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注音问题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注音论文,人教版论文,小学一年级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考察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2010年湖南出版中心重印、湖南省新华书店发行的教材,包括上、下两册。考察的范围是教材中所有的注音,包括正文、课后练习等。考察注音参照的资料主要是《现代汉语词典》[1](第6版,简称《现汉》)、《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简称《纲要》)、高校《现代汉语》教材等。下面把考察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分类列出,提出我们的商榷意见,就教于方家和教材编者。
一、教材注音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轻声词未注轻声
这主要是指,在《现汉》和《纲要》中标为轻声词的,教材中标为非轻声词(如下表1)。
普通话中的轻声词来源于北京话,但是北京话里的轻声词有几千个,普通话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有选择地吸收。《纲要》列出了“普通话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收词548个,可以看做是日常使用轻声词的一个大致数量。以上10个词语在《现汉》中标注为轻声,在《纲要》中也是轻声,教材没有遵守这一常规,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同是《现汉》和《纲要》中的必读轻声词,如“暖和、衣裳、头发”等,教材就标注为轻声。“喜欢”“时候”“眼睛”三个词,在有的地方注音为非轻声,有的地方注音为轻声,前后自相矛盾,更是令人费解,作为教材,出现这样的差错实属不该。
(二)根据一般习惯应读轻声的,教材注音为非轻声
1.V一V中的“一”
猜一猜、想一想、算一算、拼一拼、连一连、画一画
找一找、比一比、评一评、读一读、称一称、玩一玩
以上V—V中的“一”,教材均注为非轻声,而且标的是变调后的读音,如“猜一猜”注音为cāi yì cāi(上册17页)。胡裕树、黄伯荣等人主编的两部高校《现代汉语》[3][4]教材都指出,夹在重叠动词当中的“一”读轻声。我们认为,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注音应该遵从这一常规惯例,而不应该自作主张。
2.方位词
青草地上、操场上、家里、山顶上、田里、山上
商场里、货架上、菜园里、床上、里面、路上
胡裕树、黄伯荣等人主编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都指出,表示方位的词或语素读轻声。因此,建议教材把上面词语里的“上”“里”等标注为轻声。
(三)“啊”的音变与词形处理混乱
语气词“啊”发音时往往受到它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而产生音变,随着音变,“啊”也通常习惯写成“呀、哪、哇”等不同的字形。教材在处理“啊”的音变时,有的遵循音变规则,有的没有遵循,显得比较随意和混乱。现把教材中所有相关的例句摘录如下,并与通常的音变规则作一比较(见下页表2)。
关于“啊”的音变规律,一般的现代汉语教材都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一般注音材料对“啊”音变的处理是:只写“啊”字,注a音,不标变读。比如我们检索了《纲要》和《语言文字周报》的注音均是这样。这些注音材料的阅读对象是假定为知道“啊”的音变规律的人,比如普通话测试朗读作品一项,“啊”的变读本身就是考核内容之一。小学教材则有所不同。小学一年级学生很难去掌握“啊”的音变规律,所以,教材标注变读后读音的基本原则我们是赞同的。可是教材没有完全贯彻这一原则,有的标了变读,有的没有。以教材上册第3页为例:
小柳树呀ya 小柳梢啊a 小柳絮呀ya
第一个标注了音变,但变错了;“树”后面的“啊”应变为wa,写成汉字是“哇”;第二个没有标注音变,也应该变成“哇wa”;第三个标注了音变,并且是正确的。
还有,同一篇课文中的两个例子:
夏夜多美啊a 多美的夏夜呀ya
前一句没有标注音变,后一句又标了音变,在同一篇课文中明显体例不一,显得很不协调。作为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的语言材料,建议教材统—按“啊”的音变规律标注成音变后的读音,并写成相应的汉字。
二、关于语文教材注音规范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母语的范本,理应成为推广国家规范语言文字的重要阵地。中小学教材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编写教材务必要科学、严谨、认真,要经得起学术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要对我国的教育负责,要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
关于语文教材注音存在的问题,已有学者做过研究[5][6]。我们认为,语文教材的注音既有和普通注音材料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特殊的地方。作为学习规范母语的范本,语文教材的注音应该符合一般注音的基本规则,要能够和它接轨,而不是另搞一套;作为供小学低年级使用的教材,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注音规则要作适当的灵活变通。基于这样的原则,关于教材的注音,我们认为应该考虑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一)是给单字注音,还是给词注音
