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种生产协调论到人地系统生产协调论——关于人口学基本理论的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学论文,两种论文,基本理论论文,系统论文,论到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势在必行的情况下,继续以人口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两种生产的协调理论作为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已不适应社会实践的要求。必须把包括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在内的整个人地系统生产的协调规律作为人口学的基本理论。
1 导言
人口现象不是孤立的,要受其它因素的制约。这其中最基本的制约关系,是人口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条件。关于这种最基本的制约关系的理论就是人口学的基本理论。以前把这种最基本的制约关系概括为人口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适应规律,简称两种生产协调论。在资源相对丰富、环境容量相对宽松、资源环境问题还不突出的情况下,两种生产协调论是可以成立的。但在今天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使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有难以为继之虞、人口膨胀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仅考虑人口与经济两种生产协调的两种生产协调论显然已不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难以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因此有必要对人口学的基本理论重新进行检讨,以期完善、发展,更好地为人口学的发展和社会实践服务。
2 两种生产协调论的不足
2.1 两种生产协调论对资源问题重视不够
两种生产协调论强调人口生产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协调,其中已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人口与资源协调的思想。因为一来有些资源如水资源直接就是物质生活资料,二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要以资源为基础,因而人口与物质生活资料的协调必然要求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尽管如此,两种协调论仍然存在对资源重视不足的问题。这不仅表现在字面上没有列出、突出资源问题,而且表现在实质上的为了眼前的生活和生产经常掠夺和破坏资源,发生了很多竭泽而渔的短见行为,使社会长远发展的资源基础遭受破坏。这不能说与没有突出人口与资源的协调的理论失误没有关系。
2.2 两种生产协调论忽视了环境问题
如果说在资源问题上两种生产协调论只是犯了重视不足的毛病,那么在环境问题上两种生产协调论就犯了完全忽视的错误。只强调发展经济,而不注意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在历史上曾导致许多严重的环境灾难。例如举世闻名的伦敦烟雾事件、东京水俣病事件,等等。实际上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有物质生活资料,还需要有一定的适宜的环境为基础。适宜的环境,对人具有与物质生活资料一样的重要性。因此,如果为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而污染和破坏环境、进而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那也是不符合人的需要的。显然,人口不仅应该与经济协调,还必须与环境协调。
总之,两种生产协调论只强调人口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协调,而对资源、环境重视不够,是不全面的,有必要对之加以修正。
3 什么是人地系统生产协调论?
3.1 人地系统生产的概念
人地系统指的是由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组成的复合系统。人地系统的生产则指的是人口的变化过程和一切为人所需要的物品和环境的产生和维持过程。人地系统的生产系统包括人口生产、经济生产、资源生产、环境生产等生产子系统或称生产部门(参见图1)。其中:经济生产一般指以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但更广义而言,经济生产指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包括物质生产、流通、医疗、教育、科研、文化艺术等部门,所以这里所谓的经济发展是广义的,也包括社会发展的内容;人口生产的含义则是指人口的发展过程,包括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变动过程;资源生产指的是由自然或人进行的将地球基本组成物质或无用物质转换成对人有用的资源的过程;环境生产则是指由自然或人将有害废弃物还原成无害的地球基本组成物质的过程,和人类对灾害环境进行整治使其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此外还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即各种社会规范、制度的产生和变化过程。
总之,我们把人地系统的生产广义地理解为人类本身的发展变化过程和所有为人所需的产品、服务和环境的产生和维持过程。人地生产系统即参与人地系统生产的所有生产部门或生产要素所组成的复合系统。
3.2 人地系统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
从物质的循环、转化来看,人地生产系统是一个闭合的循环生产系统(见图1)。资源系统利用地表最基本的物质和外部输入的能量(如太阳能、地热能,在人工生产的情况下还有力、物力的投入),生产出资源产品,供给人口系统和经济系统。经济系统利用资源产品及人口系统提供的劳动力生产出经济产品供给人口系统,同时向环境系统排放废弃物。人口系统消费资源产品和经济产品,进行作为最高价值尺度的人的再生产,并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动力,同时也向环境系统排放生活废物。除了排放废弃物之外,人口和经济系统还对环境有其它压力作用,例如对地表植被、土壤的破坏和扰动等。环境系统则消纳人口系统和经济系统排放的废物,通过自然本身或人力把它们转化成无害的地表最基本的组成物,以供资源系统重新利用,并修补人类对环境的扰动、维持环境对人类的适宜性。显然,这是一个完整的物质循环网络,资源、经济、人口、环境分别构成了这个循环网络的一个环节。
3.3 人地系统的各种生产部门必须互相协调
