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就业和工资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贸易、就业和工资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贸易、就业与工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资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3年,美国工人的实际平均工资增长了两倍多;然而从1973年至今只增长了6%,而且,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工人体验到他们的工资提高了,而蓝领工人的实际收入,在1973年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都是下降的。

为什么工资停滞不动?企业家和政治家认为,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是由于美国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缺乏竞争力造成的。这种传统的经济观点的根据是:外国竞争已经侵蚀了美国的制造业基础,挤掉了强大的制造业提供的高薪工作岗位。持这种观点者还认为,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实际收入停滞不前,是许多美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销售不出去产品的结果。而且,由于从第三世界国家中进口的由庞大的非熟练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日益增加,这类外国竞争的严重负担显然已经降临到那些受教育较少的美国工人的身上。

许多人发现了一个颇能说服人的故事:在全球竞争中,美国显然面临着许许多多无法否认的经济困难。其所造成的影响,用克林顿总统的话说:美国“在世界经济中象一个大公司”——而且象许多大公司一样,在新的竞争挑战面前绊了跤。

尽管上述故事可能令人信服,然而,它却是不真实的。流行的观点认为,国际竞争是美国经济问题的要害。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实际上,令人惊奇的是,国际因素对美国经济困难只产生了微不足道的作用。虽然制造部门已成为经济中较小的一部分,然而国际贸易不是该部门萎缩的主要原因。实际收入增长放慢几乎全部都是国内的问题所致。而且,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相反——最新分析表明: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不能对受教育较少的美国工人工资的下降问题承担主要责任。

自从195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就业的人数逐步下降。以增值方法计算的美国制造业的产量份额也同样如此。1950年,美国制造业的增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6%,就业人数占全国的27.3%;然而到了1980年,二者分别下降到18.4%和17.4%。

在1970年以前,对上述趋势发展担忧的人通常责备这是由于自动化造成的——即制造部门的生产率迅速提高造成的。尔后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是由于进口增加而产生的非工业化所导致。的确,从1970年到1990年,制造部门促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进口量由11.4%提高到38.2%。

然而,进口增长与工业萎缩事实本身并未证明国际竞争应对此承担责任。在同样的20年间,制造业的出口增值也急剧增长,由12.6%提高到31.0%。尽管许多制造公司为了同外国竞争而解雇了许多工人,然而为了扩大出口市场,又聘用了许多工人去生产其它产品。

为了估计国际贸易对制造业规模的全部影响,我们需要同时估计出口与进口增长的净效果(The net effect)。一美元的出口给国内生产商的销售额增加一美元;一美元的进口,大约可替代一美元的国内销售额。因此,贸易对国内制造部门的销售的净效果可简便地用制造业贸易平衡——即美国出口制成品总量与进口的制成品总量的差额来测量。

毫无疑问,制成品方面持续的贸易逆差的形成,是美国经济中制造业份额下降的一个原因。然而问题是,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制成品的出口额比进口额高出0.2%。尔后,制造业贸易一直都是逆差,1986年,逆差额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1%。1990年,制造业贸易逆差再次下降,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从1970年到1990年,美国制造业的出口量比进口量只下降了1.5%,不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下降6.6%的四分之一。

而且,贸易赤字的毛值夸大了它对制造业的实际影响。尽管是用贸易额测量销售量,然而,制造业的增值(即用销售额减去从其它部门的购买)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却是下降的。当进口替代了一美元国内制造业的销售额,同时,这一美元的实物将会用于其它服务部门的投入,而这则不属于制造业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的一部分。

为了估计贸易平衡对制造业的真实影响,必须对服务部门的“漏损”(leakage)进行修正。我们利用美国商业部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漏损”量达40%。换言之,贸易赤字中的每一美元,减少的制造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量只有60美分。这种修正有力地支持了我们的结论:如果从1970年到1990年,制造业贸易一直是平衡的,那么制造业规模下降的趋势将不会象它在实际中所发生的那样迅速。但是,大量的工业化现象仍将继续发生。1970年到1990年间,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5%下降到18.4%;如果贸易平衡的话,则会由24.9%下降到19.2%。

国际贸易说明,相对于国内经济而言,制造业的相对重要性只是稍有下降。那么,为什么制造业的份额下降了?直接原因是国内支出的构成发生了变化。1970年,美国居民把其46%的花费用在商品(制成品、种植品和矿产品等)上,54%的花费用于服务和建筑工;而在1991年,二者分别为40.7%和59.3%。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开始相对地注重起健康医疗、旅游、娱乐、法律服务、快熟食品等。在花费项目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制造业转变为经济中一个不大重要的部分是很正常的。

