾散文:知识者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
一、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 |
二、交织着启蒙意识的心路历程 |
三、源于浓烈书卷气的独特文调 |
第五章 东北散文的生态关怀 |
第一节 生态散文:大工业时代的“意义化写作” |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散文创作 |
二、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
第二节 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 |
一、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
二、写“物”:发掘万象的盎然生机 |
第三节 胡冬林散文:长白山林中的沉潜与呼喊 |
一、独异的写作姿态:把书桌搬进森林 |
二、鲜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
第六章 东北散文的民族情怀 |
第一节 鲍尔吉·原野散文对蒙古族文化的守望 |
一、草原景色和民族生活的呈现 |
二、“怨乡”情结中的文化反思 |
第二节 格致散文的满族文化情结 |
一、民族归属感的表达 |
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找寻 |
结语:无尽的弦歌—对东北散文创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精神魅力的丰足显现——王充闾访谈录 |
附录(二)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2)新世纪散文诗新质的建构 ——以“我们”散文诗群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我们”散文诗群的出场 |
第一节 散文诗发展的困境 |
一、饱受文体边缘化的争议 |
二、被阻隔于文学史之外的冷暴力 |
三、散文诗美学停滞不前 |
第二节 “我们”散文诗群的崛起 |
第三节 “我们”散文诗群的姿态 |
一、“我们”作为一种态度 |
二、提纯创作的精神内核 |
三、与“他们”诗派对比下的概念诠释 |
第二章 “大诗歌”理念的提出与践行 |
第一节 “大诗歌”理念的提出 |
第二节 “大诗歌”理念的内质 |
一、由“小”见“大视野” |
二、由“内”及“大情怀” |
第三节 “大诗歌”理念的化用 |
一、长篇散文诗的尝试 |
二、跨越艺术形式的实践 |
第三章 意义化写作的推行 |
第一节 意义化写作渊源: 雅俗共生的诗学土壤 |
第二节 意义化写作的内涵 |
一、文以载道内驱力驱动下的“担当意识” |
二、后现代时代冲击力要求下的“责任意识” |
三、文学发展规律原动力带来的“审美意识” |
第三节 意义化写作的文本呈现 |
第四章 灵魂话语的建构 |
第一节 灵魂话语建构的语境 |
第二节 灵魂话语的内涵 |
一、身体意象为基础 |
二、思索存在为主题 |
三、神性描绘为叙述方式 |
四、关怀人类为至境 |
第三节 灵焚创作中灵魂话语的建构 |
一、形而上层面的追问 |
二、歌颂生命的热情 |
三、关怀人类的广度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概述 |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二、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
三、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 |
第一节 散文作者的重要性 |
第二节 散文叙述者的可靠性 |
第三节 散文叙述主体的多重性 |
第二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角度 |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人称 |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视角 |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聚焦 |
第三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形态 |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结构 |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顺序 |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节奏 |
第四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言 |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语言特色 |
第二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引语 |
第三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体 |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方式 |
第一节 叙述与记叙和描写 |
第二节 叙述与抒情 |
第三节 叙述与议论和说明 |
结语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的发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高中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选题研究综述 |
三、选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高中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概述 |
第一节 高中散文选文及教学相关情况 |
一、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散文选文及教学 |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散文选文及教学 |
第二节 高中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相关要求 |
三、运用高中散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可行性 |
第二章 高中散文教学及审美教育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高中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关调查情况说明 |
第二节 教师在高中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高中现当代散文文本解读流于形式,细读深度不够 |
二、高中古代散文教学重“言”轻“文”,审美教育缺失 |