3.3.1 人地生产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不仅如大家已熟知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紧密相连,而且包括自然生产和社会生产的整个人地生产系统,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里自然生产指由自然进行的生产,社会生产指由人进行的生产)。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生产必须以自然生产为基础,而是因为以下更为本质的原因:首先,从功能上讲,自然生产与经济生产,都是对人有用的事物即福利的产生过程。其次,从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的物理本质来理解,它们都是由能量驱动、以能量消耗为代价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正日益融合。一方面,社会生产必须以自然生产为基础。另一方面,人类已广泛参与资源和环境的生产——即资源生产人工化、废物处理人工化。所以资源、环境的生产既有自然生产、又有社会生产,而且社会生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资源的消耗和人口的增多,人均资源量越来越少。这就迫使人们用人工方法加速自然资源的再生产。最典型的是生物资源生产的人工化。例如人工森林、人工改良草原、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驯化、新的物种的培养及香料等生物资源的人工合成等等。矿产资源的人工生产也早已付诸实践。人造金刚石已为人们所熟知。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源的生产被人工化。这既说明了自然生产和社会生产并无绝对的界限,又说明了自然生产和社会生产正日益融合和一体化。所以有理由也有必要把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看作是统一的生产过程。第四,自然生产不仅与社会生产一样可以创造使用价值,而且可以创造价值。按照我们对劳动价值论的新的理解,劳动是价值的唯一尺度,但劳动并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能够创造稀缺使用价值,因而可以替代人的劳动、与劳动具有同等功效的自然生产也可以创造价值。从价值的创造过程而言,也应当把自然生产和社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人地系统的整体性必然要求其各个生产部门互相协调。
3.3.2 人地系统的生产必须满足一些基本规律的要求
3.3.2.1 物质循环规律
对整个人地系统的稳定性而言,物质循环的连续性、贯通性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物质循环发生阻碍,例如废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系统的降解能力发生堆积,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破坏。
3.3.2.2 供求平衡规律或者叫按比例发展规律
人地生产系统是一个整体,其中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各个子系统或生产部门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要求各部门的发展应遵循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相互间供求平衡。因此,按比例发展规律,不仅适用于经济系统的两大部类的生产,还适用于整个人地系统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各种生产。
人地系统的供求平衡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劳动力供求平衡。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应该与各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的数量和结构互相协调。具体可用劳动力失业率和不足率两个指标来表示。②资源供求平衡。即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应满足生活和生产的要求。③环境供求平衡。要求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环境容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超过环境的承载力。④经济产品与服务的供求平衡。这可用产品产销率、短缺率之类的指标来表示。
3.3.2.3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价格的形成和制定方面,价格应反映价值;二是在生产和资源配置方面,生产资源总是自发地优先流向市场价格高于其价值的短缺产品生产部门;三是价值量的增损是整个人地系统发展效果的评价标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地系统综合评价的价值标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各部门的生产或变化过程的利弊如何,只有根据系统总价值量的变动来判断。尤其是经济生产的效果,不能仅仅从直接的经济成果来评价,还必须包括经济生产过程所引起的资源、环境等的变化,即包括资源环境资本的变化。只有当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经济、资源、环境等各项资本的总变化量为正时,经济活动才是有效的,否则就得不偿失。
人地系统的价值评价标准,要求人口、经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必须符合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转化与替代规律。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应该因为当代的发展而过度消耗资源,而应当为后代留下发展的资源基础。但是,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而言,资源量总是越用越少,越往后来,社会发展的不可再生资源基础总是越来越差。是否因此而提出不再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要求呢?也并不必要。按照价值规律,只要把自然资源也看作一种资本,在耗用资源的同时,对资源的价值进行足够补偿而不是无偿消耗掉,即把自然资本转化为等值的社会资本,并用于资源的保护和替代技术的开发,就可将不可再生资源资本最终转化为其它资本资源的保护和替代技术的开发,就可将不可再生资源资本最终转化为其它资本(包括可再生资源资本),就可保证系统总资本不下降,保证在资源替代条件下的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对自然环境也是如此。并不是不允许对环境有丝毫的污染和破坏,完全禁止对自然环境的任何利用。对人均资源很少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的起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环境造成一些破坏。我们的最低要求是:生产所带来的经济资本的增加应大于其对环境资本造成的损失,即系统总资本是增加的。如果生产的经济效益还不能补偿环境破坏的损失,那这样的生产就不仅对社会无益而且有害,是完全应该取缔的对社会的破坏行为。
