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征_自我概念论文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概念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问题提出

自我概念(又称为自我知觉、自我结构、自我图式)是指一个人关于自己观点和看法。当个体把自己当成认识对象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外表和社会接受性等产生知觉并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

中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在青春期前后的中学生,要求了解自己,关心自己成长的兴趣日益增长,他们开始有了主动、全面深刻的自我评价能力,开始学会辨证分析自我。因此,中学生的自我概念中已具备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但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结构、内容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1976年,Shavelson 等首先提出了一个多侧面等级自我概念模型来描述中小学生的自我概念结构。[1] 这一模型将学生的自我概念分成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又分成在语文、数学等具体学科上的自我概念。非学业自我包括社会、感情、身体三个方面,进而又分成更为具体的数个方面。80年代以来,基于因素分析的一些研究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检验和修证(H.W.Marsh,1984,1986,1990,1993;Bynre,1996),在此基础上H.W.Marsh编制了分别适用于学龄前、 学龄期和学龄后期的自我描述问卷—— SDQ Ⅰ、SDQⅡ、SDQⅢ[1][2]。1984年Song和Hattie通过因素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生自我概念模型。Song-Hattie自我概念模型比较切中于中学生的自我概念结构。Song和Hattie在此模型基础上编制了自我概念量表[3]。

很多研究者运用不同的理论模型研究了自我概念的年龄发展特征。Freeman的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变化的, 从小学到初中逐年下降,青春后期显著上升,大学毕业后又开始下降,到中年后又再次回升,然后随着年龄增长又平静下来。这种趋势发生的时间,起伏的高度因自我概念的内容不同而不同[4]。 因此某些特殊年龄段的自我概念就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1989年,Marsh 用他编制的三个SDQ量表对数千名6—18岁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总的自我概念和绝大多数分量表都表现出自我概念在7—9年级开始下降,9—11 年级开始回升,呈U型曲线,11—14岁是自我概念的最低点, 周国韬(1996)等用Song-Hattie自我概念量表测得的结果与Marsh 的结果基本一致。[4]在我国有关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还很少, 周国韬等的研究又仅仅放在了11—14岁青春发育期这一年龄段上。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对整个中学阶段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进行考察。

2.研究方法

2.1 被式: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保定一中、三中(均为普通高中)的高一和高二年级各抽取一个班,共161人,其中高一学生61人, 高二学生100人;男生76人,女生85人。从保定一中分校、 三中分校的初一、初二年级各抽取一个年级班,共237人,其中初一学生113人,初二学生124人;男生170人,女生171人。被试的年龄范围在12—18岁之间。

2.2 工具与测试方法

自我概念测量采用的是1984年由Song和Hattie编制,1996年经周国韬、贺岭峰修订的自我概念量表,该量表包括能力、成就、班级、家庭、同伴、身体、自信七个子量表。前三个子量表构成学业自我概念分量表,后四个子量表构成非学业自我概念分量表。整个量表共35个题目,每题采用6点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评价越高。

由于该量表在国内使用还较少,因此在本研究中使用施测数据对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和内部结构效度作了重新检测。见结果1。

2.3采用集体施测方式进行自我概念测量。发放问卷398份,收回有效问卷39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

2.4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全部采用SPSS for Windows6.1系统。

3.结果

3.1 Song和Hattie自我概念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本研究使用实测数据(n=391)对测量工具的同质性信度和结构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自我概念各子量表、 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克龙巴赫系数a)

能力 成就 班级 身体 同伴 家庭 自信 学业 非学业 总分

a 0.65 0.85 0.61 0.64 0.72 0.65 0.67 0.85 0.78 0.79

表2 自我概念各子量表、分量表、总量表间的相关矩阵

能力 成就 班级 身体 同伴 家庭 自信 学业 非学业 总分

成就

0.65

班级

0.49 0.41

身体

0.28 0.29 0.41

同伴

0.50 0.46 0.43 0.47

家庭

0.27 0.20 0.47 0.30 0.32

自信

0.60 0.52 0.52 0.43 0.59 0.39

学业

0.87 0.85 0.73 0.39 0.56 0.37 0.66

非学业 0.56 0.50 0.61 0.72 0.80 0.66 0.81 0.67

总分

0.77 0.72 0.73 0.62 0.76 0.57 0.81 0.90 0.92

表1的结果表明, 该量表各维度的同质性信度(克龙巴赫系数)都达到了对信度的基本要求(0.60以上)。

表2 的结果表明:①各子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明显高于各子表之间的相关,这表明各子量表既能对整个量表作出贡献,同时,各自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②各子量表与其所属的学业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分量表的相关程度高于各子量表与总量表间的相关程度,这表明总量表分成学业与非学业两个分量表也是适宜的。③两个分量表间的相关程度低于各自与总量表的相关程度,这表明两个分量表是各自独立的。上述三项结果表明这一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结构效度。

3.2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3.2.1 对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进行年级×性别的二因素方差分析(表3)

表3 中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年级×性别的二因素方差分析(F值)