三、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功利化强 |
四、教师本身的审美知识与能力欠缺 |
五、高中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整合度不深 |
第三节 高中生学习散文出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
二、高中生的审美能力现状 |
三、学生对散文学习兴趣缺失,散文审美趣味低 |
四、学生阅读散文作品较少 |
第三章 高中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改进策略 |
第一节 深化散文审美意识 |
一、教师要反复研究散文理论,提高自身审美素养 |
二、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期待 |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散文的审美能力培养方式 |
一、进行散文诵读教学,体味散文的音乐美 |
二、重视散文文本细读,推敲感悟文本情感美 |
三、创设散文审美情境,欣赏散文的画面美 |
四、强化整体意识,体悟散文的文化美 |
五、鼓励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
第四章 高中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实践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一: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古代散文分类表 |
附录二: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现当代散文分类表 |
附录三:教师访谈问卷提纲 |
附录四:学生问卷调查 |
致谢 |
(5)张爱玲散文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张爱玲散文多样性的呈现 |
第一节 张爱玲散文题材的多样性 |
一、女性生活题材 |
二、都市生活题材 |
三、个人生活题材 |
四、文艺评论题材 |
五、舞台表演鉴赏题材 |
六、文化批评题材 |
第二节 张爱玲散文文体的多样性 |
一、自叙传 |
二、随笔 |
三、语录 |
四、序跋 |
五、文论与艺论 |
六、书评 |
七、文化小品 |
八、游记 |
九、影评 |
十、插图传记 |
第三节 张爱玲散文互文的多样性 |
一、散文与小说的情节或情景互文 |
二、散文与小说的主题互文 |
三、自传散文之间的互文 |
四、文论散文之间的互文 |
五、散文与现代都市文化互文 |
六、散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文 |
七、散文与外国文化的互文 |
第二章 张爱玲散文多样性的成因 |
第一节 客观环境因素 |
一、优越的教育环境 |
二、复杂的创作环境 |
三、辗转的生活环境 |
第二节 主观选择因素 |
一、文学消费的选择 |
二、现代散文观念的影响 |
第三章 张爱玲散文多样性所形成的审美品格 |
第一节 风格的多样化 |
一、苍凉 |
二、幽默 |
三、活泼 |
四、严肃 |
五、华丽 |
第二节 主题的多样化 |
一、批判传统文化 |
二、感慨文明衰微 |
三、认同世俗文化 |
四、反省妇德意识 |
五、歌颂女性神性 |
六、回忆家庭生活 |
第三节 创作手法的多样化 |
一、参差对照的行文笔法 |
二、变化无穷的行文节奏 |
三、不拘一格的谋篇布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张爱玲散文作品篇目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6)《我与地坛》维译解析之散文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0.1 研究目的 |
0.2 研究现状 |
0.3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0.5 《我与地坛》初识 |
第一章 《我与地坛》维译本解析 |
1.1 翻译策略 |
1.2 翻译方法 |
1.3 翻译技巧 |
第二章 《我与地坛》维译本评述 |
2.1 词汇翻译 |
2.2 句子翻译 |
2.3 修辞手法 |
第三章 《我与地坛》汉译维翻译问题与优化对策 |
3.1 翻译问题 |
3.2 翻译问题探因 |
3.3 优化对策 |
第四章 由《我与地坛》译本看散文翻译 |
4.1 《我与地坛》之散文译解 |
4.2 散文翻译特点 |
第五章 散文翻译解析启示 |
5.1 语言风格 |
5.2 意象传递 |
5.3 意境重构 |
5.4 情韵再现 |
5.5 哲思理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维吾尔文与国际音标对照表 |
附录2 史铁生作品名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初中现当代散文审美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散文审美研究 |
(二)初中散文审美性教学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创新性要点 |
第一章 初中现当代散文阐述 |
第一节 散文文体的特征 |
一、散文的定义 |
二、散文文体特点 |
第二节 初中现当代散文的类型 |
一、记叙性散文 |
二、抒情性散文 |
三、议论性散文 |
第二章 初中现当代散文审美性教学的要求和意义 |
第一节 初中现当代散文审美性教学的要求 |
一、新课标对散文教学的要求 |
二、初中现当代散文教材选篇情况 |
第二节 初中现当代散文审美性教学的意义 |
一、帮助学生了解散文广泛的审美内容 |
二、提高学生散文审美情趣和批判能力 |
三、提高学生散文审美经验和审美修养 |
四、激发学生散文审美自主创造的能力 |
第三章 初中现当代散文审美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内容和过程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从教师层面来分析 |
二、从学生层面来分析 |
第四章 初中现当代散文审美性教学实践策略 |
第一节 培养学生审美态度的策略 |
一、创设教学场景促动直观欣赏 |
二、唤起渴盼复读的审美期待 |
第二节 提升学生感知散文美的策略 |
一、品味文本,感知散文人物美 |
二、融入情境,感知散文意境美 |
三、斟酌文笔,感知散文品类美 |
四、同频共振,感知散文情感美 |
五、美读交流,感知散文语言美 |
第三节 深化散文审美体验的策略 |
一、利用媒体搭建体验平台 |
二、语言表达创造体验动力 |
三、启发引导促进体验思考 |
四、想象移情促进体验深化 |
第四节 鼓励散文审美评价的策略 |
一、确立审美评价的标准 |
二、探索审美评价的内容 |
第五节 启迪散文审美创造的策略 |
一、阅读散文的实践 |
二、仿写散文的实践 |
三、评论散文的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课例研究琦君《母亲的手》 |
问卷调查教师卷 |
问卷调查学生卷 |
作者简历及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散文英译与鉴赏的理论指导模式研究——从刘宓庆的翻译审美理论看《故都的秋》三个英译版本(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故都的秋》的三个英译版本比较分析 |
