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区位分析_中国制造业论文

中国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区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位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海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已经历时30余年,目前中国制造业已经有了向外转移的迹象。对外投资是制造业国际转移的一种方式,1997年时,中国对外的直接投资额仅为37.65亿美元,2010年时,已经上涨到了894.33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88.1亿美元,年增长率21.7%,该流量占到了世界第5位,对外投资的存量约为3172.1亿美元,居全球第17位①。为了避免中国制造业过快向外转移,防止产业的空心化,有必要对中国向海外转移的区位进行分析,看看哪些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制造业最可能转出的承接地,从而找到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继续保持中国对制造业的吸引力。

一、决定制造业国际转移的主要因素

1.工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供应

刘易斯(1958)认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条件是劳动力价格和劳动力供应。一方面,60年代,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逐步下降,劳动力供给不足,同时,由于经济增长带来的充分就业,使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低成本的熟练工人的需求又急剧增长,使得熟练劳动力的缺口不断拉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且劳动力的价格低廉,这样,就形成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现象②。

目前,制造业转移大都是伴随着FDI。一般说来,由于跨国公司在进行FDI时,需要派出自己的人员,付出比当时企业平均更高的薪酬,并运用自己的管理组织架构,因此得承担比当地企业更高的生产成本和组织成本,那么,跨国公司又是如何获得更高的收益呢?金德尔伯格(1969)指出,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在FDI中获得较大的收益,是因为他们具有垄断优势,这些优势包括:(1)跨国公司所具有的技术优势;(2)对某些原材料的垄断;(3)规模优势;(4)对销售渠道的控制优势;(5)R&D的能力等等。这些优势能够确保跨国公司在付出较高的成本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③。邓宁(1976)提出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于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化优势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和卡森提出来的,认为将外部市场内部化,用有组织的企业代替市场,从而减少外部市场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而区位优势理论则是沃尔特、伊萨德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必须力争获得一定的区位优势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些优势主要包括廉价的投资要素、市场的距离、避开贸易壁垒和经营的社会环境等④。

企业会选择出口,否则企业只会在国内生产和国内销售,由于海外销售增加了海外的营销成本M,要满足上一条件,一是海外销售能够使N更大,销量上升,从而销售收入增长。二是海外的价格高于国内的价格,能够使厂商获得更高的销售收益,这一较高的价格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垄断优势来获得的。

再来看企业通过FDI来获得收益的决定条件,即对外投资的决定条件:

简化后可得条件为:

由于海外投资的运营成本中包括了海外营销的成本,此外还包括公司组织建构等成本,因此,海外投资的运营成本F一般总会大于海外营销的成本M。同时,本土的资本和其它要素的成本C是不确定的,有可能本土高,也有可能海外更高。从上式中可以看出,企业愿意对外投资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海外工资水平,如果海外工资水平非常低,其对总成本减少的影响足以弥补海外投资中F的增加和C的不确定增加因素,那么企业就会决定对外投资。由此可见,劳动力成本是企业决定FDI的主要条件,只要满足了这一条件,企业进行FDI就会有更大的收益。在制造业中,工资所占的比重平均高达30%。不过也需要指出,劳动力成本并不仅仅是由工资水平决定的,劳动力的成本在工资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越高,其单位产出中劳动力的成本越低。因此可以得到决定企业对外FDI的两个条件分别是:被投资国的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前者越低,后者越高,FDI就越可能产生。

2.创新和技术进步、技术差距

弗农(1966)和威尔斯(1968)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⑤,由于模仿国具备着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价格优势,一个产品的生产会从创新国转移到模仿国,按照梯度转移理论,位于高梯度位置的国家或者地区——即创新国,必须不断地创新,才能在梯度中永远处于有利地位,在某种产品进入销售下降周期时,它会转移到低梯度国家或地区。从这两个理论可以看到,对于产业转出国来说,不断的创新和技术进步,会催生出若干新的产业,围绕着这些产品的生产,又会有上下游产业的产生,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总是投资到回报更高的新产业中,这就会使得一些技术相对落后的产业,转向模仿国,产生国际制造业转移。

