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兴趣乃是求知欲的表现,求知欲越强,兴趣就越广泛和浓厚。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认为“兴趣是智力之母,兴趣是入门的向导”。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认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笔者认为,培养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新课导入要引人入胜,激发学习兴趣
引言是一节课导入的关键,它的设计和运用要符合中学生的兴趣爱好,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要有明确的目的,内容准确与新课紧紧相扣;在趣味性方面要体现艺术性、直观性,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思路,寓科学与乐趣之中。引言还要注意言简意明、不空不浮,注意现实性,提高感染力,并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
如讲“黄河”时,引用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后问学生黄河之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如在讲“洋流”时,可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小故事:二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屡受德国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遭受巨大损失。请分析德军潜艇为什么能在英军的严密监视下出入地中海?
这些富有感染力的新颖的导入方式,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加强地图教学,突出地理特色是“骨”和“肉”的关系
地图犹如骨架,具有很好的直观性,只有让学生把地理的知识附着在这幅骨架上,才更容易记住。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幻灯片、板图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中国铁路”一节时,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对主要铁路干线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东西和南北铁路干线。这时,运用幻灯片或板图用红色和蓝色线条分别表示东西和南北铁路干线;用黑色圆圈表示主要铁路枢纽,再加上强化记忆训练,学生学习起来就会饶有兴味,从而能较快地掌握学习重点。学习大洲和大洋时,让学生根尝试绘制海陆分布图,就能达到很好的识记效果,学生学习起来也兴趣盎然。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中学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将趣味性有机地与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融合起来,对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到具体内容生活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实用意义,并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
人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学生最关心、最有兴趣的内容。地理课的许多知识都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关,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密切联系。
如讲“天气与气候”的知识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当地几日内天气的变化特点。
如讲“水资源”的利用时,可以找出发生在身边的污染和浪费水的现象,教育学生认识到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重要性。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还要走出课堂,带领学生搞一些社会实践调查或野外调查。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耳濡目睹,就会被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所吸引,从而对地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探索
地理课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中国地理“西北地区”一节时,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是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揭示这一规律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教材对此阐述得较为简单。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可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同时设计一系列有趣、新奇的小问题:
1.请同学们在图上找一找,本区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是怎样变化的?在教师的诱导下,同学们边思考边讨论,发现地面植被由东向西,由草原变为荒漠。
2.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该区的景观会出现这种变化?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阅读“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图”,很快找到了原因。
3.最后让学生量算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乌鲁木齐到最近海洋的距离,使他们明白了该区降水量变化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中愉快的学习。学生学得活,记得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王新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地理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这一论文; 东向论文; 黄河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