3.4 人地系统生产协调论小结
我们把人地系统生产协调论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第一,把人地系统的生产定义为人口的变化过程和为人所需的所有物品、服务和环境的生产与维持过程。
第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是人地生产系统的四个主要生产子系统或生产部门。
第三,人地生产系统的各个生产部门必须互相协调。人地系统的生产是一个整体,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必须遵守物质循环、供求平衡(或者叫按比例发展)和价值转化等基本规律。这些规律既是协调的必要性的理由,又是协调的具体要求。
4 人地系统生产协调论既是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是交互作用的。人口运动规律,不仅要根据其与经济的关联来理解,还必须从它与资源、环境的关联来理解。人地系统生产协调论阐述了资源、环境、经济等自然、社会因素对人口现象的最基本的制约关系和作用规律,既克服了两种生产协调论忽视资源、环境的缺点,又明确了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即符合物质循环、按比例发展和价值转化的规律),较之两种生产协调论更为完备,可以取代两种生产协调论作为人口学的基本理论。
或有人认为,在社会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背景下,应该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取代两种生产协调论作为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固然,可持续发展理论很重视资源和环境问题,但笔者认为它不能作为人口学的基本理论。理由如下:可持续发展是对发展模式与进程的一种目标要求,而不是对自然—社会复合系统这一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的描述。与其说“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理论,还不如说是一种战略口号。“可持续发展”本身还需要其它理论的说明和指导。实际上近些年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之一就是阐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这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度量还有众多分歧的原因所在,更是人们感到可持续发展难以实际操作的原因所在——其含义尚需进一步明确。实际上,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含义和要求,还需要根据人地系统生产协调论来加以具体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和操作,需要人地系统生产协调论的指导。按照人地系统生产协调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以明确表述为:只有当经济发展(以及其它一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包括经济资产、人力资本、资源资本和环境资本在内的人地系统总资本的变化为正、而且人均总资本量的变化也为正(这一条对人口的增长作出限制)时,这种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否则就是不可持续的。
总之,由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一种目标要求,而不是关于事物运动规律的理论,它本身的具体含义和操作还需要其它理论的阐释和指导,因此可持续发展本身不能作为人口学的基本理论。人地系统生产协调论既是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后记:目前人口学界很多学者都已关注到两种生产论的不足,但在人口学教学中仍在讲授两种生产协调论,这种矛盾现象说明了新的理论尚未成熟。笔者提出人地系统生产协调论,着意是“建设”,错误或不可免,敬请批评指正。
(收稿时间:1997—04)
From the Adjustment Theory of Two Kinds of Production toThat of the Production of Man-Earth System:Discussion on the B-asic Theory in Population Science
As resources/environment problem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grave,to the extent t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mustbe adopted,it is no longer suitable to take the adjustment th-eory of two kinds of production(economic production and popul-ation production)as ths basic theory in population science.Thebasic theory should be the coordination laws of all kinds ofproduction of man-earth system including economic production,population production,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ductionet.
Jia Shaofeng,born in 1964 and won Engineering Bachelor De-gree in 1987 and Master Degree in 1989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Ph.D.of Science in 1997 from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y,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is currently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water resources.fluvial geography,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