能力 成就 班级 身体同伴 家庭

自信

年级21.9 0.28 1.37 5.04** 12.79***

0.32

5.04**

性别0.42 0.23 4.14* 6.91**

0.32 0.06

0.87

年级×性别

的效互作用 1.62 2.20 0.27 0.87 1.75 1.08

0.62

学业 非学业总分

年级

0.56

7.42*** 3.84***

性别

1.10

1.10 1.37

年级×性别

的效互作用 2.92* 1.54 2.37

*P<0.05**P<0.01***P<0.001

结果表明:

(1)年级主效应在身体自我、同伴自我、自信自我、 非学业自我和总分五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其余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2)性别主效应在班级自我和身体自我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 在其余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3)年级×性别的交互作用仅在学业自我方面差异显著。

3.2.2对同伴自我、自信自我、 非学业自我和总分进行年级差异检验(表4—表7)

表4 同伴自我的年级差异(t值)

初一 初二高一

初二 3.95***

高一 4.79***

1.39

高二 5.95**1.220.60

***P<0.001

表5 自信自我的年级差异(t值)

初一初二高一

初二 2.15*

高一 3.88***

1.77

高二 2.79**0.461.57

*P<0.05 **P<0.01***P<0.001

表6 非学业自我的年级差异(t值)

初一初二高一

初二 3.28***

高一 4.24***

1.28

高二 3.71***

0.011.40

***P<0.001

表7 自我总分的年级差异(t值)

初一初二高一

初二 2.29*

高一 3.15**

1.12

高二 2.46*

-0.011.20

*P<0.05**P<0.01

表4—表7的结果显示,在同伴自我、自信自我、非学业自我和总分四个维度上,仅存在着初一同其它三个年级间的显著差异,初二、高一和高二三个年级间彼此都没有显著差异。将表4—表7的结果在图1、图2中描绘出来,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同伴自我、自信自我、非学业自我和自我概念总分在初一与初二之间变化较大,初二以后发展比较平稳。

3.2.3身体自我在年级与性别上的主效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因此首先对各年级的身体自我进行性别差异(表8),然后对男、 女生的身体自我分别进行年级差异检验(表9)。

表8 身体自我在各年级中的性别差异(平均数、标准差、t值)

初一初二高一高二

MSD

MSDM SD M SD

男 16.91 3.81 19.44 4.37 19.23 4.88 18.33 3.48

女 16.24 4.05 17.52 4.21 17.59 4.78 18.00 3.79

t

0.91 2.44*

1.31 0.44

*P<0.05

表9 男、女生身体的自我年级差异(t值)

男女

初一

初二 高一 初一 初二 初二 高一

初二3.33***

初二 1.66

高一2.47* -0.21 高一 1.35 0.06

高二1.95

-1.44 0.89高二 2.32* 0.63

0.43

*P<0.05***P<0.001

表8的结果显示, 身体自我的性别差异集中表现在女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同年级男生。

表9的结果显示,男生的身体自我在初一与初二、 初一与高一之间差异显著,初二以后男生的身体自我相对稳定;女生的身体自我仅在初一与高二之间差异显著,其余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

图1 同伴自我与自信自我的年级差异

图2 非学业自我与自我概念总分的年级差异

3.2.4班级自我的性别主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因此对各年级的班级自我进行性别差异检验(表10)

表10 班级自我在各年级中的性别差异(平均数、标准差、t值)

初一初二高一高二

MSD

MSDM SD M SD

男 21.41 4.64 23.46 4.11 23.23 4.79 21.96 3.74

女 22.33 4.03 21.78 4.44 21.24 4.16 21.00 4.58

t

-1.12 2.14*

1.71 1.13

*P<0.05

结果显示:班级自我的性别差异也集中表现在初中二年级女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同年级男生。

4.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在学业自我方面不存在年级差异,而在非学业自我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尤其是在同伴自我、身体自我和自信自我三个维度上年级差异显著。这表明中学生在学业方面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自我概念,而他们在非学业方面的自我认识依然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对各个年级所做的进一步的差异检验显示,初一是整个中学阶段非学业自我概念发展的最低点(与周国韬等人的结果一致),初一至初二期间非学业自我概念迅速发展,初二以后至高中阶段发展渐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

初中阶段,学生非学业自我概念的迅速发展表明,他们非常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关心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珍视与同伴的友谊,也非常重视自己的身体和相貌特征及其变化。上述内容是初中学生自我概念结构中的主要方面,因而也是其自我发展的主要内容。

中学生在身体自我和班级自我两个维度上的性别差异集中体现在初二女生的平均数明显低于同年级的男生。这实质上是社会定型在青春期女性心理上产生的特定影响。埃里克森指出青春期个体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而“自我同一性”的内涵包括着一个人对某个体身份的自觉意识和对某一群体的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同。自我概念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社会心理学范畴,社会的偏见或刻板印象会在人们的自我概念中表现出来。在我们的文化里,女性是劣势性别,男性则是优势性别。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初二女生,生理上的性成熟使他们的女性意识逐渐增强,与此同时,在她们的心理与行为上也趋同我们文化中的女性社会定型,进而影响到她们的自我评价,使其对自我概念中的部分内容(如身体特征、班级地位、社会价值等)期望降低。另外,初二女生对性成熟带来的种种生理变化(如月经、乳房隆起、青春痘等)的不适应,也是导致她们对身体的自我评价降低的主要原因。

标签:;  ;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征_自我概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