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园篮球活动的有效开展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中心幼儿园 巫素华
在幼儿园开展篮球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如何提高孩子学习篮球的兴趣,获得专业的篮球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开展幼儿园的篮球活动?男幼儿园教师已经不是特殊群体,他们正在幼教一线上默默地耕耘着。怎样发挥男教师的教育优势,是幼儿园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将论述怎样发挥男教师的教育优势,促进幼儿园篮球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问题的提出
(一)篮球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
篮球活动作为一种全身运动,具有如下显著的锻炼价值:一是有助于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篮球活动以幼儿集体活动为主,同伴间有着很密集的身体接触,让幼儿有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篮球比赛有着严格的规则要求,有助于孩子养成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二是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意志品质。篮球活动中竞技活动多,随机性强,要想赢得胜利,就要有勇敢拼搏的精神,果断地确定自己的行动,与同伴打好配合。三是有助于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反应能力。在篮球比赛中,同伴的配合、对手的反应,都需要幼儿及时地判断,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判断,随机应变,提高应变能力。四是能够促进人体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性等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善和提高人体器官系统功能。篮球活动的竞技讲究速度的训练,篮球比赛考验幼儿的耐力,有效性促进幼儿肌体、运动能力和意志、性格、行为习惯培养等方面。五是开展篮球比赛可以丰富幼儿园文化生活,陶冶全园幼儿情操,促进全体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篮球活动既顾及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也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幼儿对篮球所发生的兴趣能延续到以后各个成长阶段,乃至于终生。
(二)男教师在幼儿园篮球活动中的教育优势体现
1.男教师开朗大方的性格特点,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篮球的兴趣。
幼儿时期是心理、人格等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孩子进行模仿学习的年龄段,如果男孩子在这一阶段接触的都是女教师,那么他们就会有女性化的倾向,甚至独立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冒险精神。我们都知道,男性具有独立、自信、自主、坚毅、勇敢、果断、坚强、富于进取等精神。在幼儿园篮球活动中孩子在与男教师的接触、游戏,潜移默化地感受着男性的品质,善于模仿的幼儿也不自觉地学习他们的言谈举止。还有男教师可以让孩子尽情的玩耍和忘我的游戏,满足身体的需要和心理依赖。而女幼儿园教师由于性别的约束,在活动中很难真正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
2.男教师擅长篮球活动,有利于幼儿获得篮球知识和技能。
经过观察研究发现,在幼儿园中男教师给幼儿的篮球知识技能比女教师广,简化篮球运动的技术、创编篮球操的能力普遍比女教师强,传授篮球知识技能的水平也比女教师高。男教师在篮球教学中所发挥的动作技能、力量的体现,使男教师在幼儿园篮球教育中有很大的优势。男教师在篮球教育活动中能跟幼儿灌输篮球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篮球的一些赛事情况等,既开阔幼儿的视野,又使幼儿能获得专业的篮球知识。男教师的教学示范比女教师专业,能传授给幼儿正确的篮球基本技能,纠正幼儿练习中的一些误区,有利于幼儿掌握正确的篮球技能。因此,男教师在幼儿园开展篮球运动中能更有助于促进幼儿身体发展。
二、问题的分析
大部分幼儿园老师都是从幼儿师范学校或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担任,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匮乏,掌握的体育技术粗糙,组织活动缺乏科学性。幼儿园教师以女教师为主,很多她们自己都对篮球活动不甚喜爱,不了解篮球活动的规则,不关心篮球赛事,对篮球运动技术的掌握也不理想。而篮球活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标准的示范和精准的讲解,以及旺盛的活动精力,导致她们承担篮球教学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直接影响幼儿的体育质量。
(一)幼儿在活动中运动强度不足
幼儿园篮球教学活动是一项耗费体力的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般求稳,束缚幼儿活动,运动轻度小,组织不合理。通常都只是拍拍球、运一下球、传一下球,运动量普遍偏小,运动强度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幼儿园教师一般极少安排对抗性的练习,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在运动期间,幼儿园教师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动一下就觉得累了,也就不愿意让幼儿继续运动了。幼儿园教师由于自身体力等等的劣势,会导致在教育活动中放不开,不敢大胆地去教,导致幼儿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也变得缩手缩脚,从而导致影响幼儿对篮球技能的习得。
(二)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在组织篮球活动时,幼儿园教师顾忌孩子的安全,导致很多活动都不敢去尝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幼儿园教师对篮球教学不熟悉,本身就有点抗拒篮球教学,因此也无法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制定整个篮球教学计划,形成不了较为系统的篮球课程。幼儿园教师在进行篮球训练时往往将重点放在技巧训练及动作的形成上,例如拍球多少下,有什么不一样的拍球方法,合作拍球等,在拍球的过程中往往也不会注意幼儿在拍球时的手型、姿势,这样一来使幼儿在练习拍球时由于技巧错误而耗费更多的体力,易造成疲劳,从而降低幼儿学习篮球的质量兴趣。
