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上半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论文,上半年论文,对策论文,形势分析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上半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平稳,但喜忧参半,问题可能更多地出现在下半年。从生产上看,夏季粮油丰收已成定局,但要警惕出现油菜籽“卖难”情况;“菜篮子”产品生产正常,但生猪价格下跌已成畜牧业发展中一大问题;乡镇企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中西部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流通上看,主要问题依然是国家定购粮棉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过大。相对而言,棉花收购的难度更大。生产资料1995年上半年价格猛涨,已引发诸多问题。局部地区收购资金短缺,应引起高度重视。从农业收入看,农民收入增长维持1994年的势头,主要依靠出售农副产品获取收入,但农村物价涨幅依然高于城市,实现全年收入增长目标难度加大。从农村改革看,突出地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好;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展顺利;三是农村税制改革有新的起色;四是供销社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一、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1995年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立足点仍是抓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增加。但由于1994年的粮食产量在1993年的基础上又有回落,客观上加大了在2000年实现增产粮食1000亿斤的难度。而且,粮食供需缺口加大影响到农业与农村经济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抓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尤其是抓粮棉生产已成为多数地方最重要的工作。1995年夏季粮油生产充分体现出这一工作思路。
1.夏季粮油增产预示1995年粮食可望增产,但棉花生产形势令人担忧。
1995年粮油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据农业部统计,夏粮播种面积为4.66亿亩,比1994年增加300多万亩,油菜籽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1700万亩。早稻面积也是增加的。据农业部50个蹲点县调查,早稻面积比去年增加3.5%。5月农业部对12省区调查,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江苏、四川落实水稻面积10157万亩,比1994年增加510万亩,目前长势不错;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玉米种植面积达7070万亩,比1994年增加734 万亩。此外,农业投入状况比往年有明显改观,不仅各级政府相应增加了农业基建投入和农业贷款规模,农民投入动向引人注目。一季度,农民人均生产性支比往年增长70%,化肥销售量增长35%。1995年夏季粮油丰收已成定局。农业部预计夏粮总产可能超过2100亿斤,比1994年增加30亿斤左右,油菜籽总产可达900万吨,比1994年716万吨,增长26%。
但是,棉花生产问题突出,虽然种植面积据统计超过8200万亩,但距计划要求的9000万亩仍县、1万多棉农定向调查,预计面积减少15.8%。最近,据农业部农业司观察,棉花生产实际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面积并不比1994年增加多少;二是苗情长势不好;三是二代棉铃虫严重。再加上棉花收购价格太低,粮棉收益比率不利于调动农民植棉的积极性。1995年国家虽然再次提高粮棉收购价,但农民对此并无敏感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油菜籽产量预计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随着食用油价格下跌,农民“卖油难”可能出现。据农业部160 个物价信息网点县调查,4月份食用油价格平均下降9.42%。因此, 要防止农民“卖油难”现象发生,切实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生猪价格下跌引人注目,下半年生猪生产不容忽视。
受去年下半年生猪高价位影响,全国生猪存栏普遍上升,今年2 月,四川等10个主产省生猪总存栏数近2亿头,增长3.7%。由于二季度存栏数增加,销量并没有增加,结果造成生猪价格下跌,猪粮比价过低,已对畜牧业的稳定生产造成隐患。据农业部对全国27个省245 个县集贸市场调查,4月份的仔猪、活猪和猪肉价格比1994年明显下降, 仔猪和活猪价分别下降23.7%和21.3%,全国粮猪比价下降到1:4.6。 国内贸易部提供的信息表明,5月份生猪、猪肉价格继续下跌, 全国生猪国营收购价比4月份下降4.7%,产区白条猪调出价比4月份下降2.3%。同时,由于粮食价格上涨,玉米平均价达1.5~1.6元/公斤, 宁波进口玉米高达1800元/吨。结果粮猪比价下跌,农民养猪效益直线下降。 对四川等10个生猪主产省市调查,5月份粮猪比仅1:4;山西省3 月份粮猪比已降到1:5.85的临界限,比12月份的1:7.85下降26.6%。此外,对 27 省245个县集贸市场调查,4月份鸡蛋价格6.89元/公斤,比去年12月份的8.33元/公斤下跌21%。料蛋比价已降至1:4的成本临界点以下。据农业部调查,目前雏鸡存栏减少30%,下半年生产形势不好。
生猪价格下跌,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据有关部门统计,5月中旬农民存栏的仔猪减少15%。 同时大猪压栏增加25 %。 这对1995年下半年的生猪生产乃至全年的畜牧业发展都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3.乡镇企业出现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但资金短缺、负担加重,增本减利矛盾突出。
