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学科德育是素质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
关键词:德育 数学教学 数学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
首先,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其次,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教学。
第三,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继承基础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第四,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那么如何将德育教育有机地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需介绍“杨辉三角”,它比欧洲的“帕斯卡三角”早四百年。在“勾股定理”的教学时需介绍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故其又被称为商高定理。还有著名的“赵爽弦图”被作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还有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通过挖掘数学教材中的这些史料,给学生讲述历史上我国在数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展示我国数学的发展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再如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学历是“初中毕业”,可他深钻细研,成为当代国内外闻名的伟大数学家。使学生懂得学习好坏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道理,进而发奋学习,激发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努力读书。
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本身充满了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非常广泛、具体的学科。
1.“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生活实际需要的结果,而不是像唯心主义所认为的数学是任意思维创造的产物。如由记数、排序,产生了自然数;由表示“没有”产生了数“0”;古埃及的尼罗河每年洪水泛滥,经常冲出两岸地界,这样就必须设法测量,重新勘定用地的界线,就产生了几何学。
2.发展的观点
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如从整数到分数,从正数到负数,从有理数到无理数,从有限到无限,都遵循着这一规律——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结合这个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增强学生超越旧事物,创造新颖、独特新事物的意识。
3.实践的观点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从古至今许多前人总结的法则、公式、结论都是按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或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股修四,经偶五”的规律(即勾三、股四、弦五)。再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天线的高度,从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三、渗透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要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像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有的是抛物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四、渗透数学理性精神的培育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优良作风。首先数学教师要言传身教,有严谨、负责的态度。对概念教学,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定理、公式的证明和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条理清楚,推理要有理有据;书写要规范,避免“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要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其次,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从小事抓起。数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对待作业要认真,按时独立完成。对不合格的作业,教师一定要令其重作,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要严格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都有可能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五、渗透意志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一个式子的建立而绞尽脑汁。这就使某些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因而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创新是理性精神的最高境界。人类社会的进步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创新。为了鼓励学生创新,我常设计一些一题多拓对学生进行训练或设计开放型题目让他们各抒己见。
六、渗透数学美育教育
别林斯基曾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数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一种科学语言、一种技术工具,而且还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理性化的思维范式和认识模式,一种具有新的美学维度的精神空间,一种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
1.数学的形式美
如方程变化美,函数y=x2图象对称美。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
2.内涵美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辟的分析、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精心的板书及精确的结论能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中美的神韵。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审美赏美过程。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要及时抓住时机针对性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也能学会对数学美的鉴赏,实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思想教育要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因地施教。要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适时、适当、适量地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更完备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同时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切忌形式主义、牵强附会,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七、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应重视的两个问题
1.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关键是教师。
教师应面向新世纪,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深远意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将每节课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负责始终的教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以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理想目标进取。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除了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史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能把握中学数学教学的脉络,理出思想教育的层次,探索一些具体的德育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一代为己任,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准确把握学生所思、所求、所感、所爱,有的放矢地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着眼课内,放眼课外。
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践性活动是实现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才能促进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学习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进而深化德育效果。丰富多彩的课外数学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又是德育生动的大课堂。如组织数学美育讨论、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收集数学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实例等,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编写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2]程文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新论》。
[3]吴成元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试论》。
论文作者:李海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2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数学家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29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