幼儿园教师在组织篮球活动外很少向幼儿谈到有关篮球的知识,如NBA、篮球名星,聊一聊学习篮球的目的和目标,这样一来幼儿们在篮球训练的过程中就会盲从很难找到主动参与感。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正是因为教育者本身对此项教育活动不太感兴趣,因此导致学习者也会潜移默化地不喜欢甚至不讨论这项教育。长而往之,就会对此项活动产生厌倦,从而失去兴趣。
(三)幼儿园教师具有的篮球知识不多,动作不规范
组织好幼儿园的篮球活动,教师需要具有扎实、广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理论教学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与动作技能,才能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实践活动,使幼儿懂得科学的锻炼方法,建立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运动学习习惯。幼儿园篮球活动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而目前幼儿园篮球活动内容相对滞后,表现为活动内容单一,教师动作不规范,随意性大,游戏化过重,忽略了游戏的本质是通过游戏来巩固和提升幼儿基本身体素质。内容上主要是依据教材和个人经验来发掘幼儿篮球活动内容,缺乏有利于幼儿直接参与、亲身体会的篮球活动内容,使篮球活动价值无法正常发挥,不能有效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三、问题的解决
(一)发挥男教师的教科研优势,深入研究幼儿园篮球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男教师在组织篮球教育活动更具优势,因此我们组建了以三名男教师为主体的篮球活动教科研团队,他们接受过专业、系统的体育教育学习,掌握专业、系统的体育教育学习,他们往往会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进行体育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相对科学和合理的。我们让男教师带领全体幼儿园教师进行教科研,培养女教师的篮球专业知识和技能,篮球比赛活动、篮球创新活动,带动女教师进行幼儿园篮球适宜性课题研究。通过男教师设计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学活动,并通过男教师上公开课,让全园教师观摩学习,模拟教学活动,促进全园篮球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在男教师的带领下拟制定一套符合小中大班幼儿身心特点的教学计划,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次中都有所提升,同时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各类教学活动,形成我园一整套的集计划性、完整性、连贯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的篮球教学课程。
(二)发挥男教师的体能优势,促进幼儿体能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男性体能通常比女性要强,特别是在速度、力量和耐力方面。而在篮球活动的组织中,没有充沛的体能状态,难以实施以身体为练习手段的篮球教学活动。男教师在幼儿园篮球活动的开展中,全程带领孩子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有了良好的体能支撑,可以组织孩子尽情地玩耍和忘我的游戏,满足身体的需要和心理的依赖。而女幼儿园教师由于体能的约束,在活动中很难真正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常常围在男幼师身边嬉戏,可见幼儿把男幼儿园教师当做是第一游戏伙伴来选择。男老师通常因为体能充沛,而喜欢组织幼儿进行强度大的竞技性篮球活动,提高篮球活动的刺激性,而使幼儿得到更多的锻炼。在男教师的教育活动中,幼儿喜欢跟着男教师跑、跳和各种练习,幼儿往往更能放得开,跑得快了,跳得远了。相应地,在长期这样的活动环境下,幼儿的体能也就上来了,身体素质也更棒了。
(三)发挥男教师的性格优势,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篮球活动并不是男教师的专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男教师可以做得更好。男教师在篮球活动教学中的显性作用非常明显,增加幼儿篮球运动的经验。男教师对篮球的喜爱,让男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充满活力和激情,以良性循环促进幼儿篮球教学活动。一般来说,男教师有兴趣广泛、知识面广、想象力丰富、创造力较强,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胸怀宽广、意志坚定、有勇有谋等性格特点,这些对于篮球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在篮球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身体各部位的示范动作来传授,男教师健壮的体格、手、臂、肩、腿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以及完整优美的技术动作示范,都会让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争相模仿,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和对男教师的敬佩感,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男教师选择游戏时常有独到之处,会给幼儿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如他们在游戏时会倾向于带球跑、篮球小组赛、拍球绕过障碍物接力赛等游戏,幼儿对这些游戏通常都特别喜欢。男教师通常都会多种篮球的玩法,会更多的与幼儿玩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来展示游戏规则中比较刺激的一面,在学习中,孩子们被男教师的花样拍球吸引着。如:坐地拍球、站高物拍球、拍球转圈、圈内拍球、绕障碍物拍球、快速运球前进、拍球抢球,等等。让孩子们简单了解篮球运动规则,在模仿中学习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篮球活动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幼儿是这一“丰富多彩世界”里的快乐天使,男教师是这一“丰富多彩世界”里的灿烂阳光,灿烂阳光照耀着孩子们在篮球活动中不断快乐健康地成长。
论文作者:巫素华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育儿·幼教荟》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3
标签:篮球论文; 幼儿论文; 教师论文; 幼儿园论文; 幼儿园教师论文; 拍球论文; 体能论文; 《现代育儿·幼教荟》2017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