1995年上半年,乡镇企业在外部环境变化、困难多于往年的情况下,一直保持快速而且健康的势头。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1~5月完成乡村工业总产值1082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94 去年同期增长39.86%,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一是产销率提高。1~5月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08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1%, 产销率达到91.1%,比去年同期增长2个百分点。 二是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1~5月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114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6.28 %,高出产值增长速度16.4个百分点。三是中西部发展明显加快,东西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1~4月东中西地区乡村工业产值分别为6972.6亿元、2292.9亿元、207.1亿元,分别增长36.8%、54.9%、44.7%。 中西部分别比东部高出18.1和7.9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统计, 黑龙江省乡镇企业增长78.6%,江西77.8%,湖北68.7%,河南66.9%,安徽65.6%。
但是,乡镇企业在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若干问题:一是资金短缺矛盾突出,流动资金严重不足。1994年度乡镇企业贷款规模仅占全国贷款总规模的2.4%。二是“三角债”问题突出, 全国乡镇企业各项应收款高达2708亿元,占乡村集体企业流动资金高达32%。三是企业税赋加重,贷款利率提高,能源、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增本减利矛盾突出。
4.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创历史记录,供需缺口加大。
1995年上半年,化肥、农膜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月上涨,一季度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高达30.4%,创近年同期涨幅最高记录。尽管国家规定国产化肥最高限价为1400元/吨, 但绝大多数省区早已突破。在部分省区,进口化肥的市场价格高达2400~2600元/吨。 农膜一季度商业进货价平均每吨8552元,比1994年同期价格上涨23.6%,商业零售价平均每吨9595元,比1994年同期上涨16.6%。与此同时,农资总量不足,供需缺口加大。1~6月化肥社会需求量约7500万吨,但供应量只有6900万吨。据农业部召开的三夏农业工作会议统计,夏季农业急需追肥2750万吨,但供给量只有2200万吨,缺口20%以上。
5.粮棉价格上涨,购销矛盾尖锐。
从总体上看,1995年上半年各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仍保持1994年以来持续增长的势头。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粮食零售价格1~4月逐月攀升,4月大米零售价高达2.975元/公斤,5~6月尽管上涨速度减缓, 但仍是上扬趋势。据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预测,1995年玉米、小麦、大米、豆类的价格都呈上升态势。其中玉米、小麦价格更呈高扬趋势。
粮食的市场价格上扬,一方面加剧了农民待价而沽的心里,这又反过来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国家定购粮食收购困难。5月份全国小麦集市价格为1.7元/公斤,比1995 年小麦定购价高出0 .62元/公斤。据农业部调查,黑龙江省每吨粮食平议差价就分别达到:小麦300元、水稻600元、玉米500元、大豆200元。陕西省粮食收购价比市场价低0.32元/公斤,棉花收购价低300元/担。 据山东省东明县调查,农民每交售1公斤定购小麦,就减收0.6元,人均收入减少近28元。农民意见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粮棉收购资金只保按定购价格收购部分,实行价外补贴部分需地方自筹,很多地方实际难以承受。从目前情况看,夏季粮油收购时局部地区收购资金短缺,“白条”现象初露端倪。湖南澧县油菜籽国家定购的40万担,资金缺口2000万元;江苏建湖县夏季粮油收购共需资金1.5亿元, 但初步落实资金仅5712 万元, 资金缺口高达9883万元;四川绵阳市反映,收购资金只保粮棉,但生猪、蚕茧等同样国家收购,却无法保证收购资金,结果该市蚕茧、生猪收购资金缺口高达数亿元。
6.农民收入增长仍保持1994年势头,但农村物价涨幅继续高于城市。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1995 年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436元,比1994去年同期增加125元,增长40%,扣除物价因素, 实际增长14%。另据湖南对3700户农户抽样调查,农民现金收入为388.8元, 比1994年同期增加101.87元,增长35%。此外,陕西、安徽的农民现金收入分别比1994年同期增加36.24%和38.92%。基本与全国态势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市场价格涨幅明显高于城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比城市高1.6个百分点, 零售价格高4.8个百分点。5月份,城市零售物价比1994年同期上涨16.1%,农村涨幅为19.7%,农村高于城市3.6个百分点。而且, 自去年以来呈西高东低的物价涨势仍在持续。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和零售价格涨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4.3和4.6个百分点,但回落较快地区却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云南、贵州、甘肃等省份物价仍在攀升,区域价格涨幅进一步拉大。联系到西部地区农民的比重远大于东部地区,因此这种物价上涨明显地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