(一)语言结构美 |
(二)超文本的语言美 |
(三)风格美 |
三、结论 |
(9)变革与新生:中国现代散文发生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现代传媒的形成与现代散文的发生 |
第一节 报刊的兴起与传统散文的式微 |
第二节 公共舆论空间的多元化与现代散文的酝酿 |
第三节 格局的转换与现代散文的新生 |
第二章 现代散文发生期的理论变革 |
第一节 散文理论的现代缘起 |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期散文理论的进一步廓清与选择 |
第三节 《新青年》初期的散文理论的论争 |
第三章 现代散文发生期多元主题下的精神建构 |
第一节 现代散文发生期的多元主题 |
第二节 “争天抗俗”的“摩罗”精神 |
第三节 “我”和世界的对话 |
第四章 现代散文发生期的语言模式考察 |
第一节 “国语运动”的现代意义 |
第二节 散文语言现代化的路径:多元聚合 |
第三节 现代散文语言的早期形态的确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10)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研究现状 |
一、散文概念的研究及界定 |
二、 关于散文特点的研究 |
三、 关于散文教学的研究 |
四、 关于散文分类及抒情散文内涵的研究 |
五、 关于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的研究 |
第二节 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 阅读心理学理论 |
二、 散文理论 |
三、 建构主义知识观 |
四、 布鲁纳“发现式教学” |
第二章 新课标下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
第一节 新课标下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目标 |
一、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 |
二、新课标下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的目标 |
第二节 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目标课例简析 |
一、 由《我的空中楼阁》课例简析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
二、 由《故都的秋》课例简析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
三、 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目标确定的意义 |
第三章 新课标下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
第一节 根据高中与初中散文教学要求的不同确定教学内容 |
一、抒情散文教学目标在初中与高中阶段的不同 |
二、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编辑者散文教学的思路的不同 |
第二节 根据散文的显着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
一、 走进作者,由散文的“真”确定教学内容 |
二、 写作自由灵活,由散文的“活”确定教学内容 |
第三节 根据散文的审美特征确定教学内容 |
一、 依据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认识体验确定教学内容 |
二、 依据散文意境确定教学内容 |
三、 依据散文语言确定教学内容 |
第四节 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内容课例简析及意义 |
一、 由《荷塘月色》课例简析教学内容的确定 |
二、 由《我与地坛》课例简析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三、 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意义 |
第四章 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体味情感 |
一、 借助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情感 |
二、 品味散文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
第二节 揣摩意境 |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在学习散文时的想象和联想 |
二、 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
第三节 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 |
一、 鼓励多重对话,尊重学生散文学习中的个体感悟 |
二、 散文阅读的评估要多元,展现学生个性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论散文语言的风格美(论文参考文献)
- [1]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D]. 刘广利. 吉林大学, 2021(02)
- [2]新世纪散文诗新质的建构 ——以“我们”散文诗群为中心的考察[D]. 岳亚莉. 扬州大学, 2021(09)
- [3]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D]. 孙景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高中散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研究[D]. 滕鑫.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张爱玲散文多样性研究[D]. 张鑫.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我与地坛》维译解析之散文翻译研究[D]. 杨莹. 伊犁师范大学, 2019(07)
- [7]初中现当代散文审美性教学研究[D]. 徐建芬.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8]散文英译与鉴赏的理论指导模式研究——从刘宓庆的翻译审美理论看《故都的秋》三个英译版本[J]. 童兆升.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9]变革与新生:中国现代散文发生期研究[D]. 姚苏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 [10]高中现当代抒情散文教学研究[D]. 张雪梅.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