因此,只要存在着足够的技术差距,国际制造业转移就可能产生。这种技术差距之所以会长期保持,是因为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中占据着优势: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拥有最优秀的资源,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基本都位于发达国家,大量顶尖的科技人才也主要在发达国家工作;发达国家拥有资金优势,他们长期注重对R&D的投入,能够为研发人员提供最好的条件,使研发处于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技术差距难以缩小。发达国家的企业还通过专利权等制度,保持了在某些领域的技术垄断,或者是利用企业兼并、控股等手段,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苗头进行打压,防止在技术上出现超越。

这一条件也说明,高梯度国家要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必须通过创新来建立起新的产业,如果创新不足,没有新的产业来弥补旧的产业,就会出现产业空心化。同时,低梯度国家只要能够在创新和技术进步上下功夫,努力缩小和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就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在产业中居于有利地位。

3.国家间存在的禀赋差异

制造业企业生产的进行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按照H-O理论,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该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的,相应的,各个要素密集的企业,就应该在不同要素丰富的国家开展自己的生产,才能保证这种比较优势的发挥⑥。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三个部分,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的丰富程度是不一样的,这种禀赋方面的差异也是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条件。

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间流动,一国某些生产要素的不足,可以通过国际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弥补。但这一弥补是有条件的,受到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摩擦系数影响,如果国际间减少了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那么生产要素流动就有可能弥补国家禀赋的差异。如欧盟在建成共同市场后,人员、物资、资本和技术的流动在申根国家内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形成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德国正是靠着这一点,大量从劳动力供应相对丰富的原东欧国家引进劳动力,来弥补了自己劳动力老化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过也必须看到,引进外来劳工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语言问题、宗教文化因素、社会治安和稳定因素等。因此,以外来劳工弥补本国劳动力供给不足的作用是有限的。当劳动力出现大量短缺,外来劳工已经无法弥补时,只能进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同样,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自然资源也可以在国家间流动,由资源禀赋丰富的国家流向制造业发达但资源禀赋相对贫瘠的国家。但是,运输会产生成本,如果运输成本过高,高过了在原材料生产国进行投资生产的投入成本,企业就会选择将产业转移到该原材料禀赋丰富的国家开展生产,而放弃在本国继续生产。

4.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其它条件

除了以上转移的条件外,国际制造业转移还要考虑教育水平、文化差异、语言环境、社会环境、政策和法律制度、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上下游产业链、市场及营销网络、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这些条件也决定着制造业的转移能否发生。

(1)教育水平因素主要是指成人识字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些因素决定着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而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又决定着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质量。一般来说,识字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高的地区,由于劳动生产率高,能够生产出质量较高的产品,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可能性越大,相对较低的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可能性越小。

(2)文化差异因素包括了国家在种族、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差异会推高投资成本。当跨国公司本国家文化传统与东道国的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时,就可能产生员工之间、员工与顾客之间的矛盾,甚至引发冲突,这些摩擦成本会增加到投资的成本中。文化差异也会使得企业在推广自己的产品时,碰到更大的阻力。因此,文化差异越大,投资的成本就越高,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难度也就相对较大。

(3)语言环境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如果制造业的转出国和承接国之间的语言环境一致,就会节约转移成本,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在其它条件相仿的情况下,产业的转移总是优先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中的产业。如印度和美国都属于英语环境,不存在语言的障碍,美国的许多软件业就外包到了印度进行,现在连许多的电话远程服务业也外包到了印度。中国内地在承接制造业转移时,也是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率先开始的。

(4)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政局是否稳定,社会治安情况是否良好。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时,会考虑到东道国的政局,包括是否会爆发战争和其它形式的内乱。东道国的社会环境越好,比如政权稳定,社会治安良好,就越对外资有吸引力。反之则会使跨国公司避之不及。2011年利比亚爆发内战,就使得外资大量抽逃。

(5)政策和法律制度因素。东道国在政策上的变化,会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国有化的政策、政府违约、税收优惠政策的变化、市场准入政策的变化、减排政策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吸引外来投资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有利于更好的吸引外资。法律制度则主要是指东道国的法律制度是否健全,是否依法办事。东道国的法律体系越完善,对外资就越有吸引力。