7.农村改革在农业产业化、土地制度、农村税制、供销社改革、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较明显的进展。
其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好。1995年以来,山东、江苏等省以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很快,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了有利于农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而且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加工附加值,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减小了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
其二,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方面取得若干进展。一是各地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广大农民对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普遍拥护。据农业部调查,目前全国已有1/3 以上的村完成了土地承包期延长工作。最近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后,这项工作进行更加规范。二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在有条件的地方,稳妥地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取得新的进展。据农业部调查统计:目前全国有近9万个村近9000 多万亩土地实行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三是“四荒”使用权拍卖的土地使用制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行更为广泛,粗略统计,全国有16个省区近2000万亩“四荒”地实行了“四荒”使用权拍卖。四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取得新的进展,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三,“税费统筹、折实征收、财政结算、税费分流”的农村税制改革有新的起色。农村税费制度的实质是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其思路是实行费改税、“暗税转明、正税除费”,税费折实征收。如实行试点的安徽太和县已取消粮食定购,实行税费征实制。即将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及乡统筹、村提留等所有税费合在一起,由征收货币改为折成每亩50公斤粮食征收,一定几年不变。从试点的县看,做法尽管不同,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即一是税费合并征实;二是从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入手;三是简化手续;四是抵制乱收费和乱摊派。而且,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干群关系,农民是欢迎的。
其四,供销社改革有实质性进展。1995年2月,党中央、 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这标志着持续几年的供销社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按照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改革的基本目标一是努力恢复和加强供销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真正将供销社还原为农民群众的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单一的购销组织向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方向发展;三是把供销社的发展建立在支持农业增产、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上,同农民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四是承担国家委托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经营任务,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