如果给单个的字注音,只需标注这个字的本音,不用考虑它所处的具体语境;如果是给词注音,就应该考虑这个字所在的词、句子等语言环境,可能会出现一些音变现象。语文教材是学习母语的语言材料,我们注意到,教材里提供的语言材料几乎没有以单字的形式出现的(生字表和有关生字的练习除外),都是以词、短语、句子或篇章的形式出现的。因此,给教材的语言材料注音,实际上就是给词、短语、句子或篇章注音。这一点,教材的编者显然是认识到了的,从教材的注音出现轻声和变调可以证明。《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是一个关于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现代汉语的规则的规范文件,它“总原则”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拼写普通话基本上以词为书写单位。”[7]教材对注音的处理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注音对象是词以及大于词的语言单位。
(二)轻声的处理问题
轻声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轻又短的声调变体。普通话中的轻声音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要读轻声,即所谓的轻声词;二是普通话中的一些助词、语气词等成分通常读轻声。
1.关于轻声词
关于轻声词的认定,即普通话到底有多少轻声词,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字表(从中国语言文字网了解到,《普通话常用轻声词语表》已于2011年11月通过专家鉴定,但尚未正式发布)。《纲要》列出了一个“普通话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权威辞书《现汉》也通过给词语注音的方式列出了轻声词,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注为轻声,一类注上声调,在音节前加小圆点,表示一般轻读有时也可重读。在国家还没有正式发布轻声词语表的情况下,这两个资料是可以参考的比较可靠、权威的材料。但是教材的注音,不少和《现汉》《纲要》不一致,如前所述。建议教材标注轻声词一定要有据可依,比如可以依据《现汉》,不能仅凭编者的感觉,否则可能出现同一个词这里注为轻声,那里又注为非轻声的情况,如对“喜欢、时候”的注音。
2.普通话中常读轻声的其他情况
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列出了七个方面,摘录如下:
(1)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
(2)部分重叠词的后一个音节,如“妈妈”;
(3)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BAB的第二个音节;
(4)构词后缀“子、头”和“们”;
(5)表示方位的词或语素,如“马路上”;
(6)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来、去、起来、下去”等;
(7)少数词语里的某个音节,如“黑不溜秋”。
从教材注音来看,第(3)(7)两种情形没有出现,对第(1)(2)(4)条遵守较好,而对(5)(6)两条基本没有遵守,如:
在家里zài jia lǐ(上册49页)
操场上cāo chǎng shàng(上册52页)
跑过来pǎo guò lái(上册126页)
冲下来chōng xià lái(下册100页)
考察《纲要》对朗读作品的注音,我们发现《纲要》把这种情况处理为轻读或重读均可,因为既标注了声调,又在音节前加了个小圆点。以上两种情形,作为语文教材是否必须遵守,我们认为可以研究、讨论。无论最后确定为标注轻声或不标注轻声,都应该是在认真研究之后做出的慎重选择。但如果在注音时忽略了这个问题,则是不应该的。
(三)变调问题
变调是指语流中有的音节连着念声调会起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的现象。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列出的变调有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七、八”的变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关于“标调”的原则是:“声调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但又说“在语音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变调标写”[7]。那么,语文教材应该如何处理呢?
教材目前的处理方式是:“一、不”在需要音变的时候都标了变调,而上声和“七、八”需要变调的则没有标变调。
这一处理方式也值得商榷。根据一般惯例,注音只注本调,变调是在朗读过程中完成的音变行为,比如《纲要》在普通话测试朗读作品的“说明”中列出了朗读作品的注音规则,其中一条是“注音一般只标本调,不标变调”。《语言文字周报》上有大量的注音材料,都只标本调,不标变调。可能教材编者认为,小学生不懂音变规律,直接标出变调简单明了。我们认为,变调这样的知识不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教材注音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小学生识读文字材料,而是否变调不会影响对文字材料的识读。试想,一个爱动脑筋的小学生发现“一来”的“一”注音为yì,“一看”的“一”注音为yí,教师该怎么向他解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能把这个问题搞明白吗?给“一、不”标变调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变调的不只是“一、不”,常见的还有上声的变调、去声的变调等,而且比较复杂繁琐,教材应该如何处理?事实是对于其他变调,教材均未涉及,比如“数数”注音为shǔ shǔ,这就使变调注音的标准未能全部贯彻。根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语音教学时固然可以标注变调,但我们仍然建议,对小学一年级的教材注音只标本调,这样可以删繁就简,使注音标准做到整齐划一,同时又减轻了小学生学习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