(6)金融体系包括了东道国的融资环境、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以及外汇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等。东道国的银行体系是否发达,会不会影响着投资者的融资和资金流动的便利性;东道国的货币政策是否稳定,会不会发生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东道国的汇率变动幅度是否较大,会不会给投资带来更大的风险?这些都是投资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东道国在这些问题上解决得不好,就会损害到东道国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吸引力。

(7)基础设施包括了东道国的交通、通讯、能源供应和后勤生活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是制造业企业经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条件,基础设施越完善,制造业企业经营越便利。如果不具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很难顺利开展。印度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至今缺乏高速公路、稳定的电力供应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在承接制造业转移方面被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8)上下游产业链主要是指为制造业配套的其它企业。这些企业的存在,可以使制造业企业就近获得原材料、半成品、模具、设备的供应,获得相应物流、融资和后勤等方面的服务,从而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成本,使投资者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东道国上下游配套越完善,就越能够吸引到相关的产业进驻。

(9)市场及营销网络是指东道国的消费品市场和制造业企业在该国的营销体系。东道国的消费品市场越大,就能够消费更多的产品,对外资就越有吸引力。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吸引了几乎所有的汽车制造企业到中国投资,就近生产汽车投入市场。投资者在东道国的营销体系的发达程度,也决定着投资者是否到该国投资。因为发达的营销网络,可以使投资者在东道国转移制造业时付出较小的转移成本,保证产品有销路,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

(10)地理条件主要是指东道国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从气候来看,温带、亚热带是非常适宜制造业开展的,而太寒冷和太热的区域都会增加生产的成本。地质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发生程度也会影响制造业的发展。比如,经常发生水灾、风灾和地震的区域,通常也是投资者避而远之的区域。

二、中国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区位分析

中国制造业会向哪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转移?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中国对外投资的方向找到一些端倪。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报告,截止到2010年末,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投资覆盖率达到72.7%,其中对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是投资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从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东南亚、南美洲是最为集中的地区。香港直接投资337.7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在所有投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一;欧盟21.3亿美元,增长297%,是所有投资地中增长最快的;大洋洲、欧洲是存量增幅最大的地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几个重点区域⑦。

1.向东南亚转移的可能性分析

东南亚是指亚洲东南边的11个国家,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这些国家中,新加坡、文莱已经是高收入国家,不在讨论之列。

先看这些国家和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的优势:

(1)劳动力优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经济情况较好,而且人均收入与中国刚好形成一定级差,成人识字率均在92%以上,教育水平较高。缅甸、柬埔寨、老挝和东帝汶经济较为落后,劳动力价格优势明显。此外,劳动力供应也较为充足,总体为29877万。

(2)区位优势。从距离上看,东南亚各国和中国比较接近,运输成本较低。东南亚已经形成了东盟自由贸易区,未来还将和中国、日本、韩国形成10+3或者10+1的自由贸易区,货物、人力和技术的流动的障碍将越来越小,这对承接制造业的转移是非常有利的。

(3)自然资源优势。东南亚各国大都处于热带,气候高温多雨,热带暖和的温度节约了御寒的成本,有利于制造业的开展。从资源禀赋上看,东南亚各国的石油、铁矿石、铜矿石、木材、橡胶等资源供应较为充足,水源也非常充足。南中国海周边的国家,还有着较为丰富的油气资源,

(4)语言和文化优势。从文化传统上看,东南亚和中国非常接近,东南亚国家有大量的华侨,是世界上外籍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特别是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这些华侨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推手,吸引中国企业向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目前中文在这些国家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语言环境也有利于吸引制造业向这些地区转移。

再来看看这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的劣势:

(1)部分国家政局不够稳定,如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缅甸等国,近些年都纷纷出现了军事政变和其他政治冲突,、这种政治上的不稳定会带来投资的风险,影响了东南亚吸引外来投资。

(2)部分国家基础设施较差,教育水平低。部分国家成人识字率不高,除了缅甸是92%以外,老挝为73%,柬埔寨为78%,而东帝汶仅51%。这些因素制约了这几个国家成为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

