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邓小平的思想看邓小平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从邓小平的思想看邓小平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按照邓小平思路学习邓小平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思路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坚持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党的理论武装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针对王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郑重提出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准确地而不是随意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说,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当时如果不是坚持这样去做,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也就不会有从这个“结合”与“飞跃”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就更不会有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转变。“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结束之后,邓小平同志又针对林彪、“四人帮”肆意割裂和歪曲毛泽东思想的恶劣行径,反复强调要科学地对待毛泽东思想,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也可以说,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当时如果不是坚持这种态度,同样也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就不可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之上。事实说明,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是应用理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先决条件之一,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之一。正是基于这个历史经验,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代表,总是再三告诫全党:要把《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当作一个整体进行学习,贯通起来进行理解,注重从内在的相互联系上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及其实践意义。从当前理论学习的发展形势来讲,明确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贯彻这一点则显得尤其重要!因为非如此就不能避免重犯过去那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个别词句和个别结论的教条主义错误,就不能避免重犯过去那种割裂、歪曲和践踏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实用主义错误,就不能避免重犯过去那种“简单对号”和“立竿见影”的形式主义错误,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也就很难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完整准确地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应当彻底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原则。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不要也采取类似的学习态度?现在几乎人人都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贯穿邓小平著作中的一条思想红线。然而是怎样贯穿的?邓小平同志依据哪些“实事”,又是怎样去“求”的?求到的“是”包括哪些从“实事”中抽象出来的科学结论?对这样至关紧要的问题,应当提倡“打破砂锅”的精神。而就要搞清这些问题来讲,很有必要重温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江泽民同志在这个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潜心思考这一科学论断,可以从中理出相互关联的三层含义:第一层——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由来;第二层——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意义;第三层——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构成要素及方法。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个“中国国情”,再一个“时代主题和国际格局的变化”,是邓小平同志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个支点和基石。坚持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回答和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则是邓小平同志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真谛所在。因此,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就应该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思路去学习邓小平理论。

第一,要结合研究马列主义。

邓小平同志讲过:“老祖宗不能丢啊!”(《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69页)实际上,无论是从理论或者是从实践来说, 现在党所主张的不仅没有丢掉“老祖宗”,而且是把对“老祖宗”的继承和发展很好地统一起来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要让更多的同志明白这个事实和懂得这个道理,仍然需要作出努力,需要提出在学习上实现同“老祖宗”的结合问题。没有学习上的这个结合,就一定没有对继承和发展这样两个方面的深切理解;而没有这种理解,就绝不可能在对理论的认同上,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四大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著名论断上来。当然,实现这个结合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该进一步贯通到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中去。社会主义首先作为一个理论,继而作为一个运动,再进而作为一个制度,已经和正在经历三次大的转变与发展:第一次,是从空想到科学;第二次,是从运动到制度(包括从一国到多国);第三次,是从革命到建设。每一次的转变和发展,都有一个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课题,也都贯穿着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又都围绕着历史提出的课题相互联结起来,构建成为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形式。邓小平同志的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从革命转向建设的历史产物,包含着对列宁领导以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深邃思考,也包含着对毛泽东领导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抽象出来,注重在两个层面上回答和解决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第一个层面——我们到底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有很多论述,而最重要的归结,就是那个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以及那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建设高度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奋斗目标。第二个层面——我们到底要怎样建设这个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全方位地展开自己独特的理论思维,从主要矛盾的思考,到工作重点的转移;从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到改革开放的布局;从“三步走”的战略规划,到“两手抓”的战略方针,而最核心的内容是从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此也可以说,邓小平同志的科学理论,不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而且是社会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所获得的关于建设的理论形式。很难设想,离开社会主义三次大转变和大发展的历史观点,离开自列宁和毛泽东以来迄至而今的三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我们何以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又何以理解理论的精神实质?更何以认识理论的历史形式及其价值和意义?所以,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结合学习“老祖宗”,而结合学习“老祖宗”,当然也就包括着学习书本和学习历史的双重含义。

