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我国信息资源的短缺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短缺论文,信息资源论文,对策论文,环境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与能源、物质并称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性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和地位日益突出,谁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资源谁就能最有效地利用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资源短缺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和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同样面临这样的短缺问题。
网络环境下互联网上的信息日益膨胀、类型丰富多样、获取越发便捷,信息产业蓬勃兴起,一方面由于信息数量极大地丰富,使人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对于信息资源往往又处于渴求的状态,明显感觉到信息资源的短缺,这种“供求不对称”的矛盾普遍存在于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在我国尤为普遍。
1 网络环境下我国信息资源短缺的现状
什么是信息资源?从广义来看,所谓的信息资源是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内容、信息生产与管理者、信息技术和其他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具体来说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二是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和开发管理者的集合,三是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四是其他信息活动要素(如信息设备、信息活动经费等)的集合[1]。
网络环境下我国信息资源短缺广义上包括这些信息要素的短缺。下面结合这四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是经过加工处理并有序化的有用信息的短缺。网络上的信息数量日益庞大,但网上信息的自然存在状态是大量而无序的。当前,全球互联网网页数量已经突破50亿,独立网站已经超过4000万。就国内而言,据CNNIC2003年7月9日发布的《2002年中国互联网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我国的网页总数达22442万个,网页总字节数达3860GB,独立网站达到371600个[2]。这样一组数据对比说明中文网页的数量在激增过程中,但中文网页在互联网上只占了约4%,相对于中国的人口来说,中文信息资源的总量仍是不足的,更严重的是已有网络信息的开发利用率低,不足10%。网络信息的杂乱无序已经成为网络信息资源能否被有效利用的最大障碍,垃圾信息、无用信息、过时信息淹没了有用信息。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数据库产品,国内仅有。1200个,拥有记录数5000万条,这相对于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而言,是微乎其微的[3]。所以我国的信息资源一方面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开发不足,真正规范有序、能够投入使用的信息是严重短缺的。
第二是信息生产者的短缺,一方面是指普通的信息生产者(如一般网民)占人口比重小,另一方面指信息专业人才的匮乏。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一个网络信息用户都可以生产和利用网络信息,然而截至2002年底,我国每万人中仅有460.09人上网,不足人口总数的5%,而且因为普通民众的信息素养、信息技能不高,许多人生产出来的网络信息质量低下,而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也非常有限[4]。信息资源开发管理人才的缺失更为严重,目前我国信息类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以北京为例,2002年北京28所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583名,很难满足市场上对于信息技术类人才的需求[5]。而能力强,素质高的信息人才更是风毛麟角,如计算机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信息搜集、分析、传播、管理的知识知之甚少;而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又欠缺现代信息技术、专业背景和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和能力。
第三是信息加工处理、组织检索的技术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播利用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相关的信息技术都必须达到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是,目前这些技术中的信息高密度存贮、网络带宽等技术发展很快;但有的技术如人工智能、信息加工处理自动化、数据挖掘等则徘徊不前,进展缓慢。尤其是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处于多样化的状态,其类型多样,存贮格式各异,搜索引擎等检索工具不能实现有效信息检索,图书馆信息系统及数字图书馆等技术不能实现跨系统、跨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使信息资源的流动受到很大的限制[6]。
第四是信息基础结构薄弱,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根据社会信息化指数测算,1995年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只相当于美国上世纪60年末、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70年代末的水平。近年来,我国信息化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受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基础差距的影响,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北京及沿海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据国家统计局对2000年1季度分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统计,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排在前三位的省市是北京(25.6台)、广东(21.4台)、上海(9.6台),排在后三位的省区是青海(1.1台)、宁夏(2.3台)、内蒙古(2.5台)[8]。
以上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网络环境下我国信息资源的短缺现象。然而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应该进一步分析。
2 网络环境下我国信息资源短缺的原因分析
2.1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具有稀缺性、共享困难的特点
(1)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是经济资源的一个基本特征,信息一旦与物质、能源、人力等同属经济资源的范畴也就具有了经济资源最基本的经济学特征——稀缺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创造需要投入相应的成本,包括各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因而,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技术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下,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任何人想要拥有网络信息资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任何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的人、财、物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拥有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当稀缺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就会产生资源的短缺。