(3)自然灾害较多。多雨的天气容易引发水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岛国还极易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4)容量有限。东南亚劳动力供应总体规模有限,不到中国劳动力人口的37%,加之这些国家的劳动参工率并不低,新增劳动力的空间有限,如果制造业完全向这些国家转移,会使劳动力供不应求,带来劳动力价格的迅速上升,抵消掉这些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总之,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是目前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主要趋势,未来这一转移还将继续,但由于容量原因,东南亚并不能完全取代中国,制造业中心并不会在东南亚出现,但东南亚会以“副中心”的形态存在,对中国制造业形成有益地补充。

2.向南亚转移的可能性分析

南亚指亚洲南部的7个国家和一个地区,面积约43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6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34%,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斯里兰卡都有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可能,马尔代夫、不丹等国可以排除在外。

这些国家和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的优势:

(1)劳动力价格和供应的优势。从表2中可以看到,这一地区劳动力价格均较低,尼泊尔、孟加拉等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人均国民收入也仅相当于中国的1/3至1/4。而且这一地区的劳动力供应非常充足,南亚地区劳动力总量60951万人,与中国的劳动力总量79954万人差距不大,能够容纳的空间很大。而且这些国家的人口趋势的拟合线大都具有负斜率,印度为-0.32,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能够带来更多的劳动力供应。2010年印度新增劳动力为2514.6万人,超过了中国的2440万人,到2016年时,预计印度新增劳动力将达到2589.4万人,超过中国预计增加的劳动力1512.9万人1000万人以上,而且目前印度农业从业人员在总劳动人口中占到了60%,还蕴藏了1.5亿~2亿的富余劳动力,这保证了在未来20余年内,都不会存在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因此这些国家劳动力价格上涨会比较缓漫。单从劳动力价格的因素来看,南亚地区的确是承接中国制造业转移的首选。

(2)地理优势。从地理条件来看,南亚也具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一是气候较好,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以北和北纬30度以南的亚热带,既没有防寒的需要,也较少受热带海洋气候的影响。另外,这一地区与中国距离不远,其中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同中国相邻,转移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邻海,海上运输较为便捷。从地理条件来看,南亚也适合承接制造业的转移。

这些国家和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劣势:

(1)劳动力素质较低。这些国家劳动力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从教育水平来看,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教育水平最低下的地区之一,如表2所示,成人识字率大都在60%以下,仅斯里兰卡为91%,无法保证投资者达成想要的劳动生产率,培训和再教育的成本较高。另外,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国的文化传统与制造业所需要的从业人员素质相悖,导致了劳动生产率低下。从劳动参工率就能看出这些国家存在着问题。这些国家劳动力虽然丰富,但大量的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从参工率来看,印度的参工率为58%,巴基斯坦仅为54%,说明这些国家的适龄人口从事工作的意愿并不强烈。印度教中所崇尚的“无欲无求”的观念,使许多人宁愿甘守贫穷,也不愿意去工作。印度文化传统中没有守时的看法,他们认为时间早一点晚一点都一样,印度工人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许多到印度投资办厂的人都表示管不好印度的工人。这些文化传统无疑给南亚国家吸引外来投资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文化宗教因素影响。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有着丰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类别,号称是世界人种、语言和宗教的博物馆。这些多样化的文化,在人类学家的眼中是瑰宝,在制造业的投资者眼中却是灾难。印度没有统一的语言,语言差异造成沟通困难,印度宗教间存在着矛盾,经常引发冲突。种姓制度也造成了人与人的不平等,这些都让外来的投资者感到头痛。

(3)基础设施方面。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非常落后,印度高等级国家公路的比例仅占2%。铁路系统也老旧不堪,晚点率非常高,机场和港口也非常破旧,没有一家机场能够进入世界前50强,物流服务远远达不到经济发展的需要。印度的电力设施也很缺乏,2010年时,印度的装机总容量为中国的1/3,电力缺口为8.9%,农村有70%的地方不通电,电力负荷高峰时,供需缺口高达15%⑧。印度还缺少干净饮用水和现代的排污系统,有近一亿生活在城镇的居民没有获得供水和卫生设施。印度存在的问题,在其它南亚国家大都普遍存在。

(4)社会环境因素。有些南亚国家还存在着政局不稳定问题,如巴基斯坦就多次发生军事政变。印度国家的不同教派经常发生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存在着矛盾,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悬而未决。这些也给外来的投资者带来了投资风险。