尤其是,和20年以前相比,美国居民收入中用于商品上的花费更少了,原因很简单:商品相对地更便宜了。从1970年到1990年,与服务业相比,商品价格下降了22.9%。商品价格下降的原因是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快于服务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在这里几乎把事实全都倒了过来。政策制定者常常说工业部门就业比重下降的原因在于生产率未获得充分的增长,从而使制造业缺乏竞争能力。事实是至少和服务业相比,制造业萎缩恰恰是生产率高速增长的结果。在50年代与6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自动化将会使工业工人失取工作。这种观点比那种认为是外国竞争而导致的制造业就业减少的假定更接近真理。

因为来自国外的竞争对于制造业的萎缩以及该部门就业人数的减少产生的影响很小,因而国外竞争不能对美国工人收入停滞不前承担主要责任。我们的资料证实了这种影响是很小的。例如,1990年,制造业贸易赤字是730亿美元。这些赤字使制造业的增值大约减少了420亿美元(其余的310亿美元表示漏损——制造业将从其它部门购买的商品与服务)。假定平均每个制造业的工人一年可创60,000美元的增值,那么制造业贸易赤字则意味美国减少了7000个就业岗位。制造业工人平均收入比非制造业大约多5000美元。假定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都由非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增加来弥补——因美国失业率不存在上升的趋势而产生了这个假定——制造业中薪金优厚工作的减少,是与35亿美元工资损失相对应的国际竞争的结果。1990年美国国民收入是5.5万亿美元;因外国竞争而产生的非工业化造成的工资损失不到国民收入的0.07%。

许多观察者不仅关注因制造业的萎缩而导致工资损失,而且关心因在世界市场上缺乏有效竞争能力而导致的对美国实际收入的大范围侵蚀。然而,他们无法解释生产率慢速增长的不利效果(这种情况甚至比没有任何国际贸易的经济效果更为糟糕)与生产率提高(但又落后于其它国家)而产生的附加不利效果之间的区别。

为了搞清楚这种区别的重要性,可以这样分析: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率都以相同的速度增加——假定为3%。在这些条件下,其它情况也都相同,所有国家的工人实际收入每年都将提高3%。同样,如果生产率提高1%,那么实际收入也将提高1%(不论每个国家生产率的绝对水平如何,客观上,生产率增长与收入增长密切相关;重要的是增长速度)。

在美国年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降为1%的同时,世界其它国家持续以3%的速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的实际收入每年增加1%,那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美国存在所谓的竞争问题,即使在国际竞争妨碍其它国家的情况下也同样如此。如果其它国家经济状况象我们一样糟糕,那么他们的收入增长速度也将和我们完全相同。

尽管其它国家经济发展比我们更好这个事实可能伤害美国的自豪感,但事实本身并未影响美国的国内标准。只有在收入增长比比生产率增长下降幅度更大的范围内,人们才对竞争问题更为敏感。

外国竞争可通过一个被称为贸易效果机制而减少国内收入。在出口市场上,外国竞争能够迫使美国降低产品价格。美元贬值正说明了这种下降。而美元贬值又提高了进口商品价格。由于美国必须以更便宜的价格出售商品,并以更多的钱购买同样的商品,所以净效果是实际收入的一种减少。

在过去20年里,美国的贸易条件日益恶化。1970年到1990年间,美国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率下降了20%以上;换言之,支付同样数量的进口商品,1990年比1970年必须多用20%以上的出口商品量。由于美国进口商品的价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990年达11.3%,所以因这些恶劣的贸易条件减少的国民收入约为2%。在70年代和80年代,实际收入大约增长了6%。我们的计算表明,如果避免贸易条件恶化的话,那么实际收入增长为8%。虽然外国竞争效果可以测量,但它说明不了美国收入停滞的原因。

一种计算贸易条件对实际收入影响的直接方式是运用一种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是一种判断经济运行的传统标准,主要用于测量在价格不变条件下的经济产出情况。国民生产总值是一种相似的测量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出口的价值因进口价格指数而被压低。与它的商品和服务构成相对应,它用于测量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数量。如果进口商品价格比出口价格提高的快,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下降则比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慢。

1959年到1973年间,美国工资稳步增长,与此同时,单位工时创造的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比单位工时创造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稍快一点——1.87%对1.85%。1973年到1990年间,由于实际工资停滞不前,国民生产总值比产出的增长更慢:0.65%对0.73%。然而,这两种差异是很小的。庞大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放慢是由于单位工时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速度放慢引起的——而这完全是由国内的生产率增长速度下降所致。

如果外国竞争既不是制造业下降的罪魁祸首,也不是工资停滞不前的根源,那么,难道不是它导致大量非熟练劳动者的状况恶化吗?经济学家非常同情这种观点:即全球市场日益一体化,是美国受教育较少的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的原因。

这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来自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人们都很熟悉的概念:生产要素价格平均化。当一个熟练劳动者充足的富裕国家(在该国,对于技术的奖励很少)与一个熟练劳动者稀少而非熟练劳动者充足的穷国进行贸易时,工资比率倾向于集中。富裕国家熟练劳动者的薪金提高了,而穷国的熟练劳动者的薪金下降了。与此相反,富裕国家非熟练劳动者的薪金降低了,而穷国的非熟练劳动者的薪金则提高了。

