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厚实数学课堂论文_李建国

如何打造厚实数学课堂论文_李建国

江西省进贤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建国 331700

【摘 要】:本节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交流归纳、

简约教学,是指高度概括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简洁与明了,更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理解乘法分配律,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及自主探究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你能根据途中信息解决“两扇屏风一共有多少块玻璃?”这个问题吗?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展示不同算法。

方法一:12×5+9×5 方法二:(12+9)×5

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是相等的。(板书:(12+9)×5=12×5+9×5 )

提问: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左边的算式可以看作12加9即21个5,右边的算式可以看作12个5加上9个5也是21个5。)

【评析: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创设生活中的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根据两种不同的方法,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相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计算后,初步感知了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同时,产生这样一种数学体验,即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存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发现问题,引发猜想

1.算一算、把结果相同的算式用等号连接。

(25+40)×6 25×6 +40×6 (50 + 25)×4 50×4 + 25×4 (26 + 74)×30 26×30 + 74×30

2、汇报计算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40)×6 = 25×6 +40×6 (50 + 25)×4 = 50×4 + 25×4 (26 + 74)×30 = 26×30 + 74×30

3、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板书的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1)相同点:每组算式中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2)不同点:算式中左右两边的运算顺序不一样。

(3)联系:左边的算式等于右边的算式。

3.看来这几组算式中藏着一个数学规律,我们来猜想一下吧!

【评析:通过算一算、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之间充分讨论交流,充分认识这些算式的特点,不但为后面的猜想奠定基础,还让学生充分?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了活动?验。】

三、探索交流,归纳规律

1.同学们,对于可能存在的规律,仅凭这三个等式是不能说明它是成立的,也许是一种偶然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呢?那就请同学们,再找出一组具有这样规律的两个算式,验证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2.汇报验证过程,进行归纳。

(1)学生汇报自己举的例子。

(2)看来这个规律可能真的存在。可是,会不会除了这些例子外有不能成立的?能不能换个角度,不计算,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等?(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

(学生解释:比如(18+12)×5=18×2+12×5,左边括号里算出是30,就表示30个5,右边是18个5加上12个5,也是30个5,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

(3)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相等?(不可能,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

3、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1)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你认为的规律吗?(学生独立用符号或字母表示,交流汇报中形成共识:(a+b)×c=a×c+b×c)

(2)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3)?能根据上面的字母表达式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猜想之后,通过举例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学生?历了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知识归纳推理过程,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总结规律,并记住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即将结束,回顾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乘法分配律的?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在课即将结束时,重点对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方法的回顾,突现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运用---拓展。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了学习方法,发展了思维,感悟到了归纳推理等基本的数学思想,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刻,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本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积累了活动?验、感悟到了数学思想,这也正是课标强调的对学生“四基”培养目标的体现。

论文作者:李建国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8

标签:;  ;  ;  ;  ;  ;  ;  ;  

如何打造厚实数学课堂论文_李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