这些负面因素严重制约了南亚地区在制造业上的发展。目前南亚地区的制造业增加值约为2820亿美元,仅占世界制造业2.39%,这与占世界人口22.34%的比例极不相称⑨。总的来看,南亚地区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可能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要竞争者。但如果这些国家能够在未来克服这些困难,消除这些不利因素,这一地区将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制造业中心。

3.向非洲转移的可能性分析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有54个国家,约10亿人口。大部分国家都欠发达,人均收入较低。肯尼亚只有每年466美元。非洲之角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包括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等国,这一地区人均日收入少于2美元。

这一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的优势:

(1)劳动力成本和供应的优势。经济不发达使非洲地区大部分国家的工资水平较低。,从表3中可以看到,除了南非的人均收入超过中国以外,其它国家的人均收入都比中国要少,形成了劳动力价格上的较大级差。在劳动力供应方面。非洲地区拥有近5亿劳动适龄人口,而且非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较高,如肯尼亚,人口增长速度在4%左右,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劳动力供应也会非常丰富。劳动力价格上涨会比较缓慢。

(2)矿产资源丰富。非洲的矿物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几内亚湾附近的一些国家——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石油已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2%左右,赞比亚、安哥拉、刚果(金)、扎伊尔有丰富的铜矿,非洲铜产量已经占世界前列,几内亚的铝矾土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4%,南非的铬矿储量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80%,非洲还生产了全世界50%以上的钻坯,南非还有世界上排名第8位的铁矿产量,南非和加蓬还分别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的锰生产国。另外,全球黄金的生产也有30%来自非洲,非洲的黄金矿储量接近世界的35%。另外,非洲的锑、钴、石棉、铀、锂、钽、铍和铌的产量也位居全球的前列⑩。

这一地区的劣势主要是:

(1)劳动力素质较低,不适应制造业的需要。非洲地区落后的经济造成了这一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除了南非等少数国家的成人识字率较高外,大部分非洲国家的成人识字率都在70%左右。非洲的高等教育水平也是全世界最低的之一,2004年非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5%,而中国已经达到了23%。在适龄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很低,喀麦隆为5%,加纳为3%,布隆迪仅为2%(11)。教育水平制约了非洲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许多到非洲投资的企业,都宁愿从其它国家引进劳动力而不愿意在非洲本地雇佣工人。另外,非洲国家劳动参工率较低。从表3可以看出,部分国家甚至在50%左右,如南非、苏丹和尼日利亚,分别是55%、55%和56%,许多适龄劳动力不愿意工作。一些在非洲投资的企业反映,非洲当地人比较懒散,旷工和迟到经常发生。一些人拿了工资就辞去工作,没有钱了再回来找工作,极不稳定。

(2)资源禀赋未被正确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禀赋本来是有利于制造业的就近开展的,但目前的情况是,非洲的矿产极少在本地利用,绝大部分都在开采后运到了国外进行加工制造。在非洲进行深加工的很少。过去殖民地时期,西方国家在非洲进行了资源的掠夺,把非洲当作了原材料的出产地和产品的倾销地,并没有在非洲建立起齐全的制造业。二战以后,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但进行工业化的努力几乎都失败了。目前非洲国家除南非外,绝大部分国家都以出口农产品、矿石和金属、石油等初级产品为主,逐渐产生了对其它国家的依赖。非洲水资源利用较差,目前有3亿人缺少水源,未来还将扩大到5亿人左右,这些都制约了非洲制造业的发展。

(3)社会环境因素。非洲还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政治和治安问题。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政权非和平方式的更替比较频繁,而一旦政权以非和平的方式更替,在原政权下的投资者就容易遭受损失。还有些非洲国家存在着种族和教派的冲突,如苏丹发生的达尔富尔地区冲突,卢旺达的大屠杀等。非洲大多数国家独立时间较短,政府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滋生和积累了较多的社会矛盾。黑人和其他种族间的矛盾比较尖锐,外国人容易遭到攻击。另外,非洲大多数国家非常贫穷,贫富差距也较大,这使得偷盗和抢劫时有发生,其他的刑事案件的发案率也比较高。索马里由于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海盗猖獗,已经在国际社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索马里成为了最不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国家。