第二,要结合研究中国国情。

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33 页)这里提出的两个“认清”及其关系,对于实践指导有着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于理论掌握也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国情问题,既是实践得以展开的历史舞台,又是理论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既是决定实践行与不行的基本要素,又是判定理论对与不对的根本依据;既是实践改造的客观对象,又是理论认同的关键所在。旧中国,存在着很多阶级、阶层和团体,各有各的利益、主张和主义。众多的“主张”和“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那些“救国方案”,之所以一个一个地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了,唯独毛泽东思想被中国人民作为实现自己解放的伟大旗帜,原因盖出自国情和对国情认识的正确程度。凡不合乎国情的思想和理论,都注定是要被人民所唾弃的;凡是合乎国情的思想和理论,也都注定是要被人民所掌握的。这就是规律,这就是所谓“历史的必然”和“历史的选择”。理论从哪里产生出来,学习就应该从哪里开始。对毛泽东思想是这样,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这样。离开国情,绝对不可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毫无疑问,国情是不断发展着的,有过去,有现在,还有未来。因此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而要把对今日中国的研究同昨日中国的情况联系起来,注意从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来认识中国建设的历史特点。中国的革命发端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之下,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没有也不可能完成自己所应该完成的历史任务,诸如解决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问题;而完成这些任务的历史责任,就只能历史地落在中国无产阶级的双肩之上。这是与中国革命相联系的中国建设的特点之一。再则,中国革命又发端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之下,自然走向是西高东低,人文态势却是东强西弱,加之是个大国,众多人口和不同地域要想绑起腿来一块赶路是困难的,要想一个早上消灭贫穷和落后也是困难的,现代化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就随着发生了。这是与中国革命相联系的中国建设的特点之二。注意到这样两个历史特点,那就可以看出马克思提出的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伟大构想,对于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问题前后具有的双重指导意义:其一是说,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国要经历一个彻底的民族民主革命阶段;其二则是说,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国还要经历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等于就已经从“卡夫丁峡谷”中跨越出来,那只是实现这一跨越的第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行动,而后还有第二个行动,即赶上时代,尽快让中国发展起来。因此,就还有一个进一步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大问题摆在面前,还有一个怎样把坚持社会主义同发展社会主义统一起来的大问题摆在面前,也还有一个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大问题摆在面前。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邓小平同志重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提出的根本任务。强调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科学理论,要把中国的今天同中国的昨天联系起来思考,意义也就在于没有这样的思考,便不可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地植根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便不可能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进程。

第三,要结合研究国际环境和国际经验。

国际和平力量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一份历史遗产,就是整个地球被劈成两半:一边是资本主义同盟,再一边是社会主义阵线,中间虽然也夹着许多民族民主国家,但基本的格局还是这样一度被历史确认下来,开始拓出一个相对和平时期。和平时期当然也是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间的消长关系,必然要在国家综合国力的角逐上尖锐地反映出来。头一阶段,社会主义是成功的,被证明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第二阶段,资本主义的劲头上来了,而社会主义却命运多蹇,面对严重挑战和考验。第三阶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资本主义仍然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势头。因此人们困惑:这是为什么?到底是资本主义不再腐朽,或者是社会主义不再优越?从理性的思考来讲,这里有两个误区:涉及到重新认识资本主义问题,也涉及到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问题。资本主义经过三百多年而能继续发展的事实,绝非说明制度上它不再腐朽了。究其能够继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一是历史累积而爆发新的技术革命,证明社会生产力有属于自己的内在发展规律;再是国际经济大循环萌生的一体化趋势,证明社会化生产也有属于自己的外在扩张性质;还有一点,就是“国家干预主义”及其政策出台,补了一个大的漏洞,确有调整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和意义。严格地讲,出现这些情况恐怕不完全是个制度问题,而过去的看法,总是笼而统之归结到社会制度上来,搞得我们在理论上十分被动,也搞得我们在实践上非常闭塞。这是一个大的失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过迅猛发展而后进入困境的状况,也绝非说明这个制度的优越性已经不复存在了。制度是靠人来掌握的。离开人的活动,制度如何运作?能自然而然地把优越性发挥出来吗?人的认识不对,干的方式不对,与之相联系的体制和政策不对,制度再好也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的。长时间里,这个制度和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被我们忽略了,根本不懂得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有一个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及其发展规律的重大问题摆在前头。这也是一个大的失误。邓小平同志把我们从失误中引导出来,明确提出适应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举起改革的旗帜;适应新的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们还必须举起开放的旗帜。因此,合乎逻辑的结论是:离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自二战以来的消长关系,就根本不可能理解时代主题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而不能理解时代主题和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也就根本不可能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路线。