(2)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不能随意共享。信息资源的独有特征——共享性,使得信息资源不像物质和能源的利用那样表现为独占性,但是随着市场和人为因素的加入,这种共享在实质上也只具有相对意义[7]。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信息资源的保护问题会相当敏感,其中最突出的是版权保护,它涉及到如何保护作者、资源建设者和用户的合法权益。尤其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增值是一种无形资产,这类信息资源是不可能随意“共享”的。又如,我国政府机构拥有80%以上的信息资源,但政府网站上有价值的信息却非常有限,由于没有把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致使大量信息资源自然老化而社会其他成员不能利用。
2.2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不均衡性且重复开发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非均衡配置是信息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快速便捷的网络环境下,信息流通的时间延后和空间阻隔基本上被打破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方便,但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毫无疑问是要依赖相关的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专业人才,这就势必导致信息资源向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人才聚集、教育水平高的局部地区过度富集,从而产生数字鸿沟,导致“信息富裕”和“信息贫穷”两极分化局面的出现。如我国的信息资源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交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边远地区的信息资源十分匮乏。
网络信息资源在行业和部门的配置也极不合理,目前我国有价值的数据库信息资源大部分集中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大型信息机构,这些机构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但是他们以收藏信息为主,不注重信息的对外服务和信息共享,我国现有的1200多个数据库,真正投入实际使用的不足300个,即使已经投入使用的数据库中也仅有5%对外服务[9]。而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产生明显经济效益的工商企业部门,由于缺乏专业的信息人才和正规的信息来源渠道,处于信息饥渴状态,造成信息资源短缺和闲置并存的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重复建设愈演愈烈,在缺乏协商合作的情况下,我国各类图书馆尤其是大中型图书馆纷纷启动自己的数字化项目,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都在做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都在做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而更多的图书馆都在做本馆的数字化馆藏目录(其中的重复率很高)。这使得本来就有,限的人、财、物力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
2.3信息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缺陷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信息化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在边远地区和中小城市,信息教育(包括计算机教育、网络教育和信息检索教育)的普及程度仍然很低,导致普通民众的信息技能不强、信息意识淡薄,往往最有价值的信息放在眼前也会任由其流失。虽然我国近年来信息类专业人才教育发展迅速,但按市场需求仍有较大缺口,而且信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缺陷。以信息管理专业为例,美国主要培养研究生,其研究生基本招收的是非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这就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具有较理想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而我国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主要是本科生,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尽管1998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列出了信息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但由于各专业教育点原有基础和专业背景不同,加上学分限制,其课程设置仍然各行其是,缺乏规范,难以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结构问题影响到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2.4信息技术发展的瓶颈与标准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信息处理自动化、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都是我们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必需的技术,而目前这些技术都还处在低端阶段,或者还没有进入实用阶段,因此即便数据量丰富,我们依然觉得信息资源匮乏。使得我们对海量信息的知识化处理显得无能为力。搜索引擎技术的出现方便了信息的检索,但是反馈出来的结果往往令我们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信息的筛选上。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技术标准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长期以来,我国信息机构自动化系统建设基本采取的各自为政的“手工作坊”开发方式,在开发中,硬件、软件、数据和环境相互脱节,购买机器和利用软件随意性很大,系统建设不配套,各个机构系统之间不兼容,通用性差,与发达国家形成明显差距。目前国内许多IT公司纷纷提出自己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但其浏览器和数据格式各不相同,使资源难以共享。
2.5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投资力度不够且不均衡
欧美等国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信息产业高度发达,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左右。而我国从1993年起才开展“金”字工程,起步晚了近20年,而且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尚不足国民生产总值的0.1%,其中用于信息技术研发的经费只有该投资的0.8%。另外,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的地区发展宏观失调,沿海地区和西部边远地区信息化投资严重失衡,地区经济差距增大了地区信息化差距,信息化差距的拉大又进一步拉开经济的差距,马太效应凸现。