其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好的动向。1994年,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后来党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强调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求力争在三年内把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党组织整顿和建设好。从目前情况看,总体情况不错,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部署,做了大量工作,很多地方召开了专门会议,建立了责任制,领导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加强检查督促,机关部以各种形式到基层帮助工作。农业部春季对全国25个省100 个蹲点县的100个村调查表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 也应该看到,个别地区和部门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措施力度不够,抓得也不太紧,对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之,从上半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各方面的态势看,实现1995年既定的农业发展目标,尤其是粮食产量目标应该是有把握的。但各方面的困难因素不少,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动向:一是假如“厄尔尼诺”现象不突出,天气正常,不出现大的旱涝灾害,粮食在夏粮增产30亿斤的基础上,争取早稻增产50亿斤,秋粮增加120亿斤以上,全年的粮食产量达到45500万吨,比1994去年增长1000万吨是可能的,但不可能补回1994年减产的欠帐;棉花产量若达不到预期目标,收购将更加困难,而且收购主要取决于收购政策和价格调整。二是实现畜牧业增长目标的关键是平抑饲料价格,提高猪粮比价。三是乡镇企业发展增长速度可能有所减缓,但增长率仍可以保持在30%以上,经济效益将有所提高。此外,随着国家对东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和中西部合作工程的实质性进展,中西部乡镇企业仍可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异。四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将回落,但仍维持在高价位上,由于主要粮食品种的市场价格仍呈上升态势,粮肥比价将在一个时期内不会出现大的变化,但优质肥货缺价高对三夏、三秋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五是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突出,实现1995年预期目标,一方面寄希望于能否在市场上出售农副产品取得更多收入;另一方面取决于农村的物价涨幅能否降下来。六是农村改革尽管在局部地区和个别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但大的思路和整体动作将继续处于探索阶段。
二、几点分析与思考
现阶段我国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农业发展和粮棉增长,除了靠面积调整、投入增加、天气好以外,还要靠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事实证明:领导重视了,工作跟上去了,就一定会有明显的效果,否则,问题就多,矛盾就突出。
1.夏粮丰收尽管是多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实行“米袋子”的省长负责制是首要的积极因素。
1995年夏季粮油丰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各级都切实增加了农业投入,不仅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用于农业的信贷资金规模和比例都比往年明显增加,其中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计划比1994年实际执行数增加11.8%,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计划比1994年实际增长22%,另外许多省区还想方设法扩大农业资金来源,增加投入数。地方财政支农资金计划比1994年实际执行数增长26.28%,其中天津、 黑龙江、安徽、山东、广东、四川等增长幅度在50%以上。又比如,持续一年多的粮油市场价格的大幅度上升,使农民除在定购价格以外不同程度地获得价外补贴收入外,还可以在完成定购任务后,获得较高的市场价格收入,这就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比如,财政、银行、铁路、交通、化工、供销等各行各业在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支持和关心农业都有实际行动,这些都对确保夏季粮油丰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然而,最重要的是层层落实粮棉生产责任制。在粮棉生产的“省长负责制”以及各省粮食自求平衡的要求下,各省区不仅将各品种的种植面积、生产总量、单产指标,而且将定购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乡、村。现在,几乎每个省区对粮棉生产都制定了明确的标。
当然,也要看到,实行“米袋子”的省长负责制更多地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面积、保产量。而且,自求平衡也存在着地区封锁的可能性,无论粮食出现丰裕和短缺现象,粮食产区与销区间的利益矛盾难以避免。还有农民利益如何体现,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2.不高度重视农资价高货缺的问题,不仅影响秋粮生产,而且可能使我们在稳定粮棉生产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付诸东流。
