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惠阳医院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对建设急诊科急救绿色通道的相关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使院前与院内急救能够更加顺畅地衔接起来,对急救流程进行标准化改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抢救的630例急诊科患者,将其分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其中观察组330例,对照组300例。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检测;为观察组患者提供血糖、心电图、神志、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八项指标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者病情得到更实用、更科学、更完整的评估,所得出的诊断结果更加准确,大幅提高了急救处理的科学性。结论 观察组患者院内、院外急救衔接得更加流畅,基本实现无缝隙链接。
关键词:无缝隙链接;急救绿色通道;急诊科
当前我国医疗机构普遍尚未建立固定的、专门的急救团队,甚至未建立院急救体系,即使已经设置院前急救,不同医院所采取的急救模式也各不相同,标准化水平仍有待提高。本次实验研究为患者提供专门的院前出诊急救转运服务,患者院前、院内抢救的流畅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急救工作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纳入本次实验研究的全部63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30例,对照组患者300例。对照组女性患者150例,男性患者150例,年龄最大92岁,最小15岁;观察组女性患者151例,男性患者179例,年龄最大93岁,年龄最小14岁。
1.2方法
为300例对照组患者提供三项指标评估,即呼吸、脉搏与血压三个方面的生命体征评估;为330例观察组患者提供八项指标评估,在对照组基础上额外提供血糖、心电图、神志、血氧饱和度、体温五个方面的生命体征评估。
2.结果
观察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ACS 45例,对照组患者诊断胸痛待查、胸闷待查23例。观察组诊断ARDS、呼吸衰竭、支气管哮喘、低氧血症34例,对照组诊断呼吸困难18例。观察组诊断SIRS 43例,对照组诊断发热待查22例。观察组诊断脑卒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35例,对照组诊断意识障碍、昏迷待查19例。实验组诊断猝死、无脉电活动、心电机械分离、室颤24例,对照组诊断院前心脏骤停、死亡14例。观察组MOF/MODS 26例,对照组复合伤、多发伤21例。
为对照组患者提供以对症处理为主的急救处理方法。为观察组患者提供对因处理与对症处理相结合的急救处理方法。比如为ACS患者提供抗凝+MONA、溶栓+MONA;为ARDS、呼吸衰竭患者提供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治疗;为低血糖患者提供10%葡萄糖静滴;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提供胰岛素治疗;为脑出血患者提供颅压控制治疗;为复合伤患者提供固定、包扎、止血、安全转运;为猝死患者提供心肺脑复苏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经调查研究发现,纳入本次实验研究的330例观察组患者所得到的诊断结果更加实用、科学、完整,急救处理更加规范、更加准确。
3.讨论
在医疗领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背景下,医院机构需要在急救中体现出更加充分的应急处理能力,与市场竞争法则相适应,从自身现有医疗资源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急诊处理服务对策。
我院急诊科一方面为社会公众提供日常急救服务,同时也针对周围小区的人口结构与地形特点制定了专门的院前出诊急救方案。本院专门加强了院内急救与院前急救的衔接工作,通过八项指标对患者入院时的病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显著提高了抢救工作的规范性与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传统的急救模式下,部分患者被诊断为胸痛待查、胸闷检查。在院前急救模式下,部分患者被诊断为肺梗死、气胸、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以及ACS等;传统急救模式下,部分患者被诊断为呼吸困难,新急救模式下,部分患者被诊断为肺梗死、气胸、ARDS、呼吸衰竭、支气管哮喘、低氧血症等;传统急救模式下,部分患者被诊断为发热待查,新模式下部分患者被诊断为SIRS等;传统急救模式下部分患者被诊断为意识障碍待查、昏迷待查,新模式下部分患者被诊断为脑卒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等。
通过对院前急救进行全面的规划,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院内急救与转运服务团队,类似于SAMU-SMUR。另外,本院还为参与急救工作的护理人员提供了专门的培训,能够有效承担起院前急救接线员的工作,在部分紧急情况下,急救医生可以负担起一部分急救护理的接线工作。同时,对救护车进行适当的改造,于急救车内建立起一个微型急诊室,配备1名司机、2名担架员、1~2名急救护士以及1名医生。在仪器设备方面,共配备2个急救箱、1台快速血糖仪、1支体温计、1台血压计、1套气管插管、1个简易呼吸机、1台心电图以及1台除颤监护仪。因此,急救护士与急救医生将相关的抢救设备携带整齐,乘急救车至患者家中急救,同时也就是将简易的急诊室转移至急救地点,疾病诊断的规范性与诊断准确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既是转运服务医生、院前急救医生也是院内急救医生:急救医生承担指挥急救现场的责任;急救医生负责对患者病史进行询问,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检查,依照检查结果对患者当前的疾病症状进行初步的判断并初步制定治疗方案,将患者当前的病情交待给患者家属,与医院及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准备好院内急救工作;要求医生与护理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在到达医院时能够立即得到院内医生的支持与配合,开展下一阶段的急救工作。
结束语:
根据以往的急救工作经验可知,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关键在于对各项急救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院内急救与院前急救之间的衔接工作。因此,本院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创造以急救车为基础的新型急救环境,在空间环境的支持下,对各项诊断工作进行前移,充分利用急救车在行驶过程中的时间。在患者转运的同时,医院也开始了相关的准备工作,不存在任何时间上的浪费,使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得到大幅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也得到相应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王谦.急诊科急救绿色通道的建设与管理[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2,03:310.
[2]孙红兰,李玉凤.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绿色通道在急诊科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32.
[3]蔡培泉.加强急诊科建设畅通急救绿色通道[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04:246-248.
论文作者:刘仙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8
标签: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院内论文; 医生论文; 工作论文; 绿色通道论文; 呼吸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