假定来自于诸如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出口迅速增长,似乎据此能支持这种观点:生产要素价格平均化是美国熟练劳动者与非熟练劳动者收入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然而,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我们已经证明,制造业的下降以及实际收入增长的放慢,主要是国内原因所致。

上述观点主要是建立在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平均化的逻辑的实证检验之上提出来的。1941年,沃尔夫邦·F·斯图尔波和保罗·A·萨缪尔森在他们的论文中首次阐述了这个问题。比较优势原理表明:富国与穷国开展贸易,富国将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因为它在熟练劳动者方面有相对优势),并进口密集型产品。这种贸易的结果,将导致富国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然而,这种转移,提高了对熟练劳动者的需求,并减少了对非熟练劳动者的减少。如果工资随着对不同劳动者的需求变化而自由升降,熟练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将会提高,而非熟练劳动者的工资则会下降。而在穷国,则会发生与此相反的现象。

如果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增加工资的差别将会导致富国公司削减熟练劳动者的比重,增加非熟练劳动者的比重,这样就会降低对熟练劳动者的需求。尔后,工资差别提高到恰好抵销工业对所有劳动者的需求改变的效果。

根据斯图尔波和萨缪尔森的分析,熟练劳动者工资的相对提高将会导致所有工业熟练劳动者和非熟练劳动者的比重降低。的确,这种减少是唯一的一种既能使经济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又能保持熟练与非熟练劳动者得以混合利用。

近期美国经济史使人们对上述预见感到困惑。从1979年到1989年,白领工人实际工资提高了,而蓝领工人的工资则下降了。尽管如此,几乎所有工业雇用的白领工人的比例都增加了;而且,技术密集型工业表明,其增长充其量只比劳动密集型工业稍快一点(尽管经济学家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评估既定的工业技术水平,然而蓝领工人的比重与其它测量方法密切相关,且易于评估)。

因此,事实证明,生产要素价格平均化并不是工资差别迅速扩大的根本原因。对熟练劳动者需求的增加主要是由工业内部需求变化而引起的,而不是美国工业对国际贸易的反应所致。谁也不能否认整个经济中对非熟练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这个事实。技术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运用的增加,可能是一个原因;无论如何,全球一体化不是主要原因。

国际竞争不能承担非熟练劳动者工资下降的责任和第三世界国家制造业急剧增长这两个事实似乎很难协调一致。然而,实际上,几乎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虽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急剧上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美国仍继续从与其有相同技术和工资收入的发达国家大量进口商品。1990年,在美国贸易伙伴中,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总的双边贸易的加权平均)为美国的88%。而从低工资国家的进口额——这些国家的工人收入不到美国工人的一半——只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8%。

最后,日益增加的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低工资竞争已被美国传统的贸易伙伴国家中的工资与技术水平的提高所抵销。的确,1990年,来自于低收入国家的进口几乎与1960年完全一样——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因为30年以前,日本和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属于低收入国家。1960年,来自于日本进口曾对美国的诸如纺织品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形成了压力。今天,日本收是一个高收入国家,其竞争能力对美国的诸如半导体技术密集型工业形成了很大压力。

以上我们对那种认为外国竞争带来毁坏的臆测进行了检验。重要的发现是外国竞争既不能对美国自1973年以来收入停滞不前的问题负责,也不能对非工业化和工人工资低的问题承担责任。然而,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过去所有的看法都是正确的。

对美国竞争能力提出警告的一些人似乎认为,可能只存在两种情况:或是美国在竞争上有问题,或是国民经济运行还算正常。我们认为,美国经济搞得很糟糕。我们的分析表明,国际竞争几乎一点也说明不了国内的经济运行为何那么糟糕。

美国经济困难的根源主要是国内问题,即使世界市场一体化,美国经济照样会出现与目前完全相同的困难。由于人们相对地减少了对商品的购买,所以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了;由于制造业用机器代替了工人,并更有效地运用了所雇的工人,所以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减少了;从总体上看由于生产率增长放慢,所以工资增长停滞不前;由于高技术经济正日益减少对非熟练劳动力服务的需求,所以非熟练劳动者经受着失业的痛苦。我们同世界其它国家的贸易,充其量对上述各种问题只产生了很小的影响。

说明我们结论的资料既不复杂,也不难以解释。特别是国际贸易对制造业部门的规模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的证据是一清二楚的。

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是很重要的。改善美国经济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错误地认为美国经济困难主要是国际竞争造成的,那么要从根本上改善美国经济则是不可能的。

(中国工商银行渭南地区中心支行任春田译自《科学美国》1994年第4期;)

任春田译

标签:;  ;  ;  ;  ;  ;  ;  

贸易、就业和工资_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