目前,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化肥价高货缺的现象,究其原因,从表象上看,一是由于农资生产的原料、能源价格、运营费、人工费等上涨,有些已超过国际市场标准,加大了生产成本;二是价格、外汇、税制改革以及柴油流通体制改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农资的生产和经营;三是流通秩序混乱,中间环节过多,任意加价,盘剥严重;四是国际化肥市场价格随着我国进口数量增多价格上扬,提高了进口化肥价格。但是从本质上讲,化肥等农用生产工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工业发展位序的末端,增长率大大低于同期工业的增长水平。因此,一方面农用工业的微利经营导致其自身发展缺乏活力,自给率不能提高,比如我国化肥约有1.2亿吨的生产能力,这个能力与农业本身需求尚有5~10%的差距,而化工部门实际是按85%的负荷来安排生产的,致使供需缺口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农资供给经常处于“卖方”市场的有利位置,加上供销社作为供应的主渠道具有双重身份,但实践中常常发生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与服务农民的职能相矛盾,使农资价格层层加码,加剧了农资供给的紧张态势。
问题的焦点在于:在农用工业发展本身没有多少动力的前提下,一味限制化肥等农资的出厂价并不是最有效的办法。农资流通体制和专营的办法效果也有限。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系列问题有待研究。
3.粮棉市场价格上涨,有利于刺激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同时对抑制通涨也带来压力,关键是如何化解粮棉定购价与市场价差距过大引发的矛盾。
我国粮棉价格上涨将是持续性趋势,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囿于农业资源状况,尽管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实现总量平衡还是有潜力的,但困难不小。1990~1994年,我国粮食生产年递增率只有0 .4%,而消费增长却很快,1994年与1990年相比,工业用粮年递增20%,饲料用粮年递增6%。因此,从产销趋势看,稍不注意, 供需就出现缺口,导致粮食价格上涨。1994年以来,持续到1995年第一季度的粮食市场价格只涨不落趋势,尽管随着夏粮上市,个别品种如小麦价格能趋稳外,从态势上看,主要粮食价格继续上涨或维持高价位几乎是肯定的。事实上,国内市场主要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农业部农研中心材料显示,1995年4月份国内集市大米价格高出曼谷市场成交价1.1元/ 公斤,小麦高出0.6元/公斤,玉米高出0.86元/公斤。 而棉花尽管实行专营,但存在隐形的市场价格上扬(1993年为600~700元/担,1994 年为700~800元/担),却是事实。
粮棉价格作为生产供应的函数,其价格上涨是必然的反应。这一方面对提高粮棉生产的比较效益,让农民种地有利可图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粮棉作为基础产品,无论是合同价格抑或市场价格过高,对相关产品的成本影响很大,对抑制通货膨胀也是不利的。而且,如果粮棉价格远超国际价格,甚至步日、韩之后,农业成为“高价农业”,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如何使粮棉价格维持在合理的限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国家定购粮棉价格与市场价格的过大差距,使农民出售定购粮棉在价格上受到损失,农民意见很大。1994年国家大幅度高粮食收购价,提价带来的收入,使农民得到相当实惠。而1994年上半年,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急剧上涨,粮食定购价不变,大大抵消了粮食提价带来的好处。这种情形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粮食销区矛盾还小一些,因为这类地区一般要付给农民相应的价外补贴,给农民补偿,加上出售粮棉只占这类地区农民收入的较少部分。而在棉花主产区,地方财政无力给农民更多的价外补贴,农民上交的数量任务又重,再加上个别地区收购资金短缺,极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粮棉比较,棉花收购的矛盾更为突出。从全国看,到1994年底,棉花收购量仅完成70%。据农业部调查,到1995年3月初,湖北完成收购任务74.8%,河南、 山东和河北沧州均仅完成50%左右。而且,尽管1995年棉花调价,粮棉比价已超过1:12的合理比价,但各地实际粮食收购价格仍高于国家定购价格30~60%,粮棉比价不合理,再加上去年许多地区加上价外补贴后,农民实际得到的收购价早已高于700元/担的水平,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售棉积极性更不高。而棉花作为专营产品,要求百分之百出售给国家,棉花流通和加工部门的利润很大。山东、河北每吨棉花收购与调出的差价高达4520~5020元。农民感到吃亏太大,致使很多棉农一直等待观望棉花收购政策的调整。因此,粮棉的价格问题、收购问题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农民存粮囤棉不售,极不利于实现1995年农业的既定目标。
4.解决生猪生产波动的关键是因为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在部分地区已走到了尽头。
生猪产销波动,从表象上看,除了春季以后的销售淡季外,主要源于饲料价格上涨,尤其是玉米价格居高不下,猪粮比价不合理。从深层次看,持续多年的畜牧业高度发展,使畜牧业逐渐表现出独立发展的产业特征,生猪生产也逐渐摆脱依附于农业的副业地位,要求具有规模化、机械化的产业化特征。而且,生猪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市场与价格波动。因此,除了在四川、湖南等传统养猪大省,依靠农户散养方式还有传统优势以外,在资源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农户散养的生猪饲养方式已面临规模小、饲料报酬低、成本高、养猪经常低于农民预期收入的困境。改变传统的生猪生产方式,鼓励、发展规模化的养殖企业,依靠规模化的饲养方式,一是便于提高生猪出栏率、提高饲料转化率,便于改进品种和提高防疫能力;二是有助于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格局,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在这方面,不少发达地区的养禽业,尤其是养鸡业已先行一步,可供借鉴。