以上分析表明,网络的发展,打破了信息时间延后、空间阻隔的障碍,信息数量在急剧增长,信息类型丰富多样,但是我们依然获取不到丰富的信息资源。可见,这种信息资源的短缺不是完全绝对的,而是一种相对的短缺,是由于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信息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信息教育的落后、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引起的。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努力开发信息资源,解决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短缺的问题。
3 解决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短缺问题的对策
3.1健全信息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
信息成为资源后就具备了经济学的特征,针对它的稀缺性和可共享性,应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它的相对短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刺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解决信息资源闲置造成的信息资源短缺问题[10]。《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要建立健全信息市场的政策和法规,进一步完善我国信息市场的运行机制,在供求机制上要通过信息中介使信息生产和消费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在价格机制上要使价格正确地反映信息的价值和供求关系,在竞争机制上要加快信息机构的市场化进程,积极扶持买卖双方市场的形成。
对于信息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一些部门独占信息资源而造成的信息资源短缺,则应该通过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如建立统一的宏观调控机构,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等,统筹规划,加强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交流合作,促进信息的流通,从而解决因为信息流通不畅造成的信息资源短缺问题。
3.2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网络信息资源的核心是数据库资源,我国数据库建设一直落后,近年来虽有所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尤其是全文数据库太少。因此加强中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已成为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的迫切之举。然而,由于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耗资巨大,信息机构只有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才能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建立更多的全文数据库。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中,要鼓励和引导信息企业之间、信息企业和信息机构之间的强强联合,以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质量,增加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3.3普及信息教育,发展专业教育,注重人才培养质量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关键是信息人才。包括对普通民众的信息素质教育和专业信息人才的培养。
就民众的信息素质教育而言,首先要确立国家的信息教育政策,要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在全社会普及信息知识,尤其是加强对大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信息处理与信息检索知识的启蒙教育;其次是完善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技能等级考试制度,作为考察与选拔干部和各类人才的必要条件;第三是开展“全民网络教育工程”,积极推广网络教育。对于边远落后地区的信息教育要给予重点资助,加强其造血功能。
就专业信息人才培养而言,要在扩大招生数量的同时注重培养质量。在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领域,首先要加强本科生专业课程设置的规范化管理,应该建立专业课程规范化的评估体系,并成立相应的评估督导机构,按信息资源开发的共同需要,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其次要大力发展研究生和双学位教育,要以在职人员为主开办信息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重点培养网络环境下社会急需的,面向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3.4加强信息技术研发的协作攻关,重视信息技术标准化的研究推广
目前我国已有的信息检索、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还不能充分开发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需要有更新的技术来解决;一方面我国要加强与先进国家的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内各信息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合力攻关,实现信息技术的重大变革和突破,消除信息资源开发中的技术瓶颈。
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存在许多非标准化的因素。系统设计思想、使用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用户界面等的不同,导致各系统的兼容性差,给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带来困难。如何生产出兼容性强、通用性强及容易升级换代的软件产品和网络产品,应当成为信息工作者关心的重要问题。标准应包括硬件标准化、软件标准化、数据指标标准化、文档标准化和通讯接口标准化等。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技术的标准化研究推广,对于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5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地区差距
网络加快了信息的交流,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但这离不开一定的软硬件设施。因此,需要加大投资力度,鼓励吸引企业投资,并且允许外资介入,从而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从而使人人都能够便利地获取和应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对于边远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可考虑设立这些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缓解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同时,采取多种技术手段解决偏远农村通信问题,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另外,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通信普遍服务基金,并为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措施,为促进本国不同地区的信息化协调发展发挥了很好作用。这些都值得我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