此外,非洲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差、政府管理水平低下、法律不健全、市场不健全、文化传统不适合于现代制造业发展等问题,这些都使得非洲不可能在近期大量承接中国的制造业转移。

4.向南美洲转移的可能性分析

南美洲有13个国家和地区,1784万平方公里,4.1亿人口(2005年),人均收入参差不齐。由于紧邻美国等发达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具有较大的潜力来承接制造业的转移。

这一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的优势:

(1)部分国家具有劳动力价格优势,劳动力素质较高。从表4中可以看到,哥伦比亚、秘鲁等国劳动力价格和中国相当,巴拉圭、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圭亚那等国人均收入低于中国,其中玻利维亚年收入仅1174美元。这些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有较明显优势。另外,这一地区成人识字率较高,也是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

(2)自然资源禀赋丰富。南美洲矿物原料种类全,储量丰富。委内瑞拉石油储量2965.01亿桶,为目前世界第一(12),巴西的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已探明铁矿砂储量333亿吨,占世界总储量9.8%,居世界第五位,产量3.5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镍储量达世界总储量98%,锰、铝矾土、铅、锡等多种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0%以上;南美洲铜矿的金属储量在1亿吨以上,是全世界储量最多的,智利铜的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秘鲁居第四位;南美洲的铋、锑、银、硝石、铍和硫磺储量均居各洲前列;锡、锰、汞、铂、锂、铀、钒、锆、钍、金刚石等矿物也很丰富;南美洲还有着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面积约92000万公顷,占全洲总面积的50%以上,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23%,盛产红木、檀香木、铁树、木棉树、巴西木、香膏木、花梨木等贵重林木;草原面积约44000万公顷,约占全洲总面积的25%,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14%多;南美国家土地资源供应也非常充足,广袤的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每平方千米不到一人(13)。

这一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劣势:

(1)劳动力供应有限,大部分国家劳动力价格不具优势。巴拉圭、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圭亚那等国劳动力价格较低,但这些国家体量较小,劳动力总量目前才1400万左右,非常有限,对中国制造业转移的影响不大。巴西有着10214万劳动适龄人口的存量,有着较为发达的交通等基础设施,也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特别是巴西的土地供应,不仅便宜,而且有大量的土地储备可供开发。但这个国家劳动力价格上涨过快,目前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4628美元,在2006年时,巴西的人均月工资已经达到了260美元,而当时中国才145美元。劳动力价格较高,阻碍了中国的制造业向巴西转移。南美洲部分国家,如委内瑞拉、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国收入超过5000甚至接近1万美元,与中国相比,均不具优势。

(2)社会体系建设落后。南美国家的一个大包袱是前期的城市化进程过快,造成了“过度城市化”现象。在1950年时,南美洲农村人口占58.45%,2010年时,农村人口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20.4%,南美洲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城市化率第二高的地区,高达79.6%,目前,仅有北美的城市化率80.7%略高于南美,欧洲为72.8%,大洋洲为70.2%,亚洲和非洲较低,分别为39.8%和37.9%(14)。南美国家的城市化在较短的时间里剥夺农民的土地,大量扩建城市,一方面造成了城市的住房紧张,供应严重不足,产生大量的“贫民窟”。拉美大部分城市中区域条件舒适、生活设施齐备的,占城市面积1/3左右,但住在这一区域的人口仅有5%,另外有95%的人住在条件要差得多的区域,其中住在城市边缘区,也就是“贫民窟”的人口居然占到了40%左右,这些人严重缺乏生活、医疗和教育等设施。

(3)南美贫富差距较大,社会矛盾丛生。2008年数据,巴西的基尼系数为0.59,玻利维亚0.57,洪都拉斯0.55,多米尼加0.55,巴拉圭0.52,智利0.52(15),贫富差距和贫民窟问题叠加,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南美洲成为了社会治安最差的区域,毒品泛滥成灾,黑帮横行,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这些都使制造业的投资不畅。

综合来看,南美洲承接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条件较差,不可能成为中国的有力竞争者,但要警惕南美国家用资源优势来和中国漫天要价,中国必须降低单位GDP能耗,同时尽量使原材料和能源的来源供应多元化。