5.1994年农民收入增长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但仍未实现小康要求的目标,今年乃至今后几年,农民收入状况将始终是一大问题。
从上半年农民收入构成看,家庭经营收入仍是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一季度全国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的现金收入为274.2元,比1994年同期增长47%,占全部现金收入的63%,其中出售种植业和牧业产品的收入195元,增加71元。 农民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出售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其中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和猪肉六项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使农民人均增加37元,仅粮食就增加24元。湖南省农调队对全省3700户调查显示,与1994年同期相比,出售农产品的平均价格,猪肉上涨54.1%,禽蛋上涨32.2 %, 家禽上涨12.2%,蔬菜上涨54.1%,鱼虾上涨21.6%,粮食上涨71.3%。价格上涨使农民人均多增加收入50.9元,占现金增加额的87%,此外,出售劳务,二、三产业发展也使农民增加了收入。
但是,这种依靠出售农牧产品价格上涨的收入增长,从全年的趋势看,已无多少潜可挖。其一,粮食定购价格不变,农资价格又上涨,因此,靠出售定购粮棉的价格收入比1994年要减少;其二,生猪、禽蛋价格波动,又要减少一块收入;其三,乡镇企业和劳务输出收入增加态势也不明显;其四,农村物价指数高于城市的现象短期内还不能化解,承受通货膨胀的压力相对比城市大。因此,全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希望,只能来自合同定购以外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收入和更多地依靠多种经营来增加收入。但无论如何,今年农民收入增幅低于1994年的态势是肯定的。农民实现小康目标的难度加大。
三、几点对策与建议
为了实现全年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从现在起,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有较长期的措施,也要考虑到近期的对策。
1.关于粮棉产销问题。在粮食生产上,基本原则还是要执行中央提出的“稳定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库存和实现总量平衡、区域平衡”。但是鉴于当前粮棉定购价与市场价差距比较大的现实情况,除了采取有力的措施抑制农资价格上涨以及恢复定购粮棉与平价化肥、柴油挂钩的政策外,建议有关部门尽早着手研究1996年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问题。至于棉花,关键还是收购价问题,1995年标准级皮棉每担收购价提到700元,但与进口棉花相比, 提价潜力还较大(目前国际市场棉价高达20~25元/公斤)。建议参照粮食的实际收购价, 即定购价+价外补贴,根据合理的粮棉比价,大体为麦棉比价1:8,稻棉比价为1:12, 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棉花收购价。
2.关于生猪生产问题。为了稳定生猪生产,治标的对策一是向生猪生产区紧急调运平价玉米,平抑饲料价格;二是养猪大户和企业应把握时机,以较低价格购入仔、母猪,为1995年下半年和1996年生产打下基础;三是国有食品部门应积极增加储备,补充库存;四是执行生猪收购的最低保护价,不准压级压价收购。治本的建议:一是将生猪收购资金纳入必保范围,确保收购资金落实;二是建立生猪生产的风险基金,平抑市场波动,稳定生产;三是加强市场预测和信息反馈工作,引导生产者行为;四是加快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大户、企业的产业化发展;五是加快国家级生猪生产基地建设。
3.关于化肥价格问题。近期措施一是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费用,让利于农民,鼓励生产厂家对农民直销;二是严格控制各环节的最高限价,不得擅自涨价和变相提价;三是加强价格监督,违者要严肃查处;四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整顿流通秩序;五是建立化肥价格调节基金和储备制度,稳定生产。从长期看,解决化肥供求的根本出路,比较可行的是按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建议,采取粮肥价格联动挂钩的思路,即一方面按不高于1500元/吨的尿素标准供应农民; 一方面通过政策性补贴对生产厂家实行扶持,化肥厂按“保本微利”原则控制出厂价,亏损由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分级补贴。此外,减少进口补贴资金,扶持国内企业生产,增强国内生产能力,提高自给率。
4.关于农民收入问题。要实现今年农民收入增长目标,除了切实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增加农产品供给,确保农民收入增长,以及进一步理顺工农产品价格,缩小产品“剪刀差”和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长期性措施外,比较现实的对策一是千方百计地增加多种经营的收入;二是在完成定购粮油任务后,开放市场,使农民获得较大的农产品价格收入;三是鼓励农民有序地跨区域流动,增加劳务收入;四是进一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五是控制农村物价涨势,减少通货膨胀对农民实际收入的影响。
标签:农民论文; 农业论文; 粮食银行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村论文; 三农论文; 生猪论文; 畜牧业论文; 种植业论文; 农资论文; 粮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