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思路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之所以特别提出要结合研究马列,结合研究国情,结合研究国际环境和国际经验,道理就在于坚持这样三个“结合”,可以切实搞清楚邓小平同志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问题和要义所在。“饮水思源”,斯之谓也!否则的话,你这样去看这个理论,他又那样去看这个理论,岂不看得五花八门!能够避免“歧路亡羊”的教训吗?理论是实践的产物,准确地讲,是基于实践而发生的认识运动的产物。“看理论”,应该看得合乎认识规律。一个方面,要循着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过程,侧重思考理论的由来,即产生的基础和构成这个基础的相关要素问题,可以叫做“溯源”;另一方面,也要循着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过程,侧重思考理论的归宿,即被证明的价值和体现这个价值的诸多成果问题,可以叫做“明义”。对掌握理论而言,既不溯源,又不明义,那就是思路不对,一定正确理解不了,也一定正确应用不了。因此,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思路去学习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指导原则,要提升到认识运动的规律上来,而归到一点,是要提升到邓小平同志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史高度上,并进一步把这个“结合”从学习中再现出来,从理性的思维中再现出来。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和历史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需要理论武装,需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藉以重新教育中国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历史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无产阶级起初作为一个“自在的阶级”和一个“自发的革命力量”,而后作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和一个“自觉的革命力量”,中间的转变过程固然有现实斗争锤炼的作用,但也有联系现实斗争进行教育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曾把掌握思想教育称为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也曾把延安整风称为党迎接光明和对付黑暗的“思想的准备”。并且再三强调:“对付黑暗需要加强教育,迎接光明也需要加强教育,无论怎样讲,我们都需要加强教育。”“为了现在,我们必须这样;为了将来,我们也必须这样。”(《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11—412页)从那时到现在,情况根本不同了, 但从经受各种可能的风险考验来讲,从迎接新的伟大胜利来讲,对这个“思想的准备”就更要作出一番新的努力。因为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从过去一个被压迫的党,上升而成一个执掌全国政权的党,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跳出历史上的那个“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面临重大的历史考验。再则,也因为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从过去一个领导武装斗争的党,进而成为一个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党,能否尽快学会建设,根本解决困扰中华民族百多年来的贫穷和落后问题,同样面临重大考验。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解决程度与结果,必然要从中国共产党人所接受的两大“考验”集中反映出来。实际上,毛泽东同志过去讲“进城赶考”,考的就是这样两个基本问题;邓小平的科学理论,根本解决的也还是这样两个基本问题。上溯抗日战争乃至鸦片战争,历史已经一再证明,落后,就要挨打;腐败,也要挨打,落后和腐败可能导致分裂,而分裂同样会要挨打。面对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图谋“西化”和“分化”我们国家,历史地思考这些关乎中国发展全局的基本问题,重新作出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那个“思想的准备”,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了!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相信由理解这些基本问题开始,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思路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对于重新教育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维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权威,对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推进中国发展大局,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从邓小平的思想看邓小平理论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