5.向其它地区转移的可能性分析

近些年来,欧洲的一些较不发达地区制造业产出增长幅度较大,土耳其由2000年的536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138亿美元,增长了2.12倍,波兰由282亿美元增长到707亿美元,增长了2.51倍。原因是欧盟消除了欧洲大部分国家间的壁垒,产品、人员、技术和资金可以在这些欧盟国家间自由流动,这就促使一些发达的欧洲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这些较不发达地区,造成了这些地区的制造业增长较快。但如表5所示,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大都远高于中国,仅有乌克兰、阿尔巴尼亚等国略低于中国,大部分国家在与中国竞争时不占优势,因此中国的制造业暂时不会向这些地区转移。

俄罗斯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劳动适龄人口也达到了7560万,俄罗斯也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但经济发展极不均衡,80%以上的产业工人分布在资源型行业中,制造业已经较为落后。这个国家的工资水平远高于中国,2005年时就已经达到了人均286美元的月工资(16),是中国当时145美元月工资水平的近两倍。因此俄罗斯不可能从中国承接大量的制造业转移。

墨西哥作为最为临近美国的国家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在承接制造业转移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从表5中可以看到,墨西哥有4961万劳动适龄人口的存量,成人识字率也达到了93%,而且,尽管墨西哥的人均收入达到了6035美元,由于贫富差距较大,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2004年时为2.03美元/小时,比美国2004年的16.14美元/小时有较大的优势。墨西哥作为美国的邻近国家,可以凭借位置优势抢夺一部分为美国制造的份额,但这个国家的工资水平大幅度超过了中国,还存在着过度城市化、社会治安较差、政府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因此不可能从中国承接较多的制造业。墨西哥从2000—2010年间,制造业仅从1072亿美元增长到1471亿美元,增长不到50%(17),也说明这个国家在承接制造业转移方面暂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

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不太可能“收回”制造业。奥巴马政府在金融危机以后,提出来了再工业化的口号,但这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1977年,卡特政府就已经开始提出这一国策,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再工业化,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却从1980年的21.1%下降到了2009年的12.6%,从业人数由2029万减少到了1188万。这说明再工业化政策已经部分失败。美国这一次重提再工业化政策,主要是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来防止其它国家的产品进入美国,从而为美国的制造业留出发展空间。但是这样一来,又会抬高美国的消费成本,使美国人的福利下降。高工资已经形成了一个壁垒,阻止了制造业的“回流”。

三、结论和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近期内,东南亚国家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方向,将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较大的冲击,但这一地区容量有限,会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逐渐丧失竞争力,不可能完全接过中国的接力棒。南亚和非洲在近期内不会成为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但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储备和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只要这些国家能够消除劳动力素质较低、基础设施差和社会问题突出等问题,会使他们在未来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要转移方向,欧洲、南美洲、大洋洲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较小,不会对中国制造业产生较大冲击。

面对这一形势,中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制造业过度、过快地向外转移,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需要保持和产生以下的优势:

1.以劳动者素质为重点,继续保持劳动力的整体优势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劳动力资源。如表1所示,中国拥有79954万劳动适龄人口,在未来20年都可以保持每年新增1000万以上的适龄劳动人口,劳动力供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非常充沛。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依然保持着明显优势。目前,中国制造业工资平均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而且,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可以通过国内转移可以继续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住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优势。

但是与东南亚、南亚的部分国家相比,中国工资优势已经不明显,甚至远高于印度等国工人的工资水平。要想与之竞争,必须突出中国产业工人劳动素质高的优势。中国基础教育相对健全,文盲率较低。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劳、节俭、守法等好的个人品德也奠定了中国工人的良好基础。目前中国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工作的质量,这一优势可以弥补劳动力价格上涨的相对劣势。

2.注意产业链的作用,形成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间的相互支撑作用,提高转移的门槛

中国目前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几乎任何一件产品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制造厂家,产业间的初步的相互支撑和配套已经形成。但是,面临着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竞争,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产业链建设。在防止垄断的基础上,鼓励企业适度做大规模,统筹区域的行业发展,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引导制造业形成产业集群,形成制造业地理上的相对集中。产业集群不仅可以降低企业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也可以使得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形成相互的支撑,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向外转移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转移的成本被抬高,形成了一个门槛。作为企业来说,既要努力做大做强,但也要有正确的定位,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做成大而全的超级企业,企业要利用好分工,展开和其它企业间的协作。企业要主动的寻求产业聚集,在国家的引导下把生产厂设立在产业园区中。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中小型企业相配套,服务型企业与制造业相互合作的企业集群。如汽车产业集群、通信设备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生产集群等。通过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制造业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防止制造业向外的过度转移。

3.保持基础设施的优势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0年,中国公路的里程已经突破了400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了7.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18)。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了9.1万公里,里程长度居世界第二位,路网密度达到了95.0公里/万平方公里(19)。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1597架,建成机场175个,全部开通定期航班(20)。为了保持对其他可能目的地国家的优势,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国家为投资主体,合理利用民间投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要加快交通设施的建设,形成高效快捷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路网、航空运输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建设;要合理规划电力、供水、供热方面的建设,既要防止过剩的产能浪费,同时也要防止电力、供水等方面的缺口出现;要进一步做好通讯通信实施的建设,在市场竞争的保障下,防止垄断,提高通讯服务的质量;尽早建成中国的北斗系统,发挥出其在民用导航中的作用。同时,中国也要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管理,逐渐降低使用费用,取消高速公路的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4.实现产业升级,注重创新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塑造品牌,形成产品的附加优势

要想防止产业空心化,长远之计是制造业优化升级,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研发,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使中国制造业逐渐占据产品生命周期的高端;(2)塑造品牌,使中国制造业产品形成一批世界名牌,让中国制造业能够在产品价值链中获得更高的收益;(3)强化质量,建立“中国制造”产品的良好形象,使中国产品在价格之外具有更广泛的竞争力;(4)降低制造业单位GDP能耗,向节能环保型企业转变,坚持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政府可以采取税收减免、政府补贴(奖励)和政府采购等财政政策,扶持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法律手段也是政府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途径之一,如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对专利、品牌、技术标准等进行有效的保护,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等;国家还要加强投融资建设制定政策使银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鼓励资金多投向制造业实体经济,特别是投向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国家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减轻企业的负担,让企业发展得更好。

在短期内,政府应该适当采取制造业的保护措施,做好制造业的国内区域转移,利用国内的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一条件,减缓中国制造业成本的上升速度,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外的适度转移留出时间。

在长期内,中国不可能永远阻止制造业转移的步伐,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也需要把一些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比中国收入水平低的国家,但到那时,中国已经占据了技术的高端,并且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和相应的质量口碑,实现了国内制造业的优化升级,这时的转移不但不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反而会使中国扔掉“包袱”,轻装上阵,呈现更好的发展态势。

注释:

①⑦资源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1年9月6日。

②Lewis,A..Unlimited Labour:Further Notes.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8,ⅩⅩⅥ (1),pp.1-32.

③Kindleberger C.P..American Business Aboard:Six Lectures on Direct Investment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p.23.

④John H..Dunning,Trade,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In:Ohlin,B.,et al.(Eds.).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Macmillan,New York.1976,P.108.

⑤Vernon,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2).

⑥Heckscher E.F.and B.G.Ohlin.Heckscher-Ohlin Trade Theory,MIT Press,Boston,1991,pp.10-222.

⑧蒋岚,印度的基础设施发展现状调查[J].建筑机械技术与管理,2007,5,62。

⑨资源来源:www.worldbank.org世界银行数据库,2012。

⑩数据来源:综合信息,化工矿物与加工,2002,8。

(11)(15)(17)数据来源:www.worldbank.org世界银行数据库,2011。

(12)数据来源:石油输出国组织2011年度数据。

(13)数据来源:联合国数据库,http://www.un.org/Depts/Cartographic/english/htmain.htm,2012,5。

(14)郑秉文,拉美城市化的教训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J].国外理论动态,2011,7,46。

(16)俄罗斯统计署,2005年11月数据。

(18)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J].2011,04,28。

(19)铁道部统计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10年铁道统计公报[J].2011,05,11。

(20)中国民航局,2010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J].2011,05,04